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那些事

清江东流

<p class="ql-block">文/清江东流 图/网络</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篇散文《吃豆腐》,心想,我也喜欢吃豆腐,为啥不可以写写呢。于是,说说豆腐那些事。</p><p class="ql-block">首先纠正那篇文章开头的一个说法,作者说不明白为啥上海一带把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其实岂止是上海,全国都这样叫的。只是我也没弄明白为啥这样叫。</p><p class="ql-block">好了,言归正传。我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吃豆腐的(当然是豆子做的豆腐哈),已经记不得了。估计与家里影响有关,很小的时候就听母亲说,解放前外婆家就是做豆腐的,那时最远要挑到十多公里外的成都近郊三瓦窑去卖。</p> <p class="ql-block">豆腐是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通的一道家常菜,全国各地都有,受到百姓大众的喜爱。不然咋有许多与豆腐有关的俗语、歇后语,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刀切豆腐——两面光”、“刀子嘴豆腐心”、“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等。如果某个卖豆腐的女子长得好看,人们多半就会称她为豆腐西施。你看,豆腐轻易就和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首攀上了关系,可见人们对豆腐的喜爱程度。</p><p class="ql-block">好些地方的豆腐还做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菜。外省咱不清楚,单就四川而言,我知道的就有乐山的西坝豆腐、剑阁的剑门关豆腐、宜宾的南溪豆腐干、大邑的唐场豆腐乳,还有名闻遐迩的富顺豆花,更不用说大名鼎鼎蜚声海内外,在川菜排名中坐第二把交椅的成都名菜——麻婆豆腐。</p> <p class="ql-block">早年听过一段相声,说做豆腐生意最稳当,没啥风险。你看,豆子做成豆腐时可以先卖豆浆,然后卖豆花,豆花没卖完老了就成豆腐,豆腐没卖完老了就成豆腐干,豆腐生霉了可做成豆腐乳,豆腐再卖不出去臭了还可卖臭豆腐,真是一点都不浪费。此外豆子还可以直接发豆芽卖。想一想也是,这世上有啥东西臭气熏天的你却愿意吃下去,而且还吃得那么“香”,那么陶醉,恐怕也只有豆腐这样“臭名远扬”的东西了。的确让人匪夷,经常在大街上看到那些红男绿女,大人小孩,一个二个边走边吃,心满意足旁若无人如痴如醉自得其乐,好羡慕他们与豆腐“臭味相投”。说来也怪,我这个一贯喜欢吃豆腐的人,偏偏就闻不得那种独特的臭香,也只怪自己没这口福了。据说还有豆腐宴席,满桌全是豆腐做的系列菜,豆腐能做出二百多种菜,真是想不到。</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最喜欢大孃来我家,为啥?就是因为能吃到豆花。尤其是七八月份青豆熟了的时候,只要大孃来了,母亲必定要推豆花。那年月物质匮乏,在农村豆花就算拿得出手的好菜了。几乎家家都有一个石磨,磨的时候一半黄豆一半青豆,做出的豆腐嫩绿养眼,清香扑鼻,让人食欲大开。每次我都争着帮母亲推磨子,完了又主动去烧火。母亲在灶台旁一边用铲子在锅里搅动(避免豆渣粘锅),一边和大孃摆农门阵。我不时问母亲豆花煮好没有,母亲总是说还早,并说农村有句俗话,叫“杀牛都等得点豆花等不得”,可见要想吃到这美味还真得要有点耐心。锅里煮沸后,将豆浆舀进隔着纱布的筲箕里,下面放着铝锅,将豆渣过滤出来,再把浆水倒进锅里,就可以点豆花了。不过在倒之前,母亲会先舀一小盆豆浆出来,放上白糖搅匀,给家里每人盛一碗。