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芳山鲁”是“宛陵芳山鲁氏后人”(宛陵是宣城旧称)。包括原三元鲁大村(现属湾沚镇津元村)及周边村庄如吾门、八字门等及原红杨的芳山、和平三胜的鲁村、西河凤家弯的鲁姓,人口3000人左右。</p><p class="ql-block">“芳山鲁”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姬旦,又名周公,周公旦,为周武王之弟,周初三公子之一。周初,周武王大封诸侯,周公旦被封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周公旦被封后,因要留在京城辅政,乃遣子伯禽就封鲁国。鲁国被灭后,其子孙遂以国为氏 。据“宛陵方山鲁氏”重修宗谱序载:“余按鲁氏之先出周伯禽,封于鲁。子孙因以为氏”。</p><p class="ql-block">“芳山鲁”有千年历史。据芳山鲁氏宗谱记载:芳山鲁氏自始祖千一公从淮西和州(今和县)鸡笼山迁来,距今已近千年,据清顺治丁酉年(1657年编者注)重修宗谱序记载:“千一公遂卜居宣邑芳山,其时乃宋之重和年间也。”谱载:千一公,讳本,字茂源,宋元符戊寅年(1098年编者注)十月十一日生,“千一公从和州南渡迁居芳山,时间为宋重和年间(即1118—1119年)。值得补充的是,元末红巾军之乱对芳山鲁氏带来惨重损失。据“重修宗谱序”载:“迨元季红巾贼起,族众播迁,独胜八公固守斯土,缵绪丕基,为继宗之祖也。”胜八公乃千一公八世孙,生于元延祐丙辰年(1316年编者注)4月8日,红巾军乱时,芳山鲁氏族人逃散迨尽,只有胜八公留在本地,坚持下来,延续了芳山鲁氏的发展。</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是芳山鲁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这一时期人口得到发展,整个家族文化方面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而家族的文化现状反映了整个家族整体的发展情况。根据家谱和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宣城县志记载:明朝有邑庠生 16人,因发粮救饥被朝廷恩旌或授冠带的义民 有4人;清朝及民国初有邑庠生48人, 国学生 21人,其它各种功名杂职仕宦等39人 。</p> <p class="ql-block">在整个芳山鲁家族中,有一支显得突出,就是族人口中所说的二、六房。因为年代久远,现今族人中的房的概念已经分不清了,根据民国26年(1937年)新修家谱分发到各支情况看,芳山鲁存在老二房、后老七房等等分支。但各支从哪代开始分的,家谱上没有直接答案,据我查证:后老七房应该是从芳山鲁第十一代孙讚公的七个孙子(堂兄弟)开始的。而我们现在所说二、六房并不是这后老七房中的第二、第六房,这从家谱上就能明显看出。而同样据我查证应该是第二十代孙道孚公的六个孙子(堂兄弟)开始,而这六房属于后老七房的大房的一经公支下。其中二房嘉鹏公,太学生出身,生有两子,长有铎(金声公)例贡生;次有钧(承训公)咸丰元年由府县选举孝廉方正。嘉鹏公五个孙子(大字辈):大海(朝宗)、大涛(近仁)、大法(守仁)、大濬(学仁)、大澜(怀仁)都是太学生或邑庠生出身。六房嘉广公有三子,长有钊太学生,次有錂公,三有鉎即鲁蔚。嘉广公有六个孙子更是了得:大沄(澍棠),太学生,大灏(欲仁)知府,大潜(兴仁)国学生,大漳(力仁)五品军功,蓝翎候补外委,大潾(依仁)例授州同。</p><p class="ql-block">总体上看二、六房的发展和整个芳山鲁是同步的,但更优于整个家族。明朝前述恩旌的义民及邑痒生中很多是二六房的祖先。前述48名邑庠生二、六房占32名;21名国学生二、六房有17人;其它名望之人二、六房同样占比非常高。尤其在咸同年间,二、六房涌现了很多功名人物。光绪十四年宣城县志记载有芳山鲁 13名人物,二、六房占了8名。其中二房:鲁承训(有钧):"由监生举孝廉方正,给六品顶带";鲁以仁(大海、朝宗)有传;鲁近仁“同治元年十月在芳山镇殉难”。鲁守仁,贵池教谕正堂,卒未任。六房鲁欲仁及其父鲁蔚、祖父嘉广公、曾祖永聚公。鲁永聚,以曾孙鲁欲仁盐运使衔湖北即补知府加四级,覃恩赐封通奉大夫;鲁祖荣(嘉广公),以孙鲁欲仁赠通奉大夫;鲁蔚,以子鲁欲仁赠通奉大夫,有传; 鲁澍棠“咸丰七年在二图李殉难";鲁大沄“咸丰七年贼执不屈,詈骂殉难" 。(此处志载有误:鲁澍棠和鲁大沄实为一人)</p> <p class="ql-block">鲁承训,嘉鹏公长子,生于乾隆乙巳年(1785年)九月。家谱载:君性诚笃,幼而力学,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多处求学,学业日进。早年和同乡潘芸阁(泾县人)同学,相处最默契。后潘芸阁考中进士,官至江南河道总督,多次写信寄钱招他去做事,都被婉拒。