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之第一天第一站

吉为中心

<p class="ql-block">  八一”建军节来到了,我又想起了六十年前刚穿军装时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转眼已经一个甲子了,还是那么清晰那么刻骨铭心。</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一年初夏,我报名参军,实现了当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愿望。那年我17岁,青岛25中(现为二中分校)高中一年级学生。</p><p class="ql-block"> 告别了可爱的母校、尊敬的师长和亲爱的同学们,8月10日上午9点到当时在市南胶东路上的市委党校集结。这是我们“投笔从戎”终生难忘的第一天。</p><p class="ql-block"> 那批兵,从学校招收的人很多,但没有大红花,马路上也没有欢送的人群,偶尔看见“好男儿要当兵”“一定要解放台湾”之类的标语口号,街道上平平静静如同往常。家里也很平常,工作的上去班了,读书的上学去了,只有五岁的小弟弟是个“闲人”,娘让他送送我。那时汽车很少,马路就是孩子们的游戏场,走出里院的大门,我就让小弟赶紧回家,“儿行千里母担忧”,我直觉娘的揪心。路上,娘似乎就在身边,一会儿帮我整整衣领、一会儿拽拽衣角,甚至还摸摸我的脸,我回头望望,哪有娘的影子!禁不住鼻子发酸。十七年来第一次背井离乡、远离娘亲,我的心很痛、脚很沉。上车前,再回头张望张望,娘,来了还是没来?!挤上公交车,车往前走头往后扭,从车窗上瞅瞅再瞅瞅,目光告别了越来越远的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跨进党校的大门,便不再是“同学”,一下子变成了“新兵”,变成了战友。</p><p class="ql-block"> 领兵军官在集合、点名、布置要求后,又风趣诙谐地说,从现在起不能回家了,这里管饭啊!一句话,激起我们的热烈欢呼。那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严重时期,“饭”是个最诱人、最能刺激人心的字眼,一句话,把本来很拘谨的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场面一时轻松热闹起来,一下子把我们融入了一个亲切的大家庭。</p><p class="ql-block"> 从这天起,在党校的校园里,我们满怀喜悦地“金蝉脱壳”,实现了由“民”到“兵”的转变。“蜕”去了学生装,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绿色军装(还没有帽徽、领章),耳边响起的不再是“郎朗读书声”,而是“金戈铁马”的军令号角。</p><p class="ql-block"> 青岛市委党校是我们走向保国守疆征途的第一个驿站,战友们都牢牢地记住了这一站。</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知道了我们是守卫京、津的“要塞兵”,“山东辽宁门两扇,长山列岛是门栓”,守岛建岛是我们的职责;</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学会了“系风纪扣”,穿上军装,就要有“兵”的样子,要着装整齐,走路要甩臂,站立要挺胸,讲究军容风纪;</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学会了打背包,这是解放军战士的基本技能,就是把被子横竖各四折,然后用五米多长的背包带捆起来,要竖两道、横三道,要三道压两道。经过反复练习,这背包才打的像那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很多军旅歌曲,像《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和《三八作风歌》等教育性强、歌词较长的歌曲;还有简明有力的队列歌曲,例如《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说打就打》等等。我们饭前唱、会前唱、列队行进唱,雄壮的歌声鼓舞着我们斗志昂扬。</p><p class="ql-block"> 8月14日, 我们穿着肥大的军装,左水壶、右挎包,武装带一扎,背上背包,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到火车站,向长山列岛进发。从此,“兵”的情结,也就牢牢地留在回忆往事中了。</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一个解放军战士踏上革命征程的起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2021年7月20日</p><p class="ql-block">&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