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学好党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己衣镇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开设“跟着总书记学党史”专栏,号召全镇各级党员干部积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p> <p class="ql-block"><b>延伸阅读</b></p><p class="ql-block"><b>《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b></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p><p class="ql-block">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p><p class="ql-block">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联合共产国际。纲领明确提出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确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首页(俄文版、中文翻译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中央机关就遭到外国巡捕房的破坏,党中央收藏的关于中共一大的档案很快就找不到了。1956年12月24日,苏共中央把原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18箱档案移交给中共中央,其中有俄文版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60年,美国学者韦慕廷发现陈公博(在党的一大后因严重违反党的纪律被清理出党,抗日战争中成为汉奸)的硕士论文《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附录中出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英文版)。经对照,其英文版与俄文版内容基本相同,仅具体文字稍有出入。这样,起到党章作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得以与世人见面。</p><p class="ql-block"><b>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b></p> <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会址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p><p class="ql-block">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讨论和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p><p class="ql-block">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正式党章,共六章二十九条。该党章规定了严格的入党手续,主要是为了从组织制度上保证把确实具备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因此,入党时,须有党员介绍,并要经过逐级上报的审查手续。这对防止投机分子和不够条件的人入党,是十分必要的。对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党员的质量标志着党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组织上的纯洁性。降低质量去追求数量,只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提出积极发展党员的同时,丝毫没有忽略党员的质量问题。</p><p class="ql-block">朱德入党的事情就是一例。1922年8月下旬,朱德怀着极大的期望和孙炳文来到上海的闸北区,在一幢房子里,他们见到了陈独秀。当时,朱德以为只要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就会被接受。然而,见面后的谈话使他大失所望。朱德坦诚地向陈独秀陈述了自己的经历,恳切地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而陈独秀却拒绝了,并对朱德说,要加入共产党,就必须以工人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对于当过高级旧军官的人来说,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朱德在后来的回忆中说:“那些日子真难过,我感到绝望、混乱。我的一只脚还站在旧秩序中,另一只脚却不能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但他没有放弃追求真理的信念及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9月初,朱德离开上海赴欧,10月到达德国柏林。10月下旬,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在柏林住所接待了朱德。在倾听了朱德陈述自己的身世和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后,周恩来表示愿意介绍他和孙炳文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们的入党申请没有得到国内批准之前,可以接受他们为候补党员。11月,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朱德、孙炳文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根据工作需要,朱德的党员身份对外保密。</p><p class="ql-block">我党第一部正式党章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的最后完成。从此这个年轻的政党有了自己的立党之本和最高的政治行为规范。</p> <p class="ql-block">来源:《论中国共产党历史》</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学习强国 新华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