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秒必争 积极作为显担当——郑大一附院全力以赴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工作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宣传处

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使郑大一附院河医院区受灾严重,一万余名住院患者迅速转院至郑东院区、惠济院区等。目前,郑大一附院在院党委的带领下,正举全院之力,以最快速度,扎实开展河医院区的灾后生产自救工作,尽最大努力将损失降至最低程度,力争早日复工复产,为全省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灾情严重,医疗服务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河南省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郑大一附院党委书记阚全程,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郑大一附院院长刘章锁等领导坐镇患者转运现场,协调指导,迅速将河医院区住院患者全部转院疏散完毕。而后,多次组织召开协调会议,安排部署灾后生产自救工作,要求万众一心,排除万难,确保院感安全、消防安全、试剂安全等,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并多次率队亲临现场督导生产自救情况。 自7月20日起,后勤党总支、后勤管理处全体职工在闫新郑副院长带领下,全力投入抗洪救灾战斗中,成立了灾后重建后勤保障指挥部,明确任务,细化分工,所有职工昼夜加班,加快灾后重建,并组织协调中建八局、中建三局等爱心企业及先后对接来自湖北、湖南的消防救援官兵等500余名工作人员开展排水抢险工作。截至7月23日23时,河医院区共有31台大型发电设备投入使用,300台抽水泵马力全开,12000米抽水带从20个出入口每小时排水近2500立方米,楼宇地下建筑积水量剩余不足三分之一;同时,电力恢复也在紧锣密鼓准备。以后勤党总支书记屈清荣为总督导的后勤干部职工兵分多路,分组对应各个楼宇,一组一战区,力争在下周一完成供电任务。目前,院内垃圾清理、电路及水路维修等各项工作均在有条不紊进行。 暴雨来袭,设备集中在门诊负一楼的放射科、磁共振科成为重灾区。在高剑波副院长坐镇指挥,岳松伟副主任和张永高副主任积极协调下,放射科一手抓生产不放松(郑东院区)、一手搞建设不动摇(河医院区),组建了放射科党员突击小分队,成立了后勤保障、卫生清理、物资供应、网络通信等小组,大家自带铁锹、拖把等工具,头戴探照灯,克服闷热缺氧等重重困难,对科室残留的淤泥、废水等进行“地毯式”清扫,同时给各个机房进行全方位保洁。经过两天昼夜不停的工作,科室垃圾清扫和安全保障工作基本完成。 由于灾前电源、设备处理以及人员疏散及时,除河医院区门诊负一层4台磁共振设备外,2号楼、11号楼的磁共振得到了有效保护。为加快复工复产,磁共振科成立了由程敬亮主任任组长的“磁共振科赈灾抢救与复工复产领导小组”,迅速启动了2号楼与11号楼磁共振科的清淤清水工作。22日下午,“磁共振科与设备厂商抗灾工作联合会议”召开,要求各厂家做出设备检修预案,为2号楼和11号楼8台磁共振正常运行做好充分准备。目前,郑东院区与惠济院区7台磁共振及网络已完全正常运行。 从负三层到负一层,再到门诊一楼,门诊部在暴雨期间积极协调患者和医务人员有序转移,确保了人员安全。患者转运结束后,门诊部主任游泳、副主任李秀霞、党支部副书记李莹、总护士长王琼等带领工作人员一直坚守岗位,积极协调后勤及第三方物业服务人员开展门诊大楼的积水排水作业、设施维修、楼宇消杀、垃圾清理等,力争门诊早日开诊。 作为医院受灾严重的窗口部门之一,急诊医学部在朱长举主任、柴宇霞总护士长的带领下,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及时协调开展生产自救,联系车辆维修单位及时将受损救护车转运维修。同时,专门找来发电机发电,为昏暗的急诊抢救室、门诊区等提供照明,组织留守医务人员及保洁人员擦拭仪器设备、清理工作场所和急诊楼前的广场等。 留守在河医院区的很多医务人员爱院如家,以院为家,充分利用病区无病号的时间,加班加点打扫病区卫生,美化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流程,准备治疗器具等,使病区环境焕然一新,随时可迎接新患者的入住。按照医院安排,医院行政人员大多数转移至郑东院区和惠济院区办工,及时为满负荷运转的全院各病区提供行政、后勤保障服务。同时,医院党委办公室还牵头成立了由全院各部门骨干成员组成的“郑大一附院党员24h突击队”,随时待命参加医院党委安排的各项紧急任务,确保医院灾后生产自救工作扎实快速向前推进。(曹咏 周厚亮)

磁共振

院区

医院

郑大一

灾后

生产自救

附院

工作

门诊

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