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昆虫学家杨惟义

华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二十年代的杨惟义</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序篇</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阅读《杨惟义传》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书中杨惟义教授的动人故事深深打动。一直以来,我都觉得他是一位很伟大的科学家。智慧源于勤奋,他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才智,成为世界瞩目的半翅目昆虫研究的领军人物。</p><p class="ql-block"> 我崇敬高山的伟岸,感叹长河的不息,仰慕幽兰的气节,敬佩太阳的豪气。杨惟义教授以学者的风范心系农业,以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对虫灾,他以令人景仰的学术勇气,高尚的品德和深入的科学探索,给予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力量,他的品格与风范更值得人们崇拜与仰慕。我被他传奇的人生经历深深震撼!忽然觉得,他的伟大不仅只是来源于他的智慧,而是体现在他对科学执着地追求。</p><p class="ql-block"> 杨教授揭开了昆虫科学领域神秘的面纱。人们也知道,沒有他就没有中国昆虫科学在世界的地位,是他的奉献与牺牲为人类开辟了一条探索昆虫科学的道路。那些科学思想则成了科学时代永不熄灭的火种。正是这些像杨教授一样的科学家坚苦卓绝,勇于奉献,才造就了这样一个科技时代,他们才是最可敬的人。我敬佩那些勇敢的人,他们活出了人性的光辉。在《杨惟义传》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探索科学的大千世界,更应该领略的是他追求真理,探索研究昆虫世界的奥妙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格与风范。一位科学巨人,又是一位淳朴的昆虫学家。他的聪明智慧,高尚的品格就像他杰出的科学成就一样,在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着令人敬仰的熠熠光辉。他坚强、他意志纯洁、严于律己,使我不得不肃然起敬!令人充满无限的敬意,并对杨惟义教授的传奇人生充满了好奇,让我们走进他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  杨惟义(l897一1972),我国著名昆虫学家、植物保护专家、农业教育家,我国现代农业昆虫学科开拓者之一,一代宗师。他曾在英、法、德等国博物院从事半翅目昆虫分类和昆虫区系分布研究,发现、发表了一个新科,十个新属,一百多个新种。是中国半翅目昆虫研究奠基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热爱祖国,他说:“我的事业在中国”婉言谢辞了国外科研单位高薪聘请,回国工作。抗战期间,日寇以500元日本军用卷诱逼他任华北治蝗局长,他誓死不从,不当汉奸!共产党赏识他铮铮铁骨与学识,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4月,毛泽东主席任命他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周恩来总理任命他为江西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60年3月周恩来总理任命杨惟义为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副院长。</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从一个放牛娃艰苦奋斗,勤奋治学成长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一级教授。1952年任江西农学院院长直至1968年文革,江西农学院被撤消。</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当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昆虫学会理事长,江西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致力于害虫防治,首创三耕治螟法,干晒密藏贮粮害虫防治等方法,有效地防治了农业害虫,挽救了大量粮食损失,为农业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1961年他年愈花甲,受国家派遣,赴越南帮助防治农业虫害及培训越南高级农业干部,成绩贡献突出,荣获越南政府奖状及授予他胡志明友谊勋章。不完全统计,杨惟义撰写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50多篇,著作10多本,科普文章40多篇,编写害虫防治讲义30多万字。杨惟义孜孜不倦教书育人,培养了大量农业高级人才。是科技教界的楷模,为人处事的师表,堪称一代宗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惟义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b style="font-size: 22px;">青少时期的杨惟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杨教授1897年出生于江西上饶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因家庭贫穷无力负担他的学费,至他9岁,家中才勉强让他读书。他自幼聪慧,很会读书,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勤奋学习。两年就将《幼学故事琼林》、《童蒙训》、《名贤集》、《杂字》、《孝经》、《童话神》等读完,还读了一本《四书》。从此,他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杨教授8岁与13岁时,爷爷和父亲分别去世,经济困难,无法上学,他帮家中干些活,利用放牛空闲,如饥似渴读书,特别是与一起放牛的孩子相处的很好,他常常给他们讲书中的故事,孩子们乐意为他照管牛。少年的苦难经历是人生难得的磨练。在他八岁那年闹蝗灾,庄稼被蝗虫侵蚀,心中萌发了要研究和防治害虫的想法。</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教育制度改革,全国师范类学生免费读书。这为想读书的贫苦孩子提供了一条途径。杨教授看到了希望,人类之所以能走出蛮荒、摆脱愚味、踏进文明,就是因为人类有不尽的希望。希望带给他无穷的信心,勇气和力量,激励着他去克服艰难和困苦。读书的希望给他带来光明,点燃了生命的火花,读书不仅可以改变历史还可以重写人生。是的我们可以没有金钱、没有地位乃至家园,但我们有一双勤劳的双手,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我们还会得不到我们想要得到的一切吗!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杨惟义故居(修缮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杨惟义的故居(修缮后)</span></p> <p class="ql-block">  杨教授17岁考入上饶鹅湖师范学校,求学三年,勤奋学习,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带病坚持毕业考试, 取得优异成绩,荣获鹅湖状元桂冠,令人敬佩!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百分之99的汗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15—1917年杨惟义就读过的上饶鹅湖师范学校(铅山鹅湖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二十年代的杨惟义</span></p> <p class="ql-block">   书籍是人类的知识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励志要努力学习,力求科学救国。在老师的指点下,他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开始走上学农的道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老师在他的毕业论文用红笔批了个大大的“优”字,并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执教学生十余年, </p><p class="ql-block"> 未见该生如此贤。</p><p class="ql-block"> 既重书本又实践,</p><p class="ql-block"> 栋梁之材非等闲。</p><p class="ql-block">这是老师对杨惟义的高度评价,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他以勤奋学习的拼博精神,用辛勤的汗水打通了一条通向成功的光辉大道,为他今后研究昆虫打下了坚实基础。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21年杨惟义(前坐左5)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与同班同学毕业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b style="font-size:22px;">为民除害 立志研究昆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那种待人诚恳,对事业执着地追求和严谨的学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早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杨惟义在事业上已卓有成就。不仅在半翅目昆虫分类研究方面发表了几十个新种,而且在昆虫区系分布,害虫防治方面都有建树。杨惟义去世后70年代有一期参考消息上登载过美籍华人著名画家蒋彝先生撰写的一篇文章,其中回忆杨惟义教授20年代在江苏北部消灭蝗虫时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杨惟义得胃病,就是那时犯下的病根,为了灭蝗,他带领几名防虫人员风餐露宿,当时生活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忍饥挨饿奔走在淮河两岸苏北大地的蝗患区。每次数月半载,连续工作了许多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破魏救赵 治淮灭蝗</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26年杨惟义怀着“我一心要的就是灭害虫,再苦再累也高兴”的信念,义无反顾前去那种工资又低又辛苦的灭虫区工作,制定治蝗方策。</p><p class="ql-block"> 此篇《治蝗方策》专论治蝗,而竟不言如何灭蝗,仅讨论如何开荒,而尤着重于治水,亦犹破魏救赵之余意。盖治水开荒,即所以根本治蝗也。简而言之,飞蝗之卵喜产于苏北半乾半湿之荒地中,垦其地即去巢。而苏北荒地之成因,乃由于常有水灾,稍洼之地常受水淹而不能种植,以致荒芜。故欲垦荒必先治水。若无水灾,则其荒地不难开垦,如此虽然不直接消灭蝗虫,而蝗虫自然根治胜于奔走蝗区,用药械等驱除之治标方法远甚矣。</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满怀信心地写到:“水利兴,荒地垦、蝗患息、则苏北农产可以大量增加、人民富庶、地方繁荣,可以媲美于江南,凡有心于为国为民及建设事业者,不以吾言为河汉乎?”</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教授处处以国家人民利益着想,他这个治蝗方策在旧社会是无法实现的。