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蒙自,对很多人来说,是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更不必说那曾经辉煌一时的历史,对于蒙自的认识也基本源于石榴和米线,还有因电影《芳华》的红极一时而走入人们视野的碧色寨,……尘封于历史记忆的西南联大,因《南渡北归》而被唤醒的也只是弦歌不辍的昆明记忆,以及傲然挺立的大师们的风骨,似乎与蒙自扯不上太密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在昆明,丰碑一样的西南联大成就了人们对云南师范大学的向往,但疫情原因,目前谢绝参观,虽带着崇敬之情站在了它的门前,却一时无缘拜谒,只能遗憾地拍张到此为止的照片留念。转而继续南行,路牌上的“蒙自”又令我幡然忆起,西南联大师生曾做过短暂停留的蒙自分校,那也有一份难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朱自清先生就曾在《蒙自杂记》里纪录过这个小而精致、却能让人的思维扩展到无限远的云南边陲小城:“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像玩具似的,正像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会觉得像玩具似的一样。但是住下来,就渐渐觉得有意思。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不论城里城外,在路上走,有时候会看不见一个人。整个儿天地仿佛是自己的;自我扩展到无穷远,无穷大。这教我想起了台州和白马湖,在那两处住的时候,也有这种静味。”</p><p class="ql-block"> 1938年,西南联大文法学院的数百名师生就在朱自清笔下的小城里,在如翡翠般美丽的蒙自南湖边,从春到秋,烙印下虽匆匆却无价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在近代史上,蒙自是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碧色寨火车站则是中国最早的火车站之一,由法国勘探修建。1885 年,清政府因不堪法国军队在西南边境的侵扰, 与之签订了《中法新约》,两年后蒙自被开放为商埠,一跃从偏远村落变为热闹的边境重镇。但随着滇越铁路的开通,碧色寨取代了蒙自在边境贸易中的地位,后者一天天衰落下去,商人们纷纷搬去昆明或是碧色寨,留下了许多空房。</p> <p class="ql-block"> 其实,蒙自曾有可能作为西南联大的主要校址。蒋梦麟曾在给叶公超的电报里说道:“昆明校舍无着,工料两难,建筑需时。蒙自海关银行等处闲置,房屋相连,可容 900 人,据视察报告,气候花木均佳,堪作校址。”但多亏云南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协助,联大在昆明找到了可以使用的楼房,才选择将昆明作为主校区。</p><p class="ql-block"> 但蒙自和联大的缘分并没有就此结束。那时的昆明因为深居内地免于战火,且交通便利,便聚集了许多难民,房子大多都已被占用,联大并没有足够的校舍提供给师生。而当时的蒙自社会发展水平非常好,滇越铁路连接昆明,交通便利,又有空置的房子,所以,1938年4月,西南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迁到蒙自办学,合并为“文法学院”,又称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p><p class="ql-block"> 蒙自是除昆明和叙永之外,西南联大的又一个重要办学点。</p> <p class="ql-block"> 当西南联大要来蒙自的消息一经传出,整个蒙自城都沸腾起来,无论政府官员、还是老百姓,都热切期盼着联大师生的到来。当时的蒙自县县长带领乡绅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当时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这是当年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p><p class="ql-block"> 联大在蒙自的校舍来源,一部分是租赁前人留下的空房,如蒙自海关、法国银行、法国领事馆;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当地人士的协助,如蒙自豪绅周柏斋,就慷慨地提供了一幢宅邸作为学生宿舍,还宴请了联大的先遣团成员。</p><p class="ql-block"> 蒙自人对待联大师生,一方面有着敬畏,另一方面又充满了真诚与淳朴。仅仅几个月,蒙自人就和联大师生建立了深厚感情,以至于当文法学院师生离开蒙自时,不少蒙自夜校学生竟然自发地前往车站送行,泪水涟涟。 </p> <p class="ql-block"> 联大的离开与到来一样仓促,虽然联大师生在蒙自只短暂停留了几个月时间,他们离开蒙自后,小镇恢复了宁静,看似风软水无痕,但事实上,飞鸿踏雪泥,联大带来的惊人冲击,以至于蒙自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蒙自。有学者评价,西南联大在蒙自的时间虽短,但对于当地乃至整个人类的贡献,是超越地域和时空的。</p><p class="ql-block"> 联大师生绝没有想到,他们无意识的影响,他们自身所带有的新潮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蒙自居民,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潮流,被蒙自人效仿;另一方面则来自知识分子肩负的责任感,这形成了一种有意识的引导,这种引导影响了蒙自的方方面面,包括风俗、卫生,乃至政治意识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受联大师生影响,蒙自人的性别观念还是渐渐开放起来。蒙自的新娘子上街不再用伞遮住面孔,女性也开始学着穿新潮的服饰,甚至是短裙。不仅是年轻女性,就连中老年妇女也加入了改革穿着的队伍当中。学生们对也蒙自卫生状况的关注,以及宣传和教育,这或多或少改変了蒙自人的一些生活习惯,饭店老板慢慢开始用布遮盖饭菜,以防苍蝇落在上面。</p><p class="ql-block"> 而获得闻一多和朱自清的支持,由刘兆吉和向长清二人成立的“南湖诗社”,更是让蒙自在文学史上美名流芳。在蒙自当地的出版业尚不发达的当时,南湖诗社创作的“壁报”就为蒙自居民提供了新的阅读渠道。而且,南湖诗社创作的新诗,是一种不为蒙自人所熟知的新的文学体裁,又有查良铮(穆旦)这样常常写出优秀诗篇的诗人,蒙自文学发展脉络因此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在联大离开蒙自五十多年后,诗社的一些老成员与蒙自文学界的新青年们一起,重新开办了南湖诗社。</p> <p class="ql-block"> “我昔来时春水荒,我今去时秋草长。来去匆匆数月耳,湖山一角已沧桑”,乱世流亡,来去都可谓身不由己,来去匆匆,有不舍,更多的是无奈,当离别温情的蒙自奔赴昆明,谁能忘却蒙自的岁月?谁能忘却波光潋滟的南湖?</p><p class="ql-block"> 乱世无情,人有情,蒙自有爱,联大师生何其有幸,蒙自把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留给了联大师生,而联大师生们亦回馈蒙自以弦歌不辍的自豪,留下了他们不灭的人文精神, 如深埋于尘埃之中的珍珠,即使岁月流逝,也湮没不了那如青春般闪亮的光泽,历经风雨沧桑,愈发熠熠闪光……</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流连蒙自,虽物非亦人非,但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成就了蕴含生命温度、底色深沉、韵味悠长的蒙自,还有那绵长悠远的记忆,能够一遍遍去回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