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杆子与笔杆子的变奏曲

兿木堂~孙庆伟

<p class="ql-block">——著名军旅作家赛时礼人生自述前面的话这是28年前的一次独家采访活动。</p> <p class="ql-block"> 1993年,时任文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我为拍摄一部挖掘文登地域文化的电视专题片《漫话文登学》,受命带队赴全国各地采访文登籍名人,其中赴济南采访赛时礼和张海迪两位同志。</p><p class="ql-block"> 1993年8月5日,我带着文登电视台的记者来到济南赛时礼同志家中采访,由于只需取几个镜头,所以采访很快就结束了。但对赛时礼同志缺乏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商量赛时礼同志,让他把自己的人生情况写一个较为详细的文字材料捎给我。回到文登不久,我就收到了赛时礼同志寄来的材料,我看完后就将它珍藏起来。谁知这一珍藏就是近30年。 </p><p class="ql-block"> 2020年我家的暖气管道漏水,把我珍藏的这么多文字资料都泡了汤,我在抢救这些资料时发现了赛时礼同志的这份人生自述。信纸已经湿透了,有些字还能认清,有些字已经模糊了,我象整理文物一样,从零碎的纸片上一个一个抄写着,拼接着,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把这份材料全部抄写下来。</p> <p class="ql-block">  在整理抄写的过程中,我发现赛老的这份材料写得很好,很精彩。不但内容全面具体,而且感情真挚,激情飞扬,通篇充满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十分感人,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重读这篇人生自述,对教育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英雄主义精神,在新时代为建设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决定将这份人生自述公开发表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 —— 陈全伦</p> <p class="ql-block">  我是1917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高村镇坤龙邢家村的,父亲是个穷苦忠厚的庄稼人。我自小就跟父亲下田劳作,农闲时,走乡串巷卖梳头篦子。我在本村小学读书四年,因家境贫寒无力升入高小。下学后,我边参加劳动,边在村子里的“子弟会”学习京戏。京戏中那些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豪杰令我神往。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京戏给了我最初的文学熏陶,至今我仍是个京戏迷,常常唱上几句,京剧艺术的影响渗透到我的小说和影视作品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我参加了八路军,1940年入党,在战争年代,我参加了大小二百多次战斗。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多次立下战功。我这个人胆子大,点子多,敢冒险。参加和指挥许多战斗都是险中取胜。《三进山城》、《智取威海卫》、《追踪》等作品都是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创作的。我的作品是战斗生活的馈赠,在战争年代我先后多次负重伤,颈、肩、腰、手臂布满伤痕。战争把我塑造成这样的形象,左腿矮一寸,右腿僵直,走路只能在地上拖,右眼失明,左眼仅余0.2的视力。右手残废,右臂抬不起来,只能用左手捅字,腰椎移位,坐久了腰会被匝死,要别人搬起来,多处神经受伤,造成左边半身不遂。战争使我成了一个特种伤残军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于伤残,1962年我从师职干部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被定为终生供养。</p><p class="ql-block"> 我是个不愿安生的人,像一匹驰聘疆场的战马一样,拴在槽头,总想挣脱羁绊,到沙场上去奔驰,离休后的清福实在享受不了。在那些日子里,我心象一片脱离树木的树叶,在痛苦中旋飞,在彷徨中沉浮。我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那战斗的生生死死,日日夜夜在脑际中涌现,胜利的喜悦,失败的懊丧,脱险的庆幸,失去右眼的悲痛,象潮水一样,冲击着我的心。我产生了要把这一切通过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强烈冲动。决心拿起笔来投入新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文学创作对我这样的只有四年小学文化的残废军人来说,共困难程度绝不亚于战场上的拼杀。严重的伤残给我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眼睛看不清,常常使我老是写不出一个字,左手捅字的速度,慢得叫人心急如焚,腰椎活动不便,使我多次摔倒在软椅上造成骨折。又加上文化程度低,没有写作经验,使我空有一肚子素材,却无从下手。急得寝食难安,面对巨大的困难,我没有退缩,一个军人的姿态与伤痛抗争,与厄运拼搏,终于闯进了文学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1964年,我的第一部小说《三进山城》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两年的汗水和心血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在长春电影制片厂领导的鼓励和帮助下,1968年我又把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当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这部影片共发行二百八十多个拷贝,曾一度风靡海内外,在亚洲、欧洲、非洲一些国家和香港放映。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接着,我又完成了中篇小说《陆军海战队》。</p><p class="ql-block"> 1977年又写出了《智闯威海卫》中央广播电台多次播出,不少出版社绘成连环画出版发行。1980年我又把它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由中央电视台拍成并播出,1979年写出中篇小说《追踪》,1980年,1980年与人合作《宁海沉浮》,1985年与人合作的电视剧《血醒》由中央电视台播出。三十多年来,连同长篇回忆录,我共创作了16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1981年被选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山东分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9年荣获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将”。我是个军人,在写作上我追求那么一种与战争相适应的粗犷豪放的美学风格,在战争年代我看到的流血牺牲太多,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我在自己的作品中追求一种明快的格调,不喜欢悲悲切切而喜欢表现我军的大智大勇,非凡胆识。通过传奇故事般的情节,体现革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  我已经是七十多岁的人了,我的人生道路的上半生,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冲杀;下半生是在心与灵的文坛上拼搏,它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同,是那样的矛盾差异,又是那样的和谐统一。如果人生是一首歌,那么我演绎的就是一部枪杆对笔杆子的变奏曲。</p><p class="ql-block"> 1993年8月15日</p> <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陈全伦</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1954年11月出生</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山东省文登市人</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国作家协会会员</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兼影视委员会委员</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威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h3><h3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80年代陆续开始发表作品。曾在《十月》发表中篇小说《磨坊》、《油坊》和长篇小说《包子铺》《徐士林》,十几年来共发表和出版各类教学作品近百万字。出版散文集《昆嵛山人家》、中篇小说集《土枪王》、《磨坊油坊粉坊》、综合性文学作品集《飘香的果园》。拍摄电影《婶子》(与袁学强同志合作)、电视连续剧《磨坊女人》。《婶子》获得山东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特别奖;中篇小说《磨坊》获威海市文学艺术奖金奖。</h3><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