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能仁寺

篱笆小院

<p class="ql-block">1937年续修族谱石族人所画的能仁寺</p> <p class="ql-block">  郁达夫公园东面地上有-幅《富阳县城古地图》,地图的右下方有“能仁寺”三个字。能仁寺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湮灭太久,致使大部分人对能仁寺没有地理上的概念,但对于年龄大于70岁的太平人来说,能仁寺的模样可能会从久远的记忆里闪现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能仁寺原先所在的位置在富春江畔的太平自然村。建国后能仁寺颓败消失,但寺庙遗址的空地太平村人沿用老一辈叫法依然习惯地叫能寺门口。空地后来慢慢成为太平村的公共晒场,夏秋收割庄稼时晒粮食,农闲时晒麦草稻草,后来慢慢就改称这块空地叫能寺操场。太平村历来生产手工毛纸(坑边纸),那时有许多做毛纸的手工作坊,生产的毛纸纸面粗糙主要用来当厕纸,晒稻草是造纸的第一道工序,刚成形的湿坑边纸也在操场上晒干完成。操场上草垛成堆,也成为孩童捉迷藏,打闹戏嬉的好地方。&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国前这里还存有一座三开间的高平房,是衰败后已经没有僧人居住的能仁寺。屋内左边还放着好些赦(用于施舍)棺材,小孩子们都害怕不敢进去看。那时富春江经常发大水,偶尔有浮尸飘到岸边,有钱人家就做慈善做好棺材放在能仁寺里用于收殓江中浮尸的,若穷苦人家死了人,没钱买棺材也可以不花钱就去抬来安葬家人。高平房里面也有许多菩萨塑像,但正中有两尊站着的菩萨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我们小时候没有玩伴独自根本不敢进去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盛极必衰,就像生命总会终止吧,能仁寺也没有逃过消亡的宿命。破败的能仁寺在建国后破除迷信中彻底消失,遗址变成公共晒场。由于场地平整开阔,村里还在这里安装了篮球架,打篮球一度成为年轻人农闲时最时髦的体育运动。太平小学还在这里举办过多次田径运动会,村里男女老少都来观看,比赛时加油助威声一浪接着一浪,运动会气氛热闹非凡。后来经济条件渐渐好了,能仁寺操场也成了学骑自行车的最佳场地。文化活动丰富了,平常放电影过年演传统戏剧场地都安排在操场上,四邻八乡的村民也会从各自的村子里赶来凑热闹。改革开放后,工业化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农耕劳作,不种田了,晒场也没用了;新建的学校也有了专用操场。近年来能仁寺的遗址上建满了小别墅,能仁寺遗址也发挥完了最后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传能仁寺兴旺时寺庙一共有九百九十九个和尚,是座远近闻名的大寺院,晨钟暮鼓为太平村人报时,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能仁晓钟》</p><p class="ql-block">月 落 钟 声 出 晓 陵,</p><p class="ql-block">盈 盈 村 火 炳 山 嶒。</p><p class="ql-block">西 风 一 夜 菩 提 发,</p><p class="ql-block">报 道 能 仁 有 几 僧。</p><p class="ql-block"> 此诗录自《富春太平王氏宗谱》清康熙五年(1664年)秋载谱,那时的能仁寺还兴旺,天天香客如云,寺院内红独高烧,香烟燎绕,善男信女随着僧人诵经念佛,顶礼膜拜,香火十分鼎盛。改革开放初期,温州那边的佛器厂,还经常发给能仁寺推销佛器的信函,可见当年的能仁寺名声在外,传播广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7年我主持重修了失修七十余年的《富春太平王氏宗谱》发现宗谱上我王氏老祖宗留下许多有关能仁寺的诗词 ,下面摘录乾隆甲辰年〈1784年〉孟秋的《能仁晓钟》词“寄六幺令”:</p><p class="ql-block">荒凉古刹 唐赐能仁额 殿宇翼飞鸟 佛像声灵赫 无奈沧桑变易 今曰诚非昔 披离迷目墙倾屋侧 满眼蓬蒿款狼藉 春江第一名院 莫道无遗迹 星散月暗云移 萧寺将钟拍 唤起五更残梦 催促喧商舶 鸡啼茅舍 牧童唱早 惊起鸳鸯宿沙碛。(原文没有标点附号,我不敢乱加,句间空位也不知正确与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这词中得悉;能仁寺在唐朝已有相当规模,那时起就称能仁寺。词中所记载的能仁寺已开始一片荒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两篇诗词载谱时间相隔一百二十年,开创于盛唐的能仁寺估计就衰落在这一百来年间 。难怪太平村人会把能仁寺简称错称成能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到能仁寺与我家还有点缘份,解放前我八、九 岁吧,有时看到能仁寺里有人装香点烛,虔诚地跪在菩萨前双手捧着一个装有许多竹签的竹筒,口中念念有词地祈祷,一上一下地摇着竹筒直到有一根竹签抖出竹筒落到地上,查看竹签上的编号,再将竹签放回竹筒,然后去我家印签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才知道这叫求签经,旧时家中发生突发事件,或有自己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就去寺庙求签经,希望菩萨帮助指点迷津。俗语就叫“没设法,问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印签经的人大多由我奶奶接待,有的还要泡上茶,也有留着吃饭的,至少奶奶总把签经印送给人家。我记忆中签经板略小于搓衣板 ,上面大概是四句七字诗词,诗词的意思有好有坏,分上上签、上签、中签、下签、下下签。求签人根据求得签经的偏号,奶奶查到相应编号的签经板,涂上墨盖上纸一刷签经就印好了。来印签经的人大多忧心忡忡,有的拿来墨锭和纸张权作印刷费用,我奶奶照收不误;空手来印签经的人奶奶也和蔼地把签经印好送给他们。收到上上签经的人欢天喜地,奶奶就在一旁笑着祝贺。签经寓意不好的求签人就会很不开心,奶奶只能安慰他们几句,表示很无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太爷爷在能仁寺衰落时收藏了能仁寺的签经板。可惜的是,那些签经板在破除迷信时,毁于烤火取暖,一块也没留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村里五水共治时,开挖埋污水管的沟,在能仁寺遗址上挖到了能仁寺整齐的砖墙,我要了一块墙砖收藏着,这是能仁寺最后留下的遗物。从遗留整齐的墙体和光滑的墙砖来看,当时的能仁寺确实是座大寺院。</p> <p class="ql-block">历代家谱上有关能仁寺的诗词</p> <p class="ql-block">收藏的能仁寺墙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