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英雄部队的光辉战斗历程,——纪念铁道兵第十师诞生72周年

作者姚述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铁道兵第十师,是一支在战火中诞生、在战斗中成长的英雄部队。自1949年4月诞生到1984年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更名为“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的35年期间,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南征北战,修建过东南沿海的鹰厦铁路、黎湛铁路、南铜专线等海防铁路;独家三建“两弹一星”国防战略工程专线铁路;三进青藏高原修建人间奇迹青海至西藏的藏区“天路”,参加过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举世闻名的“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大兵团会战的“三大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庆祝八一建军节94周年和铁道兵第十师诞生72周年之际,许多朋友和战友们让我写一篇纪念铁道兵第十师光辉历程的文章。笔者在铁道兵第十师工作了16年,曾任师司令部参谋,参加过成昆铁路、襄渝铁路和青藏铁路的修建。因在师首脑机关工作的性质和职能所在,使命所然,直接组织和参与全师部队的调防和施工任务,经历的事情多。出于对老部队的崇敬和热爱,责无旁贷地完成了这篇写作任务,请广大读者阅后提出宝贵意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章运用报告文学体裁介绍了铁十师从战火中诞生到与军旗告别脱下军装集体转业前35年期间奋战的全部历程。篇幅所限,只用了2万字左右和100多幅珍贵的图片,从部队赫赫有名的8位师长和在修路史上最艰巨的成昆铁路、襄渝铁路、青藏铁路的“三大战役”入手,作了重点介绍,使一个整编师35年的光辉战斗历史展现在读者眼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铁道兵第十师在35年的光辉历程中,上至师长,下至每个官兵都不是孬种,是最具有战斗精神和思想作风过硬、综合素质全面的钢铁战士。希望更多的战友和读者,身为铁道兵和铁十师的官兵而感到光荣而自豪。要学习和感恩老一辈的培养成长和所给予的一切!弘扬部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励我们和教育子孙后代前行,让铁十师的精神永放光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在解放战争中诞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7月,东北人民解放军以原东北人民自治军护路军为基础,补入部分二线部队和铁路技术干部及技术工人,组建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铁道兵从此诞生。1949年1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电令,成立军委铁道部,任命滕代远为军委铁道部部长。同年5月,以原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归中央军委铁道部领导,滕代远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吕正操(1955年授衔开国上将)兼任副司令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隶属中央军委直接领导。195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以志愿军铁道兵团的名义陆续开赴朝鲜战场,执行铁路保障任务。1951年1月转属志愿军总部领导。1952年8月正式列为中央军委序列,先后修复朝鲜铁路900多公里,在朝鲜北部1300多里的铁路运输线上,建成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帮助朝鲜重建家园,新建和修复铁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志愿军总部领导的6个铁道工程师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番号,成为一个兵种,归属中央军委直接领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4年3月5日,铁道兵领导机关正式在北京成立,由赫赫有名的王震上将出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毛主席接见了王震司令员并亲自为铁道兵报社题写《铁道兵》报名。铁道兵编制下辖10个师、1个桥梁独立团、1所铁道兵学校和2所速成中学,共8万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根据战备施工和西南铁路建设需要,几经扩编和整编,到1974年底,铁道兵共有15个师、3个独立团、3所院校、3个野战医院、1个科研所,总兵力达到43万人。1980年根据中央军委裁军要求,保留为10个师、2个独立团、2所院校、2个野战医院,总兵力20万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1948年组建解放军铁道纵队到1983年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铁道兵在战争环境下,共抢修铁道3600多公里,抢建铁路690多公里、战备公路430多公里;在和平建设时间,共新建铁路干、支线12590公里,占全国新建铁路总数的三分之一,有8000多名官兵为铁路建役献出了生命,其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1136人,在援越抗美战争中牺牲392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第七次大裁军。1982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撤销铁道兵建制,并入铁道部。1983年2月1日,铁道兵党委、机关并入铁道部党委、机关。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至此,铁道兵番号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但铁道兵的精神和功绩,却永远留在人民的心目中,载入人民解放军的史册。</b></p> <p class="ql-block"><b>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上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铁道工程部队抢修朝鲜铁路施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铁道工程部队抢修朝鲜铁路施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铁道工程部队抢修朝鲜铁路施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铁道工程部队抢修朝鲜铁路施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铁道兵第十师于1949年4月15日在战火中诞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道兵第十师的前身为在战火中诞生的华东军区警备第五旅。1949年4月15日,根据山东军区转达中央军委命令,为了解放山东沿海、青岛和长山列岛,确定以烟台警备司令部为基础, 改编东海军分区二团、烟台警备部队、胶东军区独立团,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警备第五旅(即铁道兵第十师前身)。旅长刘林即铁道兵第十师的首任师长(湖北沔阳今仙桃人,后授予少将军衔),政委由中共烟台市委书记刘乃殿兼任, 副政委张伟烈,参谋长王汉汝,政治部主任张少华(后任铁十师政委)。辖新编第13、14、15团和炮兵团。