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故事

王洁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知道桑植,起始小时候课本上读到“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初识桑植,缘自挚友覃南飞常讲起他父亲覃正柱参加红军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懂得桑植,只因一份念想;今年七一前夕我们一行从无锡出发,走进桑植,走进大山,目染、耳闻、心悟,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红色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武陵山脉北麓、鄂西山地南端。飞机降落张家界荷花机场,眼前就眺见神奇的天门洞,而我们无心游览蔚为壮观的张家界胜景,直往桑植奔去。下榻的酒店居然就叫"映山红",大堂里布置着一个红色教育馆,赫然写着“红军长征出发地”七个字,令我自然想起那首红歌:夜半三更吆盼天明,寒冬腊月吆盼春风,若要盼得吆红军来,满山开遍吆映山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第二天一早就向洪家关出发,山路弯弯,溪水潺潺;走过贺龙桥,只见桥下的溪水也是一半清澈一半泛红,让人心动。缓缓步入贺龙纪念馆、贺龙故居,聆听着贺龙革命的故事,寻找着桑植红色的印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桑植,是贺龙的故里。1896年3月22日贺龙出生在桑植县洪家关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少年的贺龙以愤世嫉俗,敢于同恶势力抗争而闻名乡里。1914年18岁的贺龙就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桑植一带开展革命斗争。1916年20岁的贺龙和叔叔向别人借了两把菜刀,带着组织起来的20个农民,乘夜色闯入芭茅溪盐局,亲手杀死税警局长,缴获十五支步枪、两支手枪,组织起一支农民革命武装队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4年贺龙率领这支部队走出桑植、走出湘西,参加北伐战争;由于战功卓著,贺龙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他不断追求真理,逐渐由信仰三民主义转变为信仰共产主义。1927年"四-二"事变后,革命转入低潮,贺龙无所畏惧,坚定地站在共产党和工农大众一边,毅然率部参加南昌起义,并担任起义军总指挥,和周恩来等一起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当年经周逸群、谭平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根据党的指示,贺龙重回桑植、重回湘西。从创建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到和任弼时指挥红二、六军团粉碎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从1935年率领红二、六军团开始长征,突破国民党军队重重围追堵截,转战湘鄂川黔滇康青甘;到担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与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坚决的斗争,促进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从抗日战争打响,担任八路军第120师师长,率领部队,八年抗战,横扫日寇,威震敌胆;到解放战争中,率领部队南北征战,驰骋疆场,直至五星红旗在天安门上高高飘扬;从担任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致力于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和体育事业,到"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含冤致死 。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贺龙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了不朽功勋。元帅功勋,彪炳史册,共和国不会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沉浸在贺龙的革命史诗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含着眼泪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肃然起敬。