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关心淮河水患,毛泽东主席号召并亲手笔书“一定要把淮河治好”,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一场根治淮河水患的战斗打响了。</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教授兴高采烈地说:“淮北有救了,蝗患可根治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在淮北、苏北蝗患区治蝗后撰写的《治蝗方策》一文手稿,1949年发表在上海中国科学社《科学》杂志上;1950年《治蝗方策》一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放弃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懂得那短暂而有风险生命的意义。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杨惟义深知科学救国的重要性,深感自己在昆虫分类基础薄弱,为了深入学习与研究昆虫,他告别了妻儿,于1931年至1935</p><p class="ql-block">年,赴欧洲法、英、德等国留学,朝着昆虫半翅目分类学研究及消灭农业害虫这个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他在日记中写道:“不研究昆虫学则已,要研究就是要在世界上替中国出口气。” </p><p class="ql-block"> 多么豪迈的雄心壮志!</p><p class="ql-block">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杨惟义在书藉中获取知识,为了探索昆虫世界的奥妙,他如饥似渴阅读各种文献资料,常常风歺露宿深入人迹稀少的荒山野岭去采集昆虫标本,留学短短几年发表了半翅目昆虫等五篇论文。曾在英、法、德等国博物院从事半翅目昆虫分类和昆虫区系分布研究,发现、发表了一个新科,十个新属,一百多个新种。杨教授对于异尾虫的分类方法及其腹部节数的确定,提出新的见解。成为国际知名半翅目昆虫蝽科分类专家,他是中国半翅目昆虫研究奠基人之一,为中国的半翅目昆虫分类研究奠定基础。自己发现的蝽虫新种,有的用恩师的名字予以命名。顾全大局,名利淡泊。</p><p class="ql-block"> 涓滴之水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的力量强大而是昼夜不停地滴坠。他一生坚持以人为本,爱农、务农、强农,把自己毕生精力和智慧献给农业。</p><p class="ql-block"> 他要实现自己的诺言:“家乡人民养育了我,我要为家乡人民做点贡献!”</p><p class="ql-block"> 国外科研单位高薪聘请,并同意她把妻儿都接来欧洲定居,他婉言谢辞说:“我的事业在中国”充分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豪迈气质与骨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1年 杨惟义(右1)在赴欧州的轮船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4年杨惟义在英国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在法国留学手绘昆虫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在法国留学手绘昆虫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在法国留学手绘昆虫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半翅目昆虫</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发现定名的半翅目昆虫新种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在鉴定半翅目昆虫</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发现命名蝽蟓新种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杨惟义,学成回国在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任职,当时日军占领静生所。日军用500元日用军用卷诱逼他去任华北治蝗局局长,他誓死不去,民族精神浩气长存。共产党赏识他的铮铮铁骨与学识。解放战争停息,便聘任他为南昌大学农学院院长。新中国成立之初,1950年4月,毛泽东主席就任命他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周恩来总理任命他为江西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60年3月周恩来总理任命杨惟义为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副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新中国成立仅半年毛泽东、周恩来就签署给杨惟义的任命书,首先是党的地下组织,早就对杨惟义进行了调查了解,了解到杨惟义从未参加任何反动党团会道门组织,不受高薪引诱,不接受日寇的治蝗局局长之职。宁死不屈,坚决不做汉奸,毅然设法冒死携全家逃出虎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解放军解放南昌时,杨惟义没有听从国民党诱逼逃去台湾。他与原国立中正大学革命师生一起,兴高采烈地欢迎解放军进驻学校。当时的省政府主席、省长邵式平到杨惟义家中,杨惟义热情接待,为江西农业生产出谋献策。南昌大学聘他为校务委员,师生们推举他为农学院院长,杨惟义都欣然愉快地接受了,并且积极忘我地工作。可见杨惟义,是有民族气节的,爱国的科学家。杨惟义衷心地欢庆新中国成立,热爱新中国,拥护信任中国共产党,当然也就会得到党和国家的信任和重用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1—1935年在欧州留学(实为访问学者)的杨惟义</span>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36年杨惟义在庐山指导民工用火药炸灭躲在石缝中的石穴臭虫(一种蝽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四十年代的杨惟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0年4月,毛泽东主席任命杨惟义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0年四月,毛泽东主席任命杨惟义为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50年,周恩来总理任命杨惟义为江西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0年3月周恩来总理任命杨惟义为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副院长</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五十年代的杨惟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0年9月杨惟义(席地坐左1)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南军政委员会全体委员(扩大)会议。图为江西代表团合影。前排站立者左1江西省军区司令员陈其涵、左2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后排左4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邵式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0年杨惟义(前排坐左6,穿黑色衣者)在北京出席中国昆虫学会第一届全体会员代表大会,他当选为理事 。</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50年代,杨惟义家住在莲塘伍农岗,他会抽空带上他的孩子们到周围农场、农村走走。他身上常带些糖果到农工或者农民家中与他们亲切交谈,问寒问暖,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遇上小孩,便拿出糖果给小孩们吃,于是交谈的气氛很快就融洽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他的小儿子杨志远好奇地问他父亲:“您为什么学搞昆虫?”</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就带孩子们走到一块水稻田里,初冬季节,水稻已经收割。他叫孩子们每人抜起10棵禾兜,教他们如何剝出禾兜里躲藏的三化螟等害虫的幼虫,然后以剝出的幼虫数来计算这亩田中有多少只害虫,又计算每对害虫到次年将可繁殖多少只害虫,以每只害虫毁灭一根稻穗计算,最后算出这亩田来年将损失40%到50%的产量。孩子们在他父亲的影响下,第一次得到了害虫为害程度的启蒙教育。</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常对他们说:“农民种田十分艰苦劳累,若不加防患一年的收成将被害虫减少一半 。爸爸搞这项工作,为农民保住粮食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选择研究昆虫,从事植物保护,励志为国为民除害,这是崇高的志向,他为此奋斗了一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2年,杨志远在南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4年,杨志远在江西农学院澄碧湖畔的家院</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54年摄于南昌莲塘</span></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b style="font-size:22px;">传授防治技能 全心全意为农业</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不仅是个昆虫研究专家,而且是个积极的科普工作者。他非常重视把科学知识传授给群众,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将科学技术为生产建设服务,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p><p class="ql-block"> 1954年,他在一次对农业工作者的讲话中说到:“我们农业工作者要注意工作方法,要推动各项农业新措施的推广,不要自己一天到晚亲自去替农民操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产生不了多大的作用,要鼓动农民群众一起来做,那么效率就伟大了。比如防治害虫,我们农村工作同志亲自下田,替农民捉虫、打药,那能杀死多少害虫?要想办法把杀虫的方法交给群众,发动农民自己动手,依照方法去做,这样才可以解决问题,这就叫做把技术交给群众。能把技术交给群众,这才是一位优秀的农村工作干部,如何把技术交给群众?唯一的办法就是宣传。”</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生产技术落后,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恢复战争的创伤,杨惟义没有伏案专研昆虫分类,而是用全部精力投入农业生产上,急生产所急,帮生产所需。