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420,明朝永乐年间,在嘈杂的拆除声中,那个曾属于元朝的世界消失了,一个以光明命名的朝代,化作一片琼楼玉宇,刷新着曾经属于元朝的空间记忆。挖护城河的河泥,也堆成一座镇山(明称万岁山或煤山,清代称景山),以镇住前朝的“王气”,确保大明王朝的千秋万岁,也成为这座崭新皇城的几何中心。因此,与元朝故宫相比,明紫禁城的位置向南稍稍错开了一里左右。</p><p class="ql-block">今天,2021年,北京紫禁城刚过六百岁。</p> <p class="ql-block"> 故宫以其独特而宏伟的建筑,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丰富而珍贵的收藏,雄踞世界著名的皇宫之林。明清近五百年,紫禁城内,帝王独裁统治,掀起多少云谲波诡的朝廷政治波澜;后宫禁地,帝后嫔妃缠绵悱恻,悲欢离合,演绎多少神秘莫测的宫廷秘闱故事。至今六百年,这座昔日的皇宫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历史、艺术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历时三十七年后,我第三次走进故宫。这也是疫情后五一故宫恢复开放,采取网上预约,限制每天五千人游客流量,孩子们无意间点入预约入口,竟然成功约到五月四日上午。为了趁早进入紫禁城,这天早晨七点多就从家里出发,到达景山公园停车场才刚过八点。因为入园必须从午门进,所以我们打出租到了西华门前,沿着西城墙走向午门。斑驳的宫墙外就是金水河,绿水微澜,柳条拂面,岁月静好。</p> <p>这时还没有开门迎客,午门广场上已经有自觉排队的游人。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有风掠过挺凉,像是倒春寒又回来了。我们三个人穿得都偏薄,不一会儿就感觉有点冷。大概八点半,午门打开,游客依次刷脸测温鱼贯而入。朱红色的拱门上整齐排列着硕大的铜扣,门环被两只狮头紧紧锁定,显得格外威严。穿过城门,一座巍峨的宫殿迎面矗立在灰蒙蒙的苍穹之下,应该是太和殿了,后面紧跟着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前三殿。它们是故宫里头最重要,最能代表皇帝至高无上权力的地方。太和殿也叫金銮殿,是宫廷中举办重要典礼的场所。比如皇帝登基、大婚、出征,要昭告天下的时候,皇帝才登太和殿。和往常相比游客不多,太和殿显得更加空旷清远,显得更加古朴苍桑。殿前金水河曲水流觞,石桥映水如画。威严的大殿和蜿蜒盘旋的金水就这样相依相伴在广袤的灰色天穹下,如此的斑驳苍劲,而三三两两的游人却显得如此孤寂无助,弱不胜衣。儿媳说来故宫N次,都是摩肩接踵人满为患,从没有今天这样冷清空寂,真的像穿梭在紫禁城的悠悠岁月里。</p><p>太和殿的建造规模、装饰等级都是现存中国古建筑之首。顶上那十个脊兽、殿内的天花、梁枋、凿井、皇帝的宝座、屏风、六根沥粉贴金的云龙柱,都是按照最高等级制作的。所有的殿里头,没有谁是这样一个规制。</p> <p>据说这里的每一座宫殿、每一处院落,甚至一砖一石、一花一木、一几一案都有一个不寻常的故事。太和殿是权力之眼,万众瞩目,我们只是远远瞻望片刻,转身向西缓缓走去。</p><p><br></p><p>朱棣一生摧毁过很多事物,但他始终没有舍得拆掉自己住过的燕王府。那曾经的旧宫殿,混迹于新皇宫里,像一株老树,生根发芽。为了保存燕王府,新宫殿只能整体横移。由于燕王府西侧为太液池,西移已无空间,于是,新宫殿的中轴线因而只能向东推移了一千多米,在今天我们熟悉的那个位置上,尘埃落定。</p><p>旧宫殿(燕王府)代表着他的来路,新宫殿(明紫禁城)代表着他的去处。从旧宫殿到新宫殿,他死去活来,折腾了二十年(自公元1399年靖难之役到1420年紫禁城落成),尽管空间上的距离,只有一千米。