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文化铸魂 红小队员寻根记——三(4)中队在行动

润物无声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美不美?巍峨黑山松江水,</p><p class="ql-block"> 苏城古韵农产丰,养育一辈又一辈。 </p><p class="ql-block"> 在这红色的七月,红小少年开启“‘尚德文化铸魂’——红小队员寻根记”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传承“尚德文化”,激活“德培中兴”的奋斗精神,传承巴彦大地自有的红色基因,了解家乡文化,进一步来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号称“千年历史,百年文脉”的巴彦县,“新时期文化”“金源文化”“苏城文化”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 千年的“富贵村庄”</p><p class="ql-block"> 巴彦,松花江北岸的县城,原称巴彦苏苏。巴彦,满语的意思是“富贵”,苏苏,满语的解释是“村庄”,巴彦苏苏,整体翻译为“富贵的村庄”。这个富贵的村庄,存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千年以前。</p><p class="ql-block"> 早在周秦之际,巴彦苏苏为隶慎属地。肃慎是满族的前身。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少数民族在这里过着游牧生活。新石器时期,巴彦的王脖子山周边,形成早期人类的生活据点。在巴彦踏查时,我们目睹了新石器时代的王脖子山遗址。在已有的记载中,此为巴彦城市之始。</p> <p class="ql-block">  巴彦县百年牌楼——位于哈尔滨巴彦县城人民大街(原称太平街),东西十字街口各有一座牌坊。东西牌坊相距0.5公里,各距东西城门1公里。古牌坊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巴彦苏苏商佃人等为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署将军齐齐哈尔副都统增祺所建的德政坊。牌坊几经沧桑,历尽四个朝代,伪大同元年(1932年)6月末东牌楼曾被农民抗日队伍大刀会的顺利通过折腰俯首,忍痛被锯,后重新修复。“文革时间”曾将原匾撤下,换上充满时髦语言的金字红匾,牌坊倍遭蹂躏,险些被锯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牌楼经过重新彩绘,挂上了原有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  巴彦西郊公园算是最值得游赏之地,西郊公园就坐落于西门附近,初春赏玩绿意萌动,盛夏尽赏池塘荷花,金秋观尽红叶飘飞,寒冬赏看冰雪盛宴。</p> <p class="ql-block">  北方民俗博物馆占地2.1万平方米,分露天和室内两个展区,室内展区是前后两排平房,有4万件展品,其中藏品1.6万件。以家主题为展示风格,以真实物件为陈列元素,展示了黑龙江境内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10个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民俗文化,还原北方民俗的原滋原味。</p> <p class="ql-block">  作为巴彦抗联张甲洲小学的一员,红娃们追寻甲洲同志的事迹,时时刻刻以张甲洲为他们的偶像,崇拜的英雄,甲洲同志的精神他们将代代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巴彦用她自己的文化孕育一代代儿女让“德培中兴”“德塞千古”源远流长,红军小学三(4)中队的红娃们定不辱使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德”文化滋养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尚德铸魂精神必将传承和发扬下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