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三孔”——高鹏程

高鹏程

<p class="ql-block">  7月23日上午,结束全省甲骨文特色学校建设研讨会活动,我与仲江等几位初中同学汇合,从河南安阳出发,急匆匆赶赴曲阜,再次游览令人神往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来曲阜是1985年,那时我在临沂师范学校上学,我班被评为卫生先进班级,作为奖励,学校组织曲阜一日游。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客车,晕车吐了一路,在曲阜迷迷糊糊什么也没心思看,只记得到处都是高大的柏树。后来又来了几次,都是走马观花,没仔细游览。</p> <p class="ql-block">  简单吃过午饭,在仲江同学战友的引领下,我们从孔庙开始游览。还是熟悉的古色古香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曲阜”之名最早见于《礼记》,东汉应劭解释道:“鲁城中有阜,委曲长七、八里,故名曲阜”。阜,甲骨字形,像山崖边的石磴形。用以表示地势或升降等意义。阜作左边偏旁,楷书写成左耳旁阝。本义:土山。</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位于景区的南面。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正对孔庙。门额题“万仞宫墙”,语出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原为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缵宗所题。清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时,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p> <p class="ql-block">  孔庙是祭祀孔子,表彰儒学的庙宇。始建于周,完成于明清时期,是世界上两千余座孔庙中最大的一座。孔庙现占地14万平方米,三路布局,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主体建筑大成殿,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为东方三大殿之一。汉以来的历代碑刻1040多块,连同大量书、画、牌、匾等珍贵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  走进孔庙,其实是走进了中国2500年的历史,原本虚无缥缈的崇敬感,不由得实在起来。一座座雕梁飞檐的建筑中,藏着多少历史的风云际会。阳光静谧,庙宇内古柏苍苍,古风甚浓。流水的游人,铁打的树。唯有它们,见证了沧桑的悠悠岁月,记录了如梭的匆匆脚步。</p> <p class="ql-block">  杏坛为纪念孔子办学设教而建造的纪念物,位居殿庭之中,重檐。内用斗八藻井,瓦用黄色琉璃,彩画用金龙和玺,规格很高。金代始建,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隆庆遗物,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曲阜孔庙的正殿,也是孔庙的核心,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共有五间。宋天禧五年(公元 1021年)大修时,移今址并扩为七间。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赵佶取《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下诏更名为“大成殿”,清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重建,九脊重檐,黄瓦覆顶,雕梁画栋,八斗藻井饰以金龙和玺彩图,双重飞檐正中竖匾上刻清雍正皇帝御书“大成殿”三个贴金大字。殿高 24.8米,长45.69米,宽24.85米,坐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为全庙最高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万世师表”匾是清代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到曲阜孔庙祭孔时御赐。当时康熙皇帝在“诗礼堂”听完监生孔尚任讲完《大学》首章后,对大学生王熙等人宣谕之中讲到“欲加赞颂,莫能名言”特书“万世师表”四字悬额殿中,并将所带的曲柄黄盖留下,用于孔庙庙廷飨祀之用。随后,又将这块匾额内容颁发给全国各地的孔庙,刻匾恭悬。1985年,康熙题“万世师表”匾,改悬北京孔庙大成殿前檐下。</p> <p class="ql-block">  “生民未有”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又在《孟子·公孙卫》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意思是说: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像孔子一样至高无上的圣贤,世上只出现了这一位圣人。</p> <p class="ql-block">  从<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孔庙后门出来,直接到孔府。这段路上有很多小纪念品,喜欢就顺道买点吧!自己看着讲价,别太急,家家都是差不多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 孔府坐北朝南,门前两侧有一对2米多高的雌雄石狮,大门正中高悬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旁明柱悬挂蓝底金字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从中可以看出孔府作为贵族门第的显赫与尊贵。对联是清朝的纪晓岚写的。其中上联的“富”字宝盖头少了一点,寓意孔家“富贵无头”的意思;下联“章”字的“早”的一竖通到了顶部,寓意“文章通天”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这两个字两相照应,相辅相成,对孔府的尊贵、显赫地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孔子嫡系长支世代居住的府第,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衙宅合一的古建筑群,有“天下第一家”之称。</p><p class="ql-block"> 孔子去世以后至宋代以前,长子长孙依庙居于阙里故宅,看管孔子遗物,奉祀孔子,称“袭封宅”。历代帝王在尊崇孔子推行儒家文化的同时,对其子孙一再加官封爵,赐地建府。宋宝元年间,首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兼曲阜县令,并新建府第,改称衍圣公府。