同年5月和7月,先后两次参加解放青岛和长山列岛战役,开创了铁道兵第十师诞生以来的首次战斗历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0年11月7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为了统一全军编制,加快部队正现化建设, 将华东警备第五旅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101师,辖第13、14、15、16步兵团和旅属炮兵团(由北海特兵营、东海特兵营、五旅原炮兵营等炮兵营合并而成),总兵力12364人,师机关驻山东烟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2年2月,新中国百业待兴,粮食极度缺乏,军委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将步兵一O一师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三师(下称农建三师),恳荒种粮,解决国家急需的粮食问题。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道兵第十师是一支既英勇善战、又能吃苦耐劳技术过硬的多能部队。正如激情昂扬的《铁道兵之歌》歌词所写的“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1953年1月3日,中央军委紧急命令农建三师入朝担负战时铁路抢修抢建任务。1月17月和18日部队紧急出发,1月24日到达朝鲜平安北道价川郡。1月29日农建三师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隶属于中朝新建铁路指挥局领导。原农建7、8、9团改为第28、29、30团,总兵力7419人。在此前的1951年已由原部步兵一O一师抽调680名官兵,分四批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入朝先后承担两期总长30.79公里的铁路抢修任务,是在无经验、无机械设备冒着零下20多度严寒和空中敌机不断空袭的恶劣环境中进行的。保障了钢铁运输线畅通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彭德怀司令员和金日成首相,分别电贺和表彰。师长张吉厚(河南新县人),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解放勋章。部队在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后回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1953年9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之后的同年11月21日,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奉命从朝鲜回国,改编为铁道兵第十师(简称铁十师),代号为8510部队,师部驻陕西咸阳北郊。28团驻肖家村,29团驻黄家寨,30团驻兴平县。1954年3月5日铁道领导机关(简称兵部)在北京成立,铁十师整编辖5个团,原28团、29团、30团依次改编为第47团、48团、49团,同年8月5日组建第46团(桥梁团)。9月1 日50团 (机械团)成立,暂缺编。 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师”番号后,但其前身是由“华东军区警备第五旅”和“步兵一0一师”地方部队改编而成,干部队伍和班底变动不大,笔者于1963年参军到铁十师时,连级以上干部大部分都是山东人。也感受到山东人的孔孟思想、儒家文化的豪爽、坦诚、重义、耿直的性格特征并从中受益匪浅。笔者认为铁道兵第十师的诞生时间应确定为1949年4月15日,这与铁道兵诞生于1948年7月和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是一致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4年11月17日,铁十师遵照兵部电令,抽调46团、47团、48团、49团各1个营归建到50团。一直到1984年1月集体转业合并到铁道部,更名为中铁第20局集团公司的30年期间,军队建制和番号没变,部队代号几度变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高立德,是铁十师在建国初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现健在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1935年5月出生,1951年2月入伍, 历任山东军区警备第二团政治处公务员、步兵一O一师302团2营5连文书。1952年1月奉命参加抗美援朝,所在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在冒着零下20多度严寒和敌机不间断低空轰炸的朝鲜战场,发扬了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建立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保障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1953年11月奉命回国,部队改编为铁道兵第十师,所在的第30团驻防陕西兴平县。1955年2月调铁十师司令部保密室任保密员、保密室主任。1963年3月任铁十师司令部军务科参谋、副科长、科长。1977年9月任铁十师48团副团长、团长。1982年2月转业任山东青岛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党委副书记直到退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高立德同志在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特别是在铁十师32年工作中,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转战南北,参加了宝成、黎湛、鹰厦、兰铜、南福、青绿、成昆、襄渝、青藏等铁路建设。三上青藏高原修建青藏铁路,三建“两弹一星”国防专线青绿铁路。在1971年1月任军务科科长后的任上期间,注重从部队基层选拔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任人唯贤,别具一格,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进入到团、处级领导岗位。到48团和转业到地方工作后,注重思想政治和党建工作,联系群众,不忘初心,深受官兵爱戴。他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共和国的铁路建设、军队建设和地方的城市建设,为党为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荣立两次三等功、四次嘉奖和荣获“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高立德军旅功模纪念章”。照片为荣获在党五十周年纪念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011年建党90周年,荣获“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军旅专题部”颁发的“高立德军旅功模”纪念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荣获光荣在党5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70周年纪念章的高立德同志,高兴地向颁发单位行军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军功章的一半也有其“贤内助”的无私奉献,照片为高立德同志荣获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和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不忘与爱人盖林英合影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高立德同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装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第48团团长高立德、政委杜中尤等部分团领导和1981年度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代表合影,一排起左三柴富民(副政委)、左四张德泉(副团长)、左五高立德(团长)、左六杜中尤(政委)、左七刘茂轩(政冶处主任)、左八吴谋新(总工程师)、左九纪俊星(后勤处处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改制后的现中铁二十一局3处,热烈欢迎前身铁十师48团15名老兵前辈回家省亲,重拾40多年前铁道兵记忆。