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辛丑六月十三,艳阳高照,日丽风和,天高塬阔,祥云朵朵。“陇上风情”十余位文友,分乘三车,在烟洞沟口集合,向着瓜乡高湾进发,开始了本期高湾采风活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好像是专门为一篇散文的精彩内容做铺垫,车进烟洞沟,路过吳家窑,刘家岘沟,蜿蜒的道路两旁的田地里,坦露着花纹美丽的绿中泛青的一颗颗西瓜,有的地块里只留有部分未完全成熟的二茬瓜,但大多数瓜地还未开园,完全成熟了的西瓜像里整齐排列在青石砂地里的一只只椭圆形的枕头。</span></p> <p class="ql-block">顺沟一直往上,渐渐看到一辆辆巨型大货车很霸气地停在路旁地边,车旁围满了忙着摘瓜运瓜的瓜农和各种新旧不等,型号各一的农用三马子。</p> <p class="ql-block">文友一行驱车上塬,眼前豁然开朗,辽阔无际的高湾塬像一張巨幅中国山水画呈现在眼前:巍峨的屈吴山仍像一位阅尽世间沧桑的哲人,冷峻而忠实地守护着高湾塬这块风水宝地和这里的芸芸众生,红砖红瓦的房舍掩映在绿树丛中,高湾瓜农在瓜田里摘瓜,运瓜的忙碌身影和一辆辆巨无霸大货车来来去去,使整个高湾塬充满了无限蓬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高湾塬,已完全是瓜的世界,瓜的天下,务瓜,卖瓜已成了高湾人的几乎全部生活内容。偌大的高湾塬,除很小一部分种植苞谷外,几乎全部都种植着瓜,目前开园的都是清一色的西瓜,还有部分“大变小”和传统籽瓜,还正处在生长期。种瓜彻底改变了高湾老百姓的命运,使他们完全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壮大道。</p> <p class="ql-block">“陇上风情”文友采风活动的目的地是高崖村闫寨柯社,这里是本土作家宋育红曾插队务农十年之久的一个小山村,因其作品《我的青春我的塬》今年出版发行而被读者文友熟知,文友们早就有赴闫寨柯采风,领略塬的内涵和风采的想法,甘永平老师经多方权衡沟通,决定把这期采风活动安排在西瓜成熟开园期。</p> <p class="ql-block">听说当年的小知青宋育红要回村,好几位当年的小伙伴都开着代步小电车在村口等候,好友朱维新派儿子专门在村口相迎,好友張振千也等在村口,半个世纪的友情,全部浓缩在见面时那亲切地握手拥抱和打闹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由于后面两辆车子被公路上装瓜的车辆阻挡而耽误了约20分钟。等来后,一行人驱车向村中老朱家行进,他们老远就看见老朱在车路上向家拐湾的拐角里等候,老友相见,少不了热烈握手!</p> <p class="ql-block">虽然世风日下,世事多变,但醇朴厚道的高湾人热情好客的传统风俗没有絲毫变化并有所升级:老朱头天就率领儿子从长势最好的地块里精选出最优质的西瓜,待远方的客人一进家门,热情的女主人就切开熟透了的瓜,三个小孙车像捻转儿一样出出进进,为客人们端上粉红色的瓜芽,令所有客人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文友薛海宏是个有心人,她专门带了一些莜麦炒面,要品尝一下小时候那种吃瓜拌炒面的味道。作家武永宝看到炒面,嘴里念叨着“瓜拌炒面,甜死老汉”的古老民谚,就开始操作西瓜拌炒面,可过去吃的都是小瓜,半拉瓜掏吃掉些瓢子,就可以尽情地拌了,但眼前的瓜一个个又胖又大,谁也降不倒一整半拉瓜拌炒面,女主人就给大家每人发一饭碗,大家就将瓜瓤瓤挖在碗里,在放进炒面搅拌,文友们互相效仿,虽都吃得津津有味,但总感觉没有在原始的瓜皮碗里拌着吃过瘾!</p> <p class="ql-block">武主席,您可否回到了那段青涩难忘的童年和少年?</p> <p class="ql-block">对于重回第二故乡的知青作家宋育红来说,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心愿,就是把自己的新作《我的青春我的塬》赠送给那些当年和他一起流过汗流过泪的老朋友。