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中世纪的欧洲,教堂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天堂更为接近的朴素想法则要求教堂建筑尽可能高大巍峨,因此中世纪及近代的那些主教和世俗领袖(王公甚至皇帝)不遗余力的聚敛财富并且一代传承一代建起了许多地标式教堂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亚平宁半岛作为天主教的发源地,几个著名城市的天主教教堂体量巨大,气势恢宏,且建造时间历时弥久,建成后往往成为一座城市的中心和地标。目前亚平宁半岛拥有世界上五大教堂中的三座,且各大教堂风格多样,绝不雷同。教堂整体或局部设计、装潢、摆设往往出自大师之手,堪称建筑艺术精品。根据建造时代不同,建筑风格可以分为:罗曼式、拜占廷式、哥特式、巴洛克式,以及几种风格的综合体甚至包括东方阿拉伯、伊斯兰风格的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米兰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百花圣母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锡耶纳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罗曼式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罗曼式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在公元1至3世纪为极盛时期,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罗曼式建筑主要特色为拱券结构,大柱子。特征是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罗曼式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地区盛行罗曼式建筑风格。随着罗曼式样建筑的发展,中厅愈来愈高。为减少和平衡高耸的中厅上拱脚的横椎力,并使拱顶适应于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面,后来创造出了哥特式建筑。因此罗曼式建筑作为一种过渡形式,它的贡献不仅在于把沉重的结构与垂直上升的动势结合起来,而且在于它在建筑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组织到建筑的完整构图之中。那年北意大利旅游观摩的罗曼式风格教堂有:比萨大教堂、威尼斯圣乔治马焦雷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比萨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圣乔治马焦雷教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拜占廷式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公元395年,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版图以巴尔干半岛为中心,包括小亚细亚、地中海东岸和北非、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等,建都君士坦丁堡。其统治延续到15世纪,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由于贸易往来,使之融合了东方阿拉伯、伊斯兰的文化色彩,形成独特的拜占庭艺术。 </span></p> <p class="ql-block">拜占庭式大教堂的代表君士坦丁堡(现伊斯坦布尔)圣索菲娅教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其堂基与罗马式建筑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在建筑及室内装饰上,创立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制,即集中式形制。这种形制的特点是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形式,并以帆拱作为中介连接。同时可以使成组的圆顶集合在一起,形成广阔而有变化的新型空间形象。与古罗马的拱顶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拜占庭式教堂主要集中于东正教传播地区,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现称阿亚索菲亚博物馆)为其代表作。意大利的威尼斯由于与东方的贸易往来,圣马可大教堂可以说是以拜占庭式半球型圆穹顶为主融各种流派于一体的教堂建筑。教堂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是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出发地。教堂建筑循拜占庭风格,呈希腊十字形,上覆5座半球形圆顶,为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兰式、文艺复兴式各种流派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杰作。教堂正面长51.8米,有5座棱拱型罗马式大门。顶部有东方式与哥特式尖塔及各种大理石塑像、浮雕与花形图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哥特式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大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最负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有法国巴黎圣母院、</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意大利米兰大教堂</b><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德国科隆大教堂、</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锡耶纳大教堂、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罗曼式风格向哥特式过渡的锡耶纳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锡耶纳大教堂(1136-1382)为意大利自古以来最恢弘的罗曼—哥特式混合(过渡)建筑之一。9世纪于古罗马米涅瓦神殿遗址上修建,于1179年和1215年迭经两次扩建,为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展示。它有着森严壮观的正面,有大教堂、钟楼和施洗堂三位一体般的珠联璧合。