</b></p> <p class="ql-block"><b>(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48团69年冬季入伍的湖北公安县籍部分退役官兵,和改制后进军湖北荆州建筑市场的现中铁二十一局3处工会主席周普华一行合影。老战士、公安县文联主席、书法家刘世平为表达对48团娘家人的深情厚谊,特赠送了具有收藏价值的字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和平建设时期的铁道兵战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和平建设时期的铁道兵战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三、在和平建设时期挥师南下和进军西北酒泉,为海防铁路和航天事业铁路做出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参加修建的江西鹰潭至福建厦门的鹰厦铁路。鹰厦铁路北起江西鹰潭南至福建厦门,全长705公里(含漳州支线11公里),在赣闽两省边境穿越武夷山,进入闽南九龙江沿江而下,经过集美和厦门两道海堤到达厦门。于1955年2月21开工,1957年12月28日峻工。是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将军带领数10万铁道兵官兵用铁锹和炸药,只用了三年时间修通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穿越崇山峻岭的鹰厦铁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穿越崇山峻岭的鹰厦铁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穿越崇山峻岭的鹰厦铁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穿越崇山峻岭的鹰厦铁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参加修建的广西黎(塘)至广东湛(江)铁路通车典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4年7月,铁十师奉命南下,转战广西、福建、浙江参与修建具有战略意义的黎(塘)湛(江)铁路、鹰(潭)厦(门)铁路和独立修建的兰(溪)铜(官)专线铁路。图为1957年12月16日兰铜铁路峻工纪念。</b></p><p class="ql-block"><b>(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6年11月由铁十师独立修建的兰(溪)铜(官)专线铁路,全长56.2公里。铁路的关键工程兰江铁路大桥是当时浙江省的第二铁路大桥,全长564.2米,设桥墩20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7年4月修建兰铜铁路8510部队(铁十师代号)民工先进生产(工作)者合影</b></p> <p class="ql-block"><b>(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1958年3月,铁十师在完成东南沿海的海防铁路修建任务后,遵照军委命令,挥师大西北,秘密开赴甘肃酒泉地区,抢修“两弹一星”战略专线铁路。5月22日,清绿铁路全线开工。在时间紧,任务重,气候环境恶劣和施工条件极差的情况下,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加快施工进度。在长达240.65公里的铁路施工线上,白天人声鼎沸,夜晚灯火通明,从清水站开始,一米一米地向大漠深处的“两弹一星”发射基地推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除了日夜劳累抢进度以外,还要战胜沙漠里常刮的“黑旋风”和严重缺水的恶劣自然环境以及伙食供应不足、缺乏生活营养的困难,每人每天只供应一盆水,两个月才能洗一次澡,常用骆驼刺充饥,导致身体浮肿和夜盲症。铁十师官兵发扬了在朝鲜战场的大无畏精神,睡帐篷、战风沙、斗寒暑,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重重困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至1960年1月15日,只用了20个月时间抢修的铁路全线峻工,这是铁十师独家圆满完成的这条干线长达240.65公里和岔线82.22公里的秘密战略铁路。直到40年后的1999年,这条战略铁路才标注在中国地图上,铁十师战斗在戈壁沙漠的秘密任务才逐渐被世人知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笔者把这一段历史披露出来,是让世人都知道铁十师鲜为人知的光辉历史。也许当年亲临其境的官兵現都是八十、九十岁以上的耄耋之年的老人,有的甚至与世长辞已看不到这篇文章了,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不知道,至少也要让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知道并传承下去,发扬铁十师的这种艰苦奋斗精神!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铁道兵第十师从东南沿海挥师甘肃酒泉,独家三建“两弹一星”国防专线铁路正线240.65公里、岔线82.22公里、211工厂专线55.19公里,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酒泉卫星发射中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酒泉原子城爆炸成功。图为当天人民日报号外版向全世界庄言宣告!这其中有着35年后才向世人公开铁十师三建“两弹一星”国防军事专线铁路的秘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酒泉原子城爆炸成功场景。这其中有着35年后才向世人公开铁十师三建“两弹一星”国防军事专线铁路的秘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酒泉原子城爆炸成功场景。这其中有着35年后才向世人公开铁十师三建“两弹一星”国防军事专线铁路的秘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青绿铁路通车典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4年7月至1958年1月,铁十师奉命南下,转战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修建黎湛铁路、鹰厦铁路、兰(溪)铜(官)铁路专用线,其中全长56.2公里的兰铜专线铁路是铁十师只用了11个月独家修建,为巩固东南沿海万里海疆做出了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8年3月,铁十师挥师西北,驻防甘肃省酒泉地区。在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巴丹吉林沙漠修建清绿军事专用线。这是铁十师第一次独家完成的大型铁路工程,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永载史册的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由铁十师所修建的“两弹一星”国防工程专线铁路——青绿铁路,是我国地图上唯一的一条军用秘密铁路。南自清水站,北至额旗纳旗绿园站,后延长至嘉策铁路赛罕淘来站相接。301/302次专用军列每天早上07:30从东风站发车,朝发夕返。单程5小时,全部由军人管理,承担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所需生活物资供应和火箭、卫星运输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59年3月,铁十师一上青藏线,担负泉吉峡东至格尔木纳赤台段278.4公里施工任务。1960年5月因自然灾害奉命停建。然后撤离西北,移防北京、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配合其他军事单位从事特种工程施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3年初,青藏铁路二次上马。1963年3月22日,接铁道兵兵部电令:铁十师新承担兰青铁路海(晏)——克(克土至海湖)支线铁路修建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4月10日至12日,师党委在北京良乡召开了三届六次党委全会,对这条战略铁路作了具体兵力部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5月28日,师部由北京良乡移防青海西宁,指挥四线(海克段铁路、南湖支线、221厂专用线、青办西宁铁路专用线)、一路(龙过公路)、一桥(龙羊峡悬索桥)修建。 