他到省内各地考察,举办各种农业培训,进行演讲培训农村工作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他根据农事季节,针对农村生产上出现的问题和或将会出现的问题,接二连三的发表指导性文章,不完全统计,1950年元月至1953年三月,他在江西日报上发表文章40篇,其中有《对春季农业生产的几点意见》、《不要看不起番薯》、《负泥虫危害稻苗,大家注意杀灭》、《种菜的方法》、《麦芒能杀虫》、《怎样播种晚稻》、《红花草田灭虫的办法》、《现在农事上要注意些什么》、《防备秧苗霉烂》、《如何补救烂秧》、《注意防旱》、《争取粮食丰收的几个问题》、《春天好栽树》、《防备漏伏与漏秋》、《水稻’清风’和倒伏的问题》、《现在正是杀虫的最好时候》、《立秋后种什么》、《东南风会生虫吗》、《蚂蝗的治法》、《茶蚕的治法》、《新谷登场,注意保藏》、《怎样防治仓谷虫》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三耕治螟法》</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时江西螟害猖獗,又缺乏农药,怎么办?杨惟义教授在全省治螟会议上,根据江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p><p class="ql-block"> 他说:“1950年,邵式平主席(省长)看到当时田里白穗很多,损失大,很关心,问我有什么办法根治,并指示不要花钱。当时我向他建议采用’三耕治螟法’,这种方法是结合农业技术去做的,可以不花钱,不但可以治螟,并且或多或少可以减少它种害虫,改进农业技术,直接能帮助农业增产。邵主席采用了,即于那年冬季掀起冬耕灭虫运动。”同时,杨惟义教授又在江西日报上陆续发表《四季治螟的方法》、《赶快秋耕》、《一年之计在于冬》、《为什么要冬耕》、《提早春耕,继续灭虫》、《插秧后怎样治螟》等文章,及时指导全省治螟工作,随后他又撰写了水稻害虫的全面防治》一书,对当时我省害虫防治起到促进作用。“三耕治螟法”,江西螟害率从1949年的20%降至1%左右。邵式平省长高度赞扬他 ,为江西农业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赢得江西人民的尊敬,当选为江西省劳动模范和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常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干晒密藏》四字要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0年代初,我省粮食仓库条件极差,多为旧式仓房或以寺庙、祠堂及民房改装,十分简陋,同时粮食保管的人员缺乏安全储藏知识,大批粮食生虫。如永修县的公粮有70%以上生霉生虫,各地县纷纷告急,政府十分紧张,杨惟义教授应省粮食厅的邀请立即主持粮食虫霉防治工作。他立即召集技术人员举办粮食虫霉防治学习班,各地县经过培训人员很快控制了虫霉继续蔓延。当时江西省还抽调了技术骨干力量赴四川,广东,湖南指导粮食虫霉防治。杨惟义教授在防治粮食虫霉上提出“干晒秘藏”四字要决,对当时缺乏药剂,缺少仓库条件下,迅速制止虫霉猖獗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四字要决至今仍是粮食安全储藏的基本方法,杨惟义教授就是这样创造性地工作,1953年,他荣获省劳动英模的光荣称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消灭血吸虫 功勋卓著</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4年秋,杨惟义从鄱阳湖区考察回来,拿出一叠照片给他的孩子们看,照片上有大肚子的男人和小孩,有的是农民破旧的住房,还有鄱阳湖凋落的村庄。杨惟义告诉孩子们这是血吸虫病给农村带来的惨状。他说血吸虫对人们的危害很大,一定要把它消灭。</p><p class="ql-block"> 后来毛泽东主席在人民日报对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欣然提笔写送瘟神诗两首,孩子们才更深刻体会到当时他们的父亲对改变“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状况的焦急心情。杨教授,在他写的《要赶快扑灭日本住血吸虫病!》一文中,详细地记述了血吸虫的学名、发生历史、分布和血吸虫病患者的症状及血吸虫传播途径和在我国我省流行的现状,并从分析血吸虫生活史和钉螺的生活习性入手,提出消灭钉螺,防止血吸虫病的方法。全文达4万余字。杨惟义教授对消灭血吸虫病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3年杨惟义(左一)在邓家埠农场与农业干部一起研讨红花草留种田的螟虫防治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3年杨惟义荣获江西省农业科学技术模范的光荣称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危害水稻的螟虫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图为三化螟各虫态及危害状态:图左直立稻穗是白穗,图右下禾苗是枯心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4年杨惟义在观察田间农作物生长情况。他提出“改变害虫的生活环境是最好的预防办法”的害虫生态防治理念。</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参加田间劳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4年杨惟义(右)与恩师秉志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4年杨惟义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部分专家留影。左起尤其伟、寿振黄、杨惟义院士、邹钟麟、吴福祯、伍献文院士、曾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8年杨惟义(最上1排左1)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8年杨惟义在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撰写发言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8年杨惟义在出席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阅读文件</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支边援外 永载史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教授,无论走到哪里,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记在心中,兢兢业业,勤奋工作,1956年至1959年,应中国科学院邀请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负责对新疆的昆虫进行有史以来首次全面考察。当时杨惟义教授是综考队中年纪最长者,四年间,他走遍了新疆南北,多次登上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去采集昆虫标本五万多个,初步查明了新疆的农业、蔬菜、果树、仓储、蚕桑、林木、禽畜、牧草、卫生害虫和有益昆虫的种类及其区系分布,撰写出版了十万余字的《新疆昆虫考察报告》。杨惟义教授十分关心和重视害虫的防治,在考察期间,他带领同队昆虫工作者先后组织了伊宁县新疆建设兵团,防止疟蚊;在吐鲁番盆地指导了五星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进行棉蚜、红蜘蛛的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59年和田专区发生严重虫害,杨惟义教授急生产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首先以全部力量和时间投入帮助当地群众进行灭虫,经过三个月的苦干,扑灭了皮山县桑尺蠖与墨玉县火箭公社的地老虎和羊疥癣等害虫的危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7年杨惟义在新疆进行考察时,捕捉昆虫。</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左一)在新疆指导灭虫</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7年杨惟义(中)在新疆考察时看望分配在新疆工作的江西农学院毕业生並与他们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7年杨惟义(左2)在新疆考察时看望分配在新疆工作的江西农学院毕业生並与他们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8年杨惟义(左2)在新疆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昆虫组成员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7年杨惟义(中)走访新疆农学院,受到热烈欢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六十年代的杨惟义</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临危受命 奔赴越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1年越南农作物发生了严重铁甲虫等虫灾,越方向我国紧急求援!1961年5月至1962年元月,受国家派遣,杨惟义临危受命,赴越南。立即帮助培训越南高级植保干部和进行害虫防治。在短短的8个月中,他不顾64岁高龄,身患胃病,走遍越南北部的第四联区、红河三角洲、西北傣苗族自治区以及河内以北的区、省,深入到各农业合作社、国营农场、试验场测报站及农业院校等100多个地点调查研究,查明了越南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情况,针对越南的实际情况,并撰写了12万字的讲稿,做学术报告,演讲授课达150多小时。讲述了100多种害虫的防治方法,并具体指导了当地铁甲虫.、三化螟、金刚钻、大荔蝽等农作物、果树害虫的防治。其间还为越方鉴定害虫标本100多种,帮助越方建立了一个植保植检局,培养了一批高级植保人员,协作越方制定了1961至1965年病虫害防治计划,指导越方绘制了一张九种主要害虫分布图。由于杨惟义教授的辛勤工作成绩卓著,1961年荣获胡志明友谊勋章,圆满完成任务,凯旋而归,载誉回国。</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有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大、华中农大等大专院校植保系及许多农业科研单位、有众多年富力强具有植保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为什么1961年国家要选派身患严重胃病,年逾花甲的杨惟义去帮助彼国灭虫呢?</p><p class="ql-block"> 当时越南农作物病虫害相当严重,农田水稻发生多种虫害。尤以铁甲虫和叶蝉类为甚,越南政府紧急向我国求援,要求速派植保专家去帮助灭虫。于是杨惟义临危受命,二话不说,奔赴越南。到越南一看,越南的铁甲虫真是多的古怪,每株禾苗上爬满了铁甲虫,似天兵天将,铺天盖地,啃食扫荡禾苗。越方农民欲哭无泪,农药稀缺,干群束手无策。杨惟义与越方植保干部一起调查,他发现禾苗虽被铁甲虫严重危害,但苗心尚存,还有希望挽救!于是建议当地政府立即掀起“救苗保秋”运动,发动男女老少一起上阵,用阔口大网,小网等工具扫捕,打一场消灭铁甲虫的人民战争。仅海阳省就捕到铁甲虫100多吨,每公斤有铁甲虫12万多只,共捕到约120多亿只,仅用一周时间,即把铁甲虫控制下来,随即给秧苗灌水施肥,很快长出新叶。经过推广,一个月的战斗就挽救了越南全部水稻秧苗。</p><p class="ql-block"> 这仅是在越南治虫的一个例子,杨惟义在越南工作八个多月,找出越南病虫害发生的八大原因,提出了八项防治对策及方法,为越方成功的解决了多项病虫害问题,就像杨惟义发明“三耕治螟法”,“干晒密藏”防治粮食仓库害虫办法一样,杨惟义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有其独到的理念和方法,他提出“改变害虫的生活环境是最好的预防办法”的治虫理念,抓住害虫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治本的办法。他主张以农业防治治本为主,药剂防治治标为辅,反对滥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这是他治虫理念的特色。