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北方酷暑难耐。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爱好人士,一行七人在周末星期天中午,来到黄土地大山深处,庆城县土桥乡佛殿湾村调研,走进乡土文学、新闻爱好者周著铭老师的家中,走访乡村旅游资源。 本来有一条从县城可以连线直达土桥乡佛殿湾村的柏油马路,却利用百度导航抄近路取捷径,走上一条崎岖泥泞的砂石路段,从翟家河野狐沟口到野狐沟掌几十公里的山路,由于前天老天爷的恩赐,一场大暴雨将部分路段被洪水冲刷成沼泽水洼,不得绕路拖车而行,约五十公里开外的路程,却走了将近两个多小时。 看来有些事,还不能全依赖高科技,只有亲身力行,实践才能出真知。<br> 这次乡村之文化调研旅行,避开了平坦大道,却在乡间村道遥迆穿插,盘山转沟而行,沿途观赏了平时在城里难得一见的迷人风景。 炎热的夏天,晴空万里,远山沟壑崎岖纵横,一层层薄雾缭绕,一群群鸽鹄不时由远及近从头顶飞过;层层梯田碧绿葱茏,没入云端;旷野里的玉米、高粱经微风一吹,叶子哗啦啦作响;田间埂头原野上的植被果树郁郁葱葱。 新时代,新建的一排排新农村庄舍,处处气象焕然一新。路边的蒿草连同田野里的庄稼绿茵茵没入旷野;隐匿在其中的山鸡、斑鸠被挿惊,带着一群群儿女惊慌失措,隐入草深林密之中。惊扰了的野兔,三蹦两跳,逃向远方的山岗,支起前身在观望着我们这群远方的来客。 好客的山里庄稼人,当我们经过大山深处的一户人家,在其庄崖背的半山腰公路上,被泥泞的道路沼泽水洼阻隔,不能前行时,他问我们到哪去呀?我们说到山里找周著铭老师去。他马上热情地招手,让我们将车开下来,从他家的院子门口开过绕路走,并指着面前山头的那一边说,绕过山头4~5公里地就到了。 绕来绕去,又被一片沼泽水洼阻隔,不得不打电话叫周老师来接应。正值晌午,不大一会儿工夫,从远山深处传来三轮奔奔车机器的轰鸣声,只见周著铭老师戴着一顶草帽,风尘仆仆骑着带有绳索和铁铣的三轮柴油奔奔车而来。在远山的衬托下,一个壮实典型的北方农民的汉子,映入大家的眼帘。大家齐心协力推车的推车,拔草的拔草,垫车轱辘的垫车轱辘,杨忠政老师挽起裤管,两手泥巴进入稀泥中,不怕脏不怕累地垫车脚,指挥倒车,推车,大家在欢声笑语中把车推了出来。 来到周著铭老师家庄畔,举目远望,在它的前方和左右各有一处十多年前国家修建的水坝。前方的水坝因底漏水而干涸,淤了一块非常好的湿地;右边正在维修的水坝,波光荡漾,鱼儿乱跳;左边养鱼的大水坝,粼粼泛光,使人顿感清爽。<br> 在北方,水是生命之源。山环水匝并有灵气,水美草长正是游人好去处。大家观摩调研后一致认为,在私家车进入千家万户平常百姓家的今天,周末假日的夏天,市民们自驾车带上家人、朋友、亲戚、同事,夏日里在这里纳凉、垂钓、观景、采摘、品尝农家饭,回味乡下生活的游客绝对络绎不绝。黄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风景这边独好,美景几乎让人看了不禁要哭泣。这里是一处开辟和打造乡村旅游的绝佳胜地。 青山绿水,层峦叠嶂;三水环绕,山山环抱,紫气东升,美景不胜收。如及早发现,及时开发利用,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当前脱贫致富,是一处千载难寻的风水宝地。 进入庄院,这是典型的北方黄土地民居窑洞,院内有一颗50年树龄的大杏树,枝繁叶茂,犹如一柄天然的大伞,遮风挡阳,庇护山庄。树下周老师摆放着桌椅板凳,桌面上的茶水提前凉起,为大家接风止渴。正在打麦犁地时节,单个劳力拼搏,显得特别辛劳忙碌。<br> 热情好客的周老师,听到我们要来,前两天就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早早地把家里养的打鸣的公鸡宰了,炖在锅里,等待大家的到来。他提前叫来了嫁在远方的妹妹和户子里的一个“麻麻”(婶娘),陪同老娘给我们一行做红豆洋芋饸饹面(床子面)。 我们拜访了周著铭老师的母亲。她是一位精神矍铄,和善慈祥,热情贤惠好客,身板硬朗刚强,憨厚的山里老人。问候寒暄后,大家都集体落座在杏树下,吃了一顿久违了的乡村美食。随后会长张晋荣亲自操刀切肉,陈万珍老师穿串,多才多艺的杨忠政老师架起烤炉和石相麟老师烤起了羊肉串,周著铭老师拿出他多年的珍藏,大家开启一场野外聚餐。 美丽的乡村,绿水青山,人杰地灵,钟灵疏秀。出生在庆城县土桥乡佛殿湾村的周著铭老师,现年53岁,生于1968年4月,在中学时代,受甘肃省优秀党员,原太白梁中学校长李世栋老师新闻摄影作品的影响和熏陶,手把手地教育栽培,使他从此走上酷爱新闻宣传工作和文学写作的道路。 高中毕业后,周著铭老师被庆阳县文化局招聘为文化专干,先后在太白梁、桐川等乡镇文化站工作20余年。从太白梁职高学生时代开始,曾先后在《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陇东报》等省内外二十多家报刊发表新闻稿件400余件,同时在省、市、县人广播电台发送稿件数百件。