铁十师率46团、48团担负海晏至克土段干线、克土至海湖支线和二机部221工厂专铁路线施工任务。1964年10月17日,完成55.19公里铁路专线峻工,再次为“两弹一星”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集结中国大西南,参加成昆铁路大会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成昆铁路是连接四川成都至云南昆明的国家一级铁路。全长1083.3公里,共设大小车站124座。始建于1958年,后因自然灾害多次停工复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成昆铁路从海拔500米左右的川西平原沿大渡河、牛日河而上,穿越海拔2280米的沙木拉打隧道后,沿孙水河、安宁河、雅砻江上行至海拨1900米左右的滇中高原昆明。大渡河、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山高谷深,江水湍急,地势险峻,工程极端艰巨。桥梁和隧道总长443.7公里,占线路总长的40%。沿线气候多变,有气温高达40多度的深沟,有10级大风劲吹的峡谷,有常年积雪不化的雪山,有500多公里位于地震区。溶洞、暗河、断层、流沙、瓦斯及有害气体等复杂地质结构,给设计和施工造成极大困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4年受紧张的国际形势影响,在毛主席亲自关怀下,再次动工。1964年9月1日,西工指司令员吕正操上报了关于西南铁路建设的兵力部署,9月4日,毛主席批准同意了这个部署。 在西南铁路工地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调集了铁道兵第一、五、七、八、十师、独立机械团、汽车团和铁道部第二工程局、第四工程局三个工程处、大桥工程局电务工程总段等专业施工队伍共同承担施工。1966年施工高峰期,投入施工队伍达35万多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铁十师承担了北段和中段两期共304.63公里施工任务,占全线路总长的28.12%,担任了重头,于1970年7月1日全线在铁十师驻地西昌礼州接轨通车。成昆铁路胜利通车,创造了“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奇迹”,开创了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地路之最,荣获“中国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铸就了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神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成昆铁路线路走向平面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修建成昆铁路纪念碑勇士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位于成昆铁路关村坝车站的铁道兵博物馆广场纪念碑,由全国铁道兵战友联谊会捐资和金口河区人民政府共同修建,2010年7月落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位于成昆铁路关村坝车站的铁道兵博物馆广场纪念碑,由全国铁道兵战友联谊会捐资和金口河区人民政府共同修建,2010年7月落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成昆铁路地质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部分子弟重返当年奋战过的成昆铁路金口河参观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无所畏惧的铁道兵战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成昆铁路隧道施工的铁道兵战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4年9月15日,师长李兴弟、副政委徐冰在北京参加的兵党委(扩大)会议。第2天9月16日~22日,46团、47团、48团机关和部队,火速从青海海晏、西宁、内蒙古旗下营、北京移防四川,月底前到达新区。全师11443人和56033吨物资,分别从青海、内蒙古、北京不同地方只用了半个月时间移驻四川峨眉龙池、九里、乐山等新驻防区,可见当年铁道兵部队移防时间之快。移防完成第三天,师部在九里驻地召开第一次工程会议,时任副师长尚志功就全师承担的成昆铁路的工程特点、任务划分、施工组织等作了部署,兵部副司令员郭维成到会作了重要讲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与此同时,各方力量驰援铁十师。10月15日,铁道部先后抽调692名工程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到达铁十师,分配到各团施工,后经批准参军入伍。铁十师原有编外职工5000人,后来新招3000人,共有8000名编外技术工人。全师在兵力最多时管理七个团4万余人,加上编外职工8000人,共5万余人投入施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1月17日,遵照兵部10月23日电示,师下达组建铁道兵第50团命令,抽调第46团、47团、48团、49团各1个营归50团建制,时任50团团长陈友国、政委许守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2月24日,配属铁十师施工的铁二师第8团从湖南出发,经4天急行军到达乐山沙湾布防,28日投入施工,这就是铁道兵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5年3月17日,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在京的中央领导同志,接见了铁道兵科学技术大会代表。8月10日,师长李兴弟、副师长尚志功、副政委徐冰在京参加兵部党委三届四次会议,毛主席、刘少奇再次接见了与会人员,可见对这支部队寄予了多大的期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65年2月25日,根据全军干部会议精神,铁道兵师扩编为5团5营5连4排4班制,各团增编一个营,各营增编一个连,全师兵力达到34369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1月13日,已任师长的尚志功参加西工指会议,铁道兵政委吕正操在会上称赞铁十师说:你们站起来像个兵,集合起来像个队伍,遇到山洞能打过去,希望再创施工月成洞200、300米高速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2月27日,任命原49团总工程师为铁十师总工程师。王文波,1952年从衡阳铁路局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1月1日跨过鸭绿江,被分配到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30团(即铁道兵整编后的第49团),成为铁十师组建后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也是铁十师成立后的元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尚志功剧照</b></p> <p class="ql-block"><b>(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尚志功师长的登记证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四任师长尚志功(1965.9.14~1969.9.27),率领铁十师5万多名官兵和编外职工,出色完成了成昆铁路北段和中段300多公里修建。河北灵寿人。1937参加八路军,曾任晋察冀军区连长、营长、副团长,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中任志愿军68军204师610团团长,在参加文登阻击战中所在团战功卓著,被授予“三等功臣团”荣誉称号。回国后历任铁十师副师长、师长、铁道兵司令部副参谋长、铁道兵后勤部部长、铁道兵司令部参谋长、铁道兵指挥部指挥等职。率部参加青绿铁路、青藏铁路、成昆铁路、南疆铁路等铁路建设。