对保护生态环境,有效的防治病虫灾害起到了显著效果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他就是以这种不用农药或少用农药的独特方法解决了许多病虫害难题而闻名于植保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水稻铁甲虫</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1年 杨惟义(中排右3)与越南植保干部群众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1年杨惟义(右2)、罗达新(右3,广西省农科所植病专家)与越南植保干部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1年 杨惟义(右3穿白衬衫者)与越南植保干部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1年杨惟义荣获胡志明友谊勋章,圆满完成任务,凯旋而归,载誉回国。</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尊师爱生农业教育的宗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经济昆虫志.半翅目.蝽科》的编写,倾注杨教授大量心血,他常常带病工作十个小时以上,最终病倒住进医院。他说:“只要我鼻孔还有气,就要一直要写下去,贡献给国家留给后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他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p><p class="ql-block"> 江西农学院办学17年,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量毕业生,大部分成为农业战线的主力军。杨惟义院长,呕心沥血功不可没,他几十年如一日奉献着自己的精神与才智,始终坚持一种信念,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为人民服务。1962年他发表了《中国昆虫区系分布之意见》,引起昆虫界巨大反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南昌大学聘书,仼命杨惟义等人为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3年杨惟义(第2排坐左6)与南昌大学农学院农学系第一届毕业同学师生合影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4年元旦,杨惟义(后排左4)与江西农学院部分女师生及一俄罗斯籍俄语女教师(后排右5)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中坐者)为江西农学院毕业生签名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62年杨惟义(第2排右坐4)、吴德华长征老干部,副院长(第2排左坐5)与 江西农学院畜牧兽医系62级5—(1)班全体同学毕业留影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2年杨惟义(第1排右坐4)、吴德华长征老干部,副院长(第1排右坐5)与 江西农学院畜牧兽医系62级5—(2)班全体同学毕业留影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前排中者)与江西农学院首届毕业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前排中)在农学院与学生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江西农学院58-62(2)班毕业班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前排左三起,依次是蒇凡、张福顺、张井夫、杨惟义、石少培、陈志民、向涛、崔振声、唐福圃。</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4年江西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首届毕业生合影:第二排坐者左起:夏智荣、杨子琦、__、汪广、黄齐望、施珍、石少培、杨惟义、张福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前排中者)与江西农学院学生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5年杨惟义(左)与恩师秉农山(秉志)(右)在山东曲阜孔庙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杨惟义与夫人徐吉贞的婚恋</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徐吉贞与杨惟义是在南京东南大学认识的,杨惟义在东南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就职于江苏省昆虫局时,担任了防治南京市蚊蝇工作,同时又在东南大学补读大学本科学分。后又在南京东南大学农化系任助教,带学生做实验。1925年,徐吉贞就读于该校中文系,因都来自江西上饶,老乡见老乡,彼此介绍就认识了。一次杨惟义在系里做防治南京市蚊蝇工作的汇报报告,听说杨惟义要做演讲,江西籍的学生都来旁听。徐吉贞被杨惟义朴实无华,具有说服力,号召力,动人的演讲感动了,卓有成效的蚊蝇防治,在短短的一年多,竞将南京蚊蝇猖獗压了下去。少女敬慕之心油然而起。然而他们之间此时并无太多接触,徐吉贞因父生病,不得不辍学,只读了三年便肄业了,回家照顾病父。父病情稳定后,她就到南昌葆灵女子中学任国文教师。也许是缘分,1928年,江西省建设厅拟筹建昆虫局,闻杨惟义在南京治蚊蝇有方,成效显著,便聘请他来赣担任江西省昆虫局局长,于是两人交往多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徐吉贞给杨惟义讲了自己的家世:“我生于1903年6月16日。我的父亲名叫徐瑞麟,字石卿,江苏六合县人,他出生于清朝晚年一小官吏家庭。我祖父在江西乐平县为官,性耿直,刚正不阿,即以清廉闻于乐平。父亲随祖父在衙署内襄助办案。他二十三岁奉父命,差于江西广信府。光绪三十一年,也就是1906年,广信饥荒,粮运于贵弋两县,当时运输人员意图敲诈,致使米谷滞于河口镇,延缠半月不得上,我父亲到河口镇,以诚悲感召人,得于召集到帆船千余艘,开至玉山县,解决了广信府粮荒,避免了粮食遭被盗抢之险。当地民众遂赠送了万民伞给他,以表其功。1910年,父亲三十二岁时,任玉山县盐护运之职,次年润二月祖父卒于乐平衙署,父亲闻此恶秏,哀痛至极,匍匐奔丧,哀毁逾恒,致得精神错乱之症。民国光复年,父亲奉委,任上饶县统税,他以政治混乱,国事将不可问,而救国之道必本于教育,于是辞去公职,受聘于上饶私立翼伯小学,从教十年。民国八年(1919年)我祖母邓太夫人仙逝,父亲再度悲摧切割,神经病复发,不得不辞去教员之职,在家种花种菜养病。后因父病重,我不得不辍学回乡,侍奉父病。”徐吉贞说到此,不胜伤感。</p><p class="ql-block"> 接着又很感激说:“我要感谢父亲,他是一个很开明的人,他极力主张女子上学读书,並且不让女儿裹小足。所以我才能上小学,又赴南昌读中学,到南京上大学。”</p><p class="ql-block"> 听了徐吉贞的述说,杨惟义对徐老先生肃然起敬,心想,这样的家庭,徐吉贞定是好样的!杨惟义也给徐吉贞讲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求学工作经历,徐吉贞丝毫没有看不起杨惟义出身贫穷,反而对他有志气,有抱负,艰苦奋斗的意志和毅力更加敬佩。经过一年多交往,两人相互了解逐步深入,建立了互敬互爱互信的感情,徐吉贞认准了杨惟义是可以托附终身,可信懒的人。杨惟义认定了徐吉贞就是自己要找的终生的伴侣。</p><p class="ql-block"> 1929年的初秋,他们举办了一场简朴却很热闹的婚礼,除了两家的亲友来了,还有许多市民也赶来围观看热闹,祝福这一对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新娘的父母乐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自己的大女儿有眼力,找到一个才貌双全的郎君。新郎的母亲更是从心底发出笑声,我这个二儿子沒白养,他的努力,没白费,自己在外工作,如今带回一个端庄贤惠的媳妇。亲友们也在议论,有的夸这对新人真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地就一双 ;有的夸徐老先生品德高尚,一点也不嫌女婿家境贫苦,竟把自己心爱的大女儿徐吉贞许配给家在农村的杨家二儿子杨惟义。还有人发现这场婚礼仅是县里一个教书先生徐石卿家与赵家塘一户农民家联姻,竞没有官场人士参加。据说新郎从小艰苦奋斗,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在省城工作,如今还是个什么昆虫局局长呢,真是从穷乡下飞出了金凤凰啊!</p><p class="ql-block"> 婚礼结束,小俩口告别双亲,赶回省城南昌。新媳妇在回省城之前,露了一手,为婆婆画了一张炭笔素描肖像,画得十分逼真传神,当时县城尚无照相馆,这张肖像就是杨惟义母亲唯一的画像,一直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29年杨惟义与徐吉贞在江西上饶结婚</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母亲炭笔素描肖像</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支持丈夫出国留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俩相亲相爱,1930年大儿子志平出世,尤如掌上明珠,心肝宝贝。杨惟义费尽心机筹办昆虫局,他请来了多位专家学者来局工作,他自己也身先士卒,投入害虫研究与防治实际工作中,如水稻螟害防治等。但是后来进展不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儿子杨志平生于1930年,他与母亲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杨惟义告诉徐吉贞:“建设厅长把各项建设经费侵吞了,移用去盖私人的房子。筹建昆虫局的经费、治虫经费扣着不发,很多工作都难以推动,与他争吵,也无用,他是上级,还受到他的官腔责备。现在调换了一个厅长,到职以后,对于昆虫局的经费,干脆就一笔勾销掉了。我不想干了,也干不成了,怎么办?” </p><p class="ql-block"> 徐吉贞说:“既然如此,就辞掉这个局长,不干了!天无绝人之路,凭你的能力本事,还会找不到别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说:“找别的单位是没问题的,我还可回江苏昆虫局去。还有,我的恩师秉农山、胡先骕先生在北平办了个静生生物调查所,他们也想要我去那工作。”</p><p class="ql-block"> “那好呀,你就去北平吧。”</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感觉自己对于昆虫分类学方面太无基础,想去国外学习。到法国去!”杨惟义接着说</p><p class="ql-block"> 徐吉贞听杨惟义说想去国外留学,开始有些惊讶,孩子出世不到1年,丈夫就要出远门,一去就三、五臷,真是舍不得啊,但是她很快理解了丈夫的志向,出国深造,为回国后能更好地消灭害虫,便欣然同意了丈夫的抉择,支持他出国。</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我与秉老师、胡老师联系过,静生生物调查所可预借给我1千元,说好回国后要到静生所去做事,从薪水中扣还。张归农老师也答应借给我800元。”</p><p class="ql-block"> “那你就放心去吧!家里的事,我会照顾好的,我手头还有点积蓄,你也带去吧,一个人在国外不要太节省了,身体要紧啊,我母子等你平安回来!”徐吉贞噙着眼泪说。 </p><p class="ql-block"> 有人见徐吉贞一人带着儿子,省吃俭用,等待丈夫回国,便问她:“法国是个花花世界,许多留学的都在国外娶了外国婆娘,你不怕宜之(杨惟义字宜之)也带回一个金髪碧眼女郎来了?”</p><p class="ql-block"> 徐吉贞坚定地回答道:“宜之绝不是那样的人!