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心!乡村青年大面积“精神塌陷”

午马

<h1></h1><h3> 2021年上半年,在南方某省的一所乡镇中学调研时,该校副校长称,“<font color="#ed2308">现在的学生与</font>十<font color="#ed2308">年前的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font>。<font color="#ed2308">十年前的学生,</font><font color="#39b54a">成绩好的身体不好,成绩不好的身体倒是很好</font><font color="#ed2308">。但是现在学生普遍成绩不好,身体也不好了,他们现在懒,因为手机,体力智力都不行了</font>”。</h3><h3> 因此,他不无担忧地总结道,现在的学生出现了“<font color="#ed2308">精神塌陷</font>”。<br> 乡镇副校长的观察并非地区个例,笔者在全国各地乡村调研,发现乡村青少年的精神面貌不佳是普遍现象。<br> 他们<font color="#ed2308">不爱学习、不锻炼身体,没有人生理想,对未来发展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过一天算一天,整天松松垮垮,缺乏青少年应有的阳光与阳刚</font>。这种精神塌陷,与网络上热传的“佛系”、“躺平”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01</font></p> <h3> 乡村青少年的“<font color="#ff8a00">精神塌陷”表现为学习兴趣暗淡和身体状态不佳两个方面</font>。<br> 当前我国乡村青少年的学习状态出现普遍的危机,即学生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业任务消极应对,以至于出现大量的隐性辍学学生。<br> 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打瞌睡、讲小话、发呆的学生不在少数。</h3> 放学后,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写家庭作业,有的学生则通过手机扫码、拍题上网直接获取答案。<br> 考试时,很多学生直接拒绝答题,索性趴在考场睡觉。<br> 一位中职学校的校长沮丧地说,2020年所招录的1200名新生中,600分的总分最高分不超过180分,全县200分以下的学生占到20%。<br> 中小学的校长均表示,自己所培养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都在不断下滑,学生普遍变懒了。<br> 身体状态不佳并不是指学生经常生病,而是指他们的身体活跃度不高,缺乏青少年应有的活力与朝气。<br> 20世纪<font color="#39b54a">80、90年代的乡村中小学,下课后校园里立刻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会利用仅有的10分钟打打球、跑跑步、跳跳皮筋、跳跳绳、玩玩单双杠,感觉学生身上有使不完的劲</font>。<br> <font color="#ed2308">现在下课后,学生都变得十分安静和沉闷,要不聚在一起聊游戏,要不趴在桌上睡觉,还有的蹲在墙根发呆,稍微调皮一点的就跑去抽抽烟、打打架</font>。 即使国家要求所有中小学要留有大课间时间,但是<font color="#ed2308">做课间操时,学生也提不起精神,做操松松垮垮,早晨晨跑时也有气无力,毫无生气</font>。<br> 沿海发达地区两位乡镇中学老师同时反映,虽然发达地区中小学生打架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学生变得似乎规矩了很多,但是学生们的身体变得弱不禁风,反而没有以前的学生有血性和阳刚之气了。<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02</div> 乡村青少年萎靡的精神状态,在完成义务教育之后表现得更加明显。<br> 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分为三个群体:<br> 一部分是进入到普高就读的学生,这部分青少年由于有高考目标和严格管理,精神状态会相对积极昂扬;<br><br> 一部分是进入到职校的学生,这部分青少年缺乏明确的目标,加之学校管理宽松,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会更加萎靡,手机不离手,来无影去无踪;<br> 还有一部分群体是初中毕业之后就进入社会的青少年,但是他们“既不进学校也不进工厂,而是躺在家里玩手机”。<br> 乡村<font color="#ed2308">青少年出现“精神塌陷”,与网络世界吸引、家庭管教失能和学校管理失效高度相关</font>。<br> <font color="#ed2308"> 学生“精神塌陷”的最大元凶是沉迷于网络世界</font>。<br>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和网络娱乐项目的开发,手机成为乡村青少年最亲密的玩伴,他们最喜欢打手游、刷抖音,似乎只有在虚拟的游戏和消遣的视频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br><br> 相比于枯燥乏味的学业课程,游戏和视频不需要复杂的逻辑思考,充满趣味性和消遣性。<br> 一些中小学生放假回家后,可以抱着手机不离手,有的学生在寒暑假玩手机可以连着两三天不睡觉。<br> 在集镇和村庄,只要是有青少年出现的地方,几乎都是抱着手机痴迷地玩着游戏的景象。<br> 尽管国家进行了游戏治理,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游戏公司预留了诸多策略空间给予青少年持续地玩游戏。<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03</div> 对于父母而言,他们面对子女沉迷游戏、不学无术、无视锻炼的行为毫无办法。<br> 由于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无论他们是否外出务工,都难以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子女。