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刘姥姥,《红楼梦》中的小人物,是一位来自乡下穷苦的老婆婆,凤姐女儿巧姐的命运与她密切相关。初登场于《红楼梦》中第6回,第39、40、41、42回因二进贾府引发笑料而为人熟知,高鹗续写的119回大义救巧姐,使人们重新认识姥姥,并敬佩不已。刘姥姥虽是个寡妇,只靠两亩薄田度日,但精明能干,自从和贾家有了渊源,日子就红火起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样一位农村姥姥你喜欢吗?答案是太喜欢了,她聪明机智,幽默风趣,知恩图报,正直善良。虽没有文化,但最后的举动比那些道貌岸然的亲戚还高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次刘姥姥来贾府是为了生活,日子实在不好过,为了孩子们,头脑灵活的姥姥想到了联宗的王夫人。这一来王熙凤一下子给了二十两银子,那可是农家一年的开销,姥姥是千恩万谢。为了回报贾府的恩情,刘姥姥把农家新下来的尖孝敬给太太奶奶们,于是有了二进贾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喜欢二进贾府的刘姥姥,她给大家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风趣而机智。宴席上当她按照鸳鸯的吩咐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众人先是发证,接着上上下下哈哈大笑起来,大家从没这样开心过。曹公把每个人描写得细致入微,那神情,那动作太符合她们的性格特征了,一个个的,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你不得不佩服大家的手笔。这样一位精明的老人怎会让大家耍得团团转?原因是人家贾家有恩与我,让我逗大家开心有什么不行的,这就是豁达的姥姥,有着牺牲我一个,快乐所有人的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戴花那场戏里,贾母只选了一朵花戴。大家为了取笑刘姥姥,给刘姥姥戴了满头的花,这时的姥姥不但不生气还幽默了一把,风趣地说:“ 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为了不使大家难看,她接着说 :“ 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老风流才好”姥姥机智的语言不但挽留了自己的面子,还逗大家开心了,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这就是姥姥的智慧,她知道怎样跟人相处 ,可见智慧和知识是两回事,智慧是一门没有学分的课,是人生的历练和通达,在对人的担当与了解上面,刘姥姥也许超过了所有贾家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王熙凤和鸳鸯知道自己的行为有些过火了,于是给姥姥道歉,姥姥笑着说: “姑娘说哪里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个笑儿。我要心里恼,也就不说了。”看人家贵族不是单纯地耍笑姥姥,其实是尊重姥姥的。聪敏的姥姥怎会生气呢,博大的胸襟,陪着你们一起演戏哄老太太开心,何等的情怀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样一位朴实善良的姥姥必是满载而归,她俘获了所有人的心,就连宝玉都从妙玉手中要来成窑钟子送给姥姥。善良的人就有福报,王熙凤当初做的最善良的一件事就是帮助了姥姥,而日后姥姥也用自己的侠肝义胆救了巧姐。你的善永远不会被埋没,如果没及时福报给你,那一定会给你的儿女们。《易传》说的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位农村姥姥见证了贾府的兴衰,曹公的构思极其巧妙。也让我们和姥姥一起看到了贾府的小姐公子们的豪宅是什么样的,以及她们奢华的生活。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会生活,有情趣的贾母。还学会了一道美食——茄鲞的做法。富贵人家是怎样生活的,我们是想象不出来的,真是应了那句话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但曹公给我们奉献的这部经典文学名著,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部作品里描写的小人物具有大情怀的非姥姥莫属。姥姥的情怀浸润在读者的心里,她不再是粗鄙的农村老太太,而是一位知恩图报,善良可爱、精神富有,心中有他人的阳光姥姥。能让人们竖起大拇哥的,都是心灵闪闪发光的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