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主席的《沁园春 长沙》气势磅礴,意气奔放,写出了青年人的豪迈气概。读着这首诗,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踌躇满志,热血沸腾,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听党的话,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那时候的我和同学们一样,积极向上,壮志豪情,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告别亲人,带着憧憬和理想,奔赴农村,决心将自己的青春献给广阔天地……。</p> <p class="ql-block"> 《回首》</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他难以忘怀的经历。而让我最刻骨铭心的那就是走知青路的那段经历了。那是一段最能磨练人意志的经历,更是淬炼人的品格,提高人的素养,丰富人的阅历的一次经历。看下面那张褪了色的黑白照片,里面的我们多么年轻,又多么清纯。带着稚气的面容里透着灵气和睿气,那时候的我们职称都是“下乡知识青年”。大家豪情满怀,一腔热血,扎根农村干革命,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施展各自的才华,其中有的人一干就是八九年,把自己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农村这片黑土地。如今凡是有这段经历的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正是这段经历,让我们成为了世界上最能有忍耐力的人,也正是这段经历锻炼了我们,使我们成为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一切困难最终活出自我的人”!我们会自豪地说:“我们是精神最富有的一代,我们的青春无悔,我们的人生浪漫辉煌”!</p> <p class="ql-block"> 《思乡》</p><p class="ql-block"> 人老了,总会时不时的响起一些过去的事情,特别是对自己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更是难以忘怀。如今,我们这些老知青都已经步入暮年,所以更加思念和眷恋那片曾经养育过我们的黑土地,以及那些待我们似亲人的乡亲们。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曾洒下了汗水💦,留下了我们的脚印,曾种下了了亲情,友情和爱情👄。因此在有生之年回到我们的“第二故乡”去回访那片土地和乡亲们成了我们的夙愿。经过一番准备,我们这些当年的老知青与2019年8月17日登上了去清原的火车,开始了重返农村,重走知青路的”乡恋”之行。</p> <p class="ql-block"> 看照片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隔着风驰电掣般火车的玻璃窗,眺望着远方,我们的心情难以平静。想想五十年前,我们也是坐着去清原的火车,那时候的我们是带着憧憬和迷茫的复杂心里而去的。今天我们也是坐着去清原的火车,而是带着对第二故乡的眷恋和思念而来的。五十年了,时光荏苒,尽管我们忘却了很多事情,但对第二故乡的眷恋乡情依然刻骨铭心,今天我们踏上了回乡的路,喜悦心情溢于言表!</p> <p class="ql-block"> 《乡情》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乡的地方是清原县敖家堡(公社)乡,大莱河(大队)西山(小队)和山嘴(小队)村。这个地方离清原镇100多里地。我们也像当年似的,下了火车坐上了去村子(现在叫台沟村)的汽车,再次体验一下当年走知青路的滋味。可是现在的路比五十年前好走多了,都是柏油马路,所以非常顺畅,一路顺风的就到了台沟村口。</p><p class="ql-block"> 汽车刚一停下来,我们还没等站稳脚跟,就马上被浓浓的,暖暖的乡情给包围起来了😁。乡亲们事先知道我们要去的消息后,马上紧锣密鼓的准备起来,今天大家又早早的来到车站迎接我们,虽然天下着小雨☔,但丝毫没有减掉迎接我们的热情。就像当年那样,乡亲们笑容满面和我们握手相拥,像是迎接远方归来的家人,更像迎接自家的贵宾。尽管我们分开有的已经半个世纪了,但今天见面依然那么熟悉,那么亲↖(^ω^)↗,那么亲↖(^ω^)↗!</p> <p class="ql-block">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五十多年了,真的好想你们啊!今天的握手是跨世纪的握手,更是友情,亲情电波的传递,愿这股暖流一直延续下去……。</p> <p class="ql-block"> 王春清,刘庆兆,周玉清等三家老乡拿出自家最好的酒和菜准备了丰盛的宴席招待我们。让我们再一次的体验到了暖暖的乡情。</p> <p class="ql-block"> 来!大家尝尝今年的新苞米,看看味道咋样?纯绿色的,粘粘的,香香的,香甜可口,保准吃完一穂后会满口余香。</p> <p class="ql-block"> 浓浓的乡情,暖暖的亲情。老朋友相见敞开了胸怀。讨论的话题当然离不开当年知识青年在农村时的一些事情。知识青年们感谢当年在农村时乡亲们对他们的照顾,老乡们也感谢知识青年给他们送来了知识并给山村带来了欢乐。大家越唠心里越热乎,越唠关系越近乎。有的说:“当初我结婚时还是周书军给我主持的婚礼呢!她的外号叫'铁嘴”。有的还说:“我那时候是学生,蔺老师曾经到我家里来给我补过一周的课呢……”。