于1989年获得庆阳县广电局优秀通讯员奖,同年元月又获全区第六届优秀广播节目二等奖和庆阳县广播局一等奖。并被《甘肃农民报》、《陇东报》和县广播电台聘请为通讯员。 在文化站除了本职工作而外,还从事新闻宣传工作。2003年因体制内改革,下岗回乡务农,守候家乡年迈的父母和酷爱,还有远方和诗。怀着对大地的深情和黄土地的眷恋,家乡父老乡亲的厚爱,经过长时间的调节、失落感后,于 2015年又一次操起笔杆,在耕读之余,拿起照相机,将家乡人民在进入新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人新事,可歌可泣的故事发诸各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平台。弘扬社会正气和正能量新风尚,维护社会安定和平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先后向《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甘肃科技报》、《陇东报》等报刊杂志及省内外官方网站投送图片新闻和文字稿件300百余篇。2016年荣获庆城县委、县政府优秀通讯员奖。同年又被庆城摄影协会吸收为会员,并获得县妇联举办的“最美家庭·幸福时刻”摄影大赛一等奖。2017年荣获中共庆城县委宣传部优秀好新闻奖。同年10月获庆城县委、县政府举办的“苹果花开·美庆城”优秀奖,2018年被大美庆阳网评为优秀作者荣誉奖。被当地群众冠为“记者”。 2018年8月加入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会员。2019年荣获庆城县乡贤文化研究会“优秀工作者"奖,并当选为该县乡贤会副秘书长。他还是庆城县作家协会会员,摄影家协会会员等。<br> 几十年来,周著铭老师以赤子之心,扎根基层,扎根农村,用笔和镜头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和建设,所作所为可圈可点。 怀着对乡贤文化和非遗文化的眷恋执着和情怀,我们抓起现烤的香飘宜人的羊肉串,端起纯烈的珍藏,愿与周著铭老师一起,陶醉在这乡间小院、田间埂头和村民的家中,为促进乡村经济文化振兴,脱贫致富尽微薄缠绵之力。 文/何得鉎<div>图/杨忠政</div><div>校稿/陈万珍</div> <b>烧 烤</b><div>文/张永万<br>碳炉热火冒青烟,<div>牛肉羊肉做成串。<br>火腿香肠似血红,</div><div>农家鸡蛋活络面。<br>避暑逸兴共烧烤,</div><div>举杯欣然品淡咸。<br>烟绕柴门留五味,</div><div>香飘四溢出远山。</div></div> 豆角洋芋豆腐汤,<br>土桥饸饹长又香。<br>请看汤汤有多汪,<br>油泼辣子清油呛。<br>饭后竖指拍美照,<br>酒足饭饱面带笑。<br>山村振兴文化到,<br>走上幸福传喜报。<br><div>---张伟</div> 黄土窑洞震华夏,<br>周末乡村美如画。<br>蓝天白云山头挂,<br>玉米洋芋满山洼。<br>马茹药果红又大,<br>伸手采摘刺好怕。<br>青山美味心头压,<br>难得欢聚过暑假。<br><div>---张伟</div> 看图写诗表心情,<br>羡慕各位土桥行。<br>吃着烧烤香味闻,<br>让我口水流不停。<br>花样聚会乐无穷,<br>自己动手展才能。<br>窑洞仙居周著铭,<br>讲述家乡宴宾朋。<br><div><br></div> 珍藏美酒喝几瓶,<br>饸饹面香将宾迎。<br>酒钱不退可不行,<br>约法三章必遵循。<br>有朋远方话友情,<br>还要麻烦弟著铭。<br>搭建平台喜临门,<br>只求快乐醉意浓。<br><div>---张伟</div> 绿水青山将家安,<br>胜似神仙在人间。<br>山川秀美山连山,<br>层层梯田绕云端。<br>著铭兄弟想万千,<br>能住此山不-般。<br>忠政摄影大伙观,<br>羡慕著铭昼夜盼。<br><div>---张伟</div> 《赞忠政美照》<br> ---张伟<br>杨中带柳水中月,<br>忠孝传家不停歇。<br>政通人和共创业,<br>拍出美照硕果结。<br>美丽乡村百花开,<br>照片映人赛白雪。<br>真心实意呆数月,<br>牛年回家都说乖。<br> 土桥佛殿湾,<br>桥在山下面。<br>佛光普照山,<br>殿堂不一般。<br>湾湾上百里,<br>美丽乐无边。<br>丽照黄土地,<br>乐游绿水天。<br>翻山景色观,<br>天路绕云端。<br><div>---张伟</div> 峡谷窄如线,<div>腹中撑船行;</div><div>土箭势虽孤,</div><div>大力能擎天。<br></div><div>--张晋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