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云南思茅、版纳军分区部队大院发小编辑部</b></p> 一位老兵的军工情缘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年六月份,我随云南回到长治的军人后代到武乡参观,和从思茅部队回到长治的常俐敏大姐闲聊中了解到,她爱人王祥生(我们都尊敬的叫他王大哥)曾经也是一名军人。后来有事去俐敏姐家,看见书桌上放了两台电脑,电脑旁边堆放着一大摞书籍。我随手翻看,一本本都是有关八路军军工生产方面的书。当时我就有些疑惑,心想王祥生大哥一位政协退休干部,应该是悠闲自在,安享退休生活,怎么会对军工历史感兴趣呢?而且探究这个领域是费时、费力不容易做的。在随后的交谈中,我似乎是找到了答案。他说走进这个领域是偶然,但我感到更是一种必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祥生,1975年入伍,历任战士,学员,机械员,机械师,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党办秘书。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他和战友们一起,义无反顾的走向生死未卜的战争前线。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与国家的安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他当兵的经历中可以看到,十三年的军旅生涯,军人的本色已注入他的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传承军工精神、与军工的深厚情缘是他不变的初心,是一名退伍老兵的责任和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多年来,他退伍不褪色,深入挖掘太行军工生产历史,用自己的行动传承太行军工红色文化。他说是一个偶然的时机,让他走进了八路军军工生产这一历史空间。几年来,他凭着一股子钻劲儿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条挖掘军工文化的路上越走越远。</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众所周知的原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军事工业涉及安全生产,一直处于严格保密状态。从抗日战争初期建立的八路军总部的军事工业,以及演变为后来的晋冀鲁豫边区工业厅军工处的历史,极少能看到有公开的书籍资料介绍。 </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刘伯承工厂”是我国唯一以领导人名字命名的兵工厂,它的前身是八路军韩庄修械所。从1938年建立开始,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刘伯承工厂”见证了八路军在太行山的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作坊式修理到工业化生产的悲壮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8年时期的刘伯承工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在的刘伯承工厂大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祥生通过在档案馆查找日伪时期的档案和解放战争时期留存的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从中查找到了刘伯承工厂时期的一些十分有限的零碎信息。他走武乡、去沁县、下阳城、到沁水,前往河北的涉县,寻觅有关八路军武器生产的旧址。从四川成都到广东的深圳,从南京的晨光厂到泰山脚下的泰安,与曾经在太行工作过的老军工后代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专程拜访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将军,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span></p> <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王祥生和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少将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伯承之子刘蒙所写的“刘伯承工厂旧址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滕代远之子滕久昕所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工部长刘鹏之子刘刚毅所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祥生大哥常说,对军工史料的不断征集,使他深深地感受到,越是对那段红色岁月了解深入,就越会被当年的人物和事件所感动,越来越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探寻、去传承。我们虽然不能像革命先烈那样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流血牺牲成为英雄,但我们可以延续英雄的梦想。太行山区不仅有着深厚的军工文化物质财富,还有着丰富的红色军工精神财富,老军工那种“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创造了军工业生产上许许多多的不可能,这其中离不开党的领导,也是民族自信心自强不息的体现。在发掘整理太行军工的路上,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需要深度挖掘,还有许多被历史尘埃埋没的史料等待着我们去寻找。像毛泽东主席鲜为人知的题词:“生产战线上的英雄”---刘贵福;朱德总司令题词:“韩忠武---生产英雄”;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提到的:“新劳动英雄旗手”---甄荣典,都曾在我们太行军工厂工作、生活,这些英雄人物,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兵工精神。他说,他此生的奢望,就是继续深度整理挖掘这些宝贵的财富,让更多的红色文化得到传承和保护,让更多的后人了解那些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让更多的人成为红色军工文化的追梦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劳动竞赛一等奖奖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等奖奖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纪念奖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几年来,王祥生收集各类军工生产相关的书籍、资料100余本(册),各类涉及太行山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军工生产的历史实物110多件、整理相关文字资料100多万字,自费数万元购置了采访摄录器材,拍摄视频照片3000多张(份),多次寻访当事者和知情人,他收集到的兵工史料《兵工史料》、《山西军事工业史稿》、《华北军事工业史料》、《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军事工业根据地兵器》等资料均难得一见。他撰写了10余万字的军工生产史料文章。揭示并考证了我军在太行山区军工发展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第一”:华北解放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料《历史上的长治市硝磺管理局》、我军历史上第一门一五〇毫米重型迫击炮的“长治制造”,太行解放区冶炼出的第一炉钢水,第一次工业化生产“高爆”手榴弹。义务编写了全国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刘伯承工厂》中小学研学教材第一册。帮助平顺县西安村编写了《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平顺西安村军工二所纪念馆》展稿;协助潞州区九鼎汽贸公司整理《晋冀鲁豫兵工十四厂历史沿革史料》;编写整理了《刘伯承工厂史料文集》第一册;收集整理了《潞州区红色遗址寻访》;第一次编绘出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军事工业历史沿革图和华北兵工局兵工生产沿革图;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军事工业生产历史文章十余篇。揭开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我军在太行山兵工生产的历史,有的史料填补了长治地区研究红色军工生产历史的空白。</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19年,王祥生被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提名“红色文化传承杰出个人”。 他说做这些,是对自己退休以后的生活是一种充实感,更是对红色文化的敬畏和传承。他说红色历史不能忘记的,需要我们传承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祥生近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我站在青砖灰瓦的刘伯承工厂旧址前,看到了被他恢复一新的厂房;当我在当年的机工房里,听他讲述一件件文物蕴含的红色历史文化;当我看到他收集来的那一本本军工书籍和当年劳动竞赛奖章的时候,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退伍老兵不忘初心,刻苦钻研,坚韧不拔和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及太行军工精神。最后,真诚的感谢王大哥对太行军工生产历史的挖掘和整理,让我们有幸看到这段尘封的历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当年艰苦奋斗的太行精神之伟大!希望王祥生大哥的八路军军工生产的历史空间越来越宽阔,太行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