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三山街繁华闹市区的历史演变(原创)

民生

<p class="ql-block">  地处中华路中段的三山街,是南京古地名之一,历史上知名度极高,也非常繁华。</p><p class="ql-block"> 眼下,南京地铁1号线和多条公交站都有一站名叫“三山街”,但为啥整个南京城方圆几十里却找不到三山街这条“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有名无街”呢?</p><p class="ql-block"> 为此,笔者亦多次前往实地和有关部门探究,以追溯其繁华闹市区的历史演变。</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明代时期三山街开筑</b></p><p class="ql-block"> “三山街”的名称可远溯至六朝时期。南京城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并列,世人称之为“三山矶”。此矶与安徽马鞍山采石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下游“三矶”。南宋诗人谢眺晚登三山,在夕阳的照耀下,建康城东南繁华景象尽收眼底,触景生情,写下了“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词,故名。</p><p class="ql-block"> 据《南京地名源》介绍,三山街开筑于明代初年,是明清上元县和江宁县的分界处。以南属江宁县,以北属上元县。其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因李白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句而得名;二是明朝修订的《江宁县志》记载,三山街西面通往“三山门”(今水西门)而得名;第三,相传明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挖掉填平燕雀湖,在山基上修一条道路,取名为“三山街”。</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个“挖山填湖”之说已经被一些学者证实可信度不高,三山街地区本来并没有小山,填燕雀湖所取的土是来自其他地区。此外,李白在凤凰台上远眺,见“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景象。不难想象,人们在凤凰台上,是不可能隔着石子岗,看见高仅五十米左右的江宁县三山矶的三山。</p><p class="ql-block"> 到明代初年开始,南京已形成商市。朱元璋在城内设立大小市多处,三山街市居首位。南京明城墙建成后,人们多在街坊廊进行交易。三山街一带有书铺廊、裱画廊、毡货廊和绸缎廊,商业十分发达,成为当时南京的商业中心。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清代时期的三山街</b></p><p class="ql-block"> 清代初年,市场萧条,三山街成了统治者处决犯人的刑场之一,数不清的罪犯和蒙冤者在这里命归黄泉。</p><p class="ql-block"> 1661年顺治皇帝死后,全国各地均设幕哭灵。在这国丧期间,以江南著名文人,大评论家金圣叹为首的几个秀才,写了揭帖到哭灵场所控告贪污腐败的吴县县令任维初,并将矛头直指江苏巡抚朱国治。</p><p class="ql-block"> 朱大怒,当场逮捕五名秀才。金圣叹不服,第二天联络更多的群众去哭庙抗议,他们鸣钟击鼓,声震四方,招致数千群众赶来助威。朱国治遂以“当哀诏初临之日,洲千百成群,肆行无忌,震惊先帝之灵,罪大恶极”的罪名,将哭庙文的起草人又是召集人的金圣叹作为首犯拘捕,最后由“御旨”判定死罪,被斩首于南京三山街。 </p><p class="ql-block"> 《辛丑纪闻》记载当时杀人的情况。“至辰刻,狱卒子狱中取出罪人,背插招旆,口塞栗木,挟走如飞。亲人观者稍近,则披甲者枪柄刀背乱打。俄而炮声一震,一百二十一人皆毙死。披甲乱驰,群官皆散。法场之上,惟血腥触鼻,身首异处而已。” </p><p class="ql-block"> 金圣叹被斩前写绝命词三首,在这首《绝命词》里不去写死前对生的留恋,也不去写他横遭冤杀的悲愤,只写他一生所从事的批书,可知嗜书成癖到把死也看成是区区小事的程度,其性格之怪,实属罕见。 </p><p class="ql-block"> 清代中后期,市场恢复。三山街是南北东西往来的必经之道,商业又恢复兴旺,不很宽阔的石砌街道上人流如织;上世纪初清朝光绪末年《金陵省城古迹全图》标有:三山街周边还有江宁府、江宁县署、都粮厅署、藩署、粮道署、卡房、箭厅、城隍庙、无台等。表明此时的三山街不仅繁华,而且还是多个衙门所在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民国时期三山街消失</b></p><p class="ql-block"> 中华路是南京最古老繁华的一条街,南唐时是御道,明代为官街,也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著名街道,南到中华门(旧名聚宝门)内秦淮河上的镇淮桥,北到内桥接洪武路,并与白下路交汇。