他还让自己的儿子和媳妇给当过老师的知识青年行礼,表示对师长的尊敬。当年的知青刘淑荣和王淑琴还回忆起了当初青年点的房子被水冲垮后,住在老乡家的情景,社员老乔家和老杨家都拿出家里最好的饭菜给她们吃,让她们充分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一桩桩,一件件,那时候的一些不进眼的小事情,如今说起来都成为了经典的故事,都是知识青年和乡亲们水乳交融的亲情再现……。</p> <p class="ql-block">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话匣子一打开,就像决了堤坝的河水滔滔不绝。那股亲热劲,就像亲兄弟,亲姐妹们一样。虽然多年未见,但一碰面就会直呼大名,一点也不陌生。</p> <p class="ql-block"> 斟满这香甜的亲情酒,迎接我们的“家人”。愿这亲情永远甘甜浓烈。</p> <p class="ql-block"> 听说当年的知青要回来探亲了,社员刘庆兆兴奋的晚上睡不着觉了,起来写一封“欢迎信”吧,以表自己的喜悦心情和盼望相见之情。</p> <p class="ql-block">在一起拍个照吧,留下这难忘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50年了,这其中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今天咱们就敞开心扉和家人们唠唠心里话吧。</p> <p class="ql-block"> 知青们看望了身体不好的老乡,带去了慰问品,把对乡亲的厚爱送到他们手中。</p> <p class="ql-block">知青佟秀梅回城后,曾带着儿子等家人多次回访乡亲们,所以老乡们对她都非常熟悉。</p> <p class="ql-block">下面的视频记录了同学们回到大莱河时的兴奋场景。点开它一起和我们分享喜悦吧😄</p> <p class="ql-block"> 《回味》</p><p class="ql-block"> 有些时候回忆是幸福的,也是一种享受和快乐。因为回忆会让你想起很多难忘的人和事,从而让你懂得感恩和珍惜。</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重新回到大莱河就是为了让我们触景生情的去回忆那个如火如荼的知青年代,祭奠我们的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莱河我们回来了,我们回来看你来了”!发自内心的大声呼唤响彻山谷……。</p> <p class="ql-block"> 下了汽车要到住的山庄还有一段路。老乡们想用拖拉机送我们,但我们坚持要步行,借此机会再次体验一下当年走在乡间小路上的情景。四面环山,郁郁葱葱,小溪潺潺,花草芳香,满目翠绿,这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幅返璞归真的山水画映入眼帘,此时此刻的心情用四个字来描述——“美,甜,喜,悦”!真的好爽,好爽!</p> <p class="ql-block"> 大家一边走一边回忆“那时候”的事情,真是今非昔比啊!那时候我们到哪都是靠走路来完成。上山种地靠走路,去大队,公社办事靠走路,回家探亲靠走路。当时路还不好走,全是土道,如果遇上雪天,雨天☔,那更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山路的泥泞让你很难拔开双脚。同学赵丽英回忆说:“有一年她过完年回青年点,因为下大雪不通汽车,她下了火车后就和一个小姑娘结伴从清原镇往回走,走到天黑才走到敖家堡公社,在那个小姑娘的姐姐家住了一宿,第二天继续走,从上午九点走到下午四点才走到青年点。进了青年点后一看就有一名男同学在青年点,当时青年点的窗户纸都被牛舔光了,北风呼呼的往屋里灌。炕上就有一盆抄熟的盐豆,锅里啥食物也没有,大锅盖都烧糊了半边……”。那时候真的太艰苦了。</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还回忆起了那时候为了省钱💰回家,就徒步翻两座山走“南口前和木奇”的路线,穿越茂密的森林,蹚着齐腰深的雪,防着看家护院的狼狗🐶,走了将近六十多里路才能走到火车站再坐上回到沈阳的火车。蔺淑琴回忆说“她那次因为蹚雪,回到沈阳后棉裤全湿了又冻上了,硬的像棒槌,她下了火车后回不去家了,是到离沈阳北站近的王淑琴家住了一宿,王淑琴的妈妈把棉裤给烤干了,她才回到家”。</p> <p class="ql-block"> 在原来青年点的旧址照张像吧!原来的青年点已经不在了,原来是泥草房,现在盖起了砖瓦房,映衬出当今农民的生活水平!</p> <p class="ql-block"> 我们身后的地方也是当年西山小队青年点的旧址,如今已经渺无影像了。因为当初是靠山而建的草房,所以那年发大水就给冲垮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没有房子了,但我们还是照张相吧,因为心里还装着那个房子的影像呢。</p> <p class="ql-block"> 我们曾是躺在一个炕上的知青。那时候因为年轻,头脑简单,思想单纯,所以一到晚上,大家躺在炕上,嘻笑打闹,忘却了一天劳作的辛苦,唠唠心里话,述说一天的见闻,也是很愉快的。今天我们回到了大莱河,虽然没有青年点的房子了,但能有机会再住在一个房子里,躺在一个炕上,说说笑话,侃侃大山,也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让我们又体验了一把集体生活的滋味,又一次感受到了当年在青年点时的乐趣,真的是好浪漫啊😊!