在贺龙的戎马生涯里,不仅看到英勇善战、威震敌胆的元帅风范,更悟到一种铁骨铮铮、忠心耿耿的"贺龙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革命陷入低潮时,他追求真理,选择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革命屡遭挫折时,他不屈不饶,坚信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革命如火如荼时,他赴汤蹈火,献身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革命生死关头时,他视死如归,跟定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坚贞不渝听党话,矢志不移跟党走”;贺龙精神,在桑植这片红土地上回荡,在鲜红的党旗上传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桑植是英雄的土地。在贺龙纪念馆,看到一张照片,“这不是洪湖赤卫队的韩英吗”,“是的”讲解员告诉我们:贺龙一家,满门英烈,五位至亲都为革命牺牲。1920年父亲贺仕道在为贺龙筹备军需途中被捕遇害;弟弟贺文掌被敌人用蒸笼活活蒸死,年仅十五岁;大姐贺英就是电影《洪湖赤卫队》主人公韩英的人物原形,1933年在湘鄂边区掩护伤病员撤退时中弹牺牲;二姐贺戊姐是游击队员,因叛徒出卖遭突袭,与贺英同天牺牲;四妹贺满姑是双枪英雄,1928年被捕后被凌迟而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贺龙元帅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革命前辈们为什么能够无私无畏地英勇献身?就是为了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守崇高的政治信仰,为了在中国彻底推翻黑暗的旧制度,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重要讲话,更令我们对贺龙元帅、对红色桑植、对革命先烈无限敬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桑植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在红二方面军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我们向红军先烈敬献花篮,深深鞠躬。“黑夜茫茫风雨狂,跟随常兄赴疆场。流血牺牲何所惧,刀剑丛中斩豺狼。”陪同我们前往的县人大皮运舰主任念起了贺龙堂弟贺锦斋当年写的这首诗,并告诉我们:在革命年代,只有10万多人口的桑植,就有5万多人跟随贺龙参加革命和红色政权建设;有2万多人跟着贺龙走出大山,奔赴疆场,浴血奋战;跟着贺龙踏上漫漫长征路的4000多桑植子弟,后来回到家乡的不到50人 。曾任无锡市人大副主任的覃正柱前辈就是当年跟着贺龙走出大山参加长征的小红军;我们走进他的老家,大山里的渔壁屿村,村支书激动地说:当时一个村里就有120多人跟着贺龙参加革命参加红军,可到建国初期活着回来的仅有4人……听着听着,已是热泪盈眶;“为有牺牲多壮志”啊!“五星红旗为什么这么红”,我们有了更深的感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绿色桑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行走在红土地,盘蜿在大山间,沉浸在桑植的红色故事里。可向窗外望去,青山巍巍,绿意绵绵,直让人惊呼不已:大山里竟典藏着此般胜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山深处,藏着一个八大公山原始森林,而且有着“中国首批、湖南省首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中国具有全球意义的17个生物多样性地区”两张名片;生物异彩纷呈,植物群落多样;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是大鲵(娃娃鱼)的故乡呢”,会遇见娃娃鱼吗?让人好期盼。</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先前真不知道,在距离桑植市区70公里的大山里,还有一个称为“亚洲第一溶洞”的九天洞。九天洞,因天生九个天窗与外界相通而得名;已开发提供游览面积250多公顷,真是够大的了。我曾到过许多溶洞,没想到这么九天洞是如此“别有洞天”:洞里石笋丛生、石柱林立、石帘天成、石幔遍布,堆珍叠玉、百姿千态;在灯光映射中,那一幅“万家灯火”,如此炫丽璀璨;那一片“红色桑植”,恍如身临其境;那一座“土家山寨”,又是这么活色生香……一个个场景、一幕幕幻境,美伦美奂,总让人直呼震撼。而蜿蜒在洞中的那些天然湖、地下河,那水似翡翠、绿宝石,叮叮咚咚流淌到我们的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进大山里,又何处不遇“绿野仙踪”:那苦竹河大峡谷,峰峦叠叠,悬崖峭壁,鬼斧神工;一袭瀑布飞流之下,环山绕石淌入澧水河;在走向芭茅溪的山路上,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崖壁扑面而来;不一会,便遇见“月牙洞”、“小天门洞”;月牙洞前,仿佛看到悬挂在武陵山脉上空的一轮弯月,分明是对红军的那份思念、对家乡的那份牵挂吧;透过“小天门洞”,仰望碧蓝碧蓝的天空,思绪已飞向远方。同行的罩南飞还带我们去了他发现一处秘境:西莲山里的那片墨绿色的石林;石林间就我们一行驻足,留影,我想“没多时,这里或许就成了网红打卡地啦”。