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峦叠嶂有人烟,深山峡谷现人家。独龙江怒江秘境游之三2021年7月 吴晋 苏州

吴晋

<p class="ql-block">独龙族纹面妇女</p> <p class="ql-block">雾里村民居</p> <p class="ql-block">秋那桶民居</p> <p class="ql-block">  今年三月,听说独龙江公路和独龙江乡重新开放,我迫不及待的参加了独龙江怒江秘境六日游的旅行团,从云南泸水六库沿怒江大峡谷北上320余公里,直至云南西藏边境察瓦龙。向南又折返至贡山,顺着重修的独龙江公路,翻越白雪皑皑的高黎贡山,去到神秘的独龙江河谷,实现了多年来探索秘境的愿望。回来后,把见闻和照片整理分成“山,水,人”三个部分,写成游记。供诸位老同学老朋友批评指教。一二部分已经发表于美篇,下面是第三部分,即:《重峦叠嶂有人烟,深山峡谷现人家。》</p> <p class="ql-block">资料中的独龙族妇女</p> <p class="ql-block">资料中的纹面女照片</p> <p class="ql-block">住上了新房,用上了手机。</p> <p class="ql-block"><b><i>见到了独龙族纹面女</i></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次的怒江独龙江秘境游,我感到非常有记念意义的一件事,就是近距离的见到了独龙族的纹面女。在独龙族司机的带领下,我们沿着独龙江来到一个小山村。在一座茅草屋的火塘边,见到了这一位纹面女。她已经是一位老年妇女,脸上的纹面图案也由于太多的皱纹而变得不那么清晰。对于众多游客合影的邀请,她都淡淡的微笑着表示接受。但是,那天下着雨,房间很小,火塘的烟雾弥漫在屋中,也许常年的烟熏火燎,她的眼神已经不太明亮。很难拍好一张满意的照片。可是,尽管如此,这仍然是很幸运的一次会面,对于一次值得纪念的旅游,甚至可以说是具有历史性的时刻。</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独龙江乡总面积1994平方公里,那里的独龙族人口4000多人,占90%以上。是全国唯一的独龙族聚居地!</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纹面,是独龙族妇女独有的风俗,而这一风俗,已经在2013年,随着最后一位掌握纹面手艺的独龙族老人的去世而断绝。据统计,随着岁月的流逝,1985年纹面妇女有90多人、2003年有65人、2010年尚有37人、如今,已经生存在世的只有数人。也许,我们这次见到的将是历史上最后的一位纹面女。 纹面,在女孩12-13岁时实行,是用荆棘在脸部刺下图案,然后用植物汁液涂抹,留下暗青色的图纹。是一次非常痛苦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对于独龙族妇女纹面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说法:1、独龙族人的风俗。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要去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只有纹了面的人才能找得到正确的路,而不纹面的就会迷失方向。2、纹面的图案是独龙族家族区别的象征,女孩成人的标志。根据不同的图案,就能辨别从哪一个氏族而来,曾经居住在哪个村庄,建立一个新的家庭。3、独龙族的女子是为了逃避藏族土司强掳为奴的威胁才纹面的。独龙江流域曾长期处于北边强势的西藏土司的统治之下,历史上藏族土司经常南下抢掠独龙族女子为奴。为求自保,独龙族女子只能用毁容来抵抗。也就是说,纹面,是为了躲避危险而采用的一种自我保护。三种说法都有自己的出发点,和不同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后来,我在历史资料中找到一张纹面女的照片,细看之下,我发现老照片和这次我们见到的纹面女,很相像。也许,这真是同一个人呢?她是一位美女,所以,逃避藏族土司的掠奴,是纹面的最大的原因吧。历史上,独龙族是一个非常弱小的民族,不但被藏族土司,甚至有过被怒江大峡谷的其他民族 如怒族人,傈僳族人,纳西人欺负的史实。翻看那些地方志,那些民族史,其实,有其光辉岁月,也都有其黑暗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木屋,大山和夺目的电线。</p> <p class="ql-block">新旧住房</p> <p class="ql-block">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b><i>少数民族聚居的“怒江州”</i></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这次的怒江独龙江秘境旅游,沿着怒江大峡谷,由泸水六库向北,行驶300多公里,直至云南西藏边境。实际上几乎是贯穿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境。怒江大峡谷,重峦叠嶂,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很多地方并不适合农耕渔牧,怒江独龙江沿岸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又及其复杂。经济发展,目前仍以保护为主。