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您身边有个“毒舌”妈妈吗?天天“诅咒”着你不专心,不认真,学习不上心,吃不好,长不高,以后会找不到工作等等。</p><p class="ql-block"> 生活本已忙碌,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间上面已经是很少很少了,为了生活,这不怪父母,关键是在仅有的时间里面,如何高质量地陪伴孩子。</p> <p class="ql-block"> 时常听到有些孩子嘴巴常常念叨:“我要妈妈……我要妈妈……”,而妈妈会说:“我不是都在身边吗?”</p><p class="ql-block"> 其实,孩子要的不是刷手机的妈妈,不是在孩子身边却不和她玩的妈妈,孩子要的是妈妈的支持、陪伴、理解,能说句话,能相互联动,从心底爱孩子,指导孩子,关系良好、情绪稳定的妈妈,而不是嘴巴一直“诅咒”孩子长不胖,吃不好,睡不好,没饭吃,长不大的“毒舌”妈妈。</p> <p class="ql-block"> 试回想,当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第一次身为人母的妈妈是不是觉得无比欣喜、无比自豪,渐渐地,孩子长大了,以前的妈妈去哪里了呢?孩子会疑惑妈妈怎么会变得不像自己的妈妈了呢?原因是妈妈本身的爱没有得到满足,特别是“尽职尽责”的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自身“爱之杯”的水没得到充盈,何以来滋养到孩子呢?</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不是妈妈这辈子就在这样的牢笼中就此一生呢?其实不然,母亲有获得第二次重生的机会,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一个女性要成为女人,必须要克服2~3关,第一关,她必须离开母亲的呵护;第二关,她必须经受磨难;第三关,它必须有一个男性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为母则刚,女性身肩的责任一点不亚于男性,这就是为什么女性患抑郁症者要比男性多一倍,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份转换有两步,首先要离开母亲投向外面的世界,然后再回到女人的角色,回到母亲的角色,而对于男性来说,他只要离开母亲,这事情就成功了一半。</p> <p class="ql-block"> 有童年创伤的人,对坏的东西,对别人的眼神、话语、话语中贬低的词特别敏感,而对于称赞和夸奖,通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p><p class="ql-block"> 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表现不佳而责怪孩子,甚至打孩子,可是父母为什么会对此那么在意呢?因为孩子的不好,让他照见了自己的不好,他把对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他的我不好,内在小孩会提醒他,我孩子不好是因为我不好造成的,这种内心中充满了我不好的父母,因为从孩子身上照见了自己的老路,那他对孩子的语言就不会特别客气,他如果认定孩子不好,可能就真的对其充满了敌意。</p> <p class="ql-block"> 比较明显的敌意是这样子的,孩子叫妈妈,妈妈不做回应,再叫一次妈妈,妈妈还是不做回应,虽然妈妈肯定是听见的,但是对孩子来说,他以为妈妈没听见,等等再叫第三遍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回应了,但是回应的全部都是恶毒的语言,比如说“你死远一点”,“你没看见我在忙吗?”,“你叫来叫去的叫什么?”,“你最好不要让我看见”……当然,可能言语中不会有这么恶毒,但是在母亲的内心,她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所以她对孩子的烦躁,真的是无名之火,是无缘由的。</p> <p class="ql-block"> 有些父母会形成“我不配”的内在小孩,就是由于小时候父母对他的态度,这种不配感来自于自卑心理导致的自卑的行为,因为你内心有一个我配的内在小孩一直在提醒他,我只配这种人,所以这个选择对他来说是自然的,但一定要把自己的婚姻破坏掉,把跟孩子的关系破坏掉,然后去寻找一段,让自己感觉到不安全,不稳定的关系,那这种“不稳定的稳定”,“不安全的安全”,其实就是不配得感。</p><p class="ql-block"> 让一个人不配,从小不配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在他长大之后,让他从“不配”到“配”,找到与自己相配的那一部分,其实已经是很困难了。</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把一个孩子搞得不行的父母,可能自己的内心就是自卑的,他觉得自己是不行的,所以他不允许孩子超过自己,对孩子特别严苛的父母,要追溯到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自己是不是曾经被自己的父母凶过,所以在潜意识中,甚至有意识地以同样的方式凶自己的孩子。对有创伤内在的小孩来说,我不行,来自于父母的贬低以及“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其实就是我们能用现在的自己安慰过去的自己,这才是有力量的,然后我们会不断的制造我们的母亲环境,它能够使我们感觉到稳定性和恒定性,母亲形成的某种规律对孩子内心的稳定来说基本上是一辈子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有足够的运气,营造一个母亲环境,你是一个母亲环境,孩子在跟你的互动中,就会逐渐变成成年人,恢复到他的成年人的状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果孩子看到母亲特别喜欢自己,而且发自内心的喜欢,那么他就像镜子一样,能照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直很喜欢美国心理学家艾利克.埃里克森的一句话: 孩子会在妈妈注视自己的喜悦眼光中看到自己。确实如此,借用此话作为结尾,并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