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一中,那些年“吹过的牛”一 一被实现

萧别离

<h3>2021年高考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大学录取也快接近尾声了。这段时间,一打开手机,满屏都是各种高考的宣传。用“喧嚣”两字形容这个七月一点都不为过。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求不能宣传高考状元及高考升学率。但那些考的好的学校还是变着花样做着高考宣传。你说他们耐不住寂寞也罢,出于利益考虑也好。总之宣传还是发出去了。考的好的学校也不愿“锦衣夜行”,要不然对不起老师们三年的努力。或许对于外界认可的需求是人类的一种本能。<br><br>  陇南一中在2021年高考中的表现更是让周边学校惊呆了。截至目前已有十一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这一表现仅此与西北师大附中,在甘肃省排名第二。对陇南一中来说这是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本人在上个世纪末来陇南一中工作,见证了陇南一中这二十几年的风风雨雨。那时候还是甘肃省武都一中,记得刚来报道时校门上七个烫金大字“甘肃省武都一中”熠熠生辉。校门相当考究,彰显这个学校的文化底蕴,让人肃然起敬。深怕自己配不上这样的学校,工作中兢兢业业,抓住一切机会进行自我职业修炼。改成陇南市第一中学是后来的事。1999年刚好是武都一中的60年校庆。60花甲,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暮年。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才是正当年。当时的校庆非常隆重,场面宏大,让人叹为观止。可是校庆之后,陇南一中教育每况愈下,这难道是宿命?2000年有一名叫杜鹏的学生被清华大学录取。令人没想到到的是:杜鹏同学居然成为此后十多年陇南一中教育的绝唱。从此之后陇南一中逐渐被一些兄弟学校如礼县一中,徽县一中,成县一中等相继超越。作为陇南经济文化中心的陇南一中优势不复存在。武都人民对陇南一中的失望变成另一种行动:不断把孩子送到周边的绵阳、广元上学。陇南一中的地位相当尴尬。各种批评声不绝于耳,我们深知这种批评是一种严肃的爱,是一种鞭策。作为陇南一中的一名老师,我们走到外面,不敢称自己是陇南一中的老师。因为只要你说自己是陇南一中老师,对方免不了对陇南一中的一些情况说长道短。<br><br>陇南一中人知耻而后勇,一次次冲击清华北大,一次次失败。甚至在08年5.12大地震时陇南市高考推迟,国家给陇南专门给的清华北大我们都没有争取上。校园里MP文化很快成为主流文化,眼看着那些MP专家一个个收获各种好处各种称号。老师们对领导层开始议论纷纷,领导们也自觉不自觉的站到了老师对立面。某领导甚至在一次公开场合为了证明自己具有领导力,把自己大学成绩单拿出来说事。这是不是心虚和不自信不得而知,但在感觉上校园里的学习成绩说明自己的学习力强还能行,好像不能证明自己的领导力。因为领导力是另一回事。一次又一次冲击清华北大失利,让大家一次又一次的沮丧。而且离清华北大越来越远。老师们在一次次打击面前开始质疑生源、怀疑自己。形成了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甚至错误的认为清华北大是天生的,这几年考不上清华北大是上天不眷顾一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武都初中办的不好,需要自己办初中。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比较多。没人知道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因为谁也没法证伪,各种悲观情绪在校园蔓延。<br><br>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5.12灾后重建。陇南一中搬到了现在的石坡坝。远离城区,当时大家带着绝望的心情来到这里。学校换了新的领导班子。彻底铲除了“MP文化”,建立了新的教育生态,引进成都七中网校教育。设定了学校发展愿景:成为陇东南名校!提出五年内年高考清华北大达到七个人目标。当时大家都以为是笑话、是吹牛,老师自己都不相信。领导们开始做正确的事,老师们学会了正确的做事。彼得圣洁在《第五项修练》中说过“卓越的领导人都是羞涩而无畏,他们遇到问题看镜子,取得成绩看窗外。”平台建好了,过程做好了。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就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天天盯着结果,不重视过程建设。<br><br>  成绩是最好的除臭剂。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陇南一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考尖子生实现了井喷态势。社会上那些质疑我们的声音已销声匿迹。感谢你们的鞭策,陇南一中人会以更好的成绩回应大家的质疑。如今的陇南一中已有八十年的历史,曾经的辉煌,一中人会加倍奉还。八十年岁月沧桑,回来依旧是少年。那些年吹过的牛已经一一实现。对于当下的陇南一中,大家可以有更多的想象和期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陇南一中必将成为陇南市在陇东南这片土地上的教育名片。<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