他在国外省吃俭用,还帮法国博物院整理昆虫标本,挣些小钱弥补费用。他也从不去学跳舞,整天忙于学习和搞研究。他去法国仅一年多,就做了好几篇论文,向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申请补助,得到了乙等补助金二年,每年一千元。他那会有那个时间去花心啊。”</p><p class="ql-block"> 徐吉贞没有看错自己的丈夫,杨惟义是一位爱国科学家,总以科学救国为已任,在国外时为尽多尽快地掌握先进科学技术,不浪费一分一秒宝贵时间,更是日以继夜在实验室里埋头学习做研究。身处巴黎这样一个十里洋场,花花世界的国度里,竟连一次舞也不曾跳过。</p><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杨惟义回国,就职于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把妻儿接到北平(即现在的北京)。次年次子志成出世,生活倒还安逸。此时他的月薪有300元,一家五口(含一位堂妹)生活,连同寄回家供养老母的费用在内,每月70元已足够了。有人建议他们用剩下的工资,在家乡购置田地、买一些首饰,以备不时之需和为子孙积累些财产,但杨惟义夫妻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切勿为其留家产,而首先应该留给他们的是强国富民的本领,否则家产再多,也架不住不肖子孙的挥霍。更何况国家衰弱,像东三省那样,你的财产再多,也全都会被日本鬼子掠走的。因此,我们留给子孙的,应该是谁也抢不走的科学救国的本领和强国富民之道理。</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对徐吉贞说“家乡现在有许多贫苦的子弟上不起学,我们是否每月寄些钱回去,办一个义校,让赵家塘贫苦适龄儿童能得到学习机会。”徐吉贞欣然同意了丈夫的想法,委托了一位朋友办起了不收学费,还供给书本、文具、纸张的子弟义校,校名为“弘农小学”,每月拿出一小半薪水,130元来办学,首批招收了六十几个学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被日寇占据,经费寄不到家乡去,该校就不得不停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逃出虎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日本鬼子于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城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吼声响彻云霄。当时驻守北平的国军将士浴血奋战,前赴后继,颇为全城百姓爱戴。北京掀起抵制日货,慰劳军队热潮,徐吉贞与丈夫商定,坚决抵制日货。为了慰劳抗日将士,杨惟义于7月28日到稻香村等食品店,采购大批罐头、饼干、糖果等食品。由于采购量较大、品种又多,故须多走几家,才能购全。</p><p class="ql-block"> 当走进一家店铺,见有沙丁鱼罐头,便问店伙计:“这罐头是国货吗?”</p><p class="ql-block"> 伙计答道:“是”。</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和他讲好价钱和需要数量后,伙计便将罐头往外搬,杨惟义随手拿起一个罐,仔细看着,突然,在标签的最方“MADE IN JAPAN”一行很小的英文字映入眼睑,顿时,他火冒三丈。</p><p class="ql-block"> 他指责说:“问你这罐头是不是国货?你满口回答:‘是’,现在将士们正在为保卫北平,浴血牺牲,可是你们这些奸商还同日本鬼子做生意,把钱送给鬼子买枪炮,屠杀中国同胞,有良心吗?你们还是不是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围观的人们都在骂这间店铺为富不仁。下午五时,将各种慰劳品装满五辆人力车,拉到文津路西的那个兵营,门口的卫兵不让拉进去,杨惟义说明来意,要求他们收下这些慰劳品。</p><p class="ql-block"> 北平沦陷后,日寇软硬兼施,威逼利诱,邀杨惟义参加日方组织的“日中东亚文化协会”,任评议员,被他拒绝了。日寇又拟用高薪(月薪500元日本军用券),要他去徐州筹办一个治蝗局,并拟任他为局长,为日寇占领区消灭蝗虫,保障其军需。徐吉贞毅然支持丈夫,绝不屈服于日寇的淫威,坚决不为日寇服务,不去做这个局长,不做汉奸。命可丢,民族气节不可丢!杨惟义一向就患有胃病,于是托病不见日本人,日寇再三威逼,杨惟义病忧相加,病情日愈严重,呕吐不止,臥床不起。在此危急情况下,为设法逃出虎口,徐吉贞请石子兴教授与南京大学联系,给杨惟义寄来任教授的聘书,此时南京已沦为日占区,以此聘书,到日伪宪兵司令部才办理到了通行证。夫妻俩正在为缺少路费而为难时,石子兴教授得知,特送来600元赠款,才解决了车票难题。1941年12月至1942年2月,杨惟义一家人冒着生命危险,经历了大逃难的艰难困苦岁月。杨惟义双手提着行李,11岁的大儿志平,牵着5岁的弟弟志成和3岁多的大妹慕兰跟在其后。徐吉贞背上背着1岁半的二女慕蕴,手上抱着一个仅半岁的儿子老五。他们踏上了逃难的旅途。在那兵荒马乱,日寇横行恐怖的日子里,面对荷枪实弹,面目睁眝的日本兵,每过一个关卡哨口,恐怖的气氛,叫人心惊胆颤,不寒而栗。徐吉贞将两个仅有的金戒子包在手帕里,捏在手中,在进北平车站过检查关卡时,她将手帕随手轻放于桌上,待敌人搜完身后,再将手帕随意抓在手中,于是没有引起鬼子的注意,就这样通过了关卡。</p><p class="ql-block"> 事后徐吉贞给杨惟义说了此事。</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惊讶地说:“真太冒险了,万一被发现了,我们就别想逃出北平了!没想到你如此胆大、机智沉稳。” </p><p class="ql-block"> 一到上海,就得到原东南大学的张海珊老师的帮助,张海珊教授找到专门护送人员出入沦陷区的地下组织,协助出境。他们立即为杨惟义改名换姓,冒充不久前倒闭的一家纱厂的账房先生,以工厂倒闭、生活无着落为由,携家小回宁波老家。第四天办好全部离沪事宜,就可以立即乘车前往杭州,但他11岁的长子志平在到达上海那天,感到右肋很疼,满身滚烫,不思饮食,就医诊断为肋膜炎。经治疗体温虽已由原来41度降到39度,但仍须休息,无奈只有再等几天。可是逃离上海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到第六天虽然还有38度多,也必须勉强上路,乘火车前往杭州。张老师还资助了一笔费用,交给负责出境的护送人员(一位法警,两位便衣者),以便购买车、船票及通过检查关卡,作买路钱之用。此外张老师还特别赠送了一些国币,以便离开沦陷区后使用,他再三叮嘱要将其藏好,切不可被搜出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徐吉贞将它分别缝进大衣皮领及小孩棉衣内,由于安放得当,尤其是那位走在前面的法警,每经过关卡,都事先疏通,因此十几次过关卡搜身,伪军警都没有找太多麻烦而顺利通过。从北平到金华一千多公里的逃难路程中,杨惟义一家人受日伪检查、搜身达30余次,衣箱不得上锁,要随时接受检查。在这次逃难途中,他们半岁的儿子老五不幸生病夭折。</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期间,杨惟义率全家人,为逃出虎口,逃避日本鬼子,共逃了三个长距离的难,即:北平——上海;上海——上饶;上饶——泰和;二个短距离的难:上饶——铅山阳村;泰和——宁都。徐吉贞伴随丈夫,携儿带女,历经风险,在死亡线上挣扎,他们相依为命,不离不弃,真是患难中才见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9年杨惟义一家人合影:前排:杨志平、徐吉贞怀抱杨慕蕴、杨志成;后排:杨惟义怀抱徐慕兰(随母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间徐吉贞、右边杨志成、左边杨慕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1年杨惟义率全家从北平逃难回到上饶,母亲巳去世</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全力支持丈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妻子,徐吉贞女士,她是杨教授朝夕相伴,同甘共苦的人生伴侣,她不惜牺牲自己,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军功章也有她的一半。</p><p class="ql-block"> 在南昌望城岗,徐吉贞见卖柴火的农民,不论男女老幼,每个头上都或轻或重地长了癞痢头癣,奇痒难忍,抓破黄色的痂壳,就流浓液,流到那里,癣就蔓延到那里,还不会长头髮。</p><p class="ql-block"> 她就对杨惟义说:“宜之,那些长瘌痢头的怪可怜的,多痛苦,尤其是一些女孩子,本应是漂漂亮亮的姑娘,可一个个头髮稀稀拉拉的,毛芋头似的,看了叫人心痛!我们能帮他们治治吗?” </p><p class="ql-block"> “好的,这是一种叫黄癣的真菌造成的,只要用药医治,注意卫生,是可治好的。”</p><p class="ql-block"> “那我们可以替他们医治吗?”</p><p class="ql-block"> “可以的,我去买药来,你替他们涂药,告诉他们卫生防治办法,避免传染蔓延。对了,你不怕感染到自己和小孩吗?”</p><p class="ql-block"> “我不怕,我会加以注意的。”徐吉贞说道。</p><p class="ql-block"> 于是夫妻俩为多名卖柴农民进行了医治。在望城岗,杨家人生活十分困难,志远突然出麻疹,卧床不起,徐吉贞为他想方设法医治,煎艾叶水擦洗,志远的病还末全好,接着他的哥姐们一个个也出起麻疹来,一下子家里躺着四个病人,徐吉贞和杨惟义忙得不可开交。杨惟义还要上班,徐吉贞更是日夜不得休息。</p><p class="ql-block"> 1949年南昌解放了,中正大学改名为南昌大学,搬迁到南昌市内,杨惟义一家人也搬到南昌市内。杨惟义担任南昌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学院院长。徐吉贞没有参加公职工作,在家担负着相夫教子的义务,但是,她积极地参加了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当时全家八口人,仅靠杨惟义一人微薄的工资生活,十分窘迫,但是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支援国家建设,她与丈夫商议,再困难也要带头捐献飞机大炮,带头买公债。1953年,江西农学院成立,杨惟义任院长,徐吉贞随丈夫走马上任,到莲塘伍农岗,照顾他的生活,子女及老母仍留在南昌大学居住。农学院初创,工作千头万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如师资不足问题;教职员工及学生宿舍问题;学生食堂、浴室洗澡问题;农场问题等等。杨惟义担子很重,工作十分繁忙,仅开会,如院务会、省政府会议、教育部的会议等等,有时一个月竞达160多个小时,他还要去解决省内农业害虫问题,他日以继夜地投入工作。</p><p class="ql-block"> 徐吉贞见丈夫消瘦的身躯,心痛地劝道:“宜之你有胃病,这样没日没夜地工作,不要命了?”</p><p class="ql-block"> “有你在我身边照顾我,是最好的保障。现在国家情况这样好,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我一定要把农学院办好,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级农业人才!拼了老命,我也高兴!”</p><p class="ql-block"> “我了解你的心愿,国家重视你,正是你报效祖国的好时候,你就干吧!”</p><p class="ql-block"> “对了,现在中技部尚缺一名语文教师,你学的是中国文学,也教过中学语文,正好担任此职,你干吗?”</p><p class="ql-block"> “好的,我也想为国家多做些工作。”徐吉贞满口答应。</p><p class="ql-block"> 于是徐吉贞担任了江西农学院中技部的语文老师,直做到1954年底。因杨惟义胃病日趋严重,而此时中技部宣布撤消,于是徐吉贞就辞去了工作,专心料理家务,照顾丈夫。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3年杨惟义与徐吉贞在伍农岗湖边住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学校建立之初,杨惟义与徐吉贞刚到伍农岗,是住在临时住处,一年后,学校基本建设,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教职员工宿舍,陆续建成。