黔人行★抗战公路(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图记

大沙河

<p class="ql-block">2021年7月24日,时隔两年我第二次陪同朋友来到贵州省晴隆县滇黔公路(滇缅公路延伸段)晴隆县城附近的一段盘山路——“晴隆二十四道拐景区”参观。为使更多朋友了解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的历史意义,我比较认真地参观了“二十四道拐景区”内“抗战军事展览馆”的内容,查阅了不少网络资料。现就自己所整理出一个大概,供喜欢历史的朋友们参考。 </p><p class="ql-block"> 1943年,美军随军记者约翰·阿尔贝特登上滇黔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对面的晴隆山,拍摄下由美军工兵部队参与维修完工的,运输繁忙的晴隆鸦关盘山公路照片。在以后的60多年里,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这张照片上的地址,一直被人认为是在云南或者境外的缅甸。</p> <p class="ql-block">右面是美国随军记者阿尔贝特1943年(估计是秋季)拍摄的照片,左面是我2021年7月24日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直到2002年,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二十四道拐具体位置的二战史专家戈叔亚,在二十四道拐对面的“晴隆山”上拍摄了一张照片后,发现和60年前美军记者拍摄的一模一样。由此确定,这就是一直被人们以为是在云南或者缅甸的二十四道拐照片上的位置——滇黔公路贵州省晴隆县的二十四道拐</p> <p class="ql-block">而后,随着《二十四道拐》电视连续剧的播出,更是将晴隆的二十四道拐推向全国,推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一段“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国家记忆”——贵州.晴隆.滇黔公路(史迪威公路)24道拐终于重新“浮出水面”。并成就了晴隆一项新的产业——“二十四道拐景区”的旅游开发项目(我1974年去盘江矿务局出差时途经这里,印象深刻,2019年夏天陪西安的朋友第二次到过这里,这次和贵阳的朋友陪他深圳的亲戚再次来到这里,发现这里已经是一处旅游打卡地)</p> <h3>这是一条隐藏在群山之中的公路</h3> <h3>美军的机械施工现场照片</h3> <h3>滇黔公路为抗日战争前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h3> <h3>二十四道拐景区小景</h3> <h3>在目测约两里以外的大山上观看“24道拐”</h3> <p class="ql-block">从这里(海拔约1780米)看下去,就知道从山下第一拐(海拔约1268米)到山上第二十四拐的令人震撼之处了。 右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鸦关修建的一段“回头弯”公路,路程虽然比二十四道拐多了2000米,但是安全系数确提高了N倍。</p> <h3>这是在300多米高处俯瞰和第一拐的处于相同海拔的山脚</h3> <h3>从第一拐到第二十四拐约4000米。我对第一拐和第二十四拐的海拔做了一个测试,结果是:海拔落差约241米</h3> <h3>宣传广告上的24拐</h3> <h3>抗战纪念馆里映像——施工人员手持照片与实景合影照片</h3> <h3>这应该是当年的照片</h3> <h3>24道拐,垂直高度250米,直线距离350米,公路全程4000米,坡度倾斜约60度</h3> <p class="ql-block">这是网络上的资料——1954年以后,新中国在第24道拐旁边重新建筑了一条“回头弯”的“柏油马路”绕行到第一拐入口,与滇黔公路连接。不过,我印象中 1974年从贵阳去盘县(今盘州市)的盘江矿务局出差时走的就是24道拐和盘江铁桥。不晓得是网络朋友错了还是我的记忆出了问题?</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今天(2021年7月24号)在24道拐景区附近的导航截图</p> <h3>景观台“打卡碑”</h3> <h3>24道拐对面山(晴隆山)上的观景台(抗战军事展览馆)</h3> <h3>不同角度看24道拐</h3> <p class="ql-block">24道拐原址古称“鸦关”,是滇黔公路晴隆县往普安县的一段。始建于1927年,后因故停工8年,1935年复建,1936年竣工。抗战开始,由于战争需要,美军派出工兵部队对滇缅公路延伸段的滇黔公路这一段进行“路面拓宽,路基加固,修筑挡墙”等工程。</p><p class="ql-block">题图是第14拐</p> <h3>具有抗战生命线美誉的滇黔公路由来</h3> <p class="ql-block">被誉为“中国抗战生命运输线”的滇黔(滇缅)公路,将大量战备物质从昆明经贵州晴隆的“24道拐”运到重庆,运往抗战前线</p> <p class="ql-block">2006年二十四道拐被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评为国家★★★★级景区</p> <h3>二十道拐观景台上的展现滇黔公路及部分中国抗战历史的“抗战军事展览馆”</h3> <h3>滇黔公路(缅甸经云南到贵州)示意图</h3> <h3>一条曾经无名的英雄路</h3> <h3>抗日战争时期的功勋路</h3> <h3>美军准将史迪威是为中国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美国军人的代表</h3> <h3>在24道拐军事展览馆见到的华侨领袖陈家庚的题词</h3> <p class="ql-block">参与维修滇黔公路(二十道拐)的美国大兵和当地民工接(借)火(点烟)</p> <h3>维修二十四道拐的中国民工</h3> <h3>军事展览馆里面的美国汽车</h3> <h3>美国运输车</h3> <h3>历史不会忘记。这是约瑟夫·史迪威</h3> <h3>夜色下的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h3> <p class="ql-block">这是“二十四道拐”抗战军事展览馆里面的一幅1945年9月9日日本战败投降签字仪式上的照片。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签字的是出生于贵州省兴义县泥凼村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何应钦</p> <p class="ql-block">到晴隆二十四道之前,我恰巧参观了黔西南州兴义市泥凼镇的何应钦故居。何应钦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总司令、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5年9月9日,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递交的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的投降书。这是抗战胜利后,何应钦在接受日本战败投降的签字后,他家乡人民在何应钦故居立的“受降碑”和何应钦的题字:匡扶正义,维护自由</p> <h3>兴义市泥凼镇何应钦故居是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p class="ql-block">这是晴隆县城不远处的“阿妹戚托”小镇文化广场观看露天演出的游客和本地群众</p> <h3>在晴隆县巧遇一处扶贫搬迁项目(阿妹戚托小镇)文化广场上的娱乐项目——具有“东方踢踏舞”美誉的民族表演</h3> <h3>整齐划一的“东方踢踏舞”让人迷醉</h3> <p class="ql-block">晴隆阿妹戚托小镇夜色。月影宝塔,和谐万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