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泉的故事

郭锡镇

<p class="ql-block"> 照片是三年七班刘松泉,七班的微信群群主。大学毕业,从沈阳铁路局车辆段退休。</p><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8日,三年七班在石磨面馆举行《李兴东诗集首发式》,我见到了刘松泉,他对我们三年八班的班主任李庄华老师有印象。说起一件往事儿。那时刘松泉念书时候,背稍有点驼,不直溜。李老师心细,发现后告诉刘松泉班主任孙秀文老师,让刘松泉把身板挺直,防止将来背驼。</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学生刘松泉不忘师恩。刘松泉同学说起来这件往事儿,非常感谢李老师的关心!</p> <p class="ql-block"> 话说泉哥</p><p class="ql-block"> 泉哥是谁?是泉水。那泉水又是谁?是刘松泉,我的同窗。</p><p class="ql-block"> 当年社会上流行安装矿石收音机,我顺势而动,经常与同学去大西门物资交流市场去买什么电阻、电容。</p><p class="ql-block"> 一天,听说泉哥也有这个爱好,且成功了,缘此,我们几人曾前去登门拜访。</p><p class="ql-block"> 泉哥家似乎在大东路,小河沿一带。他的家很冷清,倒也寂静。听说他的父母早亡,一切都靠姐姐而过活。泉哥过早地失去了父爱与母爱,令人同情与怜悯。但从泉哥的精神状态上来看,他却毫无忧愁之态,当是成熟了。</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之际,他是可以留城的,但他不甘心寂寞,是一位热血青年,竟背着相依为命的姐姐,偷拿着户口簿,毅然截然地要求去农村插队落户!他认为,自己是名团员,何以不融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去?</p><p class="ql-block"> 泉哥的愿望实现了,他去了法库十间房公社农村。由于泉哥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表现突出,不久,他被选为大队团总副书记,青年点点长,兼生产队现金、粮食、物资保管员等职务。</p><p class="ql-block"> 得到了领导与社员们的信任,泉哥觉得责任重大,认为不可辜负了大家的重托,一定要把工作做好。</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在给社员们分西瓜的问题上,他与一队长发生了分歧。他坚持集体财产是大家的主张,不允许任何人营私舞弊。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别的领导与社员们的赞许,但也让有的人心里不爽!</p><p class="ql-block"> 在生产队分萝卜时,有人私藏。他亲自去那户人家将萝卜翻出!</p><p class="ql-block"> 春耕时节,一车老板儿头一天将机具拿走,翌日出工时却声称没有机具而拒绝下地!</p><p class="ql-block"> 农时岂可误?泉哥一气之下,从他家翻出了机具。这件事与私藏萝卜如出一辙!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时,车老板儿觉得有失自己的面子,怒不可遏地抄起了一把镐头,朝泉哥的头上劈来!</p><p class="ql-block"> 说时迟,那时快,被当时在场的钱队长一下子擎住了镐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①(待续)</p> <p class="ql-block"> 一位伟人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那么,泉哥呢?</p><p class="ql-block"> 泉哥为人正直,做事坚持原则,疾恶如仇。这么一来,虽然说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拥护与爱戴,但也让私心太重的人不悦。这也便给泉哥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不曾料到的障碍与阻隔。</p><p class="ql-block"> 泉哥认为,做事要无愧于人,那也便无愧于自己。良知犹存,何虑风浪起?然而,有时正直与善良在某种情况下也会没有市场。现实是残酷的,当泉哥被荐举回城或入学深造调转之际,某些“不爽”之人以“没有合适人选来接替泉哥工作”为由,拒绝放行!这让泉哥哑囗无言,欲哭无泪,那天理呢?</p><p class="ql-block"> 泉哥意识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所“欠缺”,那耀眼的“业绩”一文不值!倘若再这么继续下去,他的未来可能会更加坎坷,充满着荆棘,永无宁日,甚或会碰个头破血流!</p><p class="ql-block"> 有人在帮说情,但无济于事!都说,“人挪活,树挪死”,泉哥只好忍痛割爱,另辟他途,告别了熟悉了的乡亲们,还有那熟悉了的一草一木,他去了另一陌生的乡村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 人世间的事往往让人懵懂,同样一件事儿,有的人从中作梗,有的人会提供方便。人当善良与正直,但也会有人待此而不屑一顾,甚或“唾弃”!泉哥在思索人生,他不相信正直与善良没有用武之地!他相信自己终究会遇上能欣赏自己的人,那就迎难而上,也许哪一天自己也就遇上了知音。