一个个当年的小伙伴们虽都满头白发,步履蹒跚,但精神饱满,友情永恒,他们接过宋先生签名的书籍,喜笑颜开,因为他们都已知道,这本书里写的所有事,所有人,都在这块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甚至他们自己就是书中某篇作品的主人翁!</p> <p class="ql-block">文友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制作的美食“瓜拌炒面”刚刚下肚,婆媳两代女主人又征求客人们的意见,看中午想吃啥?宋先生说:不是提前说了不做饭只吃瓜拌炒面吗?可女主人不依,说炒面不算饭,一定要正式做饭,真是厚道得令人感动。有文友提出那就做一锅子洋芋旗花面,可掌柜的老朱不同意,他认为一锅子面太简单,素不知在这些城里人的心目中,洋芋面仍可算做美食,后老朱提议,一锅子旗花面保留,但把调的洋芋换成灰豆子,大家均表示盛情难却。婆媳两人在厨房里就拉开了架势开始手擀面,要知道,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来讲,偶然做一顿招待十来个人的饭菜,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可就在大家天高地阔地喧得很起劲热闹时,婆媳二人变戏法似地已把一锅色、香、味俱全的热汽腾腾的灰豆面做好了,并配了四碟绿蔬凉菜,使大家在为这婆媳两人的精湛厨艺点赞的同时,更为她们的热情、厚道的待客之道而深受感动。这就是塬上人,这就是我们的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他们从祖辈手里接过那些传统,并且在不断地发扬,延续!</p> <p class="ql-block">当天的天气确实热,而院内屋中客人和主人们交谈形成的氛围更热烈,各位第一次光临的文友们也和那位老知青宋先生一样,就像回到了自己家里,没有半点的生疏和不自在感。</p> <p class="ql-block">正午的日头,如一盆红辣辣的炭火,认认真真地天际灼烤着山塬。有文友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他们从村庄后的羊肠小道上随意地来到某块瓜田里,蹲着脚下疙里疙瘩的沙石地,抚摸那一颗颗滚圆的大西瓜,好像在爱抚一个个可爱的婴儿。他们摆出各种姿势在瓜田里照像留影。而善于捕捉信息、搜集民间素材的武主席已和当地几位白发老人交谈正欢,我估计,又一部有高湾塬元素的新作品又在他深邃的脑海中酝酿中。</p> <p class="ql-block">来自甘南大草原的诗人黄子清,近期才加盟陇上风情微信群,本期高湾采风活动是他首期参加陇上风情的活动,所以他就显得特别活跃。在他的眼里,细细长长的烟洞沟,裸露的山梁,凌乱的沟壑,车道上急驶的农用车和路边随风摇曵的蓆子草,以及砂田、西瓜、瓜蔓,都散发着诗的元素,都会激活他的灵感,估计这次高湾之行,将会有多首清隽且冷美的现代诗歌将会流出他浪漫的笔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陇上风情”微信群中,摄影应该是最强的项目,不仅爱好者居多,而且技术均高超,常有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精彩作品问世。甘永平老师不但能拍摄出许多好作品,而且可将所有精美作品恰到好处地配套在文友们的诗文中,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档次。还有一位被称为“老小伙”的魏其儒老师,可惜这次活动未参加。而张再德老师可以算是靖远攝影界的元老级专家了,目前他基本上成为官民媒体照片需求的资料库。女诗人陆建华目前对摄影的热爱己达到痴迷的境界,被网友经常评为“霸屏”。而著名企业家张兆蕊在摄影上可算后起之秀。本期高湾采风,他们长枪短跑齐上,十八般武艺全用,把高湾塬的辽阔厚重,高湾人的热情厚道,驰名瓜乡的风采风貌,以及瓜乡的大丰收景象拍了个不亦乐乎。相信通过他们拍摄的这些接地气的精美作品,再辅以作家、诗人们的优美文字,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将会把大美高湾的宣传提升一个档次,助推高湾旱砂硒瓜走得更远,可能还会使高湾飞起来,飞得更远更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