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康新教育学校四年级语文组《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第四、五、六章交流分享

一首歌,听很久。

<p class="ql-block">  如何在班主任繁冗的工作中抽丝剥茧,在面对任何挑战的时候都能泰然处之呢?《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一书从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既接地气,又紧跟时代步伐,给我们一个个贴心的锦囊。细读《从班级到成长共同体》一书,我们就能发现王老师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大智慧。这星期我们继续扬帆起航,踏上阅读的快车道,品读了四到六章的内容,书中具体可行的“招式”和教育故事,都让我们获得启迪、获得愉悦、获得成长!</p> 共读交流 <p class="ql-block">本次交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p><p class="ql-block">第四章:什么是“新型班级制度文化”?</p><p class="ql-block"> 怎么制定班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第五章:如何实现从例行谈话式交流到多渠道融通式互动交流的转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六章: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到底“管什么”?如何“管”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span></p> 分享感悟 <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一个具备精神共同体特质的班级体里,师生之间的交往更密切而平等,交流更日常而随机,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是走进学生心灵的密码。</p><p class="ql-block"> 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最多的时空在课堂,因此创造融洽的课堂氛围,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和被期待,是增进师生之间的重要途径。那如何将这份信任延续到学生生活中呢?我们可以尝试多种非正式交流场景,例如:日常生活中的个别接触、交流,集体活动等。书中也为我们支出了实用小妙招:1、教师可以尝试用友好尊重、亲切自然的方式与学生打招呼。2、教师可以学会适当“示弱”,请求学生帮助,并真诚表达感谢,以此拉进学生间距离。3、教师学会微笑与倾听,时刻注意表达一份善意。4、教师要选择适当的非正式交流场合,创造随机性“遇见”。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生活化的空间,和学生随性聊天,让他们不拘束。</p><p class="ql-block"> 赞可夫说过:“就教育上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可见,只有教师和学生关系良好,保持积极、平等、平衡的人际互动,教育教学才能有效实施,学生才能健康成长,教师才能感受和享受教育的幸福。希望我们的教育生活,不仅仅是去教育学生,更希望我们可以做到引领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教育幸福的果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姚晓蓉老师</p> <p class="ql-block">  赫尔巴特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做,一是管理,一是教育。而班级管理就是集这两件事于一身的最难做的工作。”“管理的目的不在于管理,而在于实现某种教育目的。”在带班困惑的这个段落里,王老师列举了一位班主任的愤慨——这位班主任通过投票的形式,让一位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带回家教育一周而被投诉。很多时候孩子们违反校纪校规,我们都没有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而是变成了权威的处罚者。但求速战速决的采用规则来解决这件事情,而忽略了教育的真正意义。</p><p class="ql-block"> 就像王老师在创意策略里面提到的。要建立“事”先于“人”的底线规约期,也要改变教育视角:从行为“矫正”到接纳唤醒。</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作为班主任,你的价值取向,左右着班级舆论。你关注的是班级好的方面,学生也就学会欣赏,如果你天天盯着问题,斤斤计较,学生也会吹毛求疵,缺少宽容。想让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必须是什么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杨帆老师</p> <p class="ql-block">  这星期我们读了四五六章的内容,感触颇深。 王老师的很多“招式”都很实用。王老师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班级制度的建设。首先,变制度为愿景:严明变温情。她希望班级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来的班级制度是有温度,充满温情,能够使孩子们认内心认同的班级制度。其次,底线规约:公民意识绘底色。这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必须让孩子懂得生活中的自由是相对的,要赢得个人行为的自由并且保证他人的自由,每个人在特定的场合必须接受必要的约束。”王老师认为,社会公德和公共关系应该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公民教育的起点。再次,精神成长类规则:渐进性生成。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促进学生认知、审美、身体和社交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王老师提出“四尊”:遵己、尊人、尊物、遵规。最后,公共事务类规章:议事制完善。任何的规则或制度的设置都可以通过班级议事来进行完善。在看这一部分内容时,觉得这个方法特别棒,但又会感觉稍微有点繁琐。希望自己后面能熟练掌握。</p><p class="ql-block"> 在师生交流方面,王老师也给了我们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借用多种间接沟通媒介的方式,如:开展“走心式班会”、生活随笔是“循环日记”等互动性书面交流、班级集体网络平台互动交流、第三方亲(友)情互动驿站、借用“影视故事媒介”、自媒体式自主表达等。采用蹲下来、融进去,和学生在一起的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意相通。最后提到无声胜有声,巧妙的化解师生冲突的一些实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刘沛老师</p> <p class="ql-block">  阅读了四五六章,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更多了一份审视和敬意。诚然,班级的规章制度,不应该局限于学校的规章制度框架之下。在进行班级制度的建设时,王老师运用了四个方面:一、变制度为愿景:严明变温情。二、底线规约:公民意识绘底色。三、精神成长类规则:渐进性生成。四、公共事务类规章:议事制完善。</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还应发挥师生间非正式交流的积极效应,让每名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和被期待。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一、用友好尊重、亲切自然的方式与学生打招呼;二、学会适当“示弱”,请求学生帮助,并真诚表达感谢;三、学会微笑和倾听,时刻注意表达一份善意;四、选择适当的非正式交流场合,创造随机性“遇见”。</p><p class="ql-block"> “管理的目的不在于管理,而在于实现某种教育目的。”我们班主任要建立“事”先于“人”的底线规约期,也要改变教育视角:从行为“矫正”到接纳唤醒。要想做到面对学生违纪“反省而非问责”这一步,太难。这里面还多了一分“淡泊名利”的修炼。