另一方面怒江大峡谷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据资料,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常住人口为552694人(2020/1)。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92.2%,其中傈僳族占51.6%。独龙族(约5000人)和怒族(约35000人),则是怒江州所独有的少数民族。历史上,如元代的</p><p class="ql-block">《元一统志》的“丽江路风俗条”中记载:“丽江路,蛮有八种,曰磨些、曰白、曰罗落、曰冬闷、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卢,参错而居”。当时的丽江路包括现在的丽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南部等地。文中所载“撬”、“吐蕃”、“卢”正是独龙族、藏族和傈僳族之先民。</p> <p class="ql-block">纹面女</p> <p class="ql-block">桃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独龙江乡的大街。一眼望去,如像西欧的小镇。</p> <p class="ql-block">独龙族人家</p> <p class="ql-block">村寨一角</p> <p class="ql-block">江边新村</p> <p class="ql-block">国家扶贫新建的木屋</p> <p class="ql-block"><b><i>独龙江乡新面貌</i></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到了清代,道光《云南通志》卷一八五转引《清职贡图》,如此记载:“俅人(独龙族人),居澜沧江大雪山外,系鹤庆、丽江西城外野夷。其居处结草为庐,或以树皮覆之。男子披发,着麻布短衣裤,跣足。妇耳缀铜环,衣亦麻布。……更有居山岩中者,衣木叶,茹毛饮血。宛然太古之民。俅人与怒人接壤,畏之不敢越界。”根据这些资料,至少在清代,独龙族人仍然相当落后。可如今,当我们翻越高黎贡山,来到独龙江乡的街道,新建的有特色的木屋,整整齐齐的排列在两旁,不少小汽车就停在门前。我看到一只漂亮的大犬,横卧在人行道上,我小心翼翼地拿着照相机贴近它,对准它,它却对我露出了笑脸。可见这已经不是过去用于打猎的猎犬,而是一条宠物狗。哈哈,时代变了,狗狗也变了。晚饭后,我们在独龙江的涛涛流水边散步,江边,有居民的村落,房子整齐划一,有一条条白色木板,也有涂着土黄色作为装饰。也许,这是独龙族人喜爱的颜色。但是看得出,这都是扶贫计划为搬迁的老乡新建的住房。江边,还有一所全宿制的独龙族中学。据说,学费伙食住宿全部是国家供给的。正在观看校舍,几十位穿着蓝白间色校服的少年学生,跑步和我们擦肩而过。这真是幸福的一代。我想到了历史书中的披发,跣足,麻布短衣裤的记载。绝对是改天换地的变化。散步于街道时,也曾见到了三四个穿着麻布短衣裤脸色黝黑的男子大步走过,当地的居民告诉我,这是从缅甸越界过来采购生活用品的怒族人。人总是要往高处走。这里有了公路,有了充足的物品,有了美好的生活。他们翻山越岭再辛苦,也会趋之若鹜。</p> <p class="ql-block">村貌</p> <p class="ql-block">怒族老人</p> <p class="ql-block">小麦田和木屋</p> <p class="ql-block">教堂</p> <p class="ql-block">村民用上了自来水</p> <p class="ql-block"><b><i>峡谷山村秋那桶和雾里村</i></b></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在这次的行程中,在大山深谷中,在澎湃激流的怒江边,还访问了怒族和傈僳族人杂居的村寨“秋那桶”和“雾里村”。秋那桶村距贡山县城有50余公里,已经处于云南邻接西藏边境察瓦龙的最北端。它座落于峡谷中的一段山坡上。具有特色的木屋和石屋,屋顶覆盖着石板,分布在碧绿的小麦和玉米地中。而峡谷两边的嘎娃嘎普雪山和碧罗雪山,高耸入云。我曾经见到一些云雾缭绕的照片,雪山映照,原始森林,民居点点,景色迷人。在村里,我们探访了基督教堂。怒江大峡谷内的基督教堂,大多是由西方传教士带进来的。从19世纪末,天主教和基督教陆续进入怒江,经过100多年坎坷的传播之路,终于在傈僳族、怒族人当中扎下了根。尤其是基督教,已经成为怒江大峡谷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宣扬的生活方式帮助一些信众摆脱了酗酒、赌博的生活方式,摆脱了买卖婚姻和杀牲祭祀所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给当时仍处在原始状态的怒江峡谷民族以深刻的影响。而在圣诞节人们会欢聚一起唱赞美诗、做礼拜。</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怒江大峡谷虽然是多民族聚居区,虽然不同民族有语言和文化、服饰、习俗上的差异,但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他们之间互相通婚,彼此影响。被雪山环抱的怒江大峡谷,似乎还没有被现代文明过多影响,在神山的庇佑下,人们过着和睦平静,与世无争的生活。有人说,这里仍是一片人神共居,纯净而自然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三座桥梁。