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岔峪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县城东北32公里,在百良镇东南方向10余公里,徐水与黄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区。据史料记载岔峪口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古老的村庄。</p><p> 岔峪村有60多户居民,尽300人。人们勤劳、纯朴、善良。祖祖辈辈以农耕为生。这里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潺潺溪流,蜿蜒徐水,滔滔黄河,景点颇多,是个旅游休闲的好地方。</p><p> 放河灯,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习俗,但在黄河里放河灯是岔峪口村独有的。相传,岔峪口放河灯起源于西汉末年,两千多年来,世代相传,从未间断。放河灯这一民俗,是对逝去亲人的悼念,是对活着人的祝福。人们祷告河神:保护农田不被淹没,保护水上营生的人四季平安。</p><p> 有关放河灯的来历,祖辈们传说,由于村东小南咀下是一个回水湾,河水倒流,形成了很大较深的漩涡。有一外地船只,因不熟悉水势,船碰撞小南咀,造成船翻人亡的惨剧。从此,每到傍晚,这里旋风突起,怪叫声刺耳。晚上,有人梦见冤魂说:“水底太黑,我要回家。”第二天,正好是农历六月十五日,村中长者便组织全村妇女,编织各种纸质灯笼,涂上蜡油在失事处燃灯漂流,并在黄河边焚烧纸钱。跪拜河神,请河神保佑,游魂归故里,亲人团聚安居。</p><p> 从那时起,年复一年,放河灯就成了岔峪村的民俗村规。每年六月十五日,家家蒸花馍,备祭品,敬献河神。午饭后,全村村民自发地聚集在一起,裁纸、打蜡,心灵手巧的妇女剪、编、粘,上千个形状各异的河灯,不长时间就糊成了。男青年敲锣打鼓,接待宾客,张灯结彩,布置场景,举行隆重的敬河神祈福仪式。晚上八时许,满月露全,村民根据河势,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把编好的河灯放入水面,河灯便顺水顺风而下,星星点点,时而急促,时而缓流,顷刻顺排,又瞬间轻微盘旋,流光溢彩,汇成一条彩色巨龙。顿时锣鼓声、呼喊声、流水声交织在一起,月光下的黄河岸边构成了一幅绝妙的配音画卷。</p><p> 岔峪村放河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都有小戏、锣鼓、自乐班、以及小商小贩前来助兴,还有相邻乡镇的亲朋好友前来观赏。祭拜河神,祈福求子。久居河边的居民人心所向,使这一古文化活动得以传承和发扬。</p><p> 放河灯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流传至今,这是岔峪村人的一种执著,一种奉献,一种精神。随着新时代的步伐,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它将焕发出新的活力。</p> <p> 难忘岔峪口</p><p> 黄河岸边的岔峪村民风淳朴,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传说动人。二0一五年随着各位老师一起西渡黄河来到岔峪村观看放河灯、祭河神、捞河灯,许愿、祈福、求子。场面非常壮观,让人十分感动。如今已经六年过去了还记忆犹新。</p><p> 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岔峪村最隆重、最热闹的河灯节。下午的岔峪村,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众多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云集于此。村民们一边准备好祭河神的礼品,家家户户都用自己最精彩的手艺蒸出各种形状、各具特色、鲜艳亮丽的花馍。一边热情地招呼着远方来的客人。村民们把自己的礼品准备好后摆在家门口,等后祭仪式开始后排队前往祭拜。村里的男青壮年和部分老人则换上代表黄河文化的奇异服戴上各种花帽和面具壮敲锣打鼓热闹起来。</p><p> 祭拜</p><p> 祭拜开始后,主持人宣布开始。由长者宣读祭文,然后一家家开始祭拜。村民自编自导的节目开始表演,村民还积极自觉的为活动捐款。</p><p> 放河灯</p><p> 活动一直天黑后,开始放河灯。村民糊的河灯五颜六色,形状各异,非常美观。村民把自己糊好的河灯集中到一起,由水手和船工运到上游,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点着后放入河面,漂流而下,场面十分壮观。</p><p> 捞河灯</p><p> 捞河灯也是一种风俗,有想求子、求财、祈福的村民,在下游浅滩处下河捞河灯许愿带回家,有的老人想要的就让年轻人帮自己捞河灯,许愿后带回家家里,第二年心愿达成的村民还要前来还愿。</p><p> 2013年,岔峪村的放河灯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p> 岔峪村还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和美丽的风景。古老的岔峪古渡、骆驼项、龙居寺、子夏陵墓、抗战遗址等等都是著名的景点。真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地方。</p><p> 我衷心的希望岔峪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美丽。</p><p> </p> <p> 村民们大显身手,家家户户蒸花馍,各有特色,在家门口先亮个相。</p> <p> 祭拜仪式现场</p> <p> 换上古式服装,人儿蹦的高,嗓门喊的亮,威风锣鼓敲的响……</p> <p> 村民们积极捐款</p> <p> 村民自编的舞蹈助兴。</p> <p> 天黑了,月亮升起来了,开始放河灯。</p> <p> 捞河灯</p><p> 水性好的年轻人在下游捞河灯,有的为自己,有的受人之托,为他人。</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