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大洋彼岸的抚顺人

平斯文

呼唤大洋彼岸抚顺人 <p class="ql-block">  呼唤大洋彼岸的那位抚顺人</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人生记忆中不可抹去的人物里面有位女性,她叫张洁,当代著名女作家、小说家,中共党员。原籍辽宁抚顺,1937年生于北京,幼年时父亲就抛弃了她和她的母亲。母女两人相依为命,含辛茹苦,在动荡中度过凄寒的岁月,也许因父亲的遗弃,所以造成她忘了父亲,也忘了父亲的家乡抚顺,从了母姓。读小学和中学时她爱好音乐和文艺。但是又因多种原因,毕业于 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从事了一项与文艺无关的工作。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1992年被美国文学艺术院选为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作协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 我和张洁虽然有几个相同之处:同是辽宁抚顺人,同为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同时又都偏爱文学。但是又有那么多不同之处:不同之一,她是我最佩服的陌生人,不同之二,同为校友,她是学统计的,我是学新闻的,她毕业时我才刚上小学。不同之三,同为抚顺人,在抚顺这座小城我却从来没看到她的身影,也没找到她的家人。</p><p class="ql-block"> 她的第一个丈夫是孙友余是个老革命,解放后为某部副部长,致力于经济改革并“中箭落马”。两人是半路夫妻,但是结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婚姻最终仍然破裂了。 </p><p class="ql-block"> 张洁母亲张珊枝自幼丧母,被寄养在亲戚家。后跟随父亲和继母生活。结婚后大概是被丈夫遗弃,带着张洁艰苦度日。曾在一个小乡村以教书为生,在散文《挖荠菜》里可窥一斑。张洁早年曾有过“不好”的经历,并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折磨。后与孙友余相识——相恋——结婚——离婚,历时二十七年。 张洁的第二任丈夫,曾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有写过,感觉张洁对待她先生很是尽职尽责,但是先生并没有对她很疼爱,她与母亲常年相依为命,因为爱情和婚姻的坎坷,两个人都把自己的感情孤注一掷投入到对方身上,尤其是张洁对于母亲的爱超乎寻常,被解释成当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希·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对于母亲的“共生固恋”。因而在母亲去世后,张洁曾一度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常常半夜在卧室痛哭。并且与母亲留下的一只小猫相依为命,把小猫看作母亲的化身,产生了非比寻常的感情。张洁曾写了多篇散文记录自己与小猫的相依相通,小猫死后一个月,张洁更是长歌当哭,写了一篇《哭我的老儿子》,感情深挚,催人泪下。</p><p class="ql-block"> 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前期深沉含蓄,擅用抒情性叙述与哲理性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中期以审丑为基准,采用调侃、反讽的手法营造种种超现实的文本景观,一抒发对世界荒诞性方面的体验;近期又转而平淡超脱,从关注现实的激烈走向关注内心的情感感悟,呈现出另一种美学风格。《无字》内容提要:张洁历时十二载,潜心撰著了这部凝重恢弘、空灵隽永的长篇力作。小说以女作家吴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进述了她及其家族几代女性的婚姻故事,通过凡人小事反映社会,有着非常广阔的背景,描摹了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中各色人等的与世浮沉、坎坷人生,展现了中国近百年间的社会风貌,对二十世纪的中国进行了独特的记录与审视,写出了一个说不尽的时代,堪称一部世纪性的生命史诗。</p><p class="ql-block"> 这部小说2002年由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是张洁继《 沉重的翅膀》之后,第二次夺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桂冠。也是目前惟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知在 》内容提要:小说紧紧围绕古画展开。一个又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偶遇,串联起这幅画卷在人间的颠沛流离;一代又一代收藏者,相互间有着不清不楚、千丝万缕的联系。谁也不知道这幅古画缘自一段凄美而惨烈的爱情,然而,凡与之有瓜葛者,大多命途多舛。是宿命,还是暗藏玄机?小说以纯文学笔法描述悬疑情节,于平实中见惊悚,于灵动中诉沧桑,写出了作家“另一面”的独特想象与探究,传达出作家对“知”与“在”的思考,更有几分难以言说的“禅”意,以长篇小说少见的简洁凝练、大捭大阖,把一个诡异离奇的故事写得神秘、空灵、动人心魄,读来酣畅、大气,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内容提要: 小说是在文革期间发生的故事,是一名才华横溢、勤于事业、忠于理想的音乐家被文革埋葬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学生为完成老师的遗愿而千里赴考感人肺腑的故事。读来感人泪下。《 流浪的老狗 》内容提要: 睽违多年,茅盾文学奖两度得主张洁终于推出了她的全新之作《流浪的老狗》,跟大家分享她这些年的旅行心得。张洁爱旅行,爱流浪,她甚至将自己比作流浪的老狗。在淡出人们视线的这段时间,她独自游走在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一路拍拍走走,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了一个个让人心动的瞬间,随心而动,有感而发,张洁用她的心精雕细琢了这本《流浪的老狗》,这也是她为所有喜爱她的读者奉献的饕餮盛宴。《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谁生活得更美好》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条件尚未成熟》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祖母绿》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我的四季》 代表张洁这一时期的散文是通向理想人生的艰难跋涉,出于生活中的左冲右突的困境。《 无字》获2005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长篇小说《 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 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p><p class="ql-block"> 长篇小说《 无字》获第二届 老舍文学奖、北京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小说选刊》2001—2002年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 女性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尔帝”国际文学奖。1992年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项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长篇小说《 无字》获第6届 茅盾文学奖,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荣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p><p class="ql-block"> 年迈的张洁依然还在写作,尽管她已经进入古稀之年。 虽然曾两捧茅盾文学奖,但她依然坚持每一部新作尝试新的风格、新的题材,她说自己总喜欢“试一试”。《 知在》是她的最新小说,一个披着“悬疑”外套的小说。但在这部小说中张洁试图表达的却是一种命运的不可掌控,一种隔绝,以及她自己对历史的怀疑。张洁说她不介意别人是否喜欢她的作品,不喜欢这个故事的人,可以把它扔在一边,但“哪怕天下人都讨厌我,我也会因为这些文字而活得自由自在”。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p><p class="ql-block"> 目前张洁已经卖掉了北京的房子,投奔远在美国的女儿,享受着天伦之乐。但是我相信她还是眷恋着文学,沥炼着她最衷情的事业,同时她也思念故乡,牵挂祖国。</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摘录了许多了解她的先辈的话,断断续续地想描绘一个高大的人,一定是不完整的,有缺失的,只希望我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们的注意,去完整的‘展示一位给我们留下珍贵作品的抚顺人。</p><p class="ql-block"> 张洁说:我从来没有爱过一件事像热爱写作这样。希望那些热爱文学的读者,读得懂我。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小时代”的时代,但我相信还有不多的几个读者,能懂得我。这就够了,人生难得几个知己。 </p><p class="ql-block"> 但愿她的故乡人,能为她不为的父亲担过,抚顺能多出现一些她的读者,她的粉丝,能放射出正能量的呼唤。</p> 呼唤大洋彼岸抚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