在这个教堂的珍宝当中,有尼古拉·皮萨诺、多那太罗以及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世界第四大教堂佛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世界第一大教堂穹顶(圆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伟大建筑。1296年,乔凡尼·美第奇出资建造新的教堂,花了175年时间才最终建成。这里曾经是佛罗伦萨共和国宗教中心,是一座由白色,粉红,绿色的大理石按几何图案装饰起来的美丽的大教堂。这座教堂大穹顶是世界上第一座大圆顶,是菲利浦·布鲁内莱斯基(Brunelleschi,1377~1446)的杰作,设计并建造于1420年到1434年间,这位巨匠在完成这一空中巨构的过程中没有借助于拱架,而是用了一种新颖的相连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圆顶呈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它高91米,最大直径45.52米,可以用神乎奇技形容。布鲁内莱斯基居然不画一张草图,不作任何计算稿,甚至不搭内部脚手架,完全凭心算和精确的空间想象开始动工。他不光是一个建筑天才,也是一个谋略家,他知道一个对手随时想抢走他的设计单,所以他不留下任何图稿,让整个工程变成他一个人内心的秘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国之门”圣若望洗礼堂位于大教堂西边数米,7世纪即已建成,11世纪改建成现在模样,为白色八角形罗曼式建筑。洗礼堂的铜门是吉伯提的作品。佛罗伦萨包括但丁、马基雅弗利等名人均在此受洗。参观时洗礼堂恰在维修中,用与礼堂外观相似的画布全遮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教堂旁钟楼高85米,最初于1334年由大画家乔托设计并监工,因此俗称“乔托钟塔(吉奥陀钟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世界上规模第二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米兰大教堂(Milan Cathedral)室内可供4万人举行宗教活动。教堂于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97年教堂的正面才在拿破仑的指挥下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米兰大教堂不仅是米兰城区的中心,也是米兰的象征。拿破仑曾于1805年在此举行加冕仪式。被公认为哥特式伟大杰作的米兰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59米,长130米,中间拱顶最高45米。尖拱、壁柱、花窗棂,教堂内外墙等处均点缀着圣人、圣女雕像,教堂的外部有3159个雕像,加上内部雕像总共有6000多个雕像,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教堂。共有135个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并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中央一根高达107米的尖塔,塔顶有金色圣母玛利亚雕像,出于15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在阳光下显得光辉夺目,神奇而又壮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四、巴洛克式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巴洛克时代代表了17世纪的建筑风格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多浮雕,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它重于内部的装饰.其全体多取曲线,企图以丰富多变的风格炫耀人们的视觉,并用夸张的纹样形式。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他最终完成了圣彼得大教堂,这一时期其它重要建筑有巴黎凡尔塞宫、路易十四广场、胜利广场。意大利巴洛克风格教堂代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拯救圣母堂。</span></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拯救圣母教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世界第一大教堂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罗马天主教而言,圣彼得教堂是最重要的宗教圣地,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它最初建在耶稣十二门徒首领圣彼得的坟墓上,因此以圣彼得的名字命名。圣彼得教堂始建于4世纪20年代,在建造过程中曾多次修改建筑计划,因为有10位不同的建筑师从事教堂的设计,他们每个人都对教堂的外观风格有所改动。1615年,圣彼得教堂终于竣工。教堂呈十字形,长212米,宽137米,主体高46米,穹顶高138米,仅内部大殿堂面积就有1.5万平方米,能容纳6万人。世界上许多最杰出的艺术家都为这座教堂贡献了自己的作品,如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蒙克、贝尼尼、乌冬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圣彼得教堂三宝</span></p> <p class="ql-block">第一宝:米开朗琪罗著名的《圣母怜子》大理石雕塑。教堂内唯一在雕塑前面装了防护玻璃,会有点反光。</p> <p class="ql-block">第二宝: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有特色的是七扭八扭的四只脚。教堂大穹顶为米开朗琪罗设计</p> <p class="ql-block">第三宝:圣彼得宝座,也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p> <p class="ql-block">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祭坛,格里高利十三世于1582年推行格里历(公历)</p> <p class="ql-block">教皇英诺森十二世祭坛</p> <p class="ql-block">教堂小穹顶为贾科莫·维尼奥拉(1507-1573 年)设计</p> <p class="ql-block">与中心大教堂富丽堂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观朴素的街区教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