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r><br> “五指山———山水兰庭———!”我家两岁半小子高兴起来,会双手撑地,再朝天高高翘起一条腿,拖着奶声奶气的长腔高喊!他想把待在这里的快乐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也想把我遇见的邻居记述下来,我怕某一天把他们忘掉。<br> 每天上午九点半,会看到好几十人在正冲大门的广场上一起做拍打操。拍操的西边,阳光下,总站着一个八十多的奶奶,头戴一顶遮阳帽,每天重复地做着自编的养生操,累了就坐下歇会儿。<br> 有一天,我走过去和她攀谈起来。她来自北京,去年冬天跟老伴过来的。因为老头肚子疼,去医院检查有肠息肉,医生说需要手术。也不是什么大手术,家人就同意了。结果老头儿上了手术台后就再没醒来。据说是麻醉药过量所致,这纯属医疗事故。儿女们想找医院讨要说法,被老太太阻止了,理由是:找院方无非是要回点赔偿金,人再也要不回来了,医院不是故意的,咱们去找,人家医生该多难受。老头儿就该着这样走,没受罪走了,挺好的,我们要让他走的安静。<br> 一个身材高大身板硬朗的老头儿,一个天天跟我们拍操的老头儿,说走就走了,连我们都非常不舍,更别说相依为命几十年的老伴。那份痛竟能让她放下,并选择了原谅!<br> 我再仔细打量眼前这位老人,就是一平凡的老太太,甚至连她姓谁名谁我都一概不知,一概不晓。从老人家身上,我读懂得了什么是包容,什么叫胸怀博大。<br><br> 在院子的东南面,椰树下,放着一张简陋的桌子和几个长短不一的凳子,都是用废旧材料做的,摆放在这,供大家聊天歇息。而做这的人,就是我们楼上的刘老头,他叫刘福勇,大连人,瘦高个儿,皮肤黝黑,永远洋溢着慈爱的笑脸,经常穿一件红色唐装半袖。他让我看到的永远是弓着身,手不离活的样子。陪伴他的还有一个老式的旧牛皮行旅箱,里面装着各种工具。有时,他独自一人在忙活;有时,会坐满了人,别人聊天,他叮叮当当;有时他也会一边做活一边聊天,脸上永远挂满知足和快乐。<br> 他就地取材,春节前夕,他用竹子做了好多包馅尺,方便大家过年吃饺子,也有小酒勺;用木棒做成一根根长短不一,粗细各异的擀面杖。有时用椰子壳做成小碗。还有一些我见不到的小物件,谁用送谁。有天见他在做一条长长的扁担,我很好奇谁能用,原来是给小区物业搞卫生的小姐姐做的,当地人用它去地里采摘水果蔬菜,上早市上去卖。我问他,为什么天天在做,他头也不抬,淡淡地说:“我很愿意。”<br> 老刘头儿在部队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现在享受着师级待遇,他的部队xxx师,在广西白色市。当兵不久就给师长当警卫员,可以想见,当年一定是个机灵鬼,不然怎么会被师长相中?!<br> 原配夫人也是军人,育有一儿一女,在他三十岁时,妻子牺牲,他轮为"烈士家属”。后来,政府安排他的一双儿女去澳大利亚求学,之后他们就在那边定居了。<br> 刘老头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他说,那一战好惨,伤亡很大,让他失去了许多亲密战友。他还说,他很幸运,能活着回来。也正是如此,他特别知足且珍惜当下。<br> 妻子牺牲后,他又再婚,生了一个女儿,现在石家庄工作。<br> 去年冬天,他太太帮女儿照顾孩子,因为石家庄疫情严重,没能去了海南,刘老头独自一人在这边,只要天不下雨,就能在椰树下,看到他弯下去忙碌的背影。<br> 我们的老刘头年轻时把生命交给了部队,戎马一生;老了仍用余光,照耀着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邻居们。不求回报,只愿付出! <br> <br> 认识时间最长的要属老乡张兆江大哥,他中等身材,身腰挺直,浓浓的眉毛下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话语不多,慢声慢语。但他身上散发着的能量,超出了我的想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他的座佑铭。<br> 张大哥有俩弟弟,其中二弟和他是双胞胎。