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这是怎样的一片贫瘠的土地,这是怎样的一片精心造就的绿洲,这是怎样的一片寸草不生的沙漠,这又是怎样的一片新千里江山图。</b></p><p class="ql-block"><b>这是怎样的一群视故土为家园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群以百姓利益为生命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群以防沙造林为百年大计的人,这又是怎样的一群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人。</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如果不是跟随辽宁老干部大学学员党委,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班,来彰武县治沙精神干部学校亲眼目睹实地考察,估计此生不会走进这片土地,更不会亲身感受近70年来以愚公移山精神和大无畏英雄气概,植树治沙、改天换地的这群无私奉献的英雄们……</p> <p class="ql-block"><b>开班仪式</b></p><p class="ql-block">公元2021.7.22日,经历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在辽宁省老干部教育活动中心(辽宁老干部大学),由主任、教务长刘凤满,副主任姜绍春,老干部教育活动中心党政群工作部部长杨晶的带领下,在省老干部大学学员部高副部长的具体实操下,我们一行近50余人,走进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学习班”,开展为期两天的培训。</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点,省老干部教育活动中心主任刘凤满教务长出席开班仪式,副主任姜绍春做动员讲话。他强调:本次学习班是学员党委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转化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党员素质、丰富党员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我们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走进这片白色沙丘上的绿色奇迹,学习各位先进模范生动而感人的奋斗历程,深入挖掘一代代治沙人“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斗争精神,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他鼓励大家,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作为学员党员先锋队中的骨干,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号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团结带领学员党员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树立积极老龄观,带动更多人投身正能量活动中来,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小小徽章寓真心</b></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枚小小的徽章,整体结构是一面飞扬的旗帜,同时也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画卷。鲜红的党旗,代表了彰武治沙精神源自党的思想引领,右面绿色的部分是彰武地图的形状,同时它又像树木的年轮,寓意彰武科学治沙70年的艰辛历程;另外它又像一个人的指纹,体现了矢志不移的信念坚守;而不断向外扩散的线条代表了彰武治沙精神的正能量传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轻轻抚摸着这枚校徽,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span>可以说,这枚小小的徽章,凝结了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从来也没有一个展览让人如此的感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从来也没有一个展览让人如此的震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从来也没有一个展览让人如此的泪撒衣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沙,这个曾让彰武人困扰了半个多世纪的难题,在彰武治沙人精神的引领下和孜孜以求的探索中,变害为利、变废为宝,从防沙治沙到用沙,彰武人走出了一条非比寻常的“沙之路”,迎来了新转机,找到了绽放的最佳时刻,为彰武硅砂产业乃至彰武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多重机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这是一群默默无闻的党员和百姓的倾力奉献,它为后人书写出一份大诚、大信、大爱的史书,而彰武治沙精神的真谛即是: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p> <p class="ql-block"><b>治沙书记董福财</b></p><p class="ql-block">董福财所在的北甸子村位于辽宁省最北端,它的西、南、北三面与我国最大的沙地,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接壤。20多年前,这里曾经风沙肆虐,看不到一点绿色。</p><p class="ql-block">坨子,是流沙堆成的山,低则四、五米,高则几十米。以前,被沙坨子包围的北甸子村就像荒漠中的孤岛,随时都有吞没的危险。1996年,国家相关部门来这儿考察,提出了整体搬迁的规划。走还是留,就在村民们感到茫然的时候,董福财站了出来。</p><p class="ql-block">1997年,董福财动员村里11户人家签订了“个人承包荒山造林合同”。他带着妻子和刚成年的孩子,领着村里11户人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沙坨子。但是,要在沙子里种树,谈何容易。沙里栽树,关键是水要浇足。当时董福财是挖一锹土浇一次水,一棵树不知要挖多少土,浇多少遍水。当年山上哪儿来的水呢?村民陈其华说:“泡子里头,搁马拉的。拉上不去梁顶,就让人往上传,传接力似的,你传我,我传你,传到梁顶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向沙漠进军的头三年,几乎看不到什么效果,树苗的成活率还不到30%。一时间,村里说什么的都有,甚至有人要退合同。那个时候,董福财白天种树,晚上做村民的工作,硬是顶着压力,坚持了下来。村民李玉国告诉记者:“年年领着我们补苗。他自己是啥呢,扛一把铁锹拎个水壶就上山了,没人就自己也去,栽多少算多少,就这么坚持。”董福财妻子刘玉莲说:“真累,到春天那脸都巴皮,一层一层的,沙子大,天天回来脸巴皮,黢黑黢黑的,晒的,黑的。”</p><p class="ql-block">在董福财的坚持下,寸草不生的沙坨子,终于一点一点绿了起来。