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野生动物拍摄之旅(2)

飞向前方

<div>第五天 囊谦—环洲公路—杂多县(4080米)</div>上接之一<div><div><br></div></div> 公岩羊<div>它的大角与雌性的小角有强烈的对比。</div> 盘羊的角是螺旋的,岩羊角与之显然不同。 正面看 卧下看 全身看 侧面看 岩羊的生态 一只雄赳赳气昂昂的达乌里寒鸦 原鸽 大嘴乌鸦发飙了 栢扎林场 这是个避暑的好去处。<div>新建的游玩、住宿设施一应俱全,可惜建成保护区后一律关闭了。</div> 路的尽头就是尕尔寺。 尕尔寺就建在山崖上,这是周边的景色。 我们将在山崖上拍猛禽 胡兀鹫在巡视<div><br></div> 不料碰上了夙敌乌鸦,就像狮子碰到了鬣狗。 秀才遇上兵,有理讲不清,乌鸦就是个超级无赖。 乌鸦说,别看你个大,你服不服? 胡兀鹫抓了只鼠兔之类的动物,在自己的餐厅享用。<div>餐厅也许和厕所共用,所以在岩崖上留下了白色的痕迹。</div> 现在考量一下餐后百步的方向 在此地,我可以自由飞翔。 白马鸡 第六天 囊谦—环洲公路—杂多县(4080米) 出了囊谦,就路过一座寺庙。 巴麦寺<div>青藏高原上的藏传佛教还是很兴盛的,而且都是新装修的,看起来信众开始有钱了。</div> 踱步的藏狐 藏狐这边风景独好 高原山鹑 红嘴山鸦 高原上许多水泥杆上都有猛禽的巢窝,这是保护动物的一种措施。 大鵟 棕背雪雀 赭红尾鸲 藏马鸡 白腰雪雀喂雏鸟 鼠兔母子 胡兀鹫<div>这张照片就把胡子看的很清楚了。</div><div>在阳光的照耀下,有金属光泽的黑翅膀变成了白翅膀。</div> 秃鹰 第七天 杂多县—治多县(4193米)<div>这天基本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拍摄,难度很大,技术上没问题,关键是体力,天天吃红景天的效力要开始进行真实的体验了。</div> 杂多县风光 在这种人迹罕见的环境下还能有什么产业吗? 你可能想错了。<div>这里有个不大不小的全国闻名的产业,那就是年年喊涨的冬虫夏草的采集产业。</div> <div>藏民正在河边水洗刚采挖出来的虫草</div>每年5-6月是虫草的采挖季节,藏民纷纷涌进采挖场地,上山作业。<div>地块都是藏民自家的放牧草场,不容外人随意采挖。</div><div>当然你可以自挖自卖,也可以租给别人挖最后双方分成。</div><div>此时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开车到此,从藏民手中收购虫草,所以此时,全国的车牌到处可见。</div><div>一到这个季节,当地政府、警察、环保人员特别繁忙,打架斗殴、诈骗、盗窃、抢劫、破坏环境的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所以公路检查站也特别多。</div> <div>雌性普氏原羚。</div><div>普氏原羚体型似蒙古原羚,但体形比蒙古原羚略小,体长大约为110厘米左右,肩高约50厘米,雄羚长有一对具有环棱的黑色硬角,角尖相向内弯,角长约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壮,近角尖处显著内弯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对钩曲,这点与朝内后方弯曲的黄羊角不同。嘴唇黑色,颌下白色。成年体重雄性个体重约27公斤,雌性个体重约23公斤。尾巴较短,不足11厘米。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黄并略带楮石色,秋末换毛,冬季毛色较浅,略呈棕黄色或乳白色,四肢内侧和腹部着白色毛被,其中间为醒目的棕黑色尾巴。一旦受到惊吓,普氏原羚臀部的白毛会竖起外翻,在绿色和黄色草地的反衬下格外醒目,警示同伴有危险临近。<br></div><div>它有季节性水平迁移现象,集群活动,群体大小从数只到五六十只不等。像其他许多有蹄类动物一样,普氏原羚也有同性聚群现象。在非繁殖季节,同一性别的个体聚在一起活动。冬季成群向南迁移,到植被较丰富、雪薄和有水源的地区,夏季复又北返。视觉和听觉非常发达,但嗅觉较差,生性机警,行动迅敏,能够在大范围内活动觅食。