铁道兵集体业并入铁道部后,被任命为铁道部副部长,参与领导和组织指挥了我国第一条双线、重载、电气化铁路——大(同)秦(皇岛)铁路、北疆铁路、京广复线等铁路建设,为我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和交通战备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全国六届人大代表,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b></p> <p class="ql-block"><b>成昆铁路雄姿</b></p> <p class="ql-block"><b>崇山峻岭中的成昆铁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悬崖峭壁中的成昆铁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五任师长鞠远贵(1969.9.27~1970.4.22),1943.5参军,历任步兵101师301团政治处副主任、志愿军工程兵第十师28团政治处副主任、铁道兵第十师46团团长、政治委员,铁道兵第十师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师长、师长,1970年首任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司令部副参谋长。荣立三等功2次,评为劳幼模范,荣获“三级解放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b></p> <p class="ql-block"><b>桥隧相连的成昆铁路</b></p> <p class="ql-block"><b>在隧道掘进的铁道兵战士</b></p> <p class="ql-block"><b>雄伟的成昆铁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修建的成昆铁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雄伟的成昆铁路英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乘坐成昆铁路首趟通车的旅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通车,在铁十师驻地西昌,举行了10万军民参加的盛大通车典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通车,在铁十师驻地西昌,举行了10万军民参加的盛大通车典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通车,在铁十师驻地西昌,举行了10万军民参加的盛大通车典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奋战在陕南秦巴大山襄渝铁路的铁十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襄渝铁路通车后的雄伟英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襄渝铁路通车后的雄伟英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奋战在陕南秦巴大山襄渝铁路的铁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襄渝铁路东起湖北襄樊,西经秦巴山区陕南安康,南至重庆,故称襄渝铁路,是沟通我国西南至中南的铁路的交通命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襄渝铁路西段(四川段)1968年4月动工,东段(湖北段)1969年3月动工,中段(陕西段)1970年3月动工,经过6年艰苦奋战,于1973年10月19日全线接轨通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襄渝铁路全长915.6公里,新建正线859.6公里由铁道兵担任修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时铁道兵部署了8个师、6个师属团、2个独立团,共23.6万兵力投入施工。此外,鄂、陕、川三省动员了大量学生和民兵配合各师施工。其中湖北民兵14万人,陕西学生和民兵15万人,四川民兵30万人,三省总计动员学生和民兵59万人,加上铁道兵23.6万人,共计投入人力83万人之多,统一由铁道兵指挥施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其中中段(陕西段)总长264公里,穿越陕南5个县,有3个县不通公路。山重水复,地形险峻,人烟稀少,交通困难,施工条件极差,工程尤为艰巨。部队乘火车在西安下车后,因不通公路,步行300多公里翻越秦岭高山到达营地。生活给养、施工材料和大型机械设备,全靠人力肩挑背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陕西段桥隧相连,其中桥梁和隧道占铁路长度的81.5%。铁道兵在此部署重兵,除投入7个整编师以外,还调动铁一师第2团、铁五师第23团、铁十四师第70团、铁十二师第60团配合相关师进行兵力支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尽管铁道兵在陕南布下重兵,但人力还是严重不足,因陕北、关中、陕南还有大型水电建设和阳关铁路同时修建,仅阳关铁路就投入了40万民工。陕西省领导想到69届和70届初中毕业生尚未下乡,问铁道兵这些学生可否参加修路?铁道兵在工期紧、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这些学生朝气蓬勃,均满了16周岁以上,与部队应征的新兵相差不多,当然求之不得。于是陕西省从西安市的10000名初中毕业生报名选拔。1971年铁道兵又从陕西宝鸡、铜川、渭南、咸阳等地市招录15000名1970届初中毕业生,加上老三届学生以上山下乡的名义进入部队锻炼和参加施工,开创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新模式。当时共组织了25800人,其中女生5129人,共编为141个连队,命名为“学兵连”,按照部队编制和常态化管理,配有连长、指导员、司务长、卫生员。1973年4月,襄渝铁路完成了主体施工,“学兵连”陆续退出铁路施工。从1970年8月至1973年7月,25000名学生兵在襄渝铁路线上奋战了近三年,得到能力锻炼和素质提高,省政府都给予分配了工作,这也是铁道兵在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他们正值十七、八岁的风华正茂或豆蒄年华,朝气蓬勃,虎虎生威,是铁路建设的一大生力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0年7月,铁十师在完成了成昆铁路北段和中段共304.63公里的施工任务胜利通车之后,全师移防开赴陕南安康修建襄渝铁路中段的施工任务。全师在襄渝铁路承担的是松(潭沟)高(鼻梁)段,位于陕西不通公路的白河县、旬阳县境内,是襄渝线的重点工程,具有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特点。其桥隧总长52公里,占正线总长的74%。而且还要另修干线公路294公里、林场公路149公里、运输便车道207.9公里。因工程量大,铁十师施工区参加施工人员达10万人,其中民兵5万人,西安、宝鸡学生兵1万人,部队4万人左右,平均每公里铁路线容纳1300人,给部队的生活供应、后勤保障、住房和行政管理带来极大挑战,也对我们师首脑机关参与具体组织指挥的每一名干部,带来极大的考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全师驻地的两个县不通公路,面对浩浩荡荡突如其来的10万筑路大军,首要解决的就是修通公路、解决吃饭、吃菜、住房、大型机械设备和施工材料运输进场问题。当地政府根本无力解决这么大的困难,于是就动员部队自己种粮、种菜、喂猪解决生活供应,面对没有公路的的穷山恶水,使用钢钎大锤和肩挑背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短短两个月之内新修干线公路294公里、林场公路149公里和施工便道207公里,共新修公路650公里,解决了全师10万官兵和筑路人员的生活问题,为铁路开工创造了条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历来以打硬仗而闻名的铁道兵第十师,把94%的部队和74%的民兵投入隧道施工,创下了月进尺保持在2000米以上,最高达3000米,从而使全部工程比中央军委的要求提前11天达到铺轨水平。铁十师在襄渝线中段陕南安康艰苦奋战了三年多于1973年10月19日全线接轨通车后,于1974年6月1日全师移防青藏高原三上世界屋脊修建人间“天路”青藏铁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六任师长陈友国(1970.4.22~1977.10.),14岁从山东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一直在铁道兵第十师工作。1964年首任铁道兵第50团团长(政委许守华)、1970年4月出任铁十师第六任师长,全程指挥了襄渝铁路修建和青藏铁路一期大部分工程的修建。