应该说这是一次艰难的抵达。</p><p>随着新中轴线的确立,被保留下来的燕王府三座大殿,也就成了紫禁城西路的重要建筑。于是为了与东路的文华殿对称,在燕王府三座大殿的南侧,又加盖了一座武英殿。这座加盖的建筑,夹在仁智殿与御河之间,离御河只有咫尺之遥。这布局,在今天看来也十分局促。只不过在今天的故宫西路,已不见当年燕王府的仁智、大善、仁寿三座大殿,它们与武英殿的空间关系,已被岁月抹去。中轴线的东移,使紫禁城从此不再依傍太液池。这刚好暗合着大明王朝从逐水草而居的元人民风,回到汉文化崇尚中正平稳的农耕格局上。</p><p>我们走向的就是武英殿,李自成攻进北京时曾在这里匆收登基后又仓皇出逃。</p> <p>一看到它就觉得与众不同,内金水河自北向南由西而东环抱着武英殿。武英门外三座汉白玉金水桥,正对着大门的三个门洞,这样的配置在整个紫禁城中只此一处,越发显得它气度不凡。武英殿与紫禁城同龄,明初它是皇帝斋居召见大臣的地方,崇祯年间,皇后千秋节时,也在这里接受命妇朝贺。明清两代都在武英殿设置了各种机构,武英殿大学士一直是殿阁大学士中的一员,也就是文官中品级最高的。</p><p>从武英殿向北走,经过一个不大的花园,一座石桥吸引住我的目光。桥两侧墩着数十座形态各异的小石狮,神色姿态生动逼真,默默地守候在石桥两侧,不管四季轮回,不管风风雨雨,不管有无关顾,依然守故,坚持自己,或许这就是它的人生。倒是应景的月季花,色泽撩人。像在描述光阴里发生的故事,终将开出最美的花纹,流出芬芳的清韵。这座发生过很多的故事,拥有过很多的功能,跨越了整个明清两个朝代的宫殿,已成为了展示中华文明和中华艺术的场所。</p> <p>故宫,意思是过去的宫殿。中国历史悠长,经历过无数次王朝鼎革,也就有了无数座过去的宫殿,因此“故宫”这个词,不是今天才有。《汉书》里写:“公卿白议封禅事,而郡国皆豫治道,修缮故宫。”“故宫”这个概念,至少在汉代就有了。“故宫”的意象,也在唐诗宋词里出出入入,像唐代刘禹锡曾在《踏歌词》里写:“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宋代蔡襄《经钱塘故宫》写:“废苑芜城裹故宫,行人苑外问秋风。当时歌舞何年尽,此意古今无处穷。”</p><p>明朝永乐以前,皇宫是在南京的。朱元璋在朱棣11岁时,分封他为燕王,领地就在现在的北京。朱棣篡了他侄子建文的皇位。登基了以后,在大臣们的建议之下决定迁都北京。永乐四年开始筹建,期间经过十年时间的材料准备。整个故宫的建造过程是用了4年的时间,到1420年完成了建造。</p><p>中国的王朝史里,夹杂着一部浩瀚的宫殿史,只不过宫殿一如王朝,都有着各自的命运与劫数,留到今天、完整如初的,只有这一座明清紫禁城。</p> <p>从元故宫大内到明紫禁城,地基的位置发生了偏移,建筑规格却基本一致,比如元大内东西宽744米,南北长953米,明紫禁城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宽度和长度,分别只多了9米和8米,在这浩大的宫殿里,几近于零。建筑形式上,明紫禁城与元大内更是如出一辙。从元大内崇天门与明代午门、宫城四隅的角楼,三台之上建的正殿,都可以找到惊人的对应关系。明紫禁城,几乎就是元大内的翻版。那个消失的元故宫,依然活在明代紫禁城里。甚至明紫禁城的许多构件,都直接用拆下来的元故宫构件。因此,那些消失的建筑,并没有真的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另一个身体里。</p><p>我们当然不希望从前朝代的宫殿被肢解,希望中国历史上所有伟大的宫殿都完整地进入下一朝代,如秦代阿房宫、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宫,都能像西方的石质建筑那样,具有穿透时间的力度。但木的哲学并非如此,木建筑告诉我们,这世上没有永恒,即使西方石建筑也不能永恒,那些文明的废墟无不证明这一点,只有生命的接力,才能实现真正的永恒。