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之行——泉州篇(一)

朱仁安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在厦门参加的泉州一日游,一早带着行李坐上旅游大巴,穿越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泉州。</p><p class="ql-block">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了<b>洛阳桥</b>。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它的建成,方便了泉州港陆海联运,是泉州海洋贸易活动兴盛、交通技术发达的见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洛阳桥现存长约731米宽,4.5米,有桥墩45座,桥南北保存有四尊11世纪修桥时所立的护桥石将军,七座石塔以及历代桥修碑记。桥南有蔡襄祠,桥北有祭祀海神通远王的昭惠庙。</p> 桥南北保存有四尊11世纪修桥时所立的护桥石将军——石力神。 洛阳桥现存长约731米宽,4.5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 以前面江心岛为界把洛阳桥分为南北两段。 洛阳桥蕴含古人卓越的造桥智慧,首创多种先进技术。“筏形基础”——桥墩建造采用船形结构,这样可以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种蛎固基”——在桥墩砌石间培育牡蛎,把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成整体以固桥体;“浮运架梁”——利用潮汐落差原理,用船把巨型山石桥梁板运至桥墩上,等退潮时石梁板架在桥墩上,船只随退潮水下降得以驶离。桥墩最上层的石块拼接还采用木工的榫卯技术,用铁卯丁把石块紧扣一起。<br><br>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之为建桥史上最聪明绝顶的壮举。 <div>桥北的船型墩及雕有石狮子的石护栏。</div> 江心岛中亭边树立的历代重修洛阳桥部分碑刻。 明万历戊申年(1608年)南海李待问所题的“万古安澜”石刻。 蔡襄巨石像屹立于桥南,默默地守护着这座千年古桥。时间有限,没能走到桥南参观蔡襄祠。 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洛阳桥有桥墩四十六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这座桥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彰显闽南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 洛阳桥因其独特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b>泉州少林寺</b>,又名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是相对于河南的少林寺而言,是中国南方武术之发源地,位于泉州清源山东麓,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经历几度兴废,史迹犹存。 少林寺山门前合影 天王殿 观音阁 泉州少林寺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东禅寺仅为其中之一寺。现存的东禅寺是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火烧少林寺后,于咸丰年间在其遗址上重建的纪念性小寺,不及明代的十分之一。遗址部分我们没有参观。 南少林寺的建筑风格和南普陀寺略有相同。精致的木雕,栩栩如生的人像。 殿顶绘有各种瓷画,虽然比南普陀寺简单,但是同样那么引人注目。 立体的花卉仍保持鲜艳的色彩。 <p class="ql-block"><b>开元寺</b>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个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香火鼎盛。“文革”期间,开元寺曾遭严重破坏,1982年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进行全面维修,使开元寺重现昔日风采。</p><p class="ql-block"><br></p> <div>紫云屏,大门对面的影壁墙。墙后密布小巷、房屋。<br></div><div><br></div>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br><br> 开元寺大门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殿内石柱为梭柱,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该对联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p>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拜亭前有个大石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 拜庭两边分列着八棵大榕树。 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 贔屃,龙生九子之老六,貌似龟而好负重,有齿,其背亦负以重物,在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因此常有信众放供奉在他身上,并抚摸其脑袋,以求吉祥。 重修开元寺记 大雄宝殿 <div>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遗物。</div> 前檐重檐下横匾书“桑莲法界”四字。 大雄宝殿雕塑技术高超,尤其是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国内古建筑中罕见。(殿内不能拍照,网上下载) 大雄宝殿后回廊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 青石柱是十六角形印度教石柱,柱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分刻成四面,每面各刻一个圆盘,圆盘内浮雕印度教神话故事和图案。 