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萤作伴度酷暑(2021年7月22日)

洞庭风歌

<p class="ql-block">  今天大暑,湿热交蒸,甚是溽闷难耐。听先民们说,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也就是说,每年大暑时节,阳光最为猛烈,高温多雨,气候潮湿,极易滋生细菌,枯死的植物和凋零的花朵腐化而生为萤火虫。西晋经学博士崔豹的《古今注》记载:“萤火,一名耀夜,一名景天,一名熠耀,一名丹良,一名磷,一名丹鸟,一名夜光,一名宵烛。一作灯。腐草为之,食蚊蚋。”</p> <p class="ql-block">  萤火虫,属鞘翅目萤科,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黄橙绿蓝的荧光,故名萤火虫。萤火虫有水生和陆生之分,多栖息于遮蔽度高、草本植被茂盛、相对湿度高的沟渠道边、草丛和树林里。萤火虫属完全变态性小型甲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的四次蜕变,水生萤火虫通常四个月可以完成一个世代,一年有两个世代;而陆生萤火虫则一年才能完成一个世代,幼虫从卵孵化到蛹要经过六度蜕皮,蛹历期因种类而不同,最长的可达40多天;成虫野外寿命一般为3-7天,最长的也就是二三十天。真可谓是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只可惜是电流星散、天不假年。</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称萤火虫为亮亮虫,每当盛夏时节,夜幕降临,屋后房前的竹林和稻田里,和着蝈蝈儿的和鸣声,萤火虫时隐时现,扑闪扑闪的泛着荧光,或成线,或成圈,半空中,草地上,似繁星闪耀,上下呼应,绘成了一道道扑朔迷离的风景。半空中的,有翅能飞,是雄的;草地上的,无翅难飞,是雌的。小伙伴们三三两两,蹑手蹑脚捉几只个大的装在玻璃瓶里,或双手合十将萤火虫捧在手心里把玩。那份忘情,那份快乐,那份充盈,那份童真,是只有绿色的童年才有的。</p> <p class="ql-block">  萤火虫是古代文人墨客寄托孤悲情感的符号。关于萤火虫的来历,众说纷纭。有说是腐草化生的,也有说是动物死后灵魂磷化的,更有甚者,说是人死后的精血化成的。晋代祖台之的《志怪》记载:“晋怀帝永嘉中,谯国丁祚渡江至阴陵界时天昏雾,在道北见一物如人倒立。两眼垂血从头下,聚地两处,各有升余。祚与从弟齐声喝之。灭而不见。立处聚血,皆化为萤火数千枚,纵横飞去。”不难看出,在古人的眼里,萤火虫从诞生始,就带上了浓浓的悲悯情绪。流萤飞舞,美丽之余,总是留下些许孤寂和悲凉。于是,文人墨客们留在眼里,刻在心里,表达在诗里。从南北朝庾信的“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到唐代孟浩然的“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再到唐代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北宋苏轼的“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概莫能外,无不如此。</p> <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仙”李白曾作《咏萤火》一诗:“雨打灯难灭, 风吹色更明。若非天上去, 定作月边星”,更是</p><p class="ql-block">以虚实结合的笔法,由外及内,赞美萤火虫。萤火虫,既是雨打不灭的灯,又是风一吹就亮的光;不怕风吹雨打的萤火虫,即使不是飞向上天,也一定是月亮边上那一颗璀璨夺目的星。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萤火虫形象与品格的赞美,挥就了一幅夏夜柔美的田园风光画卷,想象奇特,引人遐思。</p><p class="ql-block"> 从萤火虫的破茧成蝶,我彻悟到了什么是“化腐朽为神奇”。正如印度文豪泰戈尔在《萤火虫》里写的那样: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 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音乐和图片均来自网络,衷心感谢音乐家和摄影师们的辛勤付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