</p><p class="ql-block"> 困难与挫折不会让泉哥气馁与退缩,苦难也是一种财富,泉哥把这笔“财富”收藏了。泉哥的经历催他早熟,当以借鉴。他意识到了人生的不易。他在慨叹人生,但他不会沮丧,权当是一场历练!</p><p class="ql-block">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泉哥来到了一新的生活环境中接受再教育。他接受了教训,再也未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他重新做起,忘我地工作,在插秧大会战中表现出色,得到了领导与群众的一致赞许与好评。</p><p class="ql-block">②(待续)</p> <p class="ql-block"> 机会终于来了,人们推荐他去大连铁道学院深造。这倒让我想起了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写的一段话:“文王拘,演《周易》;孔子厄,做《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膑膑脚,兵法修列......”而泉哥的遭遇岂不似“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吗?物及必反,否极泰来,泉哥该扬眉吐气了!</p><p class="ql-block"> 在教学楼,在图书馆,在校礼堂,到处都留有泉哥的身影。泉哥在知识中徜徉,如饥似渴地涉猎着,汲取了太多的营养。毕业后,他去了山西太原,先任技术员,车间主任,后几经周转,回到了故乡—沈阳。</p><p class="ql-block"> 泉哥历任过工程师与沈阳铁路局架桥队队长,为祖国的铁道事业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泉哥一辈子大多与铁路打交道,与其有着浓厚的情感。而今铁路事业一日千里,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这里也有着泉哥的汗水与辛劳。</p><p class="ql-block"> 泉哥一生走南闯北,数次进京,这岂不是弥补了他童年的欠缺!苍天有眼,不会将痛苦都塞给同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泉哥是幸运的,进入过了高等学府,没有荒芜了青春与学业。这既有党的培养,也有他自己刻苦努力的因素,还有机遇。谁的一生也不会一帆风顺,而有了历练也便会让人更加成熟。</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由于自己的追求与际遇各有不同,其经历也便会有所不同。有的人一生平庸,有的人一生活得很精彩,有的人一生默默无闻,有的人其人生跌宕起伏,富有传奇色彩,那泉哥呢?</p><p class="ql-block"> 倘若您对泉哥很感兴趣儿,不妨伺机与他小酌。待动情时,也许会有“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的苦痛,令人唏嘘。那么,他的内心深处也许会有独到的见解与“一波三折”。曾经的踌躇满志渐行渐远,给心灵一个安抚,岂不是好!</p><p class="ql-block"> 那一日,泉哥的女儿大婚,我去了。觥筹交错之际,泉哥笑容可掬。数年同窗,一世情深,大家频频举杯,我料知泉哥的心并非静如水。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给自己一个支撑,给自己一个拥抱。我相信:泉哥会有一个幸福的晚年。</p><p class="ql-block">③(待续)</p> <p class="ql-block"> 补记:泉哥在班级里当过物理科代表,与物理老师程广济过往甚密。缘此,泉哥很快就学会了安装矿石收音机、半导体收音机及照像技术。</p><p class="ql-block"> 泉哥从山西太原调回沈城之后,开始从事铁路架桥工作。他参加过无数次铁路救援、抢险,为保障铁路大动脉的畅通,立下过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当他与同事们完成架设庄河铁路大桥时,一位当地老大爷跑过来,激动地紧握着泉哥的手,说:“庄河的老百姓谢谢你们!当年小日本,国民党都没把这座桥建成,而共产党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当时,庄河县县长(现是庄河市)代表全县人民致谢架桥队!</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泉哥与队友们奋战了一年,将日伪时期,由龙镇至黑河的铁路铺设完成。</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苏联撤军时拆掉了的铁路桥。这是77孔,八座桥梁,施工难度大,工作量也大的工程。而打通了这段通道,其意义又是那么地重大!</p><p class="ql-block"> 黑河地区属严寒地带,一年无霜期仅52天,最低温度可达零下52度,其工作环境竟是何等地窳劣!他们露天高空作业,连续奋战了近15个小时,那又是何等地艰苦与艰辛!</p><p class="ql-block"> 泉哥历任过车间书记,武装部部长,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和标兵。这是泉哥自己努力的结果。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铁路,也便得到了领导与同志们的认可与好评!他之所以能莸得如此多的殊荣,那是众望所归,理所当然,令人赞叹!</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各有不同,而其走过的路也会各有不同。