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7月16日,名师优课—2021年“教师核心能力深度训练营”在林城贵阳开班,库尔勒市第二小学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特派出一行4人的团队参训。此次培训设小学语文班、小学数学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习总书记说过,要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不断深化认识,增强自觉性。每次都有一些进步,日积月累,领悟就越来越深。因此,每一次的学习,我们倍感珍惜!</span></p> <p class="ql-block"> 开班典礼上由班主任老师带领我们宣读了人民教师誓词,由此为期五天的学习,正式开始了。</p> Day1:节遇谓之命 <p class="ql-block"> 一开始,我们<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span>幸现场观看了华老师的《数字黑洞》—神奇的495。课的教学设计源于书上一道数学游戏题,这常常是我们忽视的。华老师的处理不是停留在计算层面,得到相同的结果495,而是就此展开,通过寻找密码的情境,了解数学黑洞,培养能力,掌握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 在开放性教学中尽显其智—对出现的问题学生会有高质量的分析:为什么所选数据各不相同,但结果都是495呢?为什么计算中有错误,但最后结果也能得到495……</p><p class="ql-block"> 随后的课后交流,感受颇深。华老师博览群书,能从中国古典哲学和西方哲学中体会到数学和教育的真谛。单《道德经》一书华老师就读了20多个版本;在设计莫比乌斯带一课,相关书籍读了二十多本……这,深深被我们震憾到,我们纷纷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多读书。</p> Day2:勇敢的退,适时的进。 <p class="ql-block"><b> —以《买披萨的故事》为例</b></p><p class="ql-block"> 华老师做这节课来源于<span style="color: rgb(62, 62, 62);">刘坚主编在他们教材编写组的群里分享了一则数学笑话。</span></p> <p class="ql-block"> 本节课华老师依次从讲故事—算面积—改编故事—算体积—算周长,精彩纷呈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随后华老师以:“我是怎么上课的?这节课值得上吗?这个节怎么上更有意味?”三个主题针对本节课进行了讲座。整堂课,华老师旨在<span style="color: rgb(62, 62, 62);">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怀疑精神”。华老师总是问学生“这是真的吗?”“还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吗?”最后华老师</span>总结:练习课、复习课的设计意图应该是期待学生创造,教师要勇敢的退,适时的进。</p> <p class="ql-block"> 下午的《角的度量》,华老师经过反复搜寻、思考和讨论,在课堂上呈现三个实际生活中的滑梯的角,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引发本节课的量角的学习需求。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先试先量,先想先说,正确的地方充分肯定,存在的问题一起探讨,学习活动顺着孩子们的学习天性自由展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真可谓上善若水,因物赋形。华老师真正做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p> <p class="ql-block"> 最后,华老师就他的《化错教育三部曲》进行了深远解读。容错—融错—荣错,三个词语,见证着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更是让我们看到了错误之中的真理,见证着错误之中的光荣。</p><p class="ql-block">“往好的地方想”;</p><p class="ql-block">“有的错误总是要犯的”;</p><p class="ql-block">“犯得越早,代价越小”;</p><p class="ql-block">“教育是用心的交流”;</p><p class="ql-block">“多走一步,别有洞天”;</p><p class="ql-block">“学生是夸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在华老师的讲座之中,这样的金句随口而出,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p> Day3:原来数学课可以这样上! <p class="ql-block"> 你相信吗?一张长20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条,学生可以玩50分钟,而且还玩得不想下课。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是不会相信的……</p><p class="ql-block"> 看到课题我们感到诧异:这是一节什么课?莫比乌斯圈是什么?它神奇在哪儿呢?</p><p class="ql-block"> 原来将一个长方形的纸先扭一扭,旋转180°,再对接粘贴起来(如图)。</p> <p class="ql-block"> 这个纸圈,它的奇妙之处可不少。孩子们始终围绕做纸条—剪纸条,沉浸在猜想与探求的快乐中,被数学的神奇魔力深深吸引着…在华老师的课堂上让我们见证了奇迹,原来一张纸条真的可以玩,并且学生玩得不想下课。</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数学课原来可以这样上!</b>这是我们听完课的第一感受。这是一堂不同寻常的课!整堂课中,学生在“猜想―验证―惊奇―猜想―验证-惊奇……”中一次又一次感受着数学的神奇魅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18px;">英国教育家帕梅拉•利伯克所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0, 82, 255); font-size: 18px;">“人们偏爱数学是因为它非常有用,然而更重要是,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其吸引力在于智力或美学上的满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学生感兴趣了,有欲罢不能的探求欲望了,我们还用发愁学生学不好数学,在课堂没有什么收获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带</p> <p class="ql-block"> 《分数的再认识》一课,华老师说:“分数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分数就是先分后数的数。”多么独到的见解!!</p> <p class="ql-block"> 《圆的认识》一课紧扣: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同时,华老师特别重视数学史料文化功能的挖掘,老师给学生讲解古人的“圆,一中同长也”、老子的“大方无隅”,都带学生体验古代先人的智慧。</p> Day4:数在心里 <p class="ql-block"> 2015年“9.3阅兵”之后,华老师执教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产生了非常好的反响。(参见2016年第4期《小学数学教师》,同年第10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p><p class="ql-block"> 2019年国庆节前夕,华老师收集有关70大庆阅兵的资料,他十分期待自己能在这次阅兵的震撼中再次超越自己,上出一节崭新的一课。</p><p class="ql-block"> 课中老师问:那些数写在那儿了吗?(生摇头)那,数在哪儿呢?(有学生小声说“数在心里”。)(教师在“数”的外围画上一颗大大的“心”。)</p> <p class="ql-block"> 华老师的精妙之处总能适时总结: 阅兵之美,美在力度,铿锵有力,震撼人心,彰显了东方大国的磅礴伟力!阅兵之美,美在精度,米秒不差,让我们联想到一系列的“中国精度”。适时向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老子在《道德经》中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找次品》一课华老师从一分为二到一分为三,行走于平衡和不平衡之间。</span></p> <p class="ql-block"> 由“舌尖上的中国”的启迪,华老师秉承民族传统传,设计出《指尖上的数学》,以“管中窥豹”的方法,观察“指尖上”“指尖间”的数、数的关系、形成规律。</p><p class="ql-block"> 听课老师与学生一起感受着观察、惊讶——“啊,怎么会这样?”;猜想、验证——“哦,原来是这样!”;追问、怀疑——“嗯,不都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 晚上,组委会还安排了文艺晚会。</p> Day5:好课恰似初恋般美好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半天,由华老师的徒弟江苏南通实验小学的严亚雄做了题为《好文章是写出来的》、《努力不负有心人》的讲座;贵州省教科院的张学杰做了题为《从小学数学典型教学案例,谈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 细想这五天来的学习,感受颇深。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成长资源。学生只有经历错误,才能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人生自古谁无“错”,学生尤甚。用他自己的话讲:“错不起的学生,对不了!”“错若化开,成长自来!”</p> <p class="ql-block"> 初恋是场美丽的邂逅。<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一节好课其实就是,设计了一场学生和知识的美丽邂逅。</b>有了这场美丽的邂逅,学生就会特别盼望着与知识的第二次约会、第三次约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