在家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乡里有不平事,他去排解 无不心悦诚服。非礼非义之事一概不做,凡一切善事必毅然为之。不沽名钓誉,不回避矛盾。朝廷下诏各地选举孝廉方正,宣城以承训公上报,都认为名副其实,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鲁以仁 ,有铎公长子,嘉庆辛酉年(1801年)正月生。光绪十四年宣城县志载:“邑庠生考取天文生,秉性孝友。道光三年倡劝赈捐,四年督修城垣。事竣议叙八品。咸丰年贼氛渐炽,奉宪谕同河督潘芸阁、运使陶鹿崖襄办皖南粮道并抚恤局务。六年,宁郡失守,适有新解到局银三千两,闻浙江提督邓统领官军至洪林桥,即如数解送大营,军饷赖以接济。 克复郡城后,以办理宣义局练务功保蓝翎训导 。同治元年卒。”据家谱记载,鲁以仁是运使陶鹿崖妹夫,考取天文生后回家乡探亲,应宣城太守请协助修造城墙 ,竣工后以其劳绩保举议叙 。这时陶鹿崖到温州办理海防,请鲁以仁至任所协办政务,事无巨细都和他商量。海防工作顺利完成,有效防御了道光20年(1841年)的英舰入侵。咸丰6年春,太平军攻克宣城,后被邓绍良收复。鲁以仁参与督办宣城团练兼主事宣义总局,办理抚恤事务。次年二月,协助潘芸阁、陶鹿崖办理粮饷,闻太平军要再次围攻宣城,经商量便将饷银数千两藏匿在了鲁以仁家。六月,鲁以仁亲领100多清兵将饷银如数送到洪林桥大营。咸丰十年,太平军再次攻陷宣城,鲁以仁逃出。同治元年夏,鲍超率清军收复宣城,鲁以仁继续承办筹粮。为嘉许其才干和功绩,曾国藩具奏上报保举蓝翎训导。鲁以仁生有一子贤梓,国学生出身,先于本人去世,无嗣,分别过继两个兄弟子孙为嗣。家谱还记载了鲁以仁去世20多年后即光绪二十四年,其遗有的30多亩田被其继子即两个侄儿捐给了公堂,作为了鲁氏宗祠报本堂的祠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鲁蔚,号玉川。 光绪十四年宣城县志载:“太学生。三岁失怙,事母孝,亊长兄如父赀不饶而好施,族戚之贫者周给之,岁以为常。道光间两遭旱灾,百计贷钱米活族人,或贫不能偿辄代偿之。还其券。里堂有争者,一经剖析,翕然推服,浇风为之一变。饬祠规,助婚嫁,恤孤寡,族中事二人巨细皆倚焉”。据家谱记载:鲁蔚公幼时念书悟性高,可惜家贫及早辍学,成年后做生意,精于会计。虽家里不富裕,但乐善好施,给贫穷的亲戚族人以资助,每年如此。他处事果断,分析事理令人推服,尤其善于处理族人矛盾纠纷,以义以仁服人。主持族政,整顿族规,助婚嫁,恤孤寡,族事无巨细,都靠他处理。咸丰初年,太平军占踞南京后,四面出击,进入宣境,他考虑到村里有很多浮厝没入土(当地丧葬习俗,人去世后暂厝,若干时日择期下葬),就倡议将村前公山开垦归葬厝棺,避免了遭太平军焚毁,而左右村庄的停柩却遭焚烧。太平军占领宣城后,无尺寸完土,人们死的死,逃的逃,鲁蔚公带全家在外避乱,吃尽千辛万苦,保住了全家十几口人的性命,他儿子欲仁以后还担任了知府,这都是对他积德的回报。</p><p class="ql-block">鲁欲仁,字莲溪,鲁蔚公长子,道光丁亥年(1827年)十月生。据家谱记载:道光庚戌年童子试冠军,为县学生寻补增广生。咸丰初年太平军起事,响应团练大臣藩芸阁令在家乡创办团练,在湾沚镇设守望局。咸丰二年太平军率水师从湖南顺江而下,先后攻陷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当地巨奸王某响应起事,鲁欲仁指挥团练杀死王某及其党羽。咸丰三年奉藩芸阁命战芜湖,七年五月,奉两江总督何桂清令率宣城团练一万五千人帮助清军收复南陵,鲁欲仁冒雨登梯攻城,太平军弃城逃跑。咸丰十一年十月,鲁欲仁昼伏夜出到安庆见两江总督曾国藩,接受命令,协助鲍超收复宁国府各地,并作向导。克贵池、青阳、太平、旌德、泾县等地。同治元年六月宣城收复,鲁欲仁运十余船军米到宣城,途中遇到一万多难民要北渡过江,并果断决定卸军米渡难民,持续一天才渡完。太平军追来看到难民往北去了就撤回了。弃军米渡民应是死罪,鲁欲仁说养兵也是为救民、弃米也是为救民,死而无憾。这句话被皇帝知道了就没有追究他。恰逢这个时候,鲍超率军接连取得胜利,每次战役鲁欲仁都参加了。因为积累功劳大,被朝廷擢升知府留湖北补用,赏戴花翎给四品封典。同治十三年,受到皇帝特旨召见,任盐运使衔以道员身份听用。光绪丁酉年(1897年)任湖北施南府知府,政绩斐然,离任时民众空巷泣送。家谱还记载了鲁欲仁热心家乡公益,捐款修祠造桥的事。鲁欲仁于光绪丁未年(1907年 )去世,享年81岁。生有三子,长宗周(贤枚)候选州同;次宗礼(贤采)诰授奉政大夫晋封朝议大夫,河南临颖县知县,在任颇有建树,三十一岁死在任上。三子宗恭(贤果)三品衔分省补用知府。湖北省公立法律专科学校毕业,曾任湖北省高等检察厅书记官,安徽高等法院第三分院检察处书记官等职。宗礼公长子彭年曾任河南汝阳、襄城等县知县。