在襄渝铁路指挥最多时达10万官兵和筑路大军,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提前11天完成兵党委下达的任务。然后又率领全师官兵三度进入高寒缺氧海拨3000多米至5000多米的世界屋脊修建青藏铁路。身患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常年深入基层,在海拔3700米全长4010米地质结构极为复杂的关角隧道,长期蹲守这全线最难修建的施工现场,指挥着投入的两个团的兵力,日夜奋战在抢修救灾的第一线。他身为一师之长的中高级干部,没有官架子,身先士卒,深受官兵爱戴和好评。在1977年底己升任铁道兵第一指挥部副参谋长的陈友国同志,不顾身患严重疾病和高寒缺氧的恶劣气候环境,陪同铁道部专家穿越海拔5700米的唐古拉山勘察铁路走向,终因积劳成疾,劳累过度,几次晕倒,后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享年55岁,使党和军队失去了一位好干部。</b></p> <p class="ql-block"><b>第六任师长陈友国</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陈友国师长在成都火车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陈友国师长和家人在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陈友国师长的女儿陈立新(左)和她的战友李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特务连新报务员培训班</b></p> <p class="ql-block"><b>(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学兵连女兵在劳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陕西一万名学兵连学兵,不忘在部队的锻练成长和深深情怀,聚会50周年联谊会纪念</b></p> <p class="ql-block"><b>(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陕西一万名学兵连学兵,不忘在部队的锻练成长和深深情怀,聚会50周年联谊会纪念</b></p> <p class="ql-block"><b>(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陕西一万名学兵连学兵,不忘在部队的锻练成长和深深情怀,聚会50周年联谊会纪念</b></p> <p class="ql-block"><b>(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陕西一万名学兵连学兵,不忘在部队的锻练成长和深深情怀,聚会50周年联谊会纪念</b></p> <p class="ql-block"><b>(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陕西一万名学兵连学兵,不忘在部队的锻练成长和深深情怀,聚会50周年联谊会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陕西一万名学兵连学兵,不忘在部队的锻练成长和深深情怀,聚会50周年联谊会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陕西学兵连学兵,聚会50周年联谊会文艺演出</b></p> <p class="ql-block"><b>(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六、三进青藏高原,为藏区修筑“天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4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全国9个部委、68个单位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七师、第十师6万多名官兵,在人烟罕至的茫茫戈壁滩长达8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上,摆开了修建青藏铁路大会战的战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里平均海拔在3200米以上,高寒、缺氧、风沙、盐湖、沼泽、冻土等恶劣的生态环境,导致人烟稀少、生物难以生存。冬天气温在零下35度以上,一年四季吃不上新鲜蔬菜;高原反应强烈,头昏失眠,血压升高,心脏轴心偏离,呼吸困难;室外紫外线辐射强烈,到这里后面部和皮肤暴露部位都要脱掉几层皮,绝大多数人都不能适应这里恶劣的气候环境。许多慕名而来的人住不上几天,就会打道回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青藏高原的“天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但铁十师乌兰驻地与铁七师格尔木驻地之间,也有一处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位于德令哈市西40公里的克鲁克湖和托素湖,青藏铁路恰好从这两湖之间穿过。在夏秋季节,夕阳映在湖面,湖中五彩缤纷,与岸边的野花牧草、觅食的牛羊、栖息的候鸟交相辉映,构成一幅迷人的图画。位于柴达木盆地边缘的海西蒙古族自治州首府的德令哈市风景如画,像一颗夺目的夜明珠,镶嵌在浩瀚的戈壁滩上闪闪发光。</b></p> <p class="ql-block"><b>海西自治州德令哈凤光</b></p> <p class="ql-block"><b>海西自治州德令哈市风光</b></p> <p class="ql-block"><b>海西自治州德令哈市巴音河夜景</b></p> <p class="ql-block"><b>海西自治州德令哈市巴音河夜景</b></p> <p class="ql-block"><b>海西自治州德令哈市巴音河夜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青藏铁路一期工程,长846公里,东起青海省会西宁,穿过崇山峻岭,跨越戈壁草原、盐湖沼泽,西至昆仑山下的戈壁新城格尔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铁十师接到命令后,在铁十师在襄渝铁路驻地陕西安康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以老线(襄渝)收尾为主,陆续转移新线(青藏)开工。从1974年6月1日起,师、团机关和部队陆续移防青藏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时隔两个多月于八月下旬,铁十师3万多名官兵和几十万吨物资及装备,成建制跨越三省行程万里,浩浩荡荡三上世界屋脊移防青藏高原。1974年8月30日至9月5日,在师部驻地青海乌兰召开第五届第九次党委扩大会议,确定关角隧道、布哈河大桥、哈尔盖铺轨基地、沙柳河群桥、峻河群桥作为全师当年四季度及以后的五大重点工程。</b></p> <p class="ql-block"><b>雄伟的高海拔长隧关角隧道</b></p> <p class="ql-block"><b>新老关角隧道走向对比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新老关角隧道走向对比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众所周知,世界海拨最高的铁路是青藏铁路。关角山,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登天的梯”,是青海西宁通往西藏拉萨铁路的必经之地。关角隧道的轨面海拔高度从3400米一路上升到3800米,气候严寒,空气缺氧,洞外四季飘雪,长冬无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此后2007年新修的新关角隧道位于青藏铁路的西(宁)格(尔木)段的青海省天峻县境内,全长32.6公里, 于2007年11月6日开工,由中铁隧道局、中铁20局、中铁16局承建,于2014年4月才完成掘进任务,耗时近7年时间,可见其难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新关角隧道绕过了老关角隧道盘山峻岭地质结构极端复杂区域,比老铁路线缩短了里程。它破解了多项世界技术难关,设计为两条平行的单线隧道,时速为每小时160公里,使火车翻越关角山的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为20分钟。建设总工期为5年,3个局共同施工实际完成近7年。