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恭王府坐落于一条静谧悠长、绿柳荫荫的街巷之中,是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王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恭王府前半部是富丽堂皇的府邸,后半部为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其间景致之变化无常,开合有致,实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北京据说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二是水龙,指后海和北海一线,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的好。古人以水为财,在恭王府内“处处见水”,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从玉泉湖引进来的,而且只内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风水学敛财的说法。我国十大元帅和郭沫若等人、均在恭王府的附近居住,而且都非常长寿。据说,北京长寿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恭王府附近,这个地方真是一块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恭亲王府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明代。明弘治年间得宠专权的大太监李广带花园的宅邸就建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格局为前府邸、后花园,建筑形制多样,结合了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与南北方民居建筑的特色。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认为,作为遗址类博物馆,恭王府博物馆最大的藏品就是王府建筑本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1.和珅时代</p><p class="ql-block">和珅年轻时就通读四书五经,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这在当时八旗子弟中,算是非常出类拔萃的人才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府内部的配置也绝对是顶级的。府中西路上的楠木殿堂就是依照故宫中宁寿宫的样子修建而成;至于毗卢帽门、太平缸、铜路灯等,则都不是臣子应有的规制。乾隆五十四年,皇帝最宠爱的女儿和孝公主下嫁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由此,和珅宅就变成了“和孝公主府”。</span></p> <p class="ql-block">2.庆王时代</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去世以后,嘉庆列举其罪状后赐其自尽,他的豪宅充公。乾隆末年,众皇子觊觎皇位,乾隆皇帝皇十七子庆郡王永璘远离纷争淡,只求成为后世之君的兄弟可以把和珅宅赐给自己。嘉庆登基以后,便满足了弟弟的愿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永璘本想将富丽堂皇的庆王府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谁知其子绵愍继承王爵后也面临绝后危机。</p> <p class="ql-block">最终,永璘这支王爵只传了两代就凋零收场,没有子嗣的绵愍无奈只能将六弟之子奕劻过继为嗣子。</p> <p class="ql-block">道光末年,奕劻行贿袭王爵一事暴露,遭刚刚继位的咸丰皇帝严惩,于是咸丰皇帝将这座奢华的府宅收回。</p> <p class="ql-block">3.恭亲王时代</p><p class="ql-block">咸丰皇帝就将这座豪宅又赏赐给了恭亲王,经过一年的装修以后,恭亲王正式住入,咸丰皇帝还陪着自己的养母,同时也是恭亲王的生母康慈皇贵太妃亲临王府,并题写了不少匾额。</p> <p class="ql-block">奕訢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在晚清政坛上,他是仅次于慈禧的掌权者。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与四哥奕詝同为父亲最宠爱的皇子。奕詝成为咸丰帝,而奕訢成为恭亲王。据说“恭”字正是告诫他要恭慎行事,恭敬服从皇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驾崩,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统领朝政。慈禧深感危机,奕訢也被排除在权利中枢之外。共同的利益使他们结合起来,发动“辛酉政变”,彻底剪除了顾命八大臣,消灭了政敌,掌握了最高统治权。慈禧授奕訢为议政王大臣、军机处行走、总管内务府大臣,集军政、外交、皇室事务大权于一身。</span></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恭亲王府好不热闹,日日宾客满堂,车水马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权利日盛的恭亲王终于引起了慈禧的猜忌和疑虑。光绪十年(1884年)借机撤去了奕訢的一切职务,让他“家居养疾”。深知慈禧为人的奕訢为避更大祸端,也以养病为由,躲在西山戒台寺隐居长达十年。</p> <p class="ql-block">同治初年,这里的第三代主人恭亲王奕訢,身兼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重权在握,显赫一时,乃大筑邸园,同时也对府邸部分进行了修缮与改建。我们看到的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就是在那个时候最后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有“三绝一宝”</p><p class="ql-block">第一绝西洋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洋门是恭王府花园的正门,由汉白玉雕砌,整道门都采用西式的建筑风格与当年圆明园的那道门齐名,后圆明园被烧毁后这道门就成为了唯一的一道汉白玉拱门。</span></p> <p class="ql-block">也是恭王府内唯一的西式建筑,为恭亲王奕䜣所建,体现了奕䜣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文化技术挽救清朝之意。</p> <p class="ql-block">第二绝大戏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戏楼建于同治年间(1862—1874 年),建筑面积685 平方米,采用三卷勾连搭全封闭式结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全封闭式清代戏楼。大戏楼的声音效果尤其值得称道。为了保证声音逼真,戏台下掏空后放置多口大缸,增大了共鸣混响空间,让观众无需借助任何传声工具,在戏楼里的任一位置都能清晰听到演员的演唱。</span></p> <p class="ql-block">室内棚顶悬挂着20 盏大宫灯,青砖地面上摆放着20 套八仙桌与太师椅,高约1 米的戏台上方挂着“赏心乐事”金字黑匾。</p> <p class="ql-block">戏台两侧大柱、四壁与顶部绘满缠枝藤萝,营造出绿叶森森、紫花盛开的景象,使人有在紫藤架下看戏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1988 年,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访华期间,曾到恭王府大戏楼欣赏王府音乐,在近两小时的演出中,李光耀先生对演出效果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第三绝恭王府的“屏风”——后罩楼</p><p class="ql-block">在恭王府府邸与花园的分界处,有一座气势宏大的二层建筑横贯东西,被称为“后罩楼”。