次子乔年曾任福建古田、福清、平和等县知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二、六房后代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人在民国政府的政界(教育)、军界任职。其中突出的鲁异三(谱名鲁义型)二房学仁公曾孙。 光绪壬寅年(1902年)十二月生,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任安徽省保安处第一科科长,宣城保安总队总队副,国民革命军九十八师 583 团 3营营长,团副代理团长,在淞沪会战中阵亡。九十八师属陈诚的土木系,国民革命军十八军主力师,在抗日战场上是一支很能打的部队。特别是在淞沪会战中著名的姚子青营就是九十八师的。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战斗异常激烈。8月31日,国民革命军98师第292旅第583团第3营中校营长姚子青奉命率部五百余人,奔赴宝山抵御日军登陆部队。在守卫宝山的七日里,姚子青指挥部队击退了优势日军一次又一次的猛烈攻击。9月7日,日军破城而入。姚子青率全营官兵与敌巷战,打尽最后一颗子弹,至当日上午10时,除一人前夜受命突围向上级报告军情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 姚子青阵亡后,鲁异三继任姚子青担任3营营长,继续作战。10月,鲁异三也在战斗中阵亡。后代在档案馆查到了当时民国政府给予家属抚恤资料。抚恤对象:父亲鲁孝熏、妻子莫声范及三个儿子:敬之、和之、宏之,一次性抚恤900元,按月抚恤600元。巧的是,淞沪会战后,九十八师移师皖南,驻防在鲁异三的家乡三元。1938年9月,九十八师为驱赶驻守在九连山一带的日军进行了多次反击作战,称湾沚战役,持续一个多月。九十八师牺牲甚多。战役结束后,师长王甲本、副师长吕国铨派人将百余名阵亡将士集中就近安葬,并立碑曰:陆军第九十八师湾沚战役抗日阵亡将士之墓。王甲本、吕国铨立,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月。这离鲁异三阵亡正好一周年。鲁异三次子鲁和之1949年参加解放军,1950年赴朝任志愿军某部战地记者,回国后一直在新疆工作。2020年获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今年三月在芜湖市中医医院去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房还有鲁义埨(省三),鲁<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异三长兄,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本科毕业,历任本县县立各小学校长;</span>鲁义台(权三)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和鲁异三是嫡堂,</span>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历任安徽省立第六甲种农业学校、第五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安徽省教育厅主任科员,实业厅秘书,察哈尔实业厅编辑主任兼农林实验场场长,安徽省政府视察委员,安徽省立第四林区森林局局长,第四林区造林局局长等职;鲁义坰(乐三)鲁义台三弟,安徽省立安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科毕业,安徽省当涂县政府第三科科员。解放后,先在长江水利委员会(武汉)工作,后调安徽省水利厅,担任工程师,从事水文站的规划建设。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安庆高坦水文站工作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六房:鲁义培、鲁义垣、鲁义堃三亲兄弟。鲁欲仁曾孙,鲁宗礼孙。鲁义培,安徽省立第八中学毕业,曾任宣城区立芳山小学校长,公安局第二科科长,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军司令部秘书,县政府行政委员,民生报主编,县立民众教育馆编辑,县立第一学区委员,宣城县立民众教育馆教导部主任。鲁义垣,安徽省立第八中学毕业,直隶陆军军官团炮科毕业,曾任安徽凤阳关监督公暑暑员,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军第三师司令部副官长,第三师第一旅第三团团长,宣城保卫团第十九支队队长,太湖县立徐家桥完全小学校长。鲁义堃,安徽省立第一中学毕业,曾任宣城县立水阳完全小学教师,慈溪小学校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