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去渝中区图书馆,还有半小时才到开馆时间。想起跳伞塔还没有近观过,不如去打个卡。</p><p class="ql-block">瘦长的建筑老远望得到,但四周似乎是建筑工地。估摸着路线往跟前凑。</p> <p class="ql-block">果然是在工地里,有简易的围栏,但没有受到盘问就走到跟前。荒草遮掩的文保牌,表明属于重庆市文物。</p><p class="ql-block">按“冰锅”教材提示的三块牌子,都有。</p> <p class="ql-block">正面有门可以进入(那当然,不然练习跳伞时怎么办?),这文保建筑还多一块牌子:大修竣工于2012年。</p><p class="ql-block">设计者为杨廷宝(设计四川大学、林森墓、重庆抗建堂)。</p> <p class="ql-block">从下往上望,两个架子好像米老鼠耳朵。</p><p class="ql-block">后来从远处仔细观察,仰望时那一圈帽沿似的,应该是练习者从塔内走到室外,站立的圆形走廊。也许他们背后的降落伞,就在那走廊上挂到“米老鼠耳朵”上?</p><p class="ql-block">想想练习者往下俯瞰的情形,28米高,居然自己的腿就发起抖来。</p><p class="ql-block">但是,当年,“少年使命永远放心间”,面前再多艰险并没有退却!</p> <p class="ql-block">没有解说,只好听听“渝中区图书馆”里“阅读母城”这个栏目里的介绍。</p><p class="ql-block">转身想返回时,抱着侥幸推推门。</p><p class="ql-block">——居然开了。</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挂着历史相片,但比较小。室内光线不足以阅读或辨认。</p><p class="ql-block">蒙尘有一段时间,但不至于破落的状态。</p><p class="ql-block">想起童老师讲过的“空军坟”。那些为国捐躯的抗战雄鹰,当初可将这里的地面、楼梯,摩挲得光滑如镜?</p> <p class="ql-block">采光孔往外望,昨日大雨,工地已经淹了,树荫下还有变成船的汽车。</p><p class="ql-block">但是!塔内非常干燥!</p><p class="ql-block">这说明采光孔设计不错,窄而深。</p> <p class="ql-block">无论从下往上,或是从上往下,这螺旋形的楼梯看起来都很有美感。</p><p class="ql-block">关键是,这么高的塔,并没有借助人工光源,但塔内光线非常充足(此时上午8:15左右,太阳的强烈光线还没有出来)。</p> <p class="ql-block">此塔建于1942年,坐北朝南,圆锥形,高38米,跳距28米。占地面积5.89平方米。除了螺旋楼梯,还装有专用机械、夜航灯、避雷针等安全设备。</p><p class="ql-block">以上来自小程序的介绍,据说是渝中区文管所设计的。非常人性化,除了文字还有语音。</p><p class="ql-block">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享受了文保工作者辛勤付出的成果。超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感谢文保组织热心的总干事“冰锅”,提供了当年《陪都跳伞塔零件图》。虽然不够清晰,我这非专业人员也没看懂个所以然,但可以看出当年确经过精心设计的。</p> <p class="ql-block">这张珍贵的实拍相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练习者很开心啊!类似于现代里的各种刺激运动项目?也许一来当时的训练氛围宽松,二来拍摄需要练习者表情放松。</p><p class="ql-block">倒是想起了“向死而生”一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