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标志建筑——塔院寺大白塔的秘密

江海

五台山的由来是:因为隋文帝时期,隋文帝听说了之前关于当地文殊菩萨的一个传说,于是便下诏在这里的五座山峰的台顶上各建造一座,专门用来供奉文殊菩萨的寺院,也就是在东台顶上建了一座专门用来供奉聪明文殊的寺院,而西台顶建造的则是狮子吼文殊,南台顶建造的是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是无垢文殊,中台顶的是孺童文殊,这就是五台山的由来。其实五台山最初是叫五峰山的,是由五座山峰组成,据说当时的文殊菩萨看到这里环境恶劣,于是就去东海寻得一块宝石放在山谷之中,结果这里变成了草丰水美的牧场,因此这个山谷就被称作清凉谷。 在清凉圣地五台山中,有大大小小近百座寺庙,而在寺庙间有一座塔特别显眼,蔚为壮观,这就是被人们所称的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 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塔建于方形塔台上,塔台围长八十三点三米,四周筑以碑垣,碑垣四角建有四个六角单檐攒尖角亭。塔台上面置有八角形的塔基,塔基周匝单檐挑角围廊,廊内装有写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的一百零八个大转轮筒。塔基上是二重八角束腰须弥座,承托着状如藻瓶的高大塔身。再上复为八角须弥座及十三级相轮,塔顶在青铜宝盖和流苏之上。 每逢西北风吹,叮铃、叮铃作响;偶有东南风刮,铃铛、铃铛而鸣。风吹劲向不同,铃铎响声各异,饶有一番古刹风趣。大白塔通身高七十五点三米,周身青砖砌造。外抹石灰,全身雪亮。比例匀称,朴实无华。轮廓雄浑,气势磅礴。厥高入云,云飞塔移。昼则映日,夜若白光。它是清凉山的第一胜景,也是五台山的一大标志,更是五台山的象征。 大白塔底座,南面(即正面)紧对着大慈延寿宝殿的后墙,墙上有三个很浅的石洞,中间的石洞设有一小的半浮雕佛像,右边的石洞立有刻有释迦牟尼双足迹象碑,左边的石洞有清康熙年间修塔的记事碑。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临死前将脚形印在石上,并对弟子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能见到这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经时把佛足印拓下带了回来。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壬午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奉在大白塔下,以便僧人百姓们朝拜和参观。 大宝塔院寺,显通之南,五峰之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及文殊发塔,因为名,永乐五年,上敕太监杨升重修大塔,始建寺。 唐朝以前这里就有一座二层八角塔,以后毁掉了。记载阿尼哥在五台山修造浮图的事迹“大德五年建浮图于五台,始构有祥云瑞光之异”。即元朝大德五年(西元1301年)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了尼泊尔式石塔。明代永乐五年(西元1407年),建大白塔,并将元代石塔、释迦牟尼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内。明永乐五年,皇帝朱棣令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开始建了寺院。明万历七年,皇太后李娘娘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铃。 <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有人把白塔说成是神造的,也有人说是从印度灵鹫山飞来的,给大白塔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并成为理想的还愿场地,也是诸多地区信徒们朝拜的最佳地点。还愿朝拜的方式有的绕塔一周,有的绕塔三周,还有的布什并请僧人念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白塔的铜铃还有一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标志性建筑“大白塔”的秘密</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大白塔塔身比北京北海的白塔还高20多米,远看不觉,站在塔下仰望,已看不到塔顶宝瓶,才知其雄伟高大。雪白的塔身,彩绘的铜质垂檐,衬托在蓝天白云之间,有超凡脱俗、清净澄澈之美。大家围着塔身转圈,手捻佛珠者有之,念念有词者有之,转动法轮者有之,以头触壁者有之,塔身铜铃在风中轻响,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虔诚向佛的气氛中,连说话都不敢高声了。正如丘坦之诗所云:“宝塔白毫光,传从阿育王。万山如磬拜,千佛共称扬。铃铎迦风乱,栴檀逆鼻香,夜深闻梵乐,清切动悲伤。百尺轮王藏,壮严不可当。曲藏无量佛,巧创大明王。登眺多高阁,经行有步廊。规模拟忉利,形胜擅清凉。”大白塔也是朝台佛教信徒的心中偶像。据说从前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跪拜,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