有时,其人生路由自己来掌控,有时不能。但只要有了付出,也就会有回报。</p><p class="ql-block"> 泉哥的一生有过低迷,但他认为:别在树下徘徊,别在雨中漫步,别在黑暗中落泪。他相信:阴霾不会太久,阳光就在眼前。他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绿洲!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昂首前行。他不在乎别人是在对他哭,还是在对他笑。他告诫自己:堂堂正正地做人,光朋正大地做事,无愧于人,那便是对自己最好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泉哥值得让人尊重与敬仰!这就是我的泉哥。</p><p class="ql-block"> (庶言作于2020年5月16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话说泉哥补遗</p><p class="ql-block"> 当年,松泉下乡插队在法库县十间房钱家大队知青——刘松泉的经历令人反思与同情。</p><p class="ql-block"> 松泉对工作是认真与积极的,否则,他不会被领导提拔为大队团总支副书记,也不会当生产队保管员,那是大家的信任。然而,一旦触及到了某些人的利益,也便会身陷囹圄,换来了意想不到的“款待”,那就是凡有知青抽调与荐举,一律“挽留”、“靠边站”,这让人心里很不是个滋味儿!</p><p class="ql-block"> 松泉无奈,找到了时任公社五七战士、十间房公社党委副书记老黄反映情况,“老黃”很正直,对于松泉的遭遇深表同情与理解,同时也感到很气愤,这么优秀的知青,何以不放飞?</p><p class="ql-block"> 他去钱家沟大队调查了解情况,与有关人员协调,无果。“老黄”意识到了“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这里地方家族势力根深蒂固,感觉这事儿很棘手。但他不会袖手旁观!老黄很有工作经验,冥思苦想,决定让松泉“金蝉脱壳”,异地安置,改善一下环境!</p><p class="ql-block"> “老黄”慧眼识英才,松泉如愿以偿,这真是千里马遇上了伯乐。日后的事儿足以证明了“老黄”是怎样的一位领导者!而事业的成功与否,重视关心知青的选拔、抽调工作,岂不是可掉以轻心吗?</p><p class="ql-block"> 松泉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段人生难忘的经历!记住刚直不阿的五七战士老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庶言补遗于2021年7月20日)</p> <p class="ql-block">黄副会长:</p><p class="ql-block"> 如面,有一知青讲到你父亲身为法库县十间房公社党委副书记关心一名知青的经过。我感觉这是五七战士老黄儿女们聆听不到的真实故事。</p><p class="ql-block"> 故事主人翁刘松泉,沈阳六中下乡法库县十间房公社钱家沟大队知青,时任生产队保管员,遭到当地恶势力迫害,无奈之下,求助时任公社党委副书记老黄,在黄副书记的关心帮助下,得以脱身。最后知青刘松泉离开钱家沟大队,在新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被推荐上大学(大连铁道学院),成为桥梁工程师。沈阳铁路局桥梁段领导干部。</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与我讲述了黄副书记当时关心知青的具体情况。这应该是老黄留给子女宝贵的财富,也是留给共和国知青网的真实故事。</p><p class="ql-block"> 黄副会长有什么想法?可以讲给共和国知青网编辑部听一听,做一期节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七战士老黄长子黄明复系共和国知青网副会长。会长于立波(68年沈阳三十八中学下乡到开原县十八道岗子公社知青)。沈阳市政府政研室处长退休,创建了共和国知青网,在全国知青中有一定影响。</p> <p class="ql-block"> 我命运的转折,指路的明灯—十间房公社党委黄副书记(五七战士)。</p> <p class="ql-block"> 2021年7月8日,三年七班主持人孙荣敏受群主刘松泉委托主持《李兴东诗集》首发式。</p>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伦懋廷主笔,我就是编辑。松泉感谢时任公社党委副书记、五七战士老黄有料。</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在公社人保组与五七战士老黄有交集,我在二师念书,老黄走五七回来在沈河区教育局当党委书记,而且见上一面。</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我以东北知青网管理员身份造访共和国知青网,接待我的黄明复副会长,说来也巧儿,竟是五七战士老黄的长子。</p><p class="ql-block"> 黄明复告诉我,家父离休前任沈河区经济委主任,94岁辞世。</p><p class="ql-block"> 松泉感恩时任公社副书记老黄,我在做共和国知青网副会长黄明复与松泉见面讲述五七战士老黄关心知青的故事……。更精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原创]五七战士—老黄 2014-1-8 19:20:00</p><p class="ql-block">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诗表达我与五七战士老黄之间的情感有味道儿。