杨惟义分到靠澄碧湖边的家属宿舍,住在一楼。徐吉贞便把母亲和子女从南昌大学搬到伍农岗。大儿志平在长沙华中工学院读书,志成、慕兰、慕蕴上中学,志远上小学。在伍农岗,那时生活配套设施很少,没有菜场,买菜要步行到距家三、四里路的莲塘镇去买,而莲塘是每逢三天一次圩的集市,才有菜卖。52岁的徐吉贞要每三天去莲塘赶集一次,她手提菜蓝,要提一家七口人吃三天的菜,走那么多路,很是劳累,头晕的毛病,也常困扰着她。为了节省开支,减少每次去赶集买那么多的蔬菜,徐吉贞就在住房旁的空地上开荒,种上了青菜、豆角、茄子、西红柿,白萝卜,还在自己住房窗前搭起一个棚架,种了丝瓜,解决了大部分蔬菜的需用量。她又在厨房边搭了一个简单的鸡舍,养了几只母鸡。儿女们要上学,杨惟义一天到晚忙工作,这些农活,全是徐吉贞一人忙碌,真是里里外外一把手,支撑着这个家。徐吉贞怎么会种菜呢?以前她在侍候父亲养病那时,就陪父养花种菜,练就了种菜的本领,在泰和她不是也种了菜,养了猪鸡鹅吗。1956年杨家搬到院办公室东侧的二层小楼的宿舍居住,徐吉贞不得不抛弃湖边菜地里的蔬菜,在小楼旁又开出一点荒地,种上了蔬菜,二儿志成到莲塘买来毛竹,帮母亲搭了个棚架。徐吉贞在棚下种了丝瓜、玉豆和花豆。这玉豆和花豆是上饶特产,玉豆皮白如玉,花豆园胖腰子形,如蚕豆般大小,红褐色、土黄色的豆皮上有暗紫色花纹,很好看,煮熟吃,是粉粉的,甜甜的,味道很好。杨惟义很爱吃这种花豆,是他从上饶带回来的种子,徐吉贞便把它种起来,且花繁果硕,每年可收获六、七斤干豆。看着杨惟义和子女们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种的花豆,徐吉贞露出满意的笑容。在徐吉贞勤劳节俭的操持下,一家人过着简朴平和的生活,解决了杨惟义后顾之忧,他可全身心地投入赴新疆考察、赴越南援外、赴科学院做研究及写专著的工作中。 杨惟义从1961年5月至1962年2月,受国家派遣赴越南民主共和国,帮助扑灭严重农业虫灾,并培训越南植物保护干部的工作。原定一年的任务,他十个月就提前完成了。由于卓越的贡献,荣获胡志明友谊勋章,为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这段时间的工作,虽然紧张劳累,杨惟义感到十分高兴,心情非常舒畅,他在工余之睱,写了好几首歌颂越南的诗。杨惟义平时是不太写诗的,而这次在越南却写了好几首。在给妻子徐吉贞的信中,还寄去了几首,请她修改。徐吉贞也为丈夫高兴,在回信中对诗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p><p class="ql-block"> 她写道:现在把您所写的诗谈一谈:第一首 咏扇 顶好,平仄既调韵也对了。东风不须借,挥手自然来,形势无限好,心情多愉快。第二首 卜丰收 韵调不对,第三句读用仄声字,膏腴平原阡陌繁,奇花佳果多又香,泛浪稻苗肥且硕,群卜丰收喜洋洋。第三首 歌颂南国 既不对调亦不似歌颂体,故代易为四言海风泱泱 海水苍苍,南海之西 越南之疆,草木畅茂 花果奇香,民安物阜 俨似天堂。第四首 赞美山区 这首用了两个山字,且有一个是韵不好郁郁苍苍树参天,挑源仙境在人间,(该处如无桃林,则桃源二字可改为蓬莱)山中藏有无限宝,开发利用非等闲。 以上的诗大概如此,我无韻书亦记不顶清,请您自己再看看吧。此复并颂暑安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妹吉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61.7.7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年徐吉贞种得以下几种豆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附回信中徐吉贞对杨惟义写得诗提出了修改意见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从徐吉贞回信中可以看出她才华横溢,出类拔萃,是一位</span>贤惠豁达,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的女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徐吉贞在聚精会神地看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 </p><p class="ql-block"> 1962年3月杨惟义赴京开会,大儿志平要与女友闫绣文订婚,徐吉贞非常高兴,特地随丈夫一起乘火车到北京,图为他们在北京与志平、绣文合影 。杨惟义在此照片后是这样写的:1962年新春佳节,大儿志平与其心爱的女友闫绣文在京订婚后,与我们同至动物园游览並摄此影以留纪念 。 </p><p class="ql-block"> 父杨惟义母徐吉贞 欣然书此誌喜 </p><p class="ql-block"> 1962 .4.1</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2年左起,杨志平、闫绣文与父母在北京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62年杨惟义 徐吉贞夫妇在北京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1963年杨志平与闫绣文在农学院家中结婚,杨惟义与徐吉贞为大儿子举办了一个简朴而喜庆的婚礼,婚礼当天杨惟义一家人合影 。 这也是一张全家福,而且是杨惟义唯一的一次与全家人相聚留影,此后就再没有机会与全家人聚在一起照相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3年杨惟义全家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左至右,前排:徐吉贞之表妹、徐吉贞之母、徐吉贞、杨惟义。后排:杨志远、杨志成、闰绣文、杨志平、杨慕蕴、徐慕兰。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排左起,杨志远的表姐、杨惟义、杨志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第二排左起,杨志远表姐夫、徐慕兰的爱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后排,杨志成。</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3年杨惟义夫妇与江西农学院首批研究生合影:前排左起陈秀祈、徐吉贞、杨惟义、梁广勤;后排左起陈炳炎、胡家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中)、徐吉贞(右2)在江西农学院与师生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左1)与徐吉贞(右1)在南昌新祺周参观丝绸厂</span></p> <p class="ql-block">  1964年6月,67岁的杨惟义胃病十分严重了,省政府送他到上海华东医院动手术,以根治长年困扰他工作与生活的胃病,妻子徐吉贞 一直守候在他身边。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看到丈夫醒过来了,徐吉贞提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你醒来啦!感觉怎样,刀口痛吗?”徐吉贞和蔼地轻声问道。</p><p class="ql-block"> “感觉很好,刀口不痛。”杨惟义回答</p><p class="ql-block"> “医生说,把你的胃切除了三分之二、是在十二指肠部位长有一赘生物,每逢该物发炎肿胀时,阻塞肠道而引起呕吐。现在割除了,你放心,身体一定会较快恢复健康的。”</p><p class="ql-block"> 在徐吉贞无微不至地精心照顾下,杨惟义一个月后开始可以吃小半碗的米饭了,身体也康复很多。术前只能吃些面条,或海生饼、或糊粉,若吃米饭等物就会呕吐掉。这海生饼是一种用面粉制成的很硬的点心,亦称排饼,现在市面少有售。将它用开水一泡,即可溶化在水中呈糊状物,杨惟义吃了,不会反胃,不呕吐。这糊粉,是徐吉贞为杨惟义精心特制的食品,是用糯米炒熟后乘热磨成粉即成,尤如现在市上售的黑芝麻糊。用罐装好,吃时取出适量此粉,加些糖,用开水一泡,即成糊状。杨惟义吃此物亦不会呕吐。徐吉贞有时亦在此粉中加些炒熟的黄豆粉,吃起来更香。在杨惟义到外地出差,到新疆考察,到福建慰问解放军等活动时,徐吉贞都要为他磨些糊粉带着,作为在胃病发生厉害,吃不下东西时的充饥救命食品。</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握着徐吉贞的手说:“谢谢你!这些天,你也没休息好,白天黑夜守护着我。自从我们结婚以来,风风雨雨,都是你照顾着我,管着儿女和这个家。你真是我的好妻子!我要怎样报答你才好?”</p><p class="ql-block"> “只要你身体好,又能投入你热爱的事业,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p><p class="ql-block"> “还是老婆了解我,我能把工作做好,能做出一些成绩,都离不开你的支持和付出的幸苦!如今身体康复了,我要再用十年时间,完成十部昆虫分类专著,报答祖国,献给人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海生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相濡以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杨惟义从北京回到江西农学院,见满办公楼乃至全院的大字报都是针对他的。</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对徐吉贞说:“我一到院中,就指定我是两种斗争的对象,这样作对吗?”</p><p class="ql-block"> 徐吉贞怕丈夫忍受不住,开导地说:“宜之,你要想开啊,放宽心,我们什么大风大浪都挺过去了,这点大字报能奈何你怎样!”</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运动激烈的情形我也见过,我一辈子清清白白,从不做亏心事,那怕写的那些大字报。我相信群众,相信自己。但是我看了大字报,为什么矛头都针对我呢?”</p><p class="ql-block"> “你有这样的思想准备,我就放心了。的确应相信群众,运动刚开始时,有人在我们家大门两边贴臭骂你的对联,可是第二天一早,就被新的对联盖掉了,而贴上了叫你和群众一起积极投入到运动中去的对联。就是现在你所看到的这付对联。”</p><p class="ql-block"> “大字报提了你什么问题?”徐吉贞又问。</p><p class="ql-block"> “正当的批评,是应该反省、改正的,可是绝大多数都是歪曲事实,无中生有,捏造的,甚至是诬陷。”杨惟义回答。</p><p class="ql-block"> 1966年11月,一天早晨6时许,69岁的杨惟义,他想同往常一样,起床去办公室参加政治学习,却发现自己手脚不能动弹,欲叫夫人,也叫不出清楚声音,夫人醒来,见他眼睛严重充血。于是叫来小儿子志远,请来校医张杰英大夫为他诊察后,将他送至江西医院抢救,他患的是脑血栓病。中医称此病为中疯。徐吉贞陪丈夫住在医院里,杨惟义此时嘴说不请楚话,手没力,发抖握不住笔,腿也无力不能走路,看着他这样的病状,徐吉贞心如刀绞,心绪万千。她在想,宜之病成这样,如何是好?能否治得好?他是一个敬业心那么强的人,自他回院后,整天搞运动,背语录,挨批判,不能正常工作,又要忍受不白之冤,内心焦虑,怎么会不发病!运动好像才开始,今后会是怎样,他的病能好吗?抗日战争逃难,那么艰苦,我们都熬过来了。思想改造、三反五反、反右、反右倾,一个个运动,他都没有一点问题,顺利通过了,面对这次运动来势这么凶猛,他这一病,语言能力受阻,有口难言,怎么去申辩、解释啊。 在江西医院住院治疗约十余日,杨惟义脱离了危险期,病情有所稳定,需继续医治。可是此时红卫兵及江西医院造反派造反,取消了高干病房,杨惟义不得不被接回家,由校医进行治疗。由于得不到较好的医疗条件,先生的病康复很慢,而且带着后遗症的身体,还要被挂牌揪斗批判,带高帽在院内游街,对他心身折磨打击很大。文革期间,杨惟义的家被抄多次,工资被扣发,每月只发给18元生活费。仅靠这18元,夫妻俩无法生活,还要治病,于是只有向学校借些钱来度日。大儿志平在天津,小女慕蕴在北京,二儿志成和大女慕兰在南昌市,他们工资低,有的还受株连,只有小儿志远还在学校,也因受株连尚未毕业分配出去。