用中铁隧道集团新关角隧道指挥长的话来讲,“能在这里坚持下来的都是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但50年前在关角山修通4.4公里老关角隧道的铁道兵第十师只投入了两个团的兵力,仅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主体工程,被世界铁路史上称作神话和“神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老关角隧道于1974年由从襄渝铁路峻工后转战来的铁道兵第十师所辖第47团、第48团承建。在特别残酷的气候和地质环境里,相比如今的科学技术和施工条件的新关角隧道耗时了7年,那时的条件只用了三年,于1977年6月16日完成主体工程,8月15铺轨。在这里先后有两位铁十师的师长陈友国和姜培敏同志亲自督战,笔者也曾于1976年带领由师直机关干部、特务连和师医院的官兵组成的“干部突击施工连”在此奋战过三个月,深知其险。还有许许多多的无名英雄在这里奋战过,流血流汗、致伤致残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英雄的铁道兵第十师官兵们,他们用生命、鲜血和智慧为修建这条“天路”创造了人类奇迹,他们的功绩与日月同辉,与山河永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七任师长姜培敏(1977.10.12~1983.1),1930年10月生,山东海阳人,1945年4月参加八路军,历任山东烟台警备司令部班长、华东警备第5旅14团排长、步兵101师302团连长、团军务股参谋。1953年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任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十师29团连长。1953年11月回国任铁道兵第十师49团作战股股长、第46团司令部副参谋长、第47团司令部参谋长,参加过黎湛、鹰厦、清绿铁路修建。1965年11月至1970年4月任铁道兵第48团副团长、团长,率部参加成昆铁路北段和中段的抢建任务。1970年4月至1973年11月,先后任铁道兵第十师司令部副参谋长和铁道兵西南指挥部作训处处长,调度8个师的兵力,科学指挥,全力抢建襄渝铁路。1973年10月至1983年1月任铁道兵第十师副师长、师长期间,率部三度进入青藏高原,修建青藏铁路第一期396公里的高原铁路,攻克工程的咽喉项目——海拔3760米、长度4010米的关角隧道。1981年8月,率部参加宝成铁路秦岭中段16.7公里因山洪暴发铁路中断的抢修,提前22天完成任务,受到经中央军委批准由铁道兵荣记的二等功。1982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铁道兵并入铁道部,成立铁道兵指挥部,姜培敏同志任副指挥(副军职),1984年改任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副指挥。他一生从1945年4月加入铁十师的前身山东警备第五旅开始,至1994年4月离职休养的49年时间,都在与战争和修建铁路打交道,这样的英雄,我们能不为此动容,能不去怀念、学习吗?他离休后还主持编辑出版了《铁道兵不了情》、《铁道兵风采》画册和《全国铁道兵战友经济技术协作通讯名录》等书刊,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姜培敏同志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7次,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奖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6年5.1姜培敏师长(前排右三)在北京开会期间,和随行人员在天安门合影(笔者后排左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司令部参谋长丛树轩(二排左五)和军务科科长高立德(二排右四,后任铁48团团长)与师直特务连退役官兵合影</b></p> <p class="ql-block"><b>(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转业干部合影(笔者姚述清后排右二)</b></p> <p class="ql-block"><b>(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第六次党代表大会1980年8月28日在青海省乌兰召开,师直和师后代表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司令部军务科部分官兵1979年在师机关驻地青海乌兰合影,后排左三为科长高立德(后任48团团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直属特务连退役官兵2018年咸阳联谊会</b></p> <p class="ql-block"><b>(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政治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政治部宣传队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后勤部师医院部分退役军人联谊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下面这张照片摄于1976年关角隧道,由铁十师女兵王民立所摄(女,中校军衔,铁十师总工程师王文波的女儿,曾先后在铁十师、铁道兵学院工作过,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工作后退休)。照片里有从北京分配来的女大学生,也有师医院和师直特务连的女兵。其中女军医王育琴转业后成为北北宣武区医院药剂科主任、研究生导师;李林转业后曾任北京宣武区医院副院长。笫一排左起王寿兰(北医毕业,铁十师战友群群主),第二排左起第一为王育琴(首医毕业),第四为李林(首医毕业)。</b></p> <p class="ql-block"><b>在关角隧道掘进的风枪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在关角隧道掘进的风枪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藏民们热情欢迎金珠玛米到青藏高原。金珠玛米,藏语是解放军的意思。金珠汉语译为拯救苦难的菩萨,玛米是兵的意思。在解放军解放西藏后成为称呼解放军的专用名称,沿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梁忠孟,山东荣城人,1926年生,1947年入伍,同年入党,牺牲时任铁十师第48团副团长。1977年2月6日,梁忠孟从青海回山东探亲。途经山县古镇村路时,青岛警备区141医院一辆马车突然受惊,车上和路上行人会受到生命危险。他毫不犹豫冲上前去,紧紧抓住套套骡笼头,车上和行人脱险了,他却被辕马踩伤头部,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梁忠孟牺牲后,中共青岛市委将他的骨灰安放在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铁道兵党委给他追纪一等功,中央军委给他追授“雷锋式的好干部”荣誉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雷锋式的好干部铁道兵第48团副团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雷锋式的好干部铁道兵第48团副团长在修建成昆铁路誓师大会(二排左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2年 梁忠孟在襄渝铁路工地民主会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48团政治处大力宣扬部队的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梁忠孟的事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道兵第48团文艺宣传队贾珍在宣传梁忠孟副团长的事迹和部队先进典型中工作突出,荣获三等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道兵第十师48团后勤部军需股,根据高原严寒风沙大的特点,帮助连队建起保暖伙房和塑料菜园,解决一系列生活难题,荣立集体一等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4年开始,科研人员和铁十师第50团3连,开上海拨4750米的唐古拉山风火山进行多年冻土试验。风火山空气稀薄,气候严寒,指战员克服高山反映,奋力拼搏,铁道兵笫50团13连被铁道兵授予“风火山尖兵连”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4年开始,科研人员和铁十师第50团3连,开上海拨4750米的唐古拉山风火山进行多年冻土试验。