层层叠叠的斗拱,正像是木头上开出的花。</p> <p>在这座紫禁城的身前,有元朝的百年宫殿,在它背后,是五百多年的修修补补、不断重建,直到我们走进故宫的时候,还看见大修仍在继续,期望能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留给下一个六百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紫禁城,并不是在朱棣主持的那三年或者十几年中完工的,这是一项持续了六百年的工程。就像横亘在大地上的长城,不是哪一朝哪一代建成的,这一巨大工程始于先秦时代,前仆后继地,持续了两千多年。敦煌莫高窟,自南北朝至元朝,也经历了一千年层层累聚。中国古代建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也不会成为一个死的标本,而是一个不断生长、新陈代谢的生命体。</p><p>我们的文明,就是在永恒的接力中,层层递进,生生不息。无论多么强大的王朝都有它的尽头,但那尽头并不是真正的尽头,正如一个生命的终结,恰恰是另一个崭新生命的开始。</p> <p>从永乐十五年算起,紫禁城的建造,只用了三年多时间。即使从永乐五年算起,也只有十三年左右。更何况北京紫禁城,是明朝初建的半个多世纪里,继凤阳、南京之后建造的第三座皇宫了。如此众多的宫殿,有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建成吗,尤其在没有起重机、没有塔吊的明代?</p><p>与西方古建筑偏爱石材相比,中国古人更偏爱木构建筑。木建筑有很多优点,比如取材方便,施工便利——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其实,木材的获取也堪称艰辛。不同于民居的就地取材,紫禁城所需木材,大多生长在南方的深山里,伐木工把它们砍伐下来,“出三峡,道江汉,涉淮泗”,从扬州入大运河,由差官一路押运到通州张家湾,再经三十里旱路,运到北京朝阳门外大木厂和崇文门外神木厂存放并进行预制加工。</p> <p>中国古人早就在建筑中使用了标准化结构,比如廊、柱、斗拱、台基,都可提前做好预制件,到现场组装。建筑就像家具,榫卯相合,天衣无缝。所以,木作又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负责建筑结构,小木作负责装修和家具。室内与室外、居住与生活,在木质的香气中浑然一体。比如斗拱,作用是分解大屋顶的压力,同时具有美观功能,为了方便制造和施工,式样已趋于统一,尺寸也走向规范化,甚至成了衡量其他建筑构件的基本单位,将拱的断面尺寸定为一“材”,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材分制度。“材”,成了衡量柱、梁、枋等构件的基准量词,进而可以推算出宫殿房屋的高度、出檐的深浅等数字。这种材分制度业已形成在当时世界上堪称先进的“模数制”。学者认为,“中国传统营造,是唯一将模数彻底实践出来的建筑系统。在唐代已见端倪,在宋代已经成熟。很难想象,一座房子,一套家具,一组屏风,一张画轴,一个窗,说玄一点,包括透过窗牖所见的院子风景,都和模数有关。”而紫禁城,又是整座北京城的模数。一千多年来,中国人就是这样,通过小小的模数控制了空间,进而控制了时间。</p><p>即便如此,我们依然不能否认,紫禁城的营建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次壮举。所有的工匠,在联袂完成影响未来六百年历史的经典之作。</p> <p>没有这种“模数制”,不仅朱棣重建北京紫禁城不可想象,像长城这样的“超级工程”就更会成为痴人说梦。正是这种“模数制”,让秦始皇,以及历朝历代热衷于修筑长城的帝王——当然也包括朱棣,心里有了底气(尽管在秦代,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材分制度”)。