在南昌的儿女们与母亲商量,如此下去,父亲的病在学校这样的环境和治疗条件下,是治不好的,只有想方设法离开这个环境,找个稍好点的治疗条件。在邝犹清、余国泰、陈光宇、童宝汉、余惠民等一些人的帮助下,于12月,徐吉贞与小儿志远护送杨惟义先到了北京,想找信访站投诉所遭不公待遇,但一到北京,见文革运动的形势,就感到找信访是根本无用的。于是立即转乘火车到天津大儿子志平家。志平家住在和平路206号2楼15号。虽在闹市区,但此宿舍楼从一个狹小大门进入,紧接着就是上狭小阴暗的楼道,两人上下相错,得侧着身子才能通过,白天楼道不开电灯,就一片黑暗。大儿子家只有一间约18平米的住房,没有厨房,只得在进门口处,摆张长方形桌,上放锅碗瓢勺占板,旁边放一个煤球炉,炉上一烟囱从室内横穿过房间,起取暖作用。再用一块布帘隔一下,即为厨房。每当生煤球炉火时,煤灰,煤烟、柴火烟部分渗出,弥漫整屋。屋内通风差,只有一扇窗户,空气呛人。父母的到来,志平与媳妇闰绣文自然是很高兴,但又为自己这样简陋的,很差的环境条件而担忧。志平在屋中拉起一根铁丝,挂上一块床单,把房间隔为两半,一半给父母住,一半自己与媳妇带一儿、一女住。一家6口人挤住在这间屋内。杨惟义没有天津户口,没有天津公费医疗关系,不能住院治疗,只有每次由志平从那昏暗狭小弯曲的楼道,非常吃力地背着父亲上下楼,去医院就医。徐吉贞则在家做饭,照顾杨惟义起居生活,天天陪伴着他。虽然居住环境恶劣,但毕竟暂时脱离了在学校被批斗的精神折磨,经一段时间治疗,杨惟义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可以下床活动,后来还能掺扶着到旁边街心公园漫步。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学校派来2名干部,揪他回校参加运动,接受批判。1967年4月,杨惟义夫妇从天津回到南昌莲塘农学院家中。1968年秋,小儿志远毕业分配到安义县6011部队农场军训锻炼,不得回家,家中只有二老相依为命。是年冬,一天,院中突然贴出大字报,宣称杨惟义是“现行反革命”。罪证是说从他家中抄去的一本历书中,发现书写有“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八个字,并有箭头指向毛主席语录。于是不分青红皂白,将他列为三查对像,关入“牛棚”。这实为对杨惟义的政治陷害。1966年多次抄家,把杨惟义家许多物品抄走,其中包括他的几十本笔(日)记本及历书全抄去检查,都未查出任何问题,却在时过二年多的1968年,突然冒出此事,当时杨惟义根本没有申辩之权利,只有挨斗之命运,更不能提此为政治陷害,追查黑手。他受此不白之冤,吃尽更多苦头。“牛棚”设在距杨惟义家东南二十来米的原农学院的幼儿园里。每天徐吉贞目睹丈夫与被关押的三查对像们,如犯人一样赶出来放风,拿着饭碗排着队到距“牛棚”1里多远的食堂去打饭吃。杨惟义的病本来未好,还有后遗症,到“牛棚”后得不到任何治疗,拖着后跟,艰难地尾随着队伍走。她心如刀绞,但她没有哭!她是一个既心善又很坚强的女人。她只能看着丈夫受罪,恨不能代替他。她借给丈夫送换洗衣服,到“牛棚”去看望丈夫,与他说几句话,安慰一下丈夫,也受到监视和阻拦。杨惟义关进“牛棚”后不久,徐吉贞也被赶出住了十多年的小楼,革委会叫她把家搬到距小楼约两里地的学校十三家家属区平房内居住。徐吉贞长期照顾丈夫,身体也十分疲惫虚弱,她毕竟也是65岁的老人了。如逃难一样,除了日常衣物用品,家中其他物品尽数遗弃在小楼里了。一天,大女慕兰到“牛棚”看望老父亲,见他穿一双雨鞋,全身在发抖。她把父亲鞋子脱下一看,雨鞋后跟已磨出一个大洞,鞋内全湿,袜子也全湿了。寒冬腊月,冰天雪地,“牛棚”内又没有取暖设施,父亲怎不冷得发抖。</p><p class="ql-block"> 慕兰心酸地哭着问:“父亲,你鞋破了,怎么还在穿?”</p><p class="ql-block"> 女儿想给父亲洗个脚,“牛棚” 里没有热水,只好用毛巾替父亲擦干了脚,扶他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双脚。</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问女儿:“你妈妈病怎么样,好些了吗?”</p><p class="ql-block"> 女儿说:“是感冒,今天好一点,搬家,她太累了。”</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很担心地又问女儿:“我房里的资料、书稿搬去了没有?以后我还要接着写的啊!”</p><p class="ql-block"> 女儿赶快来到母亲住处,哭着把父亲的状况告诉母亲,要给父亲送鞋袜去。</p><p class="ql-block"> 徐吉贞对女儿说:“孩子,别哭,你爸爸一辈子问心无愧,他对得起祖国,对得起人民,现在遭此苦难,我们一定要尽一切力量保护好他。你爸爸是个坚强的人,受这么大的冤屈,他没掉过一滴泪,我也不掉泪。你赶快把这鞋袜给你爸送去。回头来我再给你说说你爸。”</p><p class="ql-block"> 慕兰给父亲带了鞋袜,还带了一瓶开水来,先为父亲用热水洗泡了脚,換上了乾袜,然后扶他躺在床上,盖上棉被,待父亲睡着才回到母亲那里。</p><p class="ql-block"> 徐吉贞对女儿说:“你们要坚信你爸。以前没有功夫给你们兄弟姐妹讲过去的事,对你爸不很了解,现在应该给你们说说,让你们知道你爸是怎样的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我们的爸爸是非常好的爸爸,我记得在欢送爸爸去北京时,学校里的广播大喇叭还声称敬爱的杨院长,可是一个月后,爸爸一回来,却全贴的是他的大字报,臭骂他是反动学术权威了。现在竟把他关在“牛棚” 里受苦受罪!”慕兰回答。</p><p class="ql-block"> “是呀,十六条中说,不管资格多老,学术多权威,越权威越反动,越要打倒。你爸在江西,是唯一的一个一级教授、学部委员,算是一个大学术权威,当然逃不掉戴此高帽了。可是他并不反动,一点都不反动,他历史清白,而且是非常爱国,刚正不阿,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的科学家。现在受人陷害,遭此不白之冤,只有等待组织上去查了。”徐吉贞接着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前右)、徐吉贞(前左)与大女儿徐慕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前排左起,杨志远 徐吉贞 杨惟义 黄先纬(杨惟义的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后排左起,周彩彩(徐吉贞的远亲的女儿)傅枫生(江西农学院园艺系傅邦杰教授的儿子)杨志成 徐慕兰(随母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71年冬在天津杨惟义怀抱长孙杨克强,这是杨惟义生前最后的一张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1969年9月,江西农学院被撤消,学院中的许多三查对像,先后均获解放,唯独杨惟义一直未解放,三查小组令其家搬至梅岭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叫其夫妻俩带着一个5岁的孙女爱华,住在共大废弃的养兔房的一个十余平方米的养兔间。又脏又臭,外面下雨,里面漏,外面下大雪,里面飘雪花。没有厨房,只能将煤球炉放在房门口。夜间天冷,便将煤球炉提进屋内。杨惟义在天津时逐渐好转的虚弱身体,经牛棚折磨摧残,病又得不到治疗,每况愈下,全靠徐吉贞一人支撑,孙女爱华帮助在户外拾些树技作柴火烧。贫病交加,日子过得十分艰辛酸苦。杨惟义与徐吉贞在共大兔子间住了一年多,有时晴天,徐吉贞掺扶着杨惟义,杵着枴棍到室外走走,看见桃园里有害虫,他还叫夫人要去告诉学校治虫。1971年,孙女爱华七岁要上小学了,大儿媳来接女儿回天津上小学,见爸妈生活在如此环境中,黯然泪下,决定将二老一起接到天津去。虽然他们住房亦小,但一家人在一起,总可有个照顾。可是杨惟义还未解放,不许他离开共大,经与校方多次交涉,只能以其妻有病,要去天津治病,他无人照看生活为由,才获准一起去津。1971年秋初,杨惟义再次来天津就医,仍住在和平路206号2楼15号大儿子家,这里虽然胜于共大那阴湿、冰冷的兔舍,但六口人挤住在一间18平方米的房内,空气本已混浊,还要在室内烧个炉子来取暖、做饭,就更不利于杨惟义养病了。幸亏老友——南开大学教授萧采瑜先生常来看望和慰问,使他心情稍安,并打算能下床走动时,去南开大学回访萧教授。那时买来的米中常有沙子,有一次米中有很多黑色细小的沙子,粘附在米粒上,用水也很难洗下来,煮成饭,很难吃,但因粮食紧张,又舍不得倒掉,大家几乎是不咀嚼,就吞咽下去。杨惟义更是很吃力地慢慢住下咽。见此状,徐吉贞就耐心地一粒粒地剔除粘在米粒上的细小沙粒,为杨惟义专门挑选出一些无沙的米。</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看着,感慨地说道:“吉贞,你休息一下吧,那沙子用水冲不下来吗?”</p><p class="ql-block"> “不能完全冲下来,这些是自己用水冲了多遍,再来剔除,就省力多了。”</p><p class="ql-block"> “你真是我的好妻子!我这病多亏你精心照顾,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做相濡以沫,相依为命。从我们结婚以来,已有30多年了吧,你一直跟着我受苦,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志平出世未到周岁,我就出国去了,一去就5年,你一个人带儿子,省吃俭用,节省的钱还要给我寄去。回国后在北平,老二、老三、老四、老五相继出生,你的负担越来越重,我整天忙于搞研究,也没有尽到做丈夫,做父亲的责任,没有帮你带小孩,而你还要照顾我的胃病。日本鬼子占领北平后,你更是辛苦了。仅管生活越来越困难,宁愿全家人挨饿,你坚决支持我抵制日寇的诱惑,也不去为挣500元日本军用券而当那个治蝗局长,不为日寇服务,不做汉奸。”</p><p class="ql-block"> “那是你真诚爱国之心,你最敬佩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我了解你,相信你的抉择是完全对的。如果当年去做了那个局长,一家人生活可能是会好一些,但是汉奸的罪名却永远洗脱不了啊!”徐吉贞感叹地说。 </p><p class="ql-block"> “当年逃出北平,一路上,也全靠你沉着应对,忍受着老五病逝的悲痛。回想那次逃难,经历的困苦,真是不堪回首,要不是你的坚强,我真不知如何能挺得过来。还有,我到泰和去了,你怀着孕,一个人带4个儿女,老大仅12岁,老二、老三、老四都只有2至6岁,在阳村教书度日。为逃日本鬼子,你大着肚子带着儿女,从阳村逃到上饶周墩。在周墩,生老六后又得产后热,差点殤命。当时我真后悔不该离开你,一个人去泰和,把全家的担子抛给你一人,万一你真的有个三长二短,我真对不起你啊,我会内疚一辈子的。” 杨惟义很吃力梗咽地说。</p><p class="ql-block"> 徐吉贞怕杨惟义回忆往事,太伤感,影响身心。 </p><p class="ql-block"> 她便打断他的话说:“你一个人去泰和,也是我要你去的,又不是你不顾我们母子。因为鬼子逼近,你若不走,再被日本鬼子抓到,那后果是不堪设想,而我怀着老六,无法一起走啊!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了吧!你说话困难,一次不要说太久了。 ”</p><p class="ql-block"> “没关系,我把话说出来,心里会更舒畅些。平时没有机会对你说,你就让我说啊!”</p><p class="ql-block"> “好的,只要你高兴,我听你说,你慢慢地说吧”徐吉贞紧紧握住杨惟义的手说。</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停顿了一会,接着说:“这一辈子,你跟着我,风风雨雨、颠沛流离,多灾多难,这一生都在奔波忙碌之中,没有过上多少好日子,而你从不抱怨。文革以来,更是多亏你了,你一直陪伴着我,不离不弃,与我相依为命。我的命是你给的,怎样才能报答你啊?”</p><p class="ql-block"> “你安心养病,早日康复,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p><p class="ql-block"> “别人都解放了,为什么我还不能解放,我到底有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 “你有什么问题,你能有什么问题呢?你什么问题也没有!问题是你遭别人政治陷害,据说大字报上提到你的诬陷不实之词,现在大多都已推倒,唯有×××揑造你那些罪状,还没有推倒,还记在你的账上。如今他是领导,他怎么会承认自己是揑造污陷你呢!你就无法解放,不能平反昭雪了。”