导游,那位土家族姑娘说:“如果你们春天来桑植,就能遇见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如果你们秋天来桑植,定会遇见绝无仅有的调色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遇见桑植,遇见绿色,遇见美丽,心情也格外美丽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芭茅溪、峰峦溪、柳杨溪、桃子溪、人潮溪 ……桑植的地名好有绿意,都以“溪”的名义。山间、路旁、村前、田畔,到处都是汩汩流淌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小鱼儿游来游去;“小溪山上来,潺潺涟漪起”,那般灵动,直让人想捧一掬溪水,润及心底。而那一库湖水,分明是一湖“祖母绿”,平静似镜;那一条绕城的澧水河,已然是一条“碧玉带”,飘逸舒缓。澧水河,澧水的源头,经年静静流淌;澧水河,滋养着在水一方的小城,滋养着世居山间的百姓,恰和沿岸的山峦、树影、村庄、民居融成一幅绿意盎然的“十里画廊”。当年大诗人屈原澧水泽畔“行吟”,高唱“沅有兮澧有兰”;今日,我们行走在绿色桑植,领略着澧水河畔这份诗情画意,已然心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彩色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山碧水红土地,桑植的本底是彩色的。可是由于“九山半水半分田”,土地稀缺,又因为交通闭塞、山路崎岖。“一个山头爬半天,一栋房子修几年”、“水在地下流,人在山上愁”……桑植县长期带着贫困县的“帽子”。 2014年起县委县政府带领老区人民打响脱贫攻坚战,重走长征路。“若要富,先修路”赵县长告诉我们:七年时间,县里先后修了2700多公里的路。罩南飞则给我们讲了“忆红路”的故事:老红军罩政柱一直牵挂着家乡的百姓,并反复叮嘱儿子覃南飞常回家看看,并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家乡人民办些实事。当覃南飞看到老家崖壁屿村的老乡为买一包盐,竟要爬两个多小时来回的山路时,决定捐赠四十余万元,在政府的支持下,为家乡百姓修条路,开山,架桥,筑路,用七年时间建成了一条3.7公里的水泥路,路通后开车只要20分钟,并给它取名“忆红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新建的条条山路,分明是“致富路”啊。山货特产走出大山方便了,八方游客走进大山便捷了;山上的桑植白茶、桑植粽叶、青钱柳、山竹等、猕猴桃、金针菜等成了网红产品;老乡们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吊脚楼,住进了宽畅明亮的新村居;而还能找到的吊脚楼则变成了民宿、客栈、农家乐;游客们走进大山里,领略桑植景,品味着腊肉、和渣、岩吧鱼、野葛粉、“三下锅”、土家糕粑、岩耳炖土鸡扽等山珍土味,分享着“青山绿水红土地”的多彩生活。2019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312.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桑植是多民族地区,有28个民族居住在这里。少数民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80以上,其中土家族占63%;白族占25%,湖南唯一的白族聚居地。世居山区的百姓们,一心跟党走,守望着这片"青山碧水红土地";革命老区的乡亲们,继承弘扬红军精神,发展特色产业,共建和谐家园。赵县长自豪地告诉我们:2020年4月,桑植全县脱贫!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660元和10100元;各民族兄弟姐妹正手挽手,唱起桑植民歌,走上小康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到民歌,那可是桑植一张绚彩的金色名片: “中国民歌之乡”。20多个民族繁衍生活在桑植,几千年来不仅延续着自己的生活,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异彩纷呈,而且保留着“山上飘民歌、树上结民歌,地里种民歌,锅里煮民歌"的原生态。桑植民歌传承5000多年,文化部门搜集整理超过1万多首。为了保护这一起源于农耕时期、根植于大山深处、与中华民族文明同根同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桑植县“中国民歌之乡”称号。歌唱家宋祖英还把那首传唱久远的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唱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天,我们走进民歌寨,白族姑娘教我们唱起了《桑植是个好地方》 :地是刮金板呐,山是万宝山呐,树是摇钱树呐,人是活神仙呐桑植是个好地方……这首桑植人个个会唱的民歌,正唱出了当下桑植人民幸福的生活、美丽的心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桑植这片红土地,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正在散发出美好生活的多姿多彩,让我们感动、留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于是在红军之乡、澧水河畔,我们和穿着绚彩民族服饰的乡亲们一起载歌载舞, “唱支山歌给党听”,深情的歌声在这片红土地上飘扬,在青山绿水间回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