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没有一尊相同。不是导游提示根本不会注意。 <br><br> 千年古桑如今是开元寺的镇寺之宝,据说已经有13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桑树。1925年,泉州的一次雷雨中,千年古桑被雷电劈中,古桑被一劈为三,折断的枝干并没枯死,而是落地生根又枝繁叶茂,如同三瓣莲花盛开,绿盖如云。 此树生莲垂拱之年,支今勿坏以全其天。 菩提树 寺内有泉州佛教博物馆,堪称内地佛教博物馆之冠。可惜我们也未能进去参观。 两边墙上的浮雕皆是一个个佛教故事。 寺内还有弘一法师纪念馆,弘一法师(李叔同)是我国近代高僧、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他一生最后14年生活在泉州。纪念馆生动的展现了弘一法师的生平事迹、遗物及墨宝字偈和有关文物,其中有著名画家徐悲鸿所画的弘一法师油画及丰子恺的作品。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参观了。<br> 大榕树前美女 开元寺的紫云大殿前东西两侧,有一对石塔。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两塔相距约二百米,全部仿木结构建造,为我国现存最高大的一对石塔。 这两座塔号称全国无双,也是泉州的象征。双塔曾经历过明万历年间的泉州八级地震和多次台风,仍然屹立不倒。 西塔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木塔。原高7层,后毁于火。宋绍定元年(1228)至嘉熙元年(1237)改建为石塔。此塔外观与东塔相同,高44.06米。八角五级,石雕工艺比东塔简朴,各层门、龛两旁有雕像80尊,形态各异,线条粗犷,服饰多为僧衣。 东塔镇国塔,唐咸通六年(865)所造,也是木塔,后毁于火灾。宋熹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重建。为八角五层仿木楼阁式石塔,高48.27米,塔身外壁石像依照佛教五乘等级排列,至上而下逐层为诸天神将、罗汉、高僧、菩萨、佛尊等,共80尊,代表佛教修行五种境界。塔基须弥座束腰处雕刻有37幅佛经故事图,弘扬佛法。刻工精巧,是宋代雕塑艺术的佳品。塔心为巨大实心柱,周围有阶梯,可攀登塔顶。 塔顶用铜铸造的葫芦形塔刹,历时700余年仍光彩夺目。<br> 这石塔上每一层塔壁上均刻有这样的浮雕16幅,分别表达了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总共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 <div>开元寺仅有的这棵大的凤凰树,每年开花都吸引很多游客的目光。<br></div> 龙壁——临出西门的一面大照壁,闽南特色的红砖拱砌,中间是麒麟浮雕,两侧各是花鸟兽。<br> 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所以我们一二个小时是根本来不及参观的。 <p class="ql-block">开元寺旁边就是西街,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导游让我们在这里看看,三十分钟就要到集中点。其实我们能看到远处的钟楼是西街的中心,光来回就不够三十分钟。</p> 远处隐约可见的钟楼<br><br> 网上下载的钟楼及街道 无法想象这看上去如此简陋的街道是条有着一千多年的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 到了西街,就留个影吧。 据说西街有很多美食,应该这个也算是一种吧。品尝后实在不能适合我们的胃口。<div>第二天我们在泉州自由行时叫的那个出租司机遗憾地告诉我们,我们错过了西街最值得参观的地方。<br><br></div> <b>“五店市”</b>指的是有闽南特色的红砖厝建筑,横跨明、清、民国三个时期,掩映在密集的高楼大厦中间,在当地历次现代都市改造建设中得以幸存,并受到不断升级的保护。<br><div><br></div><div>唐朝开元年间,蔡姓七世孙5人,在青阳山下的官道上,开设5间饮食店以方便行人,酒旗招风,饭菜飘香,声名远播,被誉为“青阳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遂为青阳之别称。<br></div><div><br></div><div>五店市传统街区内遍布着宗祠、寺庙、民居、商铺等多样性建筑,保留的明、清、民国至现代各个时期的民居建筑是晋江特色风貌建筑的典型代表,有夯土房屋,也有闽南传统宫殿式红砖建筑,更有中西合璧的洋楼和西洋建筑,拥有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布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别墅等100多处历史风格的建筑。<br></div> 风雅颂书局,现在为一家民营书店,白岩松签售会就在这里举行过,这是五店市首栋更新建筑。 五店市这些古建筑是海外华侨回来建的,时间久了,房子自然也旧了。政府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极具闽南特色的建筑,便将老房子加以适当的改造,整体搬迁进五店市的。 蔡氏家庙,1300平方米的闽南红砖古厝显得特别大气。黄瓦绿筒的祠堂屋顶各种明艳的花鸟和卷草瓷雕,更是锦上添花。 这家莊氏家廟在五店市也是数一数二的。上面横幅上写着:青阳锦绣莊氏家廟春祭。 气势恢宏的状元牌坊,巍然耸立的大门是用花岗岩砌的,正上方还写了两个苍劲有力的的大字----状元。大门两旁各摆放着一排秀丽的朱红色长廊。里面有一个四四方方的戏台。<div>状元牌坊上面刻了11位状元名字和高中时间。<br></div> 这幢名为清叶的店家经营着日式料理。 这幢中西合璧洋楼,眉山行派的建筑屋顶有着古代武士骑在各种猛兽上。 五店市作为晋江的旅游文化名片,有着浑厚的历史积淀,悠久的文化传承,值得我们慢慢品味。 从五店市出来我们好容易叫了一辆出租车,因为四人有四个大箱子,好心的司机让我们自己解决。英英和玲玲就这样艰难地坐着到了酒店。<br> <div>今天的一日游把泉州的主要景点都参观了。虽然旅游大巴载着我们游览,省去了自己往返的时间。但是跟团游最大的缺点就是每个景点规定时间,太赶了。所以都是走马看花了。<br></div><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