历史变迁的见证。</p><p class="ql-block">钢筋水泥大桥,大型铁索桥,以前的木板铁索吊桥。</p> <p class="ql-block">碧绿的怒江水流流过村寨</p> <p class="ql-block">原木为墙,石板为瓦</p> <p class="ql-block">江边留下的茶马古道</p> <p class="ql-block">  雾里村也是一个以怒族人为主的多民族混居村寨。原名“翁里”,怒族语意为“一个像鸟窝的地方”。大约60多户人家,零零散散的分布在面向怒江的较宽阔斜坡上。怒江水流在村前拐了一个大弯,江面变得开阔,激流变得悠慢。这个村子的怒江边还保存有近2公里过去的“茶马古道”。其中一段,是在悬崖中开凿出的通道。已有很久的历史。如今,国家在村寨前后的怒江上修建了两座大型铁索吊桥,天堑变通途。在靠近茶马古道一端的吊桥处,有紧紧挨着的三座桥梁,一座是钢筋水泥的现代公路桥,一座是大型铁索吊桥,而在旁边,还残留有一座过去的,掉落了很多桥面木板的吊桥。三座桥梁,记录下怒江大峡谷的交通变迁,是历史的见证。沿着小路,穿过宁静的村寨,在另一端的大型铁索吊桥附近,我们俯瞰,怒江激流从村边咆哮而去,激流上吊桥飞架,而透过峡谷,高黎贡山的最高峰嘎娃嘎普雪山闪烁着银光,历历在目,真是一幅大美的壮丽风光。</p> <p class="ql-block">从村里眺望高黎贡山的雪峰(嘎娃嘎普雪山?)</p> <p class="ql-block">怒江激流在村前拐了个大弯</p> <p class="ql-block"><b><i>半山腰的“老姆登”村</i></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怒江州原来的首府是“知子罗”。这是一座建在大山顶上的城镇,由于预测到地质灾害,整个城镇被放弃,政府机关和居民都搬到了怒江边的泸水市。而就在江边攀爬去知子罗的半山腰,留有一个怒族人村寨,叫做“老姆登”,属于福贡县匹河乡。在怒族语言里,老姆登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的确,这是一个美丽的村寨。它背靠碧罗雪山的悬崖峭壁,面对高黎贡山的连绵起伏的山峰。山下是滚滚的怒江激流。视野非常开阔,能清晰地看到对面山顶的酷似一顶帝王帽子的“皇冠峰”。由于地处半山腰,已经逃脱了怒江边的干热河谷气候,显得凉爽又温暖。我们的巴士沿着怒江峡谷北上的时候,多次见到灰白色的民居,点点散布于江两边陡陡的山坡上。有时候会担心,从江边到家,恐怕会走一天的山路吧。到了老姆登,似乎有点明白了,原来是想住在一个气候宜居的地方呀。</p><p class="ql-block"> 在老姆登的漂亮的蓄水池边,也有一座教堂。据说,是百余年前由法国传教士修建的。在文革时,曾经被拆除破坏。教堂的门关着,趴着窗户往里看,有圣象,讲台,以及多排长椅,非常简洁。我对宗教不感兴趣,也不信教。但是想想一个外国人传教士,当年来到这样的崇山峻岭,传教布道,也是很不容易的吧。据说,在怒江大峡谷的某个教堂旁,还留下了传教士的坟墓。</p> <p class="ql-block">老姆登的教堂⛪️</p> <p class="ql-block">从老姆登眺望高黎贡山的皇冠👑峰。</p> <p class="ql-block"><b><i>傈僳族的温泉“澡堂会”</i></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次的旅行,我们还参观了一个有趣的地方。当我们沿着石阶,抓着扶手,从公路边一直下到怒江江边。在一棵偌大的榕树下,看到一连串石砌的温泉澡塘。相连大概有七八个二三米直径的池子。开始的澡塘水很烫,水面上飘着热气。越往前去水温越低。紧挨着这些池子,怒江水浩浩荡荡奔流而去。我们旅行团的大多数人都脱下鞋子,坐在池子边,伸下脚丫,泡一泡。真是舒服得很。低下头去是一池热水,抬起头来又能欣赏那涛涛江流。疲劳顿去,心情大好。这就是傈僳族人每年一次举行澡堂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傈僳人散居在怒江峡谷,因地理阻隔少有交流。“澡塘会”便成为他们一年一度进行社交的盛大聚会。史料表明,“澡塘会”在明朝永历二年,就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傈僳族民间传说,一只麂子被猎人打伤以后,逃命到江边的澡塘水中,猎人和狗追到这里时,麂子竟从水中跃出就跑到江对岸去了。原来温泉水能治病疗伤啊!后来,傈僳人就相约在这怒江边的温泉春浴,以此来消除疾病,增强健康。年复一年,就有了“澡堂会”。</p> <p class="ql-block">邮票上的傈僳族人</p> <p class="ql-block">欢歌乐舞</p> <p class="ql-block">澡堂会,岸边有温泉,泉边是大江。</p> <p class="ql-block"><b><i>后记</i></b></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本游记,是独龙江怒江游记之三,前面尚有之一:巍巍雪岭,茫茫云海,大美高黎贡山。之二:怒江水汹涌澎湃,独龙江幽绿见蓝。</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次旅行,跟着旅行团走,食住行都有人照顾,很是省心。但是,玩的地方有限,玩的时间有限,有时无法尽兴。稍有遗憾。不过,年龄不饶人,只能将就些了。哈哈😄,也是实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