1968年9月我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到法库县一个叫“南营子”的小山村。不久被抽调到公社搞“红海洋”,源于我在“文革”期间练就写大字块美术字的功夫。公社礼堂、走廊里的毛主席语录板上的美术字都出自我手。公社革委会领导对此很是满意,称赞归称赞。最大的奖赏是领导把我留在公社革委会人保组工作了。离开青年点,食宿在公社,每天补助0.40元,大队记10分(分值1.00元)。</p><p class="ql-block"> 在农村的日子里,我感到知青与五七战士关系多少近面点,因为都是从城里来到农村“改造灵魂闹革命”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走到一起来了。那时五七战士每周集中在公社礼堂学习一次,我认识了五七战士的头儿老黄,中等个,五十多岁,戴着一副眼镜,穿着黑色中山装,饱经风霜的脸庞,透着干练的神色。老黄是沈阳市沈河区某部门的领导干部,走五七道路安家落户在小荒地大队。另一个头儿(副职)是女的,姓董,矮个子,齐耳短发,显得精明强干,据说是省某厅机关干部走五七道路,安家落户在赵贝堡大队。还有一位五七战士老翟,五十多岁,瘦瘦的身材,被安排在公社负责知青工作。老翟有时就问我一些各大队知青方面的事情,知道老翟是沈阳市沈河区团结路公社的干部,走五七道路安家落户在小荒地大队邓家山自然屯,离公社所在地二里地。</p><p class="ql-block"> 老黄被结合到公社革委会领导班子里,在公社出出进进,工作忙得很,这是至今留在我记忆中的印象。有一次休息时,咱俩唠嗑,老黄显得十分和蔼可亲,不唱高调,很实在的人。我平时也愿意接近老黄反映一些知青有关方面的问题,老黄认真听取意见,及时反映给公社革委会领导班子。最后都是老翟到各大队去落实。1972年4月,我被推荐到沈阳二师(白清寨)上学,离开农村。后来,五七战士也陆续回城安排了工作,不知谁告诉我说老黄在沈河区教育局当党委书记。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多想去看望五七战士老黄啊!终于,有一天我抽出时间专门去沈河区教育局看望老黄。在二楼大办公室里,老黄还是那么忙,请示工作的人一个挨着一个,真比在农村公社时还忙。最后,老黄抬头一眼看见我,忙把我拉到他身边坐下,咱俩亲切交谈着,就像在公社时咱俩促膝谈心一样。老黄还把我介绍给身边请示工作的同志,强调是自己走五七时认识的知识青年。此后,听说老黄离开教育局,再后来,同学问起老黄到哪里去了?我也不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腊八,2014年元月8日我知道了老黄的消息,高兴地说是千真万确的消息,这真是机缘巧合。</p><p class="ql-block"> 我和清泉网友约定今天早晨9:00时一起造访辽宁省知青文化研究会(共和国知青网),办公地点在沈河区先农坛路13甲公园雅筑四楼。口字型的一层楼由沈阳市经济干部管理学院拨付给其使用。接待我和清泉的是黄明复副会长及值班秘书,黄明复副理事长,1962年沈阳市十八中学高中生,在时任沈河区经济委主任父亲支持下,下乡到新民县林场知青,在农村一干就是18年。在农村娶妻生子,1980年工作调动回沈。值班秘书,1968年初一下乡新民县兴隆农场知青,一年后,因病回城被安排在沈阳市机器制造学校校办工厂。</p><p class="ql-block"> 知青在一起说知青话,增进了相互了解。尤其是我在交谈中,介绍自己是68年下乡法库县十间房公社知青的时候,黄副会长插话说是他父亲曾下乡在那个地方,十间房公社离法库县南20里地。莫非眼前的黄副会长是当初五七战士老黄的儿子?果不出所料。黄副会长告诉我,他父亲今年高寿94岁,与他在一起生活。我高兴地即兴附信一封给五七战士老黄,请黄副会长代为转达。</p><p class="ql-block"> 我想在我敲键盘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老黄一定在读我写给他的信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群主笔下生风,松泉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如烟往事再忆,暮年获此殊荣!(孙荣敏)</p> <p class="ql-block">群主美篇同窗情,松泉荣耀拼一生。</p><p class="ql-block">历练魔难高昂头,共产党员树先锋。</p><p class="ql-block"> (李兴东 2021年7月20日晚)</p> <p class="ql-block"> 感动不已!松泉好样的!是金子到哪都闪光!(马凤祥 大东区政协原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 1966年8月28日左右。抚顺市十七中学几名同学来我校串连学习。刚时给我的启发是他们能来我们也可以去。我们在畅谈中决定去他们学校。次日到(红后代)組识开了介绍信。介绍信大约十几个人吧。我和齐俊德同学去沈阳南站办理去抚顺的车票。排队等候时他们都说去北京!当时心就活了。我和齐俊德同学说我们也去北京。结果介绍信十几个同学只批准五人进京。其余几名同学办理了去抚顺的手续。这样我们五名同学进京,其他几名同学去了抚顺。无意中开创了沈阳第六中学的串连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在当保管员的日子里</p><p class="ql-block"> 刘松泉</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背负着姐姐的期望,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征程。