沙子固定住了,地里也有了收成,村民们看到了希望,跟着老董植树的人也就越来越多。近20年来,董福财带着乡亲累计栽树300多万株,在科尔沁沙地边缘,建起了一条长15公里,宽3公里的林带,将辽宁省防沙治沙的第一道防线,足足向北推进了13公里。</p> <p class="ql-block">作为北甸子村的当家人,董福财一心想的,就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树种活了,他就琢磨修路。带着大伙儿,手拉肩扛,马拉人拽,硬是像愚公移山一样,移走了阻隔村民几十年的巨大沙丘,打通了村里通往外界的道路。路通了,他又忙着为村民找致富项目。在他的带动下,北甸子村60%的人家养牛、养羊,每年仅养殖业一项人均增收4000元。</p><p class="ql-block">从村民口中我们知道,现在的北甸子村跟原来根本就不一样了。原来只能说有啥吃啥,现在是想吃啥我能买啥;过去娶媳妇往外嫁姑娘,靠牛车和马车,现在都靠机动车;原来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卖粮难,现在是小贩子难,不给到价钱,我们不卖他。</p> <p class="ql-block">树栽活了,路修通了,村民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了。可2014年11月,董福财被检查出肝癌晚期,2015年3月医治无效不幸去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虽然董福财已经离开,但</span><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他却在短暂的一生中,创造出人间奇迹,</span>在北甸子人的心里,老书记并没有走远……</p><p class="ql-block">人们说董书记很多荣誉都是身后获得的。可就是这样普通的一位基层干部生前没有镁光灯的照耀,甚至都没有留下几张像样的工作照片,他有的就是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对自己家乡热土的一份拳拳赤诚和执着坚守。他身上所体现的忠诚担当、苦干实干、表率先行、律己奉献的宝贵精神和品质,是“彰武治沙人精神”的时代延续,是新时期“辽宁精神”、“阜新精神”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b>辽蒙地域之间边界林</b></p><p class="ql-block">走出董福财事迹陈列馆,北甸子村与科尔沁沙漠的交界处,一块醒目的《边界林》字样的牌匾矗立在眼前。</p><p class="ql-block">这棵自然生长有300多年历史的元宝枫“大色树”,是北甸子村民眼中的神树。当年北甸子村在没有植被的情况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姓出行找方向就靠它,它即能呈现一年四季不同的颜色,也能起到灯塔的作用,</span>同时它还会把流动过来的沙子都固定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站在“边界林”的界碑前,会让你生出许多不同的凡想,同样的沙地荒坡,如今黄沙绿意两分明,北甸子村有国家退耕还林的好政策,有董福财这样的好带头人,又有他总结的一系列植树的好方法,北甸子人植树热情高涨,他们在董福财的带领下,真正实现了植树治沙的蓝图。</span></p> <p class="ql-block"><b>对话我、你、他</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1, 51, 51);">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告诫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常思常想“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什么”。董福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每一个共产党人留下了一把尺子、一面镜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对董福财留下的马车、铁锹、及辽蒙边界林,“治沙书记”董福财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毕生追求的治沙梦、筑路梦和致富梦,及艰辛逐梦40年的执着坚守与责任担当,无不催人泪下……</span></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王麦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出生在阿尔乡,</span>2017年开始讲解老书记的事迹,以前对治沙和植树没有概念,虽离北甸子村这么近,但从来没来过,因为这里全是大沙窝根本进不来。刚来展馆时并没有什么感觉,认为讲课讲好了就行,但深入了解之后,感动的事儿也越来越多,对治沙防沙也越来越有了领悟,更亲身感受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勇气和信念。</p><p class="ql-block">现在的阿尔乡镇由于有了自己的绿洲,<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span>这里的治沙深加工企业共有13家,因此年轻人走出去的越来越少,都希望留在自己的家乡,为它的富庶添砖加瓦。我作为一名讲解员,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得到观众的认同,在体验自身价值的同时,</span>能为这片土地尽一份绵薄之力,这份成就感让内心充满了力量……</p> <p class="ql-block">78岁的李凤兰大姐说:</p><p class="ql-block">看见董书记的一生,他不仅自己不忘初心,还带动全家及全村人一起奋斗,这个意志和他为党的付出,为全村的付出,感动的让人落泪,他为后人留下了的财富,他把故土看的比自己命都重要……</p><p class="ql-block">校学生会副主席刘中彬说:</p><p class="ql-block">董书记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虽没有什么豪华的语言,但他用行动描写了自己灿烂的一生,他带领北甸村的父老乡亲植树造林,守住了北甸村的同时,也守住了辽宁的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b>激情党课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群来自市内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他们自己找资料、自己写讲词,他们自愿来到这里担任非专职教员或表演者,他们用独创的激情教学形式,把这群默默无闻的治沙英雄介绍给大众,同时也把彰武的治沙精神传播给后人:</p><p class="ql-block">生命重量看抉择,人生重量看初心,共产党人的初心与生命同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一环扣一环,虽然大家都很辛苦,为了消化理解,晚上我们又添加了座谈会。</span></p><p class="ql-block">时代楷模刘抗美说:</p><p class="ql-block">在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院两天的学习和实地参观,我被彰武治沙精神以及刘斌、董福财、侯贵等一代治沙英雄楷模、优秀共产党员的实干苦干奋斗终生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热泪盈眶,感慨万千!