风火山空气稀薄,气候严寒,指战员克服高山反映,奋力拼搏,铁道兵笫50团13连被铁道兵授予“风火山尖兵连”称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9年9月,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西宁至南山口段全线通车。高原各族人民热烈欢庆青藏铁路一期通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9年9月,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西宁至南山口段全线通车。高原各族人民热烈欢庆青藏铁路一期通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时任铁十师49团6连连长姚文清,指导员严德敬,分别40年后首次在兰州相会。49团6连两次荣记集体三等功,多次受到师党委通令嘉奖,并授予“学习硬骨头六连先进集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40年战友首相逢,碰一杯何止是“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陶学慈,铁十师最后一任师长(1983.3.30~1983.12.31),1984.1.1~1988.1.1,铁十师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后,任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局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从1949年4月15日诞生至1984年3月31日的35年间,有8名师长和9名政委主政过铁十师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9名政委分别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刘乃殿(1949.4.15~1950.2,烟台市委书记兼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张加洛(1950.8.1.~1950.12.3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任克加(1953.1.28~1954.12.17)</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张少华(1954.12.17~1964.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徐冰(1965.9.14~1970.1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许守华(1970.11~1979.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徐志超(1979.6~1983.3)</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王成林(1983.3~1983.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沈柏铭(1983.8~1983.12.31)</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陶学慈,(1983.3.30~1983.3.31),在前任师长姜培敏调铁道兵指挥部任副指挥(副军职)后,继任铁十师师长陶学慈,政委王成林(1983.3~1983.6,后调铁道兵石家庄学院副政委),后任五个月政委沈伯铭。在1983年的主要工作是贯彻军委主席邓小平和中央、国务院关于撤销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统一部队思想,抓好部队稳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后,部队面临着从国家指令性计划转入市场经济“找米下锅”,干部面临市场经济、参加工程招投标的压力和生存,怀着对铁道兵军旅生活的留恋,不愿摘掉帽徽、领章“三点红”和脱下绿军装;而家居农村的士兵则非常高兴并入铁道部后成为国有特大型企业的正式职工,工资和待遇有较大提高,工作和退休有了保障。部队的各种思想情绪突出,抓好部队稳定是第一要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下面照片是铁十师改为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后,局长陶学慈(前排中)、副局长陈寅武(前排右二)、二十局3处(原铁48团)党委书记柴富民(前排右一),在铁二十局兰州办事处主任、党委书记姚明方(前排左一,原铁十师军务科参谋,后任铁48团团长、铁20局3处处长)的陪同下,到甘肃兰州、青海西宁等省地调研,畅通地方政府关系,参与地方政府激烈的工程招投标竞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铁十师特务连、师医院战友,重返部队驻地建成后的青海省乌兰车站合影</b></p> <p class="ql-block">(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向八一军旗告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83年12月31日上午,铁道兵笫十师最后一任师长陶学慈,在陕西省白水县杜康沟铁道兵第十师49团防地,参加了该团举行的向军旗告别的阅兵仪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83年12月31日清晨,一阵嘹亮的起床军号划破寂静的晨曦。铁十师49团司、政、后机关出早操的队伍集合在操场。当值班员跑步到团参谋长白怀亮面,“报告,参谋长同志,49团机关出早操队伍集合完毕,请你指示!”白参谋长当即下令:“出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军人,今天是最后一次早操了。有着18年军龄的团政委周树华和团长孔凤扬并列跑在队伍的最前面,压着步速,沉默地带领队伍跑完了在军队的最后一次早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上午,全团举行阅兵式和向军旗的告别仪式。铁十师师长陶学慈,亲自从陕西咸阳师部驻地赶来,参加49团的阅兵式和向军旗的告别仪式。9时整,当阅兵指挥员下达阅兵和向军旗告别仪式开始后,擎旗手在两名身挎56式冲锋枪护旗手的护卫下,手擎八一军旗即铁道兵第49团军旗,行走在阅兵方队的最前面。紧跟其后的是全团以连为单位的20个方队,操着正步依次走过临时搭建的主席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伴随着军乐声,团长孔凤扬和政委周树华检阅了这支即将脱下军装的部队。阅兵队伍在火红的八一军旗引领下,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歌声中,一个个绿色方队,军容严整,步伐坚定;一张张严肃的面孔,刚毅果敢,斗志昂扬,展现出铁道兵官兵应有的风采。</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84年1月1日,铁十师最后一任师长陶学慈,率领师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机关官兵,向铁十师火红的军旗庄严告别。是这面光辉的八一军旗,从部队诞生到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之前的35年期间,引领铁十师的官兵南征北战,勇往直前,英勇奋斗,经历了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修建了无数的铁路、公路和战备工程,铸就了不少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演绎了一曲曲豪情满怀的人生战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为了服从军队裁军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全体官兵脱下了熟悉的勾勒出军人气质和硬朗的军装 ,摘掉了帽徽和领章,怀着一道道深深的惆怅,饱含着晶莹的泪花,忍不住一阵阵的酸楚,和您这面光辉的旗帜告别了!愿铁道兵的精神永存,愿铁道兵的军魄永在!</b></p> <p class="ql-block">(此处照片不宜公开展示,被隐藏)</p> <p class="ql-block"><b>注:文中有多处重复句子均是照片的注明,因编辑部考虑许多照片的秘密特将照片作了隐藏,故照片的注明在看不到照片之后形成了句子叠加重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