普氏原羚受惊后虽会逃至远处,但是待危险过后又会回到原来地点,具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 <br>结群生活。夏季一般数只或10多只结成小群;在冬季每群可达30只以上,但也遇到过6只和12只的群体。普氏原羚是小型精饲型反刍动物。食物主要为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茎叶,冬季则为干草茎和枯叶,少量多餐,每天有多个较短的采食周期,忍耐干旱的能力较强。 <br>普氏原羚主要在草地上寻觅食物,沙丘为其卧息反刍的地点。普氏原羚在植物生长季节非常挑食,仅选择性地啃食禾草、苔草的柔嫩部分和杂类草,但普氏原羚取食对家羊有毒的披针叶黄华的嫩叶,其解毒机理及其意义尚不明了。冬季植物枯黄,普氏原羚取食枯枝落叶或枯草。积雪很厚时,饥饿的普氏原羚不得不刨开雪被,啃光雪下一切可食的残枝败叶。通过食性对比分析发现,普氏原羚选择的植物种类多,与牦牛、藏羊取食对策互补。这说明适当密度的普氏原羚不会对牧业生产造成影响。 <br>普氏原羚奔跑时像离弦的箭,姿势与众不同,它将前肢与后肢分别并在一起,后肢用力后蹬,身体跃入空中,前肢前迈,着地时用力后撑,这种跳跃式的奔跑使羚羊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波浪起伏的曲线,分外优美。<br>普氏原羚喜集群活动,群体大小从数只到50-60只不等。像其他许多有蹄类动物一样,普氏原羚也有同性别个体聚群现象。即在非繁殖季节,同一性别的个体聚在一起活动。雌羚产羔后,幼羚跟随母羚一道活动,直至成年。<br></div> 俯卧后,从远处看,与裸露的土色相仿,不容易被发现。<div>普氏原羚在我国境内已经非常稀少,比藏羚羊、藏原羚少的多,此次拍摄只拍到雌兽。</div> 普通鵟<div>青藏高原上的猛禽真是层出不穷。</div><div>鸟世界中鵟、雕、鹰、隼、鹞、鹗等猛禽的种类不少,有时确实难以区分,专业人士也会常常搞混。</div><div>比如北京动物园鹰山里关着的是金雕,金雕说明牌子上的照片却是只鵟。</div><div>假如你性格偏执,非要按图索骥,那就会谬之千里了。</div><div><br></div> 白顶溪鸲<div>在北京六渡,年年冬天在河边都能拍到的鸟,但在高原环境的衬托下,表现得非常漂亮。</div> 今天越过了进入青藏高原以来的最高垭口5002米。<div>气温不冷,我后悔带了羽绒服来,结果连毛衣都没穿过。</div><div>最冷时穿过一件带绒的冲锋衣,秋裤倒是穿过两条,戴过半天手套,一天基本两头冷中间热,想起来藏民的脱单袖藏袍还是有道理的。</div><div>司机师傅随口就讲了个笑话,说是有藏民穿着藏袍直摇扇子,说是天气太热了,受不了了。</div> 这里也有五彩山 用600mm焦距镜头加1.4的增倍镜,共840mm的焦距,拍下这张风景片,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啊!<div><br></div> 治多县附近的寺庙 里边有座大佛像,被禁止拍照。 这天没拍到多少动物,大家心有不甘,听说在治多县城不远的一个垃圾场,晚上经常有棕熊出没,翻吃垃圾,于是大家开始精神抖擞,摩拳擦掌要去拍摄。<div>晚上拍摄最主要的问题是光照问题,于是我去一家小电器部看看有无手持灯。</div><div>老板说,可能是你们一伙的一个人,刚才花了50元租了一台大灯,如果买需300元。</div><div>我说好吧,我回去问问,一问还真是有人已经准备好手持大灯了。</div><div>但拍摄并不顺利,一是地点难以寻找,二是棕熊一看到人就跑。</div><div>所以我们的司机就说,过去老说猛兽要吃人,其实高原上的猛兽最怕的就是人,人现在真的是无敌啊。</div><div>结果灯一开,还没准备好器材,熊就吓跑了,只拍了个影子,有两只大熊、四只小熊,这也算一种经历吧。</div><div>不过就是拍好了,就这背景,也不好看。</div><div><br></div> 还是狐狸大方让大家拍 显然不像是藏狐。<div>大耳朵、尖嘴巴、小脑袋,怎么看怎么不像。</div><div>这垃圾场用石块压着防风布,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这场景能拍棕熊?