我愿以治沙英雄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梁忠平大姐说:</p><p class="ql-block">在实地考察了治沙的现场,我觉得这个地方很值得一来,因为以前虽知道彰武,但它有哪些事迹并不知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这来是对我心灵的一次洗涤,</span>今天我终于了解了彰武人是顽强的人,是一个治沙党员的楷模。</p><p class="ql-block">校学员党委成员<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光、艺术团盛跃同学、三好校区音乐系刘铁民同学也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提出有效的建议,并表示在以后的学校工作中发扬彰武治沙精神,做好学员的实际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艺术团哈光耀同学,为大家表演了诗朗诵《脱贫宣言》。</span></p> <p class="ql-block"><b>教务长刘凤满深情的指出:</b></p><p class="ql-block">今天从早八点到晚八点,整整12个小时,在这里我们都被这种治沙精神感动着、温暖着,体会着伟大的彰武治沙精神——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感受着彰武为辽宁、为沈阳筑起天然屏障所做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彰武离我们很近,却不知道身边有这么多的英雄在默默奉献。虽然我们没能真正来治沙,可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为了大家、为了教学、为了老干部工作,在坐的每一位也在无私的贡献着,从大家的身上也体现出了这种<span style="font-size:18px;">矢志不移,永不退缩的</span>治沙精神<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想用我们学校的这种现实情况与彰武的治沙精神相融合,一定能为学员党建工作产生出一种新的力量,以促进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向着一个新的高度而迈进。接下来我们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做好为老同志服务的工作,要用好用活彰武治沙精神等特色红色文化、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光荣传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span></p> <p class="ql-block">两天的培训,治沙学校以视频教学、现场教学、实地考察、激情党课等多种教学方式,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再现了彰武人民七十余年的艰辛治沙历程,以及在治沙过程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座谈会上校长翟钟龄也为大家讲述了治沙精神干部学校从觅办学之“魂”、解办学之“困”、尽治校之“职”、践治校之“志”出发,紧扣彰武治沙精神的历史脉络,阐明了治沙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理念、培训宗旨和教学布局。</span></p> <p class="ql-block"><b>再观生态草原</b></p><p class="ql-block">这里特意保留了3500亩原始风貌对照区,这些星星点点的绿色,是三年围栏封育的结果,白色的部分,就是彰武沙地的样子。远望视野里那座最高的沙丘被当地人称作哈力嘎土驼子王,蒙古语的意思就是最高最大的坨峰。这个驼峰距离沈阳市区只有不足100公里(99.7公里),这个距离意味着只要达到每秒10.7米的6级风,仅仅只要1个半小时,彰武县的沙尘就能弥漫整个省城。</p><p class="ql-block">这个驼峰在历史上被视为800里瀚海中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的最南缘,而今天它所代表的是百万亩彰武草原重生的坐标。</p> <p class="ql-block">这座湖是西旧府湖,相传科左前旗的第一代宾图王的十世孙在彰武养息牧场游牧时,发现这里水草丰盛,于是上奏了朝廷,将府邸迁入现在后新秋镇的西旧府中,</p><p class="ql-block">我们所了解到的一直都是彰武以前是风沙肆虐的地方,从宾图王的十世孙所看到的水草丰美,到风沙肆虐,再到大家今天所看到的精品草原,这中间的彰武,到底经历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彰武县是清代颇负盛名的皇家牧场,水草丰美的疏林草原,在清朝末年时,关内人口大量涌入,导致昔日繁茂的彰武草场被过度开垦为耕地,逐渐退化为了沙漠。新中国成立前,彰武县的沙化面积达524.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是我们辽宁省最大的风沙区。</p><p class="ql-block">在彰武有句老话叫一年两场风,一次刮半年,这正是彰武生活环境的最真实的写照,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更是将彰武人民逼入了绝境。如果你知道北甸子村史前是个内陆湖,清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地方”,是皇家三大牧场之一,如果你知道北甸子村距离省会沈阳直线距离只有150公里,以往彰武地区的流沙速度是每年5至12米南侵,你就会认识到董福财生命的价值和奉献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学习结束全体学员一致表示,要把这次党史、党性教育,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彰武现阶段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治沙成果和</span>精神,融汇落实到今后的学员工作之中……</p><p class="ql-block">离别之际,老干部大学学员党委书记董景文提笔赠言:上联——现代愚公移山激情再展现,下联——当代彰武治沙精神世代传!横批——<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漠丰碑赞!</span></p> <p class="ql-block"><b>《跟我种树去》</b></p><p class="ql-block">把沙打旺种起,把樟子松种起,把白杨树种起,把人生梦想种起种起。一挂马车一杆锹,跟我种树去,一身硬骨一手茧,跟我种树去。种下一阵松涛,花香缕缕入梦乡,浇下一飘深情,林海莽莽连天际。</p><p class="ql-block">把狂沙拦在天外,把黄龙锁在脚底,把希望举过头,把忠魂化为春风春雨。为了百姓的幸福,跟我种树去,为了大地的新绿,跟我种树去。让平凡的岁月,筑成生命的奇迹,在茫茫大漠上,种出家园的美丽。</p><p class="ql-block">摄影:王玉山 </p><p class="ql-block">撰文:李红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