因为长城,就是由一个个可以无限复制的标准件组成的。这些标准件包括:墙身、敌楼、烽燧等等。因此,长城如同紫禁城一样,并非一个单体建筑,而是一个复杂的建筑综合体。由此,我们可以破解长城得以在一个朝代甚至一个皇帝的任期内完成(或重建)的秘密。</p> <p>紫禁城里的门的确太多太丰富了。紫禁城里的千门万户有太多的历史,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规矩,是永远说不完说不清的。交泰殿、坤宁宫、东西六宫一带,是皇帝与皇后、妃嫔出入的地方,也是寄托皇家龙脉不断、龙子龙孙繁茂的希望之地,所以这些地方的门就有了百子门、千婴门、螽斯门、麟趾门的名字。当帝王的说法渐渐褪色之后,在后来的人们看来,在并不关心和追问这些“兽头”与皇帝的关系的人们看来,蹲踞在紫禁城宫殿上面成千上万的“兽头”,不管怎么看,都很美。</p> <p>假若有一个人真的从嘉峪关走到居庸关,再走向苍茫云海间的山海关,这漫长的行旅中,他的视觉一定不会疲倦,因为长城是依托地势而建,而自西北、华北再到东北,地形的巨大变化,使得结构单调的长城处于永无休止的变化中。这就是长城的神奇之处——它匍匐在大地上,像一幅展开的手卷,潜伏着太多的曲折,包含着无限的可能——可以攀上陡坡,也可以跌入谷底;可以高悬于悬崖,也可以蛰伏在黄土中。中国建筑里,放置了太多关于空间的悬念,又对这些悬念,给予了最圆满的解答。</p> <p>其实元故宫比明清故宫面积要大三倍,明永乐年间朱棣决定建紫禁城初还是躲躲闪闪的,因为明建朝的半个世纪内已建有两座宫殿,紫禁城是在元故宫基础上建设的,在嘈杂的拆除声中,那个曾属于元朝的世界消失了,一个以光明命名的朝代,化作一片琼楼玉宇,刷新着曾经属于元朝的空间记忆。</p><p><br></p> <p>明朝一个名叫宋讷的官员曾写下一首诗,叫《过元故宫》,诗曰:</p><p>郁葱佳气散无踪,宫外行人认九重。</p><p>一曲歌残羽衣舞,五更妆罢景阳宫。</p><p>繁华过处,似水无痕,再浓重的悲哀、再深长的故事,亦仿佛可以吹散在天地之间,不会留下痕迹。</p> <p>故宫,它承载的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以建筑的形象屹立在北京城,用图像的形式传承着它的故事。每走一遍故宫,你会领悟到不一样的心境,感受着不同的故事。就像此时此刻,整个北京城都是灰色的,唯独紫禁城是黄色的,红色的。</p><p>黄色的铺排的屋顶,红色的绵延与门窗。那是天上太阳的颜色。</p><p>你可以在故宫里走一圈,记录下故宫这独有的色彩染饰着的大大的皇城。</p> <p>中国和外国的建筑家、艺术家、设计师、外交官等等,面对紫禁城时,觉得中国宫殿的空间大得令人感到“茫然”,穿过紫禁城的城门或站在城门下面时,会感到独一无二的、特有的威严高贵,甚至有人不由自主地跪下来。</p><p>明朝的皇帝朱棣下决心把他经营多年的北京定为都城。只有京城是不够的,不显其尊,因为京城的平民百姓可与他共享;他要有皇城,有了皇城也是不够的,不显其独,皇族官宦可与他共享; 他要有宫城,皇帝独享的宫城。反过来说,他坐拥宫城是不够的,要有皇城,坐拥皇城也是不够的,要有京城,坐拥京城还是不够的,要有天下,要有上天之天下,天子之天下。</p> <p>事实上,紫禁城从来就没有发挥过多少防卫的功能。肇建者原本也没往这方面多想,格外用心的倒是如何营造通天彻地的帝王气象,如何彰显帝王的天下独尊、至高无上,及权威权力不容侵扰、礼制不可错乱的帝王文化。</p><p>挖护城河挖出来的上百万立方米的土石,运往紫禁城的正北/-面,为紫禁城堆起了一座永久的靠山;河泥一旦成山,则成为悠然登临的看城之山(所以称景山)——防卫的河与山化作权威与礼仪的河与山,又化作审美的河与山。当然,此种审美的功能在那个时候也只有生活在宫里的帝王和他周围的人们所能享受。