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红旗渠红色培训基地,培训咨询:18625858663(李老师),林州红旗渠红色培训基地<br>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凝聚民族磅礴力量的时代主题;我们要不忘本来,继承好优秀传统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一代代人的血液。在林州就有一个充满初心奋进的地方,它就是红旗渠,林州市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50年的沧桑巨变,时代赋予了红旗渠精神更多的内涵,创新、智慧、难而不惧、富而不惑、奋斗不已、自强不息,红旗渠精神在时代中淬火升华,正是不忘初心精神的代表。 林州红旗渠红色培训基地,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称之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并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我多次走进林州红旗渠红色培训基地,每一次灵魂深处都经受了难以言语的震撼和洗礼。每次在山下仰望山腰间那一段段渠身巨龙般隐伏于密林,胸中油然升腾起敬意;每次伏下身子双手触摸那一方方精心碫造、紧紧相依的渠石,禁不住屏住了呼吸;每次站在坚实的渠岸上凝望着渠水温顺地远去,抑制不住内心欣喜;每次看着渠水轻拍着对面山体抬眼处却是悬崖压顶,深感当年施工之不易;每次青年洞前远眺山下与渠水同源的漳河水遥遥东去,由衷敬佩人类的智慧;当我仔细辨认嵌于渠岸的石柱上模糊的“...公社...大队承建”字样,顿时明白了它不朽的秘密。这一刻,青山不语,大地低伏,我却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红旗迎风招展,听到了千万个人声响彻寰宇。这是一条英雄筑就的渠,这是勇气和智慧缔造的奇迹。(林州红旗渠红色培训基地) 林州红旗渠红色培训基地的教学中有一句歌词是“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有人唱起了电影《红旗渠》里的歌曲,我沉浸其中若有所思。为什么这一奇迹会发生在这里?是什么让原本沉默的山民迸发出气壮山河的豪迈勇气?又是谁使了什么手段,让滔滔的漳河水乖乖听话,一个山上流淌一个山下东去?巍巍南太行,苍茫黄土地,不知能否解答我的问题。 林州红旗渠红色培训基地让我对红旗渠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上世纪60年代,工程技术条件落后,仅靠人力和简陋的工具,在绝壁悬崖下一锤一钎劈山修渠,施工之难、工程量之大难以想象。红旗渠之所以能够成功建成,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一盘棋”的组织协调,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离不开山西平顺县人民的慷慨支持,以及全国兄弟单位的积极支援。抚今追昔,正是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让从来平凡如草芥的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过上了安稳日子;正是革命文化的熏陶,让往日沉默的山民“立定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坚信艰苦奋斗可以改变命运;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让籍籍无名的林县人民有了创造历史的机遇,完成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壮举。“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的领导力、组织力、影响力、战斗力,就是红旗渠的“源头活水”,红旗渠就是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领导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 林州红旗渠红色培训基地向红旗渠精神致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林县人民用勤劳勇敢的双手修筑了红旗渠,彻底改变了因缺水而多舛的命运,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干涸的土地变成良田沃野,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传遍四方。更值得钦佩的是,林县人民并没有满足现状就此止步,而是有了更新更大的梦想,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再出发再奋斗,为红旗渠精神注入了永远在路上、敢为天下先的活的灵魂。林州红旗渠红色培训基地弘扬的红旗渠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它属于党,属于全国人民,属于全世界所有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它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