喝上一口滚烫烫的豆浆,那滋味,能甜到心尖尖,绝对是世界上最好喝的饮料,哪是后来的可口可乐能比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喝豆浆的时候,母亲已经开始点豆花了。先用一个碗盛上水,将石膏放进去溶化,然后倒进锅里的豆浆中搅拌。这个时候就不需要大火了,只需耐心地等待。那时候总觉得很神奇,明明是一锅水,怎么慢慢就变成固态状的豆花了呢?难怪不说煮豆花,而要说“点”豆花,就像是神仙的手指一伸就点石成金一样奇妙,真是形象。</p> <p class="ql-block">不知又过了多久,终于看见那青幽幽嫩嘟嘟的鲜豆花了,千呼万唤始出来。我好生高兴,拍起手来,可以吃豆花了!母亲却说还不行,太嫩了,铲不起来。说完用筲箕压在上面。又等了好一会儿,母亲觉得可以了,才拿走筲箕,用铲子将锅里的豆花划开,横几下,竖几下,分成立方体状,这才用铲子铲一块起来放进碗里端上饭桌。我早已等不及了,迫不及待伸手夹一箸,蘸上用二荆条辣椒做的红油碟子,放进嘴里,青豆花特有的清香立即串满整个口腔,细腻嫩滑,口感极佳,几乎不用怎么嚼就化了。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饭都要比平时多吃一碗,那种酣畅感,爽口感,简直是死鱼的尾巴——不摆了!</p> <p class="ql-block">豆花吃完了,豆渣也不浪费。本来豆渣是用来喂猪的,但那时生活差,放点油,加点豆瓣、盐,将豆渣炒几下,虽然粗糙得满口钻,好歹也算一道菜,能填饱肚子就行。现在的人恐怕再也不会吃豆渣了。</p><p class="ql-block">豆腐嫩时叫豆花,比豆花还嫩的叫豆腐脑儿。这也是一种名小吃,嫩得只能用勺舀,入口即化,是许多美眉的最爱。特意做老的豆腐也好吃,用油炸成两面黄、中间嫩的豆腐片。它有一个的独特的名字叫熊掌豆腐,也是众多人口中的美食。我岳父最拿手的菜就是熊掌豆腐回锅肉。汪曾祺曾写过某地的豆腐很有特色,说去买豆腐时,卖的人直接用秤钩住豆腐称重量,真够结实的。</p> <p class="ql-block">成都龙泉驿的柏合镇紧邻双流的太平镇,那一带有道特色菜,叫东山豆腐皮(因在成都东边的龙泉山),也是小有名气。这道菜做法简单,将豆腐切成像面条样的细丝状,待油锅里佐料炒几下,加水,煮沸后再放豆腐皮,稍后勾芡即可。这种做法当地人叫“笃”,关键功夫在勾芡上。据说正宗的做法要勾五次芡,油要多放点。端上桌后豆腐皮白里透红,色泽油亮,浓腻黏糊。第一次吃的人要是没他人提醒,保准一放进嘴里就哇哇大叫。原来是因为油多,刚起锅时温度很高,却又看不见一丝热气,吃的人以为不烫,夹进嘴里才知道厉害。</p> <p class="ql-block">不仅大众百姓喜欢吃豆腐,就连佛门僧众对他也是青睐有加。读大学时,有次和同学到文殊院游玩,中午就在寺庙里吃了顿斋饭。买票时看见墙上挂着一个小黑板,上面用粉笔写着菜名。刚一看,吓我一跳,怎么会有回锅肉、宫保鸡丁、红烧鲫鱼等荤菜。难道还真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来过的同学见我吃惊的样子,才笑着告诉我,这里的荤菜其实都是用豆腐做的。原来如此,没想到这其貌不扬的豆腐竟然成了横跨佛俗二界的“两栖明星”呢。</p> <p class="ql-block">你还别说,有些菜只要加入豆腐,那味道就硬是不一样,比如说豆腐鱼。我在家做鱼时,一般是要加豆腐的,不知是谁沾了谁的光,亦或者是二者相辅相成,共荣共耀。反正加了豆腐整个菜味道就是上了一个档次,就像产生了化学反应一样。</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说爱屋及乌,于我而言,用在豆腐上再恰当不过。我不仅喜欢吃豆腐,连和豆腐形态相近的食物,如凉粉、魔芋,乃至血旺都成了我口中的美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豆腐是何时出现的,我没考证过,但他早已是百姓人家餐桌上的常客,清清白白,质朴淡然,却营养丰富,味道巴适,充分满足了人们的舌尖口福和身体需求。</p><p class="ql-block">豆腐是个好东西,我是一辈子都会喜爱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