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肌自有仙风骨 ——苏轼《西江月》

郭 娜

文人爱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淸旷耐寒,格高品幽。北宋文人林逋,才情横溢,终身隐居西湖孤山,不娶不仕,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时人谓之“梅妻鹤子”。在文学家苏轼心中,也有深深“梅妻”情结,就是词人的红颜知己、侍妾朝云。在苏轼遭遇困顿的时候,其他侍从纷纷离去,唯有朝云不离不弃,相伴终生。特别是,苏轼贬官岭南,寄居惠州的那段日子里,朝云更是克服了许多困难,悉心照料词人生活,安慰词人心灵,表现出一个心性刚烈、情感炽热、品节高洁的女子特有的侠骨柔情,苏子谓之“梅花风韵”。来看苏轼为朝云写的悼亡词《江月·梅花》。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江月·梅花</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苏轼</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b></div>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姿容和高洁人品的化身。<br> 天下梅花一般美,或是洁白如雪,风姿凛凛;或是清香淡远,暗香浮动;或是玉树琼枝,冰清玉洁;或是铜枝铁干,风骨傲然。可是,南北有别,东西有异。苏子贬官惠州,惠州穷山恶水,瘴气冲天,苏子自然对惠州梅花忧念有加。实地一看,却又大为惊讶,原来自己的担忧纯属多余。一树树梅花,迎风绽放,凌寒不凋。一株株梅树,冰枝玉骨,风霜不改。哪怕瘴气侵袭,哪怕荒寒冰冷,无所畏惧,无所忧虑,一如平常,傲然挺立。梅枝梅花,风神高朗,风姿冷峻,不同流俗,自显神韵。 回想惠州之梅,犹如仙风拂过眼前,无影无声,缥缈而逝;犹如仙乐飘过耳际,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总是引得词人出神半天,浮想联翩。词人甚至还想到,寒梅清雅高洁、素艳芳香、风姿绰约、俏丽迷人,自然会引来海上神仙羡慕、欣赏。她屡屡派遣神秘使者,来到梅花丛中,搜寻探望,流连赏玩。梅花之美,沁人心脾,动人魂魄。就连神仙也俯身屈就,大加赞叹。这位使者是谁呢?原来是岭南有名低奇珍异鸟“么凤”。这种鸟,当地人叫它“倒挂子”,绿毛红喙,鹦鹉大小,据传,来自东海,非尘埃中物。如此神奇,如此缥缈,又是如此青睐惠州寒梅,自然也就为惠州梅花增加了神奇色彩。 词人将梅捧上了云天仙界,高蹈尘外,俊朗疏放,风神卓异,不同凡响。可以推断,“此梅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词人心中绝非等闲咏梅,梅花之身暗含诗心所系。联系苏子谪居惠州苦难岁月来看,他心中,应该也有一株如此清寒不凋,如此风华绝世的寒梅,自然就是朝云姑娘了。 姑娘有美丽的外貌,更有迷人的神韵,正如惠州寒梅,外表冰肌玉骨,神姿仙态,内质高情远致,风骨凛然。词人热烈颂扬,深情描绘。你看,惠州寒梅,天然洁白,如雪如霜,不屑铅粉妆饰,不需描眉画黛,素面朝天,一片本色。若是浓妆艳抹,增辉添彩,反倒失真变色,反倒不伦不类。美之于天地,多姿多彩,千种百样。有人工雕琢,修饰打扮之美,也有自然本色,不加雕饰之美。惠州之梅,天性朴素,风雨沧桑,不改本真,嫌弃脂粉。<div> 正如唐朝诗人张祜诗咏虢国夫人:“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摒弃脂粉,留得天姿国色,留得天生丽质,这才是真正的美、自然之美、本色之美。苏子心中,最为欣赏,最是怜爱。</div> 词人还说,天生丽质的姑娘,即便洗却红粉,依然保留嘴上红润。这是与生俱来的色彩,这是美丽动人的生命之色。<div> 喻之于梅,是指惠州寒梅,花叶洁白如雪,叶边环绕浅红一抹,不褪色,不变味,即便梅花谢了,红颜依然。这是天真之美,自然赐予,不可剥夺。这种描写似乎让人隐隐想到朝云姑娘,本色不改,心性坚强,善良随心,柔情随性。来到苏子身边,全心全意,照顾词人,风雨沧桑,宦海旋流,都没有抛下词人,都没有另图荣华。苏子有幸,红颜知己,风雨同舟,患难与共。</div><div> 朝云姑娘就是一株惠州寒梅,不慕荣华富贵,不求红粉浓艳,留得真情,恪守真性,用自己的似水柔情滋润词人心灵,用自己的冰雪风骨砥砺词人精神。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身逢乱世,有红袖添香,还有什么不满足呢?</div> 苏子想起自己多灾多难的人生,感慨无限。都说日久见人心,患难见真情。朝云就是陪伴自己、抚慰自己,一生不变的知音啊。不幸朝云在惠州时染疫病逝,苏子后来鳏居终生,期间完成了一桩心愿,将朝云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在墓旁筑六如亭以资纪念,撰写一幅对联缅怀爱妾:“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心中,寒梅依旧,笑傲天地。 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给人以深深的遐思。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比喻以花拟人,无论是写人还是写花都妙在得其神韵。在这首《西江月》里,词人紧紧地把握住广南梅花的特色,用夸张的描写手段,多方面烘托出它的亭亭玉立、妖娆多姿的形象,单就写花来说,已经到了绝妙的境地,更妙的是这亭亭玉立、妖娆多姿的形象,同时也就是朝云的形象,如庄周化蝶,两相契合,浑然无迹,把比兴的表现手法发展到了高度。最后两句,回荡一笔,点明了主题,凄然伤怀之情,溢于言外。广南的梅花在这首词里获得了永久的生命,朝云也随之而获得了永久的生命,两种生命同时存在于仅仅五十个字的一首小令之中,这种回天的笔力,巧妙的构思,在咏物的诗词里极为罕见。<div> 张贵《词源》论及咏物词时指出:“体物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此词,可以窥见其艺术技巧的精湛。</div> <h1><b>创作背景</b></h1> 此词当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耆旧续闻》、《野客丛书》记载,此词乃苏轼为悼念死于岭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创作这首词时大约60岁,人生观已经很成熟了,经历了那么多患难,他始终没有改变,越来越坚持做自己。不过,虽然他的心态已经能很好的应对外界的各种风雨,但命运的无常并不会因为他的坚强就减少对他的打击——朝云故去了,他暮年最心爱的女子离开他了。苏轼虽在政治上屡遭磨难,但是在与朝云的爱情生活上还是很幸福的。作品在这种背景下被创作出来,集中吐露了这些感情。 <h1><b>词牌简介</b></h1> 西江月,词牌名之一,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还有同名歌曲《西江月》。<br> 西江月,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清季敦煌发现唐琵琶谱,犹存此调,但虚谱无词。兹以柳永词为准。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沈义父《乐府指迷》:“西江月起头押平声韵,第二、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侧声韵,如平韵押‘东’字,侧声须押‘董’字、‘冻’字方可。” <h1><b>名家点评</b></h1> 南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二:晁氏云:“东坡有妾,名曰朝云、榴花,朝云死于岭外,东坡尝作《西江月》一阕,寓意于梅,所谓高情已逐晓云空’是也。惟榴花独存,故其词多及之,观‘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可见其意矣。”<br> 明代杨慎《词品》卷二:“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br>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冷斋夜话》谓东坡在惠州作《梅花》时,时侍儿名朝云者,新亡,“其寓意为朝云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