因此,他两岁前被寄养在奶娘家,三岁回到自己家。是奶娘的乳汁把他喂大,他重情重义,常常去奶娘家小住。八岁时,奶娘的两个儿子食野菜中毒双双身亡,奶娘承受不起,患上了精神病,时好时坏,张哥来,她就好些,走了就加重。为了奶娘,张哥八岁那年重新回到这个家,帮奶娘放猪。稍大些了就去生产队挣工分,直到十六岁才回到了自己的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后来大哥以儿子的担当给奶娘养老送终。奶娘还有个女儿,生活有些拮据,他鼎力相助,并帮她的俩孩子买房子,其中一套在北京,那地儿房价可不同地方上。<br> 十六岁回到家来,才有机会上学,一去就直接跳到三年级,在班里学习永远是第一名。可惜仅仅上了几个月就被迫辍学。因为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也要上学。他为了弟弟们,放弃了自己的学业,连老师都觉得惋惜。两个弟弟也都很争气,学习优秀,后来都成为了机关干部,一个正科,一个正县。<br> 一九七几年,老父亲从供销社退休,他可以接替父亲去上班,但他断然拒绝,带领三个徒弟办起了木工厂。效益非常好,被村支部安排 到建筑队当木工负责人。<br> 一九八三年在胜利油田泰山路会战工程施工期间,为加快工程进度,他独自研制出了推拉模技术革新项目,使工程进度及经济效益一下子提高了五倍以上,荣获技术创新一等奖。张哥淡泊名利,将荣誉与技术专利,全部无偿让出。<br> 一九八九年应油田建设公司邀请,他带领五十多名乡亲,组建了东营市畜禽良种场建安公司,开创了国有企业牌子,乡镇企业路子,个体经营的新思路。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后来为农场和乡村公路建设也立下汗马功劳 。<br> 二00六年,应东营港开发区领导之邀,参与了某公司扭亏工作。经过十几年打拼,实现了企业转亏为盈,培养了三十五名船务技术人员。这些人也正是因为他,走上了致富之路。<br> 吃水不忘掘井人,张大哥不仅带领乡亲们致富,还在老家做公益慈善。他经常资助一些孤寡老人,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也会慷慨解囊。<br> 大哥有个叫人羡慕的大家庭,兄弟姐妹间在经济问题上,从不计较,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姐弟几个都在海南有房。去年兄弟三家都在那边,他们同吃不同住。<br> 大哥木工活做得好。从去年11月,就没停下做家具,床、衣柜、沙发等,自己买木材,自己做。一连做了三套,他、堂姐及二弟又在屯昌买了房子。一家一套家具。年近古稀的大哥,曾经做过心脏搭桥手术。他在做着与他的体力极不相称的又脏又累的木工活。但他把这项不小的工程分时段来完成,上午干活,下午休息。 安排巧妙!<br> 张大哥爱好广泛,吹葫芦丝,打扑克,下象棋。水平都不一般。一天,他们打扑克五缺一,我参与进来,让我感受深刻的是他们既是亲密无间的兄弟,也是棋友、牌友。兄弟间关系处得那么融洽的,真是少见。<br> 张大哥有四个孩子,都已成家。一个在北京,一个在青岛,两个在东营,个个出色!这也许是上苍对大哥的厚爱吧!<br>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是对张大哥人生最好的诠释!<br>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可亲可敬的邻居们,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闪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光芒!我常常想,我好幸运,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遇到如此高贵的灵魂。在我们党百年华诞之际,我向他们深深地鞠上一躬,以表达我深藏已久的敬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