<br><br> 最近调研发现,随着留守儿童问题化的报道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回到家中陪伴孩子成长,但是父母回乡仍然无法解决孩子沉迷游戏、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因农村父母不善于与未成年人沟通,亲子之间经常发生管教冲突。<br> 此外,<font color="#ed2308">一些父母自身都沉迷游戏,更加缺乏权威管教孩子。</font><br> 家庭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强身健体和责任培养功能,但是随着农民家庭财富增加和经济条件好转,青少年的父祖两代人都弱化了对子代的劳动教育,不让他们做一点点家务,也不让他们承担家庭责任,而是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给予他们全方位的呵护。<br> 有的爷爷奶奶,看痴迷打游戏的孙子打游戏不吃饭,还专门将饭送到床边。<br> 一些外出打工的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亏欠,对孩子的诉求有求必应,当他们需要手机时,立马就答应购买。<br>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乡村青少年的“精神塌陷”问题,与学校的考核能力和教育能力受限所导致的管理失效有关。<br> 一方面,学校丧失了针对学生知识学习进行考核的能力,导致学生不在乎学得好不好。<br> 由于中小学不断弱化甚至取消竞争,同时不允许学生留级,不论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学生都可以一路升学。因此,学生对于学习消极敷衍,被动应付。<br> 另一方面,外界诸多主体对学校的介入太多,对学生的保护过甚,导致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受到束缚。<br> 比如,学校原本都拥有有规可循的校纪校规,学生不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是要受到相应处罚的,但是学校针对学生的合理处罚,一旦被曝光就变成了教师之错,纷纷指责学校和老师,却忽视了学生之过。<br> 同样,学生在参加学校必须的体育活动或体育课程中,一旦出现不可避免的伤亡事件,家长也将责任全部推脱给学校,导致学校不断丧失锻炼和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能力。<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04</div> 少年强,则中国强。要改变我国乡村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改进:<br> 一是<font color="#ed2308">要进一步加大网络空间的治理力度。针对游戏管控,国家需要不断提高青少年接触游戏的门槛,严格限制学生进入端口的机会,压缩青少年参与游戏的时间,淡化网络空间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将学生从虚拟世界中解救出来</font>。<br> <font color="#167efb">针对手机治理,国家要继续严格执行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政策,支持学校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物理隔断的方式治理学生的手机瘾</font>。<br> 二是要强化学校的综合教育供给能力。综合教育供给既包括知识教育供给,也包括素质教育供给,即品德教育、体育教育、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一方面要允许学校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核,确保学生达到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这个知识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积极上升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要确保学校的教育权威,给予学校进行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筹空间,建构一套有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既让学生能够接受知识教育,也能够让学生获得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塑造一个健康、充实和有意义的校园环境。在重建校园生活的过程中,要极力避免校外主体对学校进行的不当干涉,确保学校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改革、规划和实施。<br> 三是要引导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当前教育界流行一个<font color="#ed2308">“5+2=0”的教育公式</font>,<font color="#ff8a00">意思是5天良好的学校教育被2天放纵的家庭教育毁了,</font><font color="#ed2308">本来学生在学校教得好好的,但是回家后因缺乏家长的配合,学生自我放纵两天后各种规矩都忘了</font>。<br> 尽管这个公式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反映出家庭教育对于学校教育的影响。<br> 因此,在调整学校教育的同时,家长需要配合学校进行学生管理,充分尊重学校的权威,支持学校合理合法的教育管理行为;还要合理调整家庭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观念、劳动观念和规则意识。<br><br> 此外,家长还需约束自身的不良行为,避免家长的不良嗜好向学生渗透并消解家长自身权威。<br><br><br><br>(作者系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div>(文章尽管有些对乡村青年、学生的偏见,但还是值得一读,这种精神塌陷在大都市也然十分普遍。本是一篇让家长和孩子阅读的好文章,原版文章里边插入了一些低级趣味的广告,如同一桌美味佳肴里发现了一苍蝇,不得已才重新净化转载,现在推荐给亲人、晚辈,就没有那种尴尬了。我们的网络文化需要净化了!!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