</p><p class="ql-block"> 据上世纪初清朝光绪末年《金陵省城古迹全图》:在现中华路上由北至南为原内桥大街(白下路至锦绣坊)、府东大街(锦绣坊至三山街)、三山街(三山街至教敷巷)、大功坊(教敷巷口至瞻园路)、花市(瞻园路口至长乐路)、南门大街(长路路口至中华门)。</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的1932年8月,因道路扩建,将此六条街巷合并、拓宽,建成中华路而得名。全长1810米的中华路建成后,三山街旧貌已不复存在,但“三山街”地名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自明、清直至今天,由于这一带为历史悠久的繁华商业区,三山街地名知名度甚高,不少老字号商店集中在这里,著名的韩复兴板鸭店、周益兴火腿店、萃奇南货店、祥和茶食店、傅义兴水烟店、太平春茶叶店,绸布业的天福、天纶、瑞丰和,专卖绣货的兴泰恒,以及裕成、永和、美美京广百货店,联升、成和、三聚鞋店,曹素文笔墨店,马天和花粉店,三新池浴室等,都在这一带,使此商业中心更加繁华。</p><p class="ql-block"> 直到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之后,全市的商业中心才逐渐北移至新街口。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有名无街的三山街</b></p><p class="ql-block"> 如今“三山街”的确已经不存在了,但不能说这个地名已经消失,“三山街”可视为“区片”的地名,与南京大行宫、新街口相似。现在很多南京人还是习惯地将中华路与建康路、升州路交叉口附近叫做三山街。</p><p class="ql-block"> 从《金陵省城古迹全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三山街,其实就是现在中华路的一段,也就是中华路的建康路路口到教敷巷路口的那一小段,四周有驢子市、黑廊口、望鹤岗、堂子街等地名。 </p><p class="ql-block"> 驢子市位于三山街东北角,今建康路西端。建康路西起中华路,东至大中桥。建康路经三年建设于1937年全部竣工,全长1522米,该路为南唐时横街,是明代大中桥至水西门官街的东段。</p><p class="ql-block"> 黑廊口位于三山街西北角,今升州路东端,东与建康路相接。西起马巷(中山南路),东到三山街。黑廊口废弃后并入建康路,1982年又划归升州路。升州路建于1936年10月,东起三山街(中华路),西至水西门(莫愁路)。</p><p class="ql-block"> 全长1455米的升州路在南唐时期就已形成金陵城内的东西干道(即横街),是明代大中桥至水西门官街的西段。</p><p class="ql-block"> 堂子街位于三山街东南角,今教敷巷。东起教敷营,西至中华路并与望鹤岗相接,以巷内清溪池浴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望鹤岗位于三山街西南角,东与教敷营相接,现已建“三山花园”小区。《钟南淮北区域志》记载,明清时期黑廊巷中有“望鹤楼”,望鹤楼因失火烧成土丘,得名望鹤岗。传说是朱元璋军师刘基在此修建,以迎仙鹤送来玉玺。</p><p class="ql-block"> 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三山街,从古至今,就是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和交通枢纽。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经也是秦淮区区委、区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此地依然如此,人流量极大。近在咫尺的水游城、茂业天地、江宴海鲜大酒店、省交通厅就坐落在升州路与建康路的四岔路口。另外,三山街周边还有夫子庙、瞻园、中华门、熙南里、甘熙故居、牛市等知名景点。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的南京地图</p> <p class="ql-block">1948年民国时期的南京地图</p> <p class="ql-block">水游城</p> <p class="ql-block">江宴海鲜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茂业天地</p> <p class="ql-block">省交通厅</p> <p class="ql-block">  注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字撰稿、美篇制作,绝大部分图片均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制</p> <p class="ql-block">《金陵晚报》刊用</p> <p class="ql-block">7月21日晚,被南京十八频道“听我韶韶”栏目解读</p> <p class="ql-block">《最忆是金陵》刊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