</p><p class="ql-block"> 衍圣公世代恪守“诗礼传家”的祖训,着意收集历代礼器法物,藏品达10万余件,尤以孔子画像、元明衣冠、衍圣公及夫人肖像著称于世。孔府最著名的珍藏还有明清文书档案,它是孔府400多年各种活动的实录,共有30多万件,是中国数量最多。</p> <p class="ql-block">  孔府里有很多柏树,但最奇特的就属孔府后花园中的“五柏抱槐”了。</p><p class="ql-block"> 大约四百年前的一天,那时还是明朝,花园里一棵柏树被闪电击中,劈成了五瓣,并且这五瓣都存活了下来,从外面一瞅就像是五棵树一样,后被称为“五君子柏”。</p> <p class="ql-block">  从孔府后花园出来,离孔林有一段距离,我们坐上面包车,直达孔林门口——“至圣林”。孔林有三千多亩,坐着游览车,大约转了有十分钟,看见茂密的树木,听到蝉声一片,对中华第一家族更加敬佩。</p> <p class="ql-block">  作为家族墓地,为世界之最。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自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其子孙接冢而葬,两千多年从未间断。林内墓冢累累,多达10万余座,成为世界上延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现占地200余万平方米,有坟冢10万余座。孔子去世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林内现有树木10万余株,其中200年以上古树名木9000多株。</p><p class="ql-block"> 孔林还有各种奇花异草130余种,可以说是一座天然植物园。孔林还是一座集墓葬、建筑、石雕、碑刻为一体的露天博物馆。林内现有金、元、明、清至民国历代墓碑4000余块,是中国数量最多的碑林。除汉碑移入孔庙外,尚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康有为等明清著名书法家题写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  严嵩是明代奸臣,陷害忠良,留下骂名。他的孙女嫁给孔家,在孔林题有“洙水桥”,字写得很好,因他的为人,后人不再喜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孔子死后,弟子们带来各自家乡树种栽植在孔子墓周围,孔林内树种很多。子贡所植楷树在明代枯死仅存树桩,后人立碑建亭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 楷(jiē)树是自然界中实有的一种树,俗称“黄连木”,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而不断,名曰“楷雕”,是一种很出名的工艺品。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树传说为其弟子子贡所植。相传子贡奔丧回来后,将一棵楷树苗栽于其师墓旁,后成大树。清康熙间子贡所植的楷树遭雷火焚死,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亭名“楷亭”,亭与碑今都完好。</p> <p class="ql-block">  孔子(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象,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受到人们的尊祟,被誉为“圣人”,死后葬于此,孔氏族人尊为“始祖”。</p><p class="ql-block"> 孔鲤(前532年—前483年),子姓,孔氏,名鲤,字伯鱼,孔子唯一的儿子。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因其诞时鲁昭公赐孔子一尾鲤鱼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孔伋(483年402年) ,字子思,孔子嫡孙,战国初期著名哲学家,儒家学派重要传承者。“亚圣”孟子,深受其理论学说的影响,形成了思盂学派。孔氏族人尊孔伋为“三世祖”。</p><p class="ql-block"> 孔子“携子抱孙”之说。孔林又称“至圣林”,是埋葬孔子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孔子祖孙三代埋葬于孔林内一个单独的小院中,三个墓呈品字形,孔子墓和孔子儿子孔鲤的墓在后,孔子墓在右,孔鲤墓在左,孔子思墓在正前方。这种墓葬形式被称作“携子报孙”,即孔子领着儿子孔鲤,抱着孙子孔子思。</p><p class="ql-block"> 仲尼的墓碑有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石供桌刚好把“王”字挡住,冷眼一看为“干”字。传说孔尚任接待皇帝来拜谒,皇帝问:“为什么是大成至圣文宣干?”孔尚任解释说:“皇帝只拜老师不拜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万古长春坊位于孔林的林道上,石质结构,六柱五间五楼,庑殿顶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初建时所刻。坊长22.71米,宽7.96米。清雍正年间重修加固。整个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p><p class="ql-block"> 孔子思想历两千年而不衰,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直到今天,人们还一直吸取孔子思想的养料。“万古长春”坊正对孔林大门,寓意孔子的思想犹如松柏长青,万古不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语录,都是至高无上的名言,至今还教育着后代。我们要时刻铭记在心。</span></p><p class="ql-block"> <b>心香传薪火,鲜花奉先师</b>。这里长睡着一位老人,他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构筑者,他是东方特有思维方式的引路人。这里寂静沉默, 而又超凡脱俗,面对一个已沉睡千年的思想者,就让鲜花香草寄托追思吧!</p><p class="ql-block"> 奉上你我对圣贤敬慕崇仰缅怀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一次感谢仲江同学的战友对我们的热情款待,欢迎他们来大美临沂做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鹏程 撰文 2021.07.24)</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高鹏程,男,1966年出生,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师范学校毕业,现为临沂河北小学书法教师,罗庄区文史研究员,原临沂市象棋协会副主席、临沂高新区书协副主席。著有《舒同书法(楷)技法精解》、《舒同书法(行)技法精解》等。爱好广泛,喜欢文学,尤其擅写舒同体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