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次桂岩初中同学聚会原本应该在去年春节举行的,在文德荣、蒋建明、蒋权勇、蒋国庆、文丰宽等几位组委会同学的精心组织下,捐款、聚餐、住宿、馈赠礼品均已安排到位,无奈新冠肆虐,因而被推迟至今年举行。尽管聚会一波三折,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次同学聚会是一次久别重逢、畅叙心曲的联谊会,是一场与祖国共进退,与山河同休戚的世纪盛会。</p> <p class="ql-block"> 此次聚会的举行缘起于李治平同学保存的那张初中毕业合影照,后来在文德荣同学的倡议下,同学间相互牵线搭桥,那张泛黄照片上的一排排稚气未消的同学顿时鲜活起来,穿越三十四年的时光隧道,又群聚一起。</p> <p class="ql-block"> 遥想三十四年前,我们离开家乡,相聚于桂岩初中的香樟树下。那时,桂岩初中的办学条件非常简陋,教室是瓦房,没有电灯,晚自习是点煤油灯的,为了挡风聚光,我们就将一本书分开立起,半围着煤油灯,看书困了,忍不住就趴在桌上瞌睡,稍不注意,头发会被火燎,那“吱吱”的燃烧声,烧焦的头发味至今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教室的条件如此,住宿的条件就更差了。女同学尚有几间房子遮风挡雨,男同学则睡在走廊里、过道上。白天,过道上的席子是卷起的,晚上,席子摊开,过道走廊便成了一条莫大的连床。睡在走廊上的那些日子,冷天是最难捱的,捆在栏杆上的尼龙纸在寒风呼啸中“啪啪”作响,瘦小的身子蜷缩在单薄的被子里瑟瑟发抖。</p> <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当时只有禾田边一口井供二百来号师生取水饮用,后来因一口井满足不了饮水需求,才在大院内再掘了一口井。我们取水时,用一根五六米长的绳子捆在锑桶提手上,缓缓的将桶放至水面,然后突然发力,将桶倒扣,再顺势提起,这样一桶水就舀满了,然后再摆好马步,卯足劲,一截一截地将水提上来。到了枯水季节,井里的水位下降,老师便带着同学们晨跑至三里之外的桂岩上村河边去洗脸刷牙。</p> <p class="ql-block"> “痛定思痛何其痛也”,奇怪的是,每当回忆起艰苦的初中时代,我并不觉得痛,相反,它们宛如一帧帧励志画图,成了我们爬上坡路的标识。</p><p class="ql-block">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三更灯火,教室里总有伏案苦读的学子;田垅地头,柑子树上,处处都是琅琅书声。老师们倾心传授,弟子们们默默耕耘,远离村舍的桂岩初中成了一座神圣的学习殿堂。在这里,我们饱饮知识的甘露,在这里,我们不断地拍打稚嫩的翅膀,从这里,我们起航,奔赴四面八方······</p> <p class="ql-block"> 三十四年的阔别,是因为每位学子谨记老师的嘱托,义无反顾地汇入到了祖国建设的洪流中;三十四年的阔别,是因为每位学子都怀揣梦想,一直奔跑在逐梦的路上;三十四年的阔别,是因为每位学子都想在再次踏上母校这片土地时,希望能给母校带来一枚筚路蓝缕、不负韶华的勋章。</p> <p class="ql-block"> 三十四年的光阴,每位同学都写就了一部属于自己的奋斗史诗,这部史诗浓缩了一万二千四百一十个日子的风风雨雨,镌刻在沧桑的脸上,烙印在岁月的颜容里。三十四年后的再聚,足以让每一位桂岩学子面对香樟大声宣告:我们从母校传承的团结、奋进、友爱的初心从未改变。身着红衫的文月喜老师无言地诉说“永葆丹心色不褪”; 蒋兴有老师谆谆告诫:在成长的路上,与感恩、谦卑、善良结伴,人生才会枝繁叶茂;范业敬老师满头白雪,身体健硕,完美地诠释了身体才是革命之本;文东柏老师的红色宣讲让我们顿悟:根一定要扎立红色沃土。如此,我们方能一如那参天香樟,屹立风雨不畏雪霜。</p> <p class="ql-block"> 三十四年前,我们相遇香樟树下,一千多个日子里,我们掬其清芬,但愿我们下次再聚时,归来依旧如少年,满袖芳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