</p> <p>数百年来,紫禁城宽河与高墙的真正作用,也就是把老百姓阻挡在皇宫之外,把一人在上万人在下的秩序固定下来,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明确地区分开来。不过,帝王的各种防卫法防止不了王朝的衰落。当昔日禁备森严的皇宫成为人民自由出入的博物馆后,其高墙和宽河倒是起到了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作用。否则,占地百万平方米的故宫如何守护?每年千万以上的参观人流如何游走进出、流畅有序?这是帝王们绝对想不到的结果。无论是古代的帝王至尊、王侯将相,还是现代人不同层次的人生追求,总会留给历史一段段故事,一个个传奇。</p><p>今天,我们走进故宫,就像推开了故宫的门,千头万绪靠你自己来梳理:也许,你只看到了故宫的宽旷,也许,你只看到了美不胜收的琉璃花,也许,你还看到了帝王的威严与无奈。那都没有关系,故宫就好好的待在那里,但在不同人的眼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故宫。</p> <p>走出故宫,迎面就是景山公园,高高的中峰顶上那座楼阁就是万春亭,在北京没有高层建筑前是最高点,在那里可以俯瞰环顾北京城的风光,尤其是朝南的崖壁可以鸟瞰故宫,来北京参观完故宫的游人紧随其后就是登上万春亭,一览北京城。当然,因为疫情限流,入园必须预约,儿子说已经预约可以直接进园。</p> <p>没有之前的记忆,只有此时登上万春亭的震撼:不仅有北京中轴线,还有一览无遗的景观。</p><p>北京景山公园的万春亭曾经是北京内城的最高点,在这个上面观看,最明显的观感就是北京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南中轴线是故宫一线、北中轴线则是地安门一线。南中轴线有个圆形地标“北京城中心点”,在拍照时,我刻意伸出自己左脚,以示此刻我就站在这里鸟瞰紫禁城。向南看,就是北京中轴线的南端,这里面正对着就是故宫博物院的北门——神武门。从北京景山公园向南看故宫神武门,当视野比较好的时候,从景山万春亭上面往下去,整个故宫博物院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今天阴天,虽然视线不佳,但蒙蒙胧胧中故宫的红墙黄瓦,依然弥漫着皇家雍容大气。</p> <p>在万春亭上面,周围的景观一览无余,远处的电视塔、中国尊、观光塔在视野上都可以一目了然。六百年来,至今万春亭仍是京城的最佳视野点。</p><p>万春亭北京景山公园五座亭子的中间一座,它也是规格最高、高度最高的一个亭子。向北看,则是北京中轴线更加的复杂的北段。既有景山公园北侧的建筑,也有比较现代的对称大楼,还有远处的鼓楼、钟楼,在远处则是奥森公园。向西看,可以看到北海公园的白塔。向东南侧看,则可以看到北京CBD的摩天大楼群,还有中国尊这个明显的建筑。还可以看到国家大剧院这个巨大的球体,它与北京故宫的古建筑群相得益彰。环顾周围景观,各种建筑、景观都可以反映在同一个画面中,视觉非常震撼。</p> <p class="ql-block">如今万春亭虽然已经不是北京最高点,它只是一个山高40多米、海拔不到90米的地方。相比北京众多摩天大楼,这个高度已经不算什么,但这个万春亭依然是观赏京城的最佳视野点。万春亭的景观已经成为古城的奇迹,北京南北中轴线的壮观、北京城内城外的景观均可一览无遗。</p><p class="ql-block">观览京城风光后下山的栈道两边是高大的白皮松,虬龙酋枝间金色的松塔已经成形,似点点菠萝扑满眼帘。记的紫禁城后宫六院里也有绿松枝黄松塔,与朱红色的窗棱花阁相互映衬,华丽地提醒着游人这里的悠悠历史,弥漫着丝丝缕缕的皇家贵气,让我一下子沉浸在古香古色里。不一会儿就回到入口,园子里一片片色彩缤纷的月季花正当时,艳丽璀璨,非常漂亮,给灰蒙蒙的天色平添饱满温润的色泽,让我意识到春走夏至,人间五月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