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辉煌—苏联БМ-13 火箭炮

一碟子腌白莱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联 1941年~1945年 近卫火箭炮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战士纪念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БМ-13 火箭炮[Катюш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1年夏天,阿道夫•希特勒不明智地发动了针对苏联的战争。八十年前的那个7月,一款兵器以首次齐射,开启了它扮演英雄传奇角色的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БМ-13 火箭炮是苏联1940年代装备红军在卫国战争期间使用的师属16联装车载火箭发射器。简称“БМ-13”,中文译称“勃姆-13”,主要用于歼灭有生力量,摧毁技术兵器以及野战工事等。БМ是俄文战斗车辆或大威力火炮的缩写,13表示火箭弹口径,16表示定向器导轨数。БМ-13有许多名字。但在1942年之前,“БМ-13”只出现在秘密文件里,对外名称是“近卫迫击炮”。德国人见识这种武器后,称之为“斯大林管风琴”。БМ-13发射声音独特,火箭弹不断的“喔嘘”,就像教堂里风琴声,对交战双方都形成巨大心理效应。芬兰、匈牙利人叫它“斯大林的器官”,法国人叫“斯大林的机关”,荷兰、瑞典和挪威人则叫它“斯大林的八音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而最为著名的称谓——苏德战场上的“喀秋莎”,缘其原始发射装置上标记有生产厂家——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工厂(Komintern)开头字母K。红军士兵根据苏维埃诗人米哈伊·伊萨科夫斯基的歌曲“喀秋莎”,送给它一个非军事装备序列的昵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片上8УЗ1 是勃姆—13 的苏联火箭炮兵武器装备序列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8年6月,列宁格勒苏联炮兵喷气推力实验室,研发出一种列斯-132火箭弹(PC-132)。列斯是俄语火箭推进炮弹缩写。在车里雅宾斯克,伊·格瓦伊领导的一个设计团队,制造出几台发射装置,安装在吉斯-5型卡车上,发射132mm的M-132型火箭弹,但这个装置性能不够稳定。因此,费·恩·加尔科夫斯基建议安装纵向发射轨道。1939年8月,出现了发射M-13火箭弹的战斗车辆——БМ-13火箭炮。1938年末,对火箭弹发射器进行第一次发射试验。总共发射233发各型弹药,一次齐射就完全覆盖5500㎡靶区。1940年,经过对各种火箭弹药持续测试,最终确定了用钢轨制造发射16发火箭弹的战斗车辆,正式名称БМ-13-16 132mm火箭炮。БМ-13-16火箭炮设计相对简单。采用8条工字型钢轨,组成平行的滑轨定向器,使用可折叠框架,纵向装置在吉斯-5型卡车车体后部,用以抬升火箭发射阵地。车后有2个千斤顶支持地面,减少射击时车体晃动,增加发射稳定性。БМ-13火箭炮系统的火箭弹长1800mm,直径132mm,重42kg。上下装置在滑轨定向器上,齐射一次可发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00m,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全部齐射,装填弹药约需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苏联炮兵一些人不喜欢新的火箭炮。早期型号装填、发射24发火箭弹需要50分钟。传统的火炮使用相同时间,能够发射95到150发炮弹。有资料显示,兵种元帅库力克炮兵局长发难,他认为发展新式炮兵兵器,就会淘汰已有火炮,因而有意识地限制火箭炮产量。1941年6月 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仅制造完成40部发射装置。战争开始第一个月,БМ-13-16就显示出成功之处。“喀秋莎”名声也渐渐响亮起来。苏联开始大规模生产并不停推出各种变型。“喀秋莎”制造成本低廉,不象传统身管火炮,必须拥有重型制造装备,它可以在轻工机械厂制造。1942年底,3237门各种型号火箭炮被制造出来,装备了57个火箭炮团,外加一些独立营。每连编制4门,相当有216个火箭炮连在服役,其中56%火箭炮是БМ-13。到战争结束时,苏联火箭炮超过10000门。БМ-13-16有2种型号。使用苏联卡车是“喀秋莎”原型-БМ-13,英美命名是BМ-13S。这种型号火箭炮安装在两轴的吉斯-5型(6×4)、吉斯-5V型以及吉斯-6型卡车上。卡车形象均方脸塌鼻,看上去不怎么舒服,性能指标也不突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车型更换为吉尔151,型号仍称BМ-13S。另一种型号是БМ-13H,英美命名则是BМ-13N,这个型号使用美国产史蒂倍克US6 2.5吨卡车。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生产这种卡车约90多万辆。根据“租界法案”,大量美国卡车经波斯走廊运进苏联。史蒂倍克卡车的驾驶设备,非常适合气候寒冷地带,避震系统优良,前后驱动便于野外行驶。因卡车坚固、可靠及牵引火炮的耐力,红军士兵称之为“苏军的种马”。很快,从史蒂倍克优良越野性能中,苏联人发现“斯大林管风琴”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1943年,苏军炮兵委员会确定史蒂倍克卡车为БМ-13标准配置,并定型为БМ-13H,H是俄文标准规格开头的大写字母。二战结束时,标准型共造1800余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美国史学者称:火箭炮虽配属支援苏军步兵师,但直到战场普遍使用前,一直还控制在内务部队手里。苏联时期历史记录:БМ-13火箭炮第一次齐射是1941年7月14日,由火箭炮试验连连长弗廖罗夫·伊万·安德烈耶维奇大尉指挥,对奥尔沙火车站地域实施了首次齐射。进入21世纪,最新表述1941年7月14日那次炮击,则不在奥尔沙火车站了,而是在斯莫棱斯克的鲁德尼亚,由内务人民委员会掌握的火箭炮兵第一次进行战场齐射。理由之一:火箭炮时属绝密武器,由秘密警察部队掌握,且装有自毁装置,以防止俘获;理由之二:齐射进行当天及前后几天,奥尔沙火车站及其几条铁路线,实际通过的都是苏军军列。2011年,当年20岁的参战军士,现在90高龄的安德烈·萨普罗诺夫也证实确为如此。变更一个延续多年的历史有什么意义呢?1993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轰然解体。奥尔沙归了白俄罗斯,鲁德尼亚留在俄罗斯,两地直线距离虽不过64km,但中间毕竟隔一条国境线,重大事迹地所在关乎荣誉归属。地点虽然有所变化,好在指挥员没有变。齐射指挥员仍然是弗廖罗夫·伊万·安德烈耶维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弗廖罗夫·伊万·安德烈耶维奇(1905~1941)苏联红军大尉。部署在莫斯科东南利佩茨克一个装备8门БМ-13火箭炮的连指挥官。1941年7月14日,他指挥了火箭炮抵抗入侵者的首次齐射,造成纳粹德军的惊恐和大规模死亡。1941年秋天,在乌格拉河附近,炮兵连被猛烈的迫击炮弹和沼泽地包围。10月7日打完全部弹药后,弗廖罗夫命令炸毁炮车,连长同全连3/4士兵阵亡。“喀秋莎”曲作者马特维·勃兰切尔接受“劳动报”采访时说:战后他凭吊战场,发现一根БМ-13定向器导轨深深插入白桦树干,他将炮轨送给了莫斯科伟大卫国战争博物馆。1995年6月21日,在战胜德国50周年胜利纪念日,弗廖罗夫被俄罗斯联邦追授俄罗斯英雄称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