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大学之歌》伴奏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原则是永存的</div></h3><h3>——郭松民在“七二一工人大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br><br> 只有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才能真正理解七二一工人大学的意义。七二一工人大学的本质是政治性的。七二一工人大学不是一种福利,也不仅仅是为了让工人有更高的文化水平和更好的技术(尽管学技术学文化也是七二一工人大学的重要内容)以便提高劳动效率。阶级斗争,也就是政治,才是七二一工人大学的主课,这是为了与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政治地位相适应,毫无疑问,只有懂政治的工人阶级才能“领导一切”。<br> 在传统社会主义的制度背景下,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含义,就是任何政策、措施、舆论等,都不能侵犯工人阶级/劳动群众的政治地位和利益。反之,如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任务,工人阶级就不需要懂政治,实际上要求他们离政治越远越好。工人只需要勤劳、听话、精通技术就可以了,如果愿意忍受低福利、低工资就更好了,越是对政治无感的工人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br> 根据毛主席“七二一指示”的精神,七二一工人大学区别于一切传统大学的特征是从生产一线的工人当中招收学员,学成之后再回到生产一线去当工人。这意味着,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政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是为工人阶级管理国家、管理各项事业做准备,而不是为了把工人当中的一小部分人培养成精英或精神贵族,凌驾于工人阶级之上,甚至成为反对、压迫工人阶级的力量。这是一种真正革命性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毛主席的这一教育思想,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批判《武训传》的时候就已经被明确的表述过了,但直到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创立,才得到大规模实践的机会。<br> 七二一工人大学历史和政治逻辑的延伸,第一步,应该是促使工人阶级具有足够的能力,能够胜利地进行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掌握文化领导权,有效地防止和应对“中央出修正主义”的问题;第二步,使工人阶级有能力直接行使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权,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br> 七二一工人大学虽然在文革高潮的1969年就开始在上海出现,但大规模的推广则是在文革接近尾声的1975年。这个时候文革已经再衰三竭,转入了战略防御。七二一工人大学作为“文化大革命中涌现的新生事物”,成为保卫文革胜利果实的前哨阵地。当年在“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围绕七二一工人大学所展开的争论,其实是文革撤退途中的一场后卫战或防御战。<br>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办好“七二一”大学的几点意见》,规定“七二一”大学的任务是为本单位、本系统培养相当于大专水平的技术人才。七二一工人大学的政治功能被阉割,原初意义上的七二一工人大学从此不复存在。<br> 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工人阶级在文革中的表现令人失望,他们与成为真正的“领导阶级”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这最终导致了他们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内外资本及精英的联手打击下溃不成军。中国工人阶级至今没有从失败主义的沮丧中恢复过来,不能作为一种自为的政治力量而存在。<br> 七二一工人大学没有达到毛泽东所预期的目的。但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实验,其意义是伟大的,其原则是永存的,并将继续为人类走向更加平等、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启示。<br><br></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小资料:七二一工人大学历史简介</span></div><br></h3><h3> 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关于《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调查报告)》的编者按清样中加写了这样一段话:“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这段话后来被称为“七二一指示”。次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调查报告和编者按语。编者按语说,这个调查报告“提出了学校教育革命的方向”。<br> 9月,上海机床厂为贯彻“七二一指示”,创办了“七二一大学”。经车间推荐,厂革委会批准,招收本厂52名工人入学,学制2年,学生毕业后仍回厂工作。学校根据本厂需要设置了磨床专业,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劳动、军体,以及各专业课程。此后,“七二一工人大学”的这种学制和教学模式逐步向全国的工矿企业推广。<br> 1975年6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七二一”工人大学教育革命经验交流会。这次会后,“七二一大学”在全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新华社1976年7月21日报道,全国“七二一大学”从1975年上半年的1200所、9万多人,猛增到1.5万多所、78万多人。另据《中国教育年鉴》记载,截至1976年底,全国共有七二一大学33374所,学生148.5万人,是同期普通高校学生数的3倍之多。<br> 1978年3月20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办好“七二一”大学的几点意见》,批示指出,现有的“七二一”大学要加强领导,认真整顿,提高教育质量,有办学条件的,应积极发展。明确规定“七二一”大学的任务是为本单位、本系统培养相当于大专水平的技术人才。招收具有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有实践经验的优秀职工,进行脱产或半脱产学习。全脱产的学习期限一般2~3年。学生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过考试达到与普通大专院校同类专业水平者,使用上同等对待。《意见》对办学形式、领导管理、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提出了意见。<br> 此后,全国“七二一”大学进行调整整顿,被批准保留的进一步充实提高,不具备条件的改为业余大学、企业中等专业学校和文化技术业余学校。<br> 1979年9月,教育部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全国职工教育会议。会议认为,在最近几年内,应把提高“文化大革命”以来参加工作的青年工人的政治、文化、技术水平作为职工教育的重点。会后,对原“七二一大学”进行了改造,统一改称职工大学。<br> 1984年,上海机床厂党委做出决定,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中的《七·二一调查报告》。</h3> <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