整栋建筑有183余米长,内有房屋111间,按照中国传统哲学中“满则亏”的讲究,被俗称为“99间半”。</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四合院中,在正房后面和正房平行的一排房屋为后罩房,通常作为佣人房间或库房。恭王府后罩楼的规模远远超出了“后楼7间,基高尺有8寸”的王府建筑规制,非其他王府可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整座后罩楼的格局强调“屏风聚气”的功能,在东西两头各形成一个直角向南折转延伸,犹如一道“凹”字形屏风环罩住整座府邸,其宏伟的规模在京城王府中首屈一指。</p> <p class="ql-block">咸丰二年(1852年),恭亲王奕䜣正式入住,始称“恭王府”。奕䜣将后罩楼底层中间改为佛楼,楼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和菩萨,是当时府内的礼佛之所。</p> <p class="ql-block">从南面看,后罩楼前檐出廊,横贯东西,长长的通道一眼望不到边,从北面看,青砖灰瓦的高大后檐墙挺拔气派,墙上形状各异的什锦砖雕窗别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罩楼始建于和珅时期,民间盛传后罩楼为和珅的“藏宝楼”,此楼每一间房子的窗户都不重样,据说和珅从窗户的样式和花纹就知道该房间所放何物。</span></p> <p class="ql-block">满园“福”字。整座恭王府宝气不散,据说是因为府内各处藏着多达1万多个“福”字,可谓处处被“福”笼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绝福字碑</p><p class="ql-block">康熙题字可以说是一字值千金,除了公文外,经考证的康熙题字只有三个,这三个也都在北京城内,所以可以说是国家超级文物。</p><p class="ql-block">今天的北京城内,经考证的康熙题字只有三个:交泰殿的“无为”匾额和恭王府的“福”。交泰殿如此重要的匾额也未加盖“康熙御笔之宝”,而恭王府“福”字上却有“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加顶,足见康熙对其何等重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孝庄皇太后六十大寿将至,不料突染沉疴,康熙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遂决定为祖母请福。在沐浴戒斋三日之后,康熙精选了一支上镌“赐福苍生”正楷四金字的毛笔,在丝绢制作的纸笺上一气呵成写就了倾注对祖母挚爱的“福”字,并决定破例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玉玺是皇帝权力的象征,一般只能盖在圣旨和重要公文上,绝对不可能盖在书法作品上,而且印玺即没有盖在“福”字的左下方,而是盖在“福”字的正上方,寓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太后自得到了这“福”,百病全消,15年后,以75岁高龄得以善终。</p><p class="ql-block">也就是从这个“福”字起,清朝有了每年御赐“福”字的定例。孝庄太后临终前为了永久保存孙子玄烨送给自己的弥足珍贵的“福”字,亲命将其刻在石碑上,伫立于宫内。这个碑上的福字是康熙御笔。乾隆时期,此碑神秘失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谋深算的和珅不知用何手段将其从紫禁城中偷了出来。但是这么个宝贝却不能摆在明面上,于是和珅将其藏于邀月台下的滴翠岩中,而且放置石碑的地方恰为整座宅院的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和珅的用心良苦。此物的尺寸很有讲究,放得进拿不出。就连安放这座福字碑的假山也有讲究,据传闻这是用糯米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下重修恭王府,考古人员在王府后花园的秘云洞内意外地发现了失踪的福字碑。</span></p> <p class="ql-block">康熙倾注爱心所写的这个“福”字,有意无意间还创造了许多空前的纪录。首先由于“福”“寿”二字字形差异太大,因此自古以来从未有哪个书法家把“福”、“寿”合为一字书写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个福字在写法上暗含“子、田、才、寿、福” 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它又被称为“长寿福”和“天下第一福”。</span></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内还有多福轩、蝠池、蝠厅等,许多建筑上也都以蝠纹装饰,体现了恭王府主人对福文化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蝠池因形似蝙蝠而得名,有祈福的寓意。池四周种植榆树,每年春末,榆钱纷落蝠池。“福”和“财”共佑主人吉祥富贵。</p><p class="ql-block">在清代的北京,往私宅中引入活水,是要经皇帝特批的,恭王府是少数几个获此殊荣的王府之一。这个用青石围砌成的蝙蝠形大水池,旧名为“蝠河”,后称“蝠池”,又因形状像元宝,也称元宝池。水池的周围种满了榆树,每到春夏之交,榆荚飘落,状似铜钱的“榆钱儿”落满蝠池,谐音“福钱”满盈,寓意是福贵双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除了前面的蝠池,后面的蝠厅和中间以邀月台为身子的整体蝠形建筑造型外,其他蝙蝠都藏身于长廊雕版之中。</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恭王府府邸部分被小恭亲王溥伟抵押给天主教会,1937年,辅仁大学通过拍卖方式从教会购得了府邸,并将后罩楼通向花园的三处通道砌死,府邸与花园彻底分家,府邸成为学校女生部,后罩楼被改建为女生宿舍。</p><p class="ql-block">此后,后罩楼先后作为多家学校和单位的教学和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从乾隆开始,恭王府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朝。若从</span><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努尔哈赤</span><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算起,清朝一共有十二位皇帝,恭王府的历史占据了7/12。更因为居住在其中的主人太过显耀,尤其是和珅和恭亲王——一个是乾隆宠臣,代表康乾盛世,一个是晚清能臣,代表同光中兴。</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乾隆朝的和孝公主府及</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4, 64, 140);">和珅</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宅第,到嘉庆、道光朝的庆王府,再到咸丰以后历经四朝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4, 64, 140);">恭亲王</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府,这座建筑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鼎盛以及逐步走向衰败灭亡的过程,因此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之说。</span></p> <p class="ql-block">以王府文化为核心,恭王府博物馆策划了一系列常设展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