</p><p class="ql-block"> “那我到何时才能平反昭雪哟!真可恶!真可恶!”杨惟义气愤地说到。</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在天津,因无当地户口和公费医疗关系,不能住医院治病,只能由大儿子背着下楼去医院看病,或请私人医师上家来出疹医治。冬天,天津严寒,温度降到零下十多度,杨惟义感染上肺炎,又不能住医院治疗,病情日益严重,徐吉贞日夜守护在他身边,自己身体亦很疲惫。1972年2月21日,杨惟义躺在床上,一阵咳嗽,一口鲜血涌上喉头,堵住气管,欲吐不能,呼吸受堵,争扎着想自己翻身坐起。他背负着太多的沉重,有着让人难以呼吸的沉默,或许此时此刻,有太多的愁绪满载却无法表达......。守候在床边的徐吉贞见状,立即去拉他,拉不动,又抱住杨惟义,想把他扶起,吐掉堵住气管的血,她用尽吃奶的力气,也搬不动他。此时志平、绣纹上班去了,孙女爱华7岁,尚小,孙儿克强仅5岁,根本帮不了忙,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杨惟义被气逼而亡。丈夫没说一句遗言,撒手人瞏,别她而去,徐吉贞悲痛至极,似万箭穿心,欲哭无泪,此时她脑里一片空白。她回过神来,替杨惟义擦干嘴边的血,呆呆地凝视着他的遗体,她眼前像过电影一样,一个活生生的杨惟义就沉现出来:她看见在老五病亡时,杨惟义悲愤地说:“这笔帐要记在日本鬼子头上!”她看见杨惟义援越回国,到家时,神采奕奕地给她讲述越南见闻。她看见杨惟义那年在新疆,腰被碰伤,他忍痛坚持考察结束回来,没有好好休息,又投入紧张的工作。她看见杨惟义拿着刚出版的《中国经济昆虫志――蝽科》一书,兴奋地说,第二本豆蝽科也写好了,可交给出版社了。她看见……她伤心,丈夫一句遗言都未留下,就走了!她伤心,丈夫未昭雪,含着冤,他就走了!志平、绣纹回到家,见父亲已故,一家人哭成一团。志平打电报给江西共大总校,告诉此恶秏 ,学校派了×××等二人来天津接骨灰。来到志平家,见到徐吉贞,×××不但没有安慰之语,而且还逼问徐吉贞,要她交出杨惟义在京已写好,尚未来得及出版的书稿,并对徐吉贞母子说,革命群众大字报上提杨惟义许多意见,有就要承认,没有就不要再提了。当即遭到徐吉贞严厉的声斥。×××还说回南昌后,马上开追悼会。杨惟义骨灰由×××等二人运回江西,存放在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后改为江西农业大学)一间库房里,追悼会却一直未开。为落实杨惟义政策,每当专案组人员向×××问到他写的杨惟义大字报上的问题,即他所造谣污蔑杨惟义的那些内容,他仍然一口咬定。专案组又调查不到任何人能证实×××所说的是事实,但×××是领导,专案组就不好落实杨惟义的政策了,于是直到杨惟义去世八年后的1979年3月27日江西省委才为杨惟义召开追悼会,为他进行平反昭雪。可是陷害杨惟义的黑手,却仍然逍遥法外,不了了之。杨惟义去世后,徐吉贞回到南昌,一直住在志成家,自1981年后就与志远住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3月27日中共江西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在南昌举行追悼会,为杨惟义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图为追悼会上杨惟义亲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领导(左1)与杨惟义家人一起将杨惟义骨灰送回上饶家乡安葬。右持遗像者是杨惟义长子杨志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徐吉贞率家人将杨惟义骨灰安葬在家乡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徐吉贞率家人将杨惟义骨灰安葬在家乡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79年徐吉贞在南昌人民公園与家人留影: 从左至右:后排站立者:杨志成、陈占先、杨志远、陈源远、杨志平、闰绣文;雷良颖(立杨志成下方者);下坐者:雷蔚萍、杨慕蕴、杨爱华、徐吉贞、陈君、徐慕兰、顾如华;下面六个小孩,上排:杨定安、杨亚虹、杨定强;下排:雷一丁、陈洁、杨克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徐吉贞与其第三代留影:左起前排:杨定安、杨定强、杨亚虹、陈洁;中排:雷一丁、徐吉贞、杨克强;后排:陈占先、陈君、杨爱华</span></p> <p class="ql-block">  1984年6月2号徐吉贞因病去世,享年81岁。这天徐吉贞躺在南昌市第二附属医院病床上,几天的医治、急救,仍高烧不退,昏迷不语,儿女们见母亲己病入膏肓,垂危旦夕,奄奄一息,便将母亲接回家,以免死在医院,被送入太平间。11时许回到家,不多时便与世长辞了,儿女们万分悲痛。他们立即将此噩秏,打电话告诉了江西共大总校。下午两辆校车满载人员开到省政府大院志远家门口停下,车上下来的都是原江西农学院的教职员工和家属,他们依次进入家中,给徐吉贞遗体告别,个个神情悲伤,有的含泪给她三鞠躬,有的欲哭无泪,向遗体深深下拜,还有的家属要给徐吉贞下跪,儿女们见状,赶忙扶起,深表感谢。他们说:“我们听到杨师母仙逝,万分悲痛,纷纷相告,要求学校派车送我们来给师母告别,看她老人家最后一眼,愿师母一路走好!”儿女们感激万分!竟没想到,只不过打了个电话,告诉一下学校,母亲已故,原农学院的人便立即互相通知,自发地来给母亲遗体告别。父亲去世己12年,79年已开过追悼会了,常言道,人走茶凉,而今徐吉贞去世,农学院的教职员工和家属,对杨惟义夫妇却仍然还怀有深情!这一对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恩爱夫妻,在人们的心中永存。儿女们将徐吉贞的骨灰与杨惟义的骨灰葬在一起,让他们永远在一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徐吉贞在南昌,生前最后一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与俆吉贞之墓</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农业部授予杨教授新中国成立60年来百位“三农人”人物,他当之无愧! </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教授一生光明磊落,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他的人品、风范永远激励着人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7年杨惟义塑像在上饶县惟义公園内落成</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教授是艰苦求学奋发成才的典范,刻苦钻研攀登高峰的楷模,热爱祖国民族气节的志士,崇尚科学科普宣传的领军人,科学发展环境保护的先驱,尊师爱生农业教育的宗师,昆虫学界学术卓著的泰斗。他为人师表人格魅力的风范,植物保护农业增产的伟业,援助越南国际主义的贡献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座落在上饶市文化公園内的杨惟义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9年7月15日杨家五兄弟姊妹在江西农业大学落成的杨惟义铜像旁留影 左起:杨志成、杨志平、徐慕兰、杨慕蕴、杨志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12年5月8日在上饶县落成的杨惟义纪念馆举办了开馆典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江西农业大学教学楼命名为惟义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江西师范大学一新建的教学楼命名为惟义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饶县一公园命名为惟义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学习杨惟义艰苦求学奋发成才,刻苦钻研攀登高峰,热爱祖国民族气节,尊师爱生诲人不倦,身处逆境顽强不屈,爱岗敬业一丝不苟,为人正直乐善好施,开拓创新矢志不渝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7年江西农业大学召开纪念杨惟义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5年4月16日,上饶市、县隆重纪念杨惟义诞辰108周年暨杨惟义研究会成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惟义一家人在江西农学院伍农岗居住过的小楼,后被称为院士楼(杨当年住时无围墙)</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4年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左3)参观江西农业科学院的院士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4年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前排右2)、省长黄智权(前排左2)参观江西农业科学院的院士楼</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惟义传》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编 李国强 编著 柳志慎 胡启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年谱》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主编 李国强 编著 胡宗刚 杨志远</span></p> <p class="ql-block">  杨惟义昆虫分类成绩斐然,植物保护贡献重大,科学知识普及领军,血吸虫病防治先锋,农业人才培育众多,科学考察成果丰硕,受命援越贡献卓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5年4月16日,上饶市、县隆重纪念杨惟义诞辰108周年暨杨惟义研究会成立。图为在上饶市广场展出的纪念杨惟义大型图片展</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杨惟义与徐吉贞之墓座落在上饶县茶亭镇南岩村其家乡一青松翠树环绕的山岗上,座北朝南,阳光照射在墓碑上,碑文闪烁着金光。丝丝微风吹佛,唱着那古老的歌曲,祈愿沉眠的逝者安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惟义夫妇陵墓与故居都被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杨惟义院士永垂不朽, 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  后记:非常感谢杨惟义之子杨志远研究员提供的回忆资料及《杨惟义传》。</p><p class="ql-block"> 有关杨志远的回忆父母亲的文章,严然就是一部中篇小说,文采斐然,文笔行云如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曲折伤感,情到伤心之处,感人肺腑,不禁令人潸然泪下。我从内心深深地敬仰杨惟义夫妻,他们相濡以沫,历经磨难,度过了艰难困苦的岁月,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他们的事业,战斗到最后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们对事业执着地追求,他们的精神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文章是杨惟义夫妻的真实写照,将他们的内心世界,品格风貌展示给读者,通过此文让人们更多更好地了解到了他们的优秀品德!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p><p class="ql-block"> 曹华中编撰于厦门2021年8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座落在上饶市文化公園内的杨惟义塑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