</div><div>这话是不是说得有点像说葡萄是酸的?</div><div>一片安眠药吞下去,先保证能够睡着了,再说明天的事。</div> 第8天 治多县—曲麻河乡—不冻泉(4543.2米)<div>海拔高了,这是艰难的一天。</div> 长江源头通天河 藏狐<div>看起来凶巴巴的,藏狐在高原上比狼要多见。</div><div>一路走来,只见过一次狼,是在一个山坡上。</div><div>只是刚要举起相机,它就不见了。因为周边没树,基本没遮挡物,狼突然不见了,好生奇怪。</div><div>据自己分析,大概是钻狼洞了。</div><div>回京后,我去动物园考察了一下,证明狼确实有自己的洞穴。</div> 藏野驴<div>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氧气稀薄了,气温下降了,树木也基本看不到了,您注意到这张照片的地面了吗?</div><div>当地人告诉我们,当绿地减少时,空气中的氧含量也会减少。</div><div>所以,冬天比夏天的空气氧含量少,高反会更加厉害。</div><div>这个知识对我们今后选择什么时候去青藏高原最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div> 藏原羚雌<div>藏原羚与普氏原羚的最大区别就是这个白臀,当地人叫“白屁股”。</div><div>看到了“白屁股”,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接近,或正在进入可可西里保护区了。</div> 这就是目前公路两边的生态。<div>一片平坦的草原,已经看不到高山了。</div> 狼<div>终于拍到狼了,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div><div>这只狼看起来没有曾在山坡上看到的那只那么大,但很难得。</div><div>过去的捕杀,使狼的数量急剧减少。</div><div>我们的司机师傅过去就是猎手,据称最好的成绩是10发子弹,打了11只雉鸡。</div><div>但现在他保护动物的意识非常强,这也许他已经认识到高原上的动物多了,对他也是重要的生机吧。</div> 大鵟<div><br></div> 在高原上车拍猛禽,其实不需要多高的技术。<div>我用640镜头加1.4增倍镜(青藏高原上镜头焦距越长越有优势),速度2500锁定翅膀不虚化,光圈11也足以虚化背景,佳能1Dx高感6400以下都是可接受的。</div><div>以上两张照片没用PS。</div><div>这里提供的技术指标有个重要提示,对于佳能RF611和811镜头来说,可能非常适合青藏高原环境的拍摄。</div><div>一是青藏高原有强烈的阳光,夏天光照时间长;二是青藏高原的动物距离拍摄者比较远,三是青藏高原海拔高、举炮体力很有限。</div><div>这三点即弥补了这两款镜头的缺点,也增强了镜头的实用性。</div><div><br></div> 奔跑的藏狐<div>鸟要拍飞版的,动物要拍跑版的,逻辑很相通。</div> 藏原羚雄 争斗前的仪式 开始对顶 争斗完后,一拍两散,各找各妈。 黑颈鹤的生态 野牦牛<div>远处那个黑点,是用840焦距在公路边拍下的。</div><div>为了能更近距离的拍摄,我冒险背负11公斤的器材,走下公路,在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来回行走了3公里。</div> 当我走近野牦牛时,已是气喘吁吁,很难静下心来拍摄,于是一切都在不确定中进行。<div>野牦牛最显著的特点是体型大、毛长、背上有棕毛。</div> 感谢后面那匹野毛驴,给画面增添了不少乐趣。<div>许多人不敢走下公路,他们说头疼,四肢无力,吃不消。</div><div>所以不要说吃红景天没用,关键时刻它的效力就发挥了作用。</div><div>红景天的配方中含有西洋参,在双重药力的作用下,增强了你的红细胞的携氧能力,所以你可能会表现得体力超群。</div><div>关键是你一定要提前一个星期服用,它不是药,它是营养品,不能寄希望服用后立竿见影,只能等待它慢慢起作用。</div><div>进入青海后,我从未停止过吃红景天。