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熟练掌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张婷老师</p> <p class="ql-block">  本次阅读,让我愈发认识到班级管理处处是艺术。老师绝不能简单粗暴的将问题直白的解决,要学会“曲线救国”。首先要保持时刻的冷静,只有这样,你的大脑才不会被情绪影响;第二保持平等善意的交流,从并排坐姿、保持微笑、不打断孩子的发言,向学生传达自由的气息;第三转变态度:从行为“矫正”到接纳唤醒,反省而非问责,多预设干预,以教育的眼光去审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透过学生的一些表面的语言和行为,寻找问题的本质,寻找问题的根源;最后以身作则,我们想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必须是什么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李润老师</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任何班规制度就可以让小孩子们自然习得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所具备的素质,我觉得这是神话。就算没有明确的班规,那也一定有隐形的道德约束或者充满正能量的舆论压力。</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要大大方方地与孩子们一起挖掘班级存在的问题,然后直面问题,商量对策,与孩子一起制定能促进孩子成长的班规或者是公约。</p><p class="ql-block"> 规则应该是严肃的,甚至严厉的,同时也应该是温柔的,人文的,而不是那种霸权的,充满暴力和控制的。班规既要教孩子们怎么做,也要告诉孩子们哪些方面不可以做,最好能给出相应的理由。班规出台之后,还要配以相应的奖惩措施。这样孩子们在执行的时候才能毫无异议,并且愿意去维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张昙老师</p> <p class="ql-block">  对我特别有感触的一段话是:师生关系似乎也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因为担心学生心理脆弱接受不了批评,学生出现了错误也听之任之或者淡然处之,这也是对学生成长的不负责。我们班主任及所有老师间都有共识,都觉得现在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弱,容易在心理方面产生一些极端或者出现问题。怎样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坦然接受老师的批评而不走极端,这也是我们需要去学习调整的地方。本书提供了很多“招式”,要发挥师生间非正式交流的积极效应,让每名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和被期待。采用的方法如下:一、用友好尊重、亲切自然的方式与学生打招呼;二、学会适当“示弱”,请求学生帮助,并真诚表达感谢;三、学会微笑和倾听,时刻注意表达一份善意;四、选择适当的非正式交流场合,创造随机性“遇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王佳欣老师</p> <p class="ql-block">  让班级制度变成班级的共同愿景,学生亲自参与制定班级规则,畅想班级愿景,他们定会自觉得遵守和维护。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状态,顺应学生的发展的规律,从行为外塑到精神内省,最终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王老师提到需经历三个阶段:由扶到放:把握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提升的阶段。在小学中段,学生还属于他律阶段,需要外界的提醒和约束,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引导,所以我们要协助孩子养成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从部分到全体:在日常管理中实现自主管理的全纳性。最重要的从“管”到“理”:提升教育智慧。“管”是一种方式,一种约束,管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清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重在引导,重在提升,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要理清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让每个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好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吕蓉老师</p> <p class="ql-block">  任何组织都离不开一套适合的制度,班级亦然。在第四章里,王老师主要分享了她在班级制度建设方面采用的一些方法。她强调班级的规章制度,不应该局限于学校的规章制度框架之下。她使用了四个方面来进行班级制度的建设。首先,变制度为愿景:严明变温情。她希望班级能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来的班级制度是有温度,充满温情,能够使孩子们认内心认同的班级制度。其次,底线规约:公民意识绘底色。这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必须让孩子懂得生活中的自由是相对的,要赢得个人行为的自由并且保证他人的自由,每个人在特定的场合必须接受必要的约束。”王老师认为,社会公德和公共关系应该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公民教育的起点。再次,精神成长类规则:渐进性生成。关注学生的成长状态,促进学生认知、审美、身体和社交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典型案例部分,王老师分享了采用议事制组织的一场辩论赛。辩论赛的主题是关于男女生座位的问题。这个案例让我深刻的感受到王老师真的是一位非常认真、用心在做班主任的人,哪怕在座位编排这一件事情上,她都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去调整。相比之下,我距离做个好的班主任差距还是太大了。很幸运能读到王老师的这本书,“淘”到这么多合适的带班经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张静老师</p> <p class="ql-block">  本次共读,收获良多。王老师在书中提到,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态度,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把总目标分为几个阶段性目标:建立安全信任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正向积极的价值引导。班主任要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从例行谈话到多渠道。情溢融通。这样来制定班级制度,王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维度。首先提到要发挥师生间非正式交流的积极效应,让每名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和被期待。采用蹲下来、融进去,和学生在一起的方式,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意相通。同时在处理班级事务中,提高自己的预设能力,教给孩子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葛文联老师</p> <p class="ql-block">  对于这本书,我们还有好多内容需要用心去了解,它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发,我们还要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去领悟,去实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加油][加油][加油]</p>

班级

学生

王老师

交流

班主任

教育

制度

师生

老师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