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午8:30,浙江大学课程与学习科学系何珊云博士的专题《重构学生的学习历程:基于PBL的学习创新》正式开讲。何珊云博士<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STEAM教育的发展、基于PBL的实施、设计与实施的框架三方面,分享了她对当下教育的思考。</span>何珊云博士结合一个个经典的案例分析,作出了精彩的讲解,使每位研修的老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学习革命的潮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本土化研究和实践过程中,STEAM的课程实施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在某个学科的基础上,引入STEAM理念,进行学科拓展(Extended),即单个学科增加STEAM学科的内容和元素。二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多学科组合的课程,又被称为“沙拉课程”。课程中的多学科知识共同存在,但彼此依然独立,学科界限分明。三是融合相关学科,进行跨学科整合(Integrated)的课程,也被称为“奶昔课程”。课程中不同学科的知识深度融合,学生可进行综合学习和综合运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基于PBL的实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何教授觉得</span>,项目式学习(PBL)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完整对应了以上三种需求和挑战。PBL不仅是学习方式,也是课程+学习+评价。首先,PBL需要有一个融合的课程,以项目为核心,融合多个学科的内容,提供丰富开放多元的课程体验。同时也是一种深度学习的方式,用系统的方式来解决综合性的解决问题,让所学所知应用到真实的情境当中。而作为典型的表现性评价,PBL是基于学生的表现、完成的作品给予打分,进行反馈。</p><p class="ql-block"> PBL包含哪些关键性元素?美国著名PBL研究机构巴克研究所提出“一个核心七个构成”。核心是关键性知识和技能,而七个构成是挑战性的问题、持续的探究、真实性、学生的声音和选择、反思、批判和修改、公开展示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设计与实施的框架</b></p><p class="ql-block"> 通过实践经验总结,PBL操作中,需关注以下问题:</p><p class="ql-block"> 第一是驱动性问题。现在很多学校在实践中,已注意到驱动性问题。它具备下列特征:1、指向性。 在学习活动安排过程中,要考虑它目的何在,指向学生的何种素养培养。2、综合性。这是需要跨学科解决的问题。3、真实性。问题并不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当中获取,但要符合逻辑性。4、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5、开放性。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策略,形成不同形式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第二是多元性评价。关注多元性评价的问题,需要思考“评价什么,用什么评价、谁来评价、怎样评价及如何处理评价结果”等。结合项目,多元性评价可能有非常多不同的侧重和不同的衍生。建议开发相关的评价量表及相关的评价工具,引入多元的评价主体,比如自我评价、研究日志。</p><p class="ql-block"> 第三是探究性过程。探究性过程是何教授最关心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在整个项目学习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探究,而解决策略是提供不同种类和类型的支架:思维型的支架、任务型支架、文化型的支架。</p><p class="ql-block"> 第四是认知性合作。PBL是认知性合作的过程。2015年OECD提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考虑合作,又要考虑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第五是镶嵌性技术。在传统的技术使用中,技术可以被多途径使用,比如做教学准备、考虑用虚拟技术营造氛围、用技术作为教学的媒介。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通过各种经历给予周围的事物赋予意义,形成概念,应用在广泛的情境当中。</p><p class="ql-block"> 所以,PBL应用在课程设计时,我们需要考虑关键性的要素:要给学生提供经历,赋予这些经历意义,让这些意义形成概念,并让他们知道如何去应用。</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两点,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为大家做《学习设计和作业设计:融合“学”与“教”的全过程》精彩报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作业变革推动课堂变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 </b>从“对话中心的课堂”到“任务中心的课堂”,是课堂改革的目标。教师应当避免课堂中所出现的大量问答情况,留给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而理解知识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张丰主任指出:作业改革与课堂改革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作业融汇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成为促使课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载体。借作业研究带动备课改进,从“教学设计”转向“学习设计”,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p> <p class="ql-block">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驱动下,教师看待作业需要具备全新的视角。张丰主任将作业定义为: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任务。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四大切入点:关注“教学—作业—评价”的一致性;把握不同学习时间的作业的功能与特点;发挥作业的诊断与补偿功能;探索项目学习作业。</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u> 行健不息需自强,学问笃实生光辉。今天的报告让我们充分体会到素养教育是学习一项终身享用的健身技能,发展一种健康时尚的闲暇兴趣,参与一项合作探究的创作表现,体验一种时代要求的国际理解。而本次浙大学习更是我们武装头脑、滋养心灵的信念之旅,也是团结协作、提振士气、强健精神的实践开端!</u></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稿:李晨 主国香</p><p class="ql-block">审稿:胡希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