</p> <p class="ql-block"> 《巨变》</p><p class="ql-block">中国的改革开放使老百姓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其中最受益的我觉得还是农村的农民。这次回到大莱河我和同学们感触颇深的就是这里的山水土地以及老乡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这里是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那时候的山是秃的,地是薄的,房子是泥草堆的,老百姓是穷的。穷到一家六口人盖一床被子,穷到一亩地只打二三百斤苞米,穷到一年到头挣不到100元,有的相反还得往王队里交钱💰,穷到小伙子找不到对象,穷到大姑娘都嫁到外乡。</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看到的情景可是与那时候有天壤之别。下面的一组照片就可以充分显示出当今的新农村建设的欣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板油马路都修到各家各户门口,有的人家门前有小河,就给修桥。大家再也不用担心去过原来的那种用两根木头搭起的小桥了。再也不会出现人过桥时稍不注意就掉到河里的情景了。</p> <p class="ql-block">老百姓可以在家中摆上一桌子像样的酒席招待客人。大家看看多么丰盛?这一桌子饭菜在城市的大饭店里也得要值千八百块钱💰。</p> <p class="ql-block">山上树木茂密,郁郁葱葱。国家号召退耕还林,并把树木分给老百姓管理,每年国家给空气净化费,一亩地给13元。现在各家种地不用人力了,都是机械化。农民们还靠山吃山,到森林里捡蘑菇,现在正是捡蘑菇旺季,每天上山捡蘑菇的农民络绎不绝,有的检完就卖,一天能卖百十来块呢。各家各户还都种黄烟,一亩地能卖三、四千元,好的黄烟能卖到四千多元。看下面图片中的黄烟长势多好啊!</p> <p class="ql-block">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各村都给河流修了护坡,这样就是下大雨☔也不能淹到村子里了。</p> <p class="ql-block">各家各户都是鸡鸭成群。</p> <p class="ql-block">一头猪🐷四、五个月出栏,一头猪能卖四、五千元。</p> <p class="ql-block">各家各户猪牛🐮满圈。</p> <p class="ql-block">一头牛🐮能卖一万多元。</p> <p class="ql-block">现在各家各户都有电灯电话,一般人家都有无线网络。有的人家还安了视频监控,随时监控猪🐷牛🐮的生长情况。</p> <p class="ql-block"> 明亮的穿衣镜,软软的沙发,雪白的墙壁,亮亮堂堂的三居室房间,宽敞的前厅,还有洁净的坐便,看这农民家里的摆设,不亚于咱城里的人家吧?</p> <p class="ql-block">有的老乡开了酿酒作坊,有的开了煎饼作坊。我们去参观了煎饼作坊,一进屋,就被煎饼的糊香味给吸引住了,嚼一口老式刮煎饼,甜在口里,香在心里,真好吃。馋的我们不舍得放下了,立刻购买了十几斤。</p> <p class="ql-block">看照片上的酒坊设备多精致,看焦黄的大煎饼多诱人,看这胖乎乎的大蘑菇多招人喜欢!</p> <p class="ql-block">看!美丽的鲜花把家装点的多么美丽。真的不亚于城市里的人家。</p> <p class="ql-block">整齐的柴火垛,方显小康人家生活的殷实。</p> <p class="ql-block"> 此次探亲回访大莱河,每个同学都感到不虚此行,收获满满,感慨颇多。面对这家乡山村美丽景象大家情不自禁的拍照留念。看!下面的一组个人照片,每个人都把自己最靓的形象展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老同学宋桂君因为有事没有和同学一起去“探亲”,所以她就在事后让儿子开车带着她去大莱河“省亲”,了却了“思乡”之情。</p> <p class="ql-block">这个视频是在王春清家的宴席上大家亲切攀谈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这个视频是老乡刘庆兆宣读欢迎词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这个视频是在周玉清家里大家即兴欢唱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惜别》</p><p class="ql-block"> 三天的返乡“探亲”结束了。在即将登上返程的客车前大家握手依依惜别。道一声多珍重,道一声记住我,我们是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我们是患难与共的好朋友。希望常回家看看,希望到沈阳做客。千言万语,万语千言,汇成一句话:“常想我,常联系,互相勉励,好好地活着”!</p> <p class="ql-block"> 尾声:这次组织的《重走知青路,再叙乡音情》返乡“探亲”活动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圆满结束了。它的成功也是得益与同学周秀芳和爱人王春录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两口子提前一周就回到村里安排,并委托住在清原的老乡刘志伦提前到清原镇火车站车站接我们,一路陪护我们到了村里。王春录还把自家的藏酒“茅台醇釀”拿出来招待我们。使我们顺利地度过了三天的愉快旅行。在此,我们真诚的道一声“谢谢秀芳、春录,愿你们幸福快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