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作者、演唱 :高淑芬 </p> <p class="ql-block"> 快到八一建军节了,很想念天堂里的父亲……</p><p class="ql-block"> 父亲高维坤,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曾在137师518团(炮团)任职,六七十年代,在地方三支两军多年,一九七九年转业回老家,曾在河南省卢氏县交通局任职。一九八八年病逝。</p><p class="ql-block"> 做为军人后代,是我今生无尚荣光和自豪的事了。我母亲张英彩,今年八十六岁,她见证了父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见证了此文的全过程。感谢军人后代平台,让我圆了追忆父亲的梦想! </p><p class="ql-block"> 从小就崇拜我的父亲。他曾是一名勇敢的军人,一名抗美援朝的老兵,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以“丈夫许国,不必相送”的豪情,义无反顾的走出国门,为保家卫国,出生入死,抛洒热血。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是毛主席的好战士,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做为他的女儿,我感到幸福和骄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1930年出生于河南省卢氏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个爱国青年,1950年报名参军,1952年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抗美援朝战争。和许多志愿军战士一样,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出生入死战斗在保家卫国的前线。在一次战役中,父亲的右小 腿、腰部等处受了伤,敌人的弹片嵌在父亲的小腿、腰部……父亲和志愿军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北大门。—九五五年,战争结束了,父亲带着身上没有取完的弹片,回到了祖国。当年和父亲一起参军的七个人,只有父亲和另外两个战友回来了。那四个战友,永远地留在了朝鲜战场。</p><p class="ql-block"> 回国后,父亲被授予和平银制纪念奖章一枚。同时被授予上尉军衔。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亲通过他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正直、善良、勤奋的好榜样。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很严肃,很慈祥,为人耿直真诚,对子女们要求非常严格。父亲参军前,念了两年私塾,写得一手好字,特别是毛笔书法,还有一定的功底,这是他勤奋好学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的时候,父亲的部队驻扎在吉林市。一九六五年冬天,一辆公交车,在通过松花江大桥时,穿过护拦掉进了江里,父亲和他的战友们,第一时间跳进冰冷的江水里,救起了一个又一个落水乘客,寒冬腊月,滴水成冰,他们用生命,践行一个军人的职责。大家救完人上岸时,人们把冻僵的父亲拉上了岸边,由于场面比较乱,有人胡乱拿了件衣服,包裹在父亲身上,由于拿错了衣服,父亲穿着小一号的军衣,被送进医院。当时我很小,我家住在九台"八一公社”。母亲得到消息后,把我们子妹几个,寄放在邻居张阿姨家,立即赶到吉林市医院,看望父亲。当年的吉林日报头条报道了这一事件。母亲在讲述父亲救人的场面时,非常自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夊亲在我心中的形象越发崇高和伟大,在我心里就是英雄! 后来,父亲参加了文革的地方援建工作,到了九台县营城煤矿做军代表。在一九六八年和一九六九年,父亲代表营城煤矿,到北京参加了全国煤炭工业会议,先后两次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这是无尚光荣的事情,也是我和家人,最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去过北京,见过毛主席,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和荣耀的事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零年,父亲被调到延边卧龙钢铁厂,担任党委副书记。卧龙,那时候叫卧龙公社,位于长白山脚下,海兰江畔,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金达莱盛开的地方。这里百分之七十是朝鲜族。一九七一年,父亲把我们从九台接到卧龙。记得,一辆解放牌大卡车,把我们全家和家具一起拉到卧龙钢铁厂,我家和厂里职工一样,住在山坡上的职工家属宿舍。这里就是山沟,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最醒目的就是高炉,两座高炉的大烟筒特显眼,其次就是离它不远处的两座四层高的男女生宿舍楼,(后来建的,也是当地最高最好的建筑了)这里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由于父亲带头把家安下,很多成家的干部、工人,陆续把家迁来。父亲工作兢兢业业,学会简单的朝语。他和工人们打成一片,常常穿着工作服,一身泥土的回家吃饭,也常常到了吃饭的时间,忙的顾不上回家,那时候,虽然家里有电话,他也想不起来,或者根本就没时间和家人说一声。父亲关心的是每天出多少吨钢铁,有没有超额完成任务。经常半夜三更有人打电话,报告产量,一旦发生事故,父亲会亲自去现场。父亲从不多吃多占,从不要别人的东西,我记得有一次,有人给我家里送了一包糕点,当时父亲不在家,等父亲回来知道后,—边说母亲不该收,—边让我送回去。那个年代,副食品缺乏,我多想让父亲留下,给我们解解馋! 走在路上,真想偷吃一块。但是我不能,只能乖乖地送回去了。虽然当时不明白,但对父亲的话只有执行。如果收了别人的东西,一定照价付钱的! 父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的为人坦率真诚是公认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年底,父亲上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节目,电台播放了对父亲的采访及讲话录音。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中央电台的记者,在我家给父亲录的音 …… 现在想想,父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拚命工作,其中有过多少苦辣酸甜,只有父亲知道。所有这一切足以证明,父亲是一个有革命信仰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五年父亲受命又回到部队,当时正值四十六军和六十八军换防,父亲又从东北来到了徐州。一九七七年十月,我们全家也和其他随军家属一样,最后一批来到徐州。两年后,父亲转业回到了河南老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为人正直,两袖清风。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是父亲的信条,也是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父亲那一代是有信仰的,有目标的,他们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目标奋斗了终生。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的信仰和目标又是什么呢?仔细想想,有点漠然。做人一定要有梦想和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是个军人,做为军人的后代倍感荣耀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值八一节之即,倍加思念我的父亲。父亲,您是我的榜样,我下辈子还要做您的女儿,您是我永远的父亲。 </p><p class="ql-block"> 2016.4.3发表于《军人后代》</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1.7.3</p> <p> 父亲高维坤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