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岁寒三友”

舒华

<p class="ql-block">  图文/舒华</p><p class="ql-block"> “岁寒三友”是一个成语。泛指松、竹、梅三种植物;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p><p class="ql-block">我遇见的“岁寒三友”,不是在成语中的松、竹、梅三种植物。而是一座群雕,由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三人组成的群雕。</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在桂林漓江上的訾洲岛上游玩。遇到了这“岁寒三友”,我很震撼。</p><p class="ql-block"> 田汉(左一),艺术家、剧作家等。创作剧本《关汉卿》、《谢瑶环》、《白蛇传》等。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p><p class="ql-block"> 欧阳予倩(中),艺术家、剧作家等。创作剧本《潘金莲》、《忠王李秀成》等。</p><p class="ql-block"> 徐悲鸿(右一),艺术家、画家。《奔马图》、《珍妮小姐画像》等。</p><p class="ql-block"> 这三哥们,要数田汉脑门最大,冲击力也最强。他还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组织和发起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已经很累了。清末开始就战争不断,太平天国、八国联军、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等等。但始终是热衷于内战,对于外敌,比较麻木。如《东南互保章程》就是: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期间,中国南方两江、闽浙、湖广、两广与山东等地区不参战。就是躺平。日本人之所以敢于侵华,看准的就是这一点。让日本人没想到的是,有三首歌打乱了次序。它们是:《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p><p class="ql-block"> 《松花江上》一句“流浪、流浪…,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唤起了中国人的同情心、恐惧心。《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激起了中国人的血性。而《毕业歌》号召了中国最年轻、最有朝气的年轻人“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一股抗日的浪潮,在中国大地掀起。田汉就是那掀起巨浪的蝴蝶翅膀。当然,政治家的见风使舵,也在推波助澜。</p><p class="ql-block"> 在“国破山河在”的时期,在内战不断的时期,中国无疑处在冰冷“岁寒”期。这三哥们在一起宣传、鼓动抗日文化运动,像松和竹那样,经冬不凋;像梅那样,迎寒开花。是真正的“岁寒三友”。</p><p class="ql-block"> “岁寒三友”其实也是“心寒三友”。以田汉最寒。欧阳予倩1962年病逝,徐悲鸿1953年病逝,躲过一劫。</p><p class="ql-block"> 文革开始,田汉即被“专政”,关押在秦城监狱。斗田汉的时候,那些红卫兵女生特别厉害,用那带钢扣的皮鞭,没头没脸地打。看管田汉的很残酷,因为田汉有糖尿病,有时小便忍不住尿在地上,他就迫田汉趴在地上把尿喝掉。在田汉的日子不多的时候,时而清醒时而昏迷的田汉,最想念的是母亲。他有时沉吟著:“放我回家见见我妈妈吧!”极度痛苦之中,他常常似梦非梦地想到自己的一生,想到自己的亲人们,想到死。这位大艺术家,一生最求美。他说过:“艺术家不妨生得丑,但不可死得不美!” 专案组告诉他,案子已经定谳,是“叛徒”、“特务”。这让他情何以堪,死何以瞑目。</p><p class="ql-block"> 1968年12月,在寒冷的北京,在监狱般的301医院病房内,田汉带着无限的遗憾和悔恨死去了,终年70岁。一件大衣,一副眼镜和其他几件衣物摆在病房里,没有人来取。没有亲人和朋友来与他告别。</p><p class="ql-block"> 然而鬼使神差一般,当田汉离开人间之时,广播里正响着一首人们十分熟悉的《毕业歌》。也许是为了鼓励新的年轻人“继续革命”吧,但不管怎么说,《毕业歌》毕竟是为田汉送行了!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p><p class="ql-block"> 1979年初,田汉的冤案得到“昭雪平反”。那时田汉已死去11年。</p><p class="ql-block"> 让我耿耿于怀的还有:田汉之死与红卫兵有关。这是我遇到“岁寒三友”,几年后还放不下的原因。我也是红卫兵,也是听了他的歌,热血沸腾的。红卫兵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是抗日英雄嘛。红卫兵与红缨枪的区别,可能就是导弹与红缨枪的区别。目标、按钮,在别人手里。</p><p class="ql-block"> 无论怎样,“岁寒三友”,请接收我崇高的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