走出校门插队在法库县十间房公社钱家沟大队。钱家沟村是大队部所在地,原名“东前家沟”建制村。辖二道沟1个自然屯。该村清初时系一片荒山野岭,清乾隆年间,有汉军户钱五十由山东迁来此地垦荒首居,后有邱、张、邢、徐等姓迁入,因为于赵贝堡村东山谷中首居者姓钱,故名东钱家沟,后改为钱家沟。</p><p class="ql-block"> 我用自己的双手,努力耕耘着那片贫瘠的土地。在生产队里,我吃苦耐劳,表现突出。贫下中农选举我为现金、粮食物资保管员,成为了当时生产队的四梁八柱之一。我工作认真负责,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农民之间沾亲带故的非常复杂的裙带关系,曾因维护集体利益也一度得罪了一些社员的既得利益。但我对自己的要求特别严格,身正不怕影子斜,脚正不怕鞋歪,因为我知道,这是知识青年的品格。</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粮食短缺的困境中,我们入乡随俗,知识青年跟当地社员一样,实行每天早晚两餐制。早晨空腹下地劳动,九点多钟歇气回来吃早餐,傍晚下工回来吃晚餐。开始这样的生活有点不太习惯且非常艰苦,但我们知青依然坚持着。而我,在当上保管员之后,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生产队里做豆腐搞副业,每当豆腐出锅时,嗅到那诱人豆香味儿,让我垂涎欲滴。但我强咽着口水,坚决不接受张师傅送给我的豆浆或豆腐。因为我知道这是集体的财产,我不能个人多吃多占,被人戳脊梁骨。</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我坚守着自己的原则,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和担当。那段经历虽然艰苦,但也让我懂得了珍惜贫下中农的信任和坚守职业道德底线。</p><p class="ql-block"> (沈阳六中老三届校友群)</p> <p class="ql-block"> 寒夜单车行</p><p class="ql-block"> 知青奋斗魂</p><p class="ql-block"> 刘松泉</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却总有一些深深的辙印,留在记忆的泥途之中,引人回望、沉思。当目光触及锡镇笔下的《从法库回家的线路》,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知青往事,便如潮水般汹涌袭来,其中那次骑车往返于沈阳与法库十间房钱家沟的经历,尤为刻骨铭心,仿若一颗璀璨而沧桑的星辰,在我心灵的夜幕中熠熠生辉,至今仍闪耀着坚韧与奋斗的光芒,照亮我走过的每一段路程,也时刻提醒着我那段热血与汗水交织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 彼时,我不慎将小队仓库钥匙遗落在沈阳家中,归期已近,仓库诸事待启,而我囊中羞涩,无钱支付那往返的车资。一时间,焦急如潮水般将我淹没,可在那看似绝境之中,心底有个声音在呐喊:“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得知社员刘货郎有车可借时,一丝希望之光瞬间点亮了我黯淡的眼眸。</p><p class="ql-block"> 骑车踏上归沈之路,风在耳畔呼啸,似是为我加油鼓劲,下坡的路轻快顺遂,如同命运偶尔洒下的一丝怜悯之光,让我得以顺利抵达家中。可返程,才是真正的考验。夜幕渐沉,像是一块沉重的黑布压顶而来,顶风如猛兽嘶吼着阻挡我的前行,上坡的路每一寸都似灌了铅般沉重。车轮在崎岖的道路上艰难转动,力气渐渐被抽离身体,双腿似有千斤重,每蹬一下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但放弃的念头从未在脑海中闪现,知青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推车前行,掌心被车把磨得生疼,汗水湿透了衣衫,又在寒风中变得冰冷刺骨,紧紧贴在后背。夜色渐浓,四周一片死寂,唯有自己沉重的呼吸声和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声相伴。可心中那团火,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却越烧越旺。</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那漫长黑夜的尽头,青年点的轮廓隐隐浮现。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酸痛都化作了一种难以言喻的自豪与欣慰。这段经历,不仅仅是一次艰难的跋涉,更是知青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困境中坚守,在磨难中奋进,用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书写着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虽岁月流转,可那寒夜单车行的身影,已深深镌刻在灵魂深处,成为永恒的记忆,时刻提醒着我:无论前路如何艰难,只要心怀信念,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歇,奋斗的火焰就永远不会熄灭。</p><p class="ql-block"> (作者系沈阳六中老三届校友群,三年七班群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