</div><div>另外我还带了高原安,但没有吃过,据说高原安可以不用提前吃。</div> 藏羚羊<div>终于拍下了青藏高原最有魅力的动物。</div> <p class="ql-block">与其他羚羊显著区别是黑脸、大长角。</p><p class="ql-block">现在藏羚羊的数目远比普氏原羚多,相对来说,普氏原羚才是珍稀动物。</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藏羚羊和藏原羚它们一个黑脸,一个白屁股,一对冤家。</p> 藏羚羊目前的生态 斑头雁<div>青藏高原上的常见动物。</div> 到可可西里核心保护区了,终于见到了青藏铁路上的客车了。 第9天 不冻泉—索南达杰保护站—五道梁(4636) 不冻泉是进入青海后最差的住宿地。<div>本来是青藏公路上的一个兵站,近年来随着入藏的车辆越来越多,建起了一些简易的宾馆、加油站、小饭馆。</div><div>宾馆内房间内无卫生间、无热水器,也不知道哪里有自来水,被套也没换过,也不知被多少人睡过多少次。</div><div>厕所隔着一段露天的路在外边,这就意味着你晚上上厕所,因为天气很冷,要穿好里三层外三层。</div><div>所幸我带了简易睡袋,被子脏不脏倒无所谓。</div><div>在小饭馆吃了晚饭后,什么都不洗,讨杯热水,吃片安眠药,倒头便睡。</div><div>都是为了拍摄梦想,只能不管不顾。</div><div>其实想起年轻插队那时,住当地小旅馆晚上睡觉时要脱光,把所有衣服用绳子吊在房横梁上,以防被传染上旅馆虱子的场景,这又算什么。</div><div>我当年也曾住过大车店,南北两长条的大炕,不管男女能住一二百人。到了晚上,吃饭的、聊天的、抽烟的、喝酒喝茶的、打牌的、喂牲口的,吵成一团,只有心理素质好才能睡着。</div><div>在不冻泉到了第二天,才发现有个大保温桶放在宾馆门口外,里面是有冷水可以洗漱的。</div><div>但大清早,就听说我们中有一人被高反挂了,原因是高血压220,急需提前下坡到低海拔地。</div><div>在这之前,我们的一个司机师傅也是在杂多县感冒了,把他吓得想提前退出,好在经过两天适当吃药和休息,好好睡了一觉,居然好了,不然海拔4500米引起脑水肿是会要命的。</div><div><br></div> 可可西里的野牦牛多起来了 藏羚羊 近距离的藏羚羊 一头孤独的藏野驴,面向一望无际的青藏高原。 藏兔<div>直到20世纪30年代,藏兔才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物种。<br></div><div>藏兔主要是单独活动的动物。</div><div>它们在交配季节和发现食肉动物时会与其他野兔交流。使用触觉和听觉进行交流,通过敲打脚来警告危险来临。如果其他野兔在附近,它们可能会听到警告或感觉到地面的振动。<br></div><div>藏兔并不依赖于族群来确保安全。</div><div>它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变得独立,并且大部分时间都在单独的度过自己的一生。 </div><div>在交配季节有时甚至在干旱时期都可以看到社会等级制度。藏兔主要在黎明和黄昏活跃。</div><div>它们每小时可跑72千米,依靠速度来躲避掠食者。</div><div>由于藏兔生活在开阔地带并且通常不挖洞,因此藏兔必须依靠速度和敏捷性来躲避追捕者。</div><div>它们还配备了侧向设置的大眼睛,这些眼睛由于具有近乎圆形的视野,因此几乎可以在任何方向检测到运动的物体。</div><div>它们的皮毛还提供了伪装。当它们躺在植被上,变平并拉长身体时,使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当动物需要休息或试图避免体力消耗时,这是非常有益的。</div><div> 捕食者接近时,藏兔以及许多其他种类的野兔和兔子会发出警告信号。 它们踢打后脚,发出求救信号,警告其他野兔。</div> 角百灵 又见藏原羚 藏野兔没有自己的洞穴 跑版 跑到这种状态 藏原羚跑版 这些大家跑的动静,被喜马拉雅旱獭瞭望到。 比起水泥杆上的,这才是大鵟原始的巢窝 雪山下的藏野驴 纵纹小鸮 <br><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