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周毛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鲁迅故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到百草园去了,这是我杭州行里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去鲁迅故居。虽然行程匆匆,但感触颇深,“到不了的远方,回不去的故乡”是对现代人的描述吗?我觉得鲁迅们也是一样的,他把最深刻的最深厚的爱情给了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自己。又化成了成年鲁迅笔下的涓涓细流,如此淡然又如此亲切、自然的写来,写得那样纯粹与娴熟,就像从来不用去想起一样,因为也许是从未忘却过吧: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社戏——包括故乡,还有故乡的祥林嫂,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活在他长长久久的记忆里。信手拈来,皆成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是浙江绍兴新台门周家的菜园子。说是周家的也不尽然,因为这里汇集了许多人家的菜地,各家的孩子们也爱到这个园子里玩耍,于是成了孩子们的乐园。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孩子,书读了多少不晓得,但在菜园子里却是玩得最欢实的一个。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菜畦。小时候学这篇散文的时候其实是充满了想象的,一个河北的女孩子,住在一个村子里,还没见过什么世面呢,却也能乐在其中,想象不到遥远的鲁迅家的菜畦就想姥姥如何从整齐的畦垄上走过去,像检阅一样。只不过地里种的是一排排整齐的西红柿,还有菜瓜……,赶上运气好的时候,会有相熟的老乡从梗上硬是揪下一两个果子,偷偷地塞给我尝鲜。那时的渠水是从井里直接抽上来的,夏天的时候也是凉凉的,可以直接把果子放在渠水里清洗一下,然后吃得分外甘甜。</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紫红的桑葚”是小时候亲自吃过的。所以读的时候就感觉酸酸的,也会悄悄咽下口水,打个冷战,这是条件反射吧,那时还不懂。只知道村外的沟渠边长满了高高矮矮的桑树,绵延到不知什么地方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养蚕的竹筛子。奶奶会在某个季节打桑叶养蚕。蚕宝宝吃叶子的时候会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听起来并不悦耳,但是奶奶不让我们说怪话,说是如果惊动了蚕宝宝它们就闹脾气,不吐丝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敬蚕神的仪式很隆重。今天去中国丝绸博物馆了,才知道南方敬蚕神的规矩更多,特别隆重,特别是清明节的日子是最最重要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南方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忙敬蚕神养蚕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蚕宝宝最后的去处我并不记得了。但是奶奶的规矩却一直记得。及至长大成人才知道养蚕在北方并不普遍,不知道奶奶那时大规模的养蚕是从哪里学来的手艺。也许奶奶也是个英雄吧。女红尤其出色。绣出来的双面牡丹栩栩如生,让村子里的人羡慕得紧。但手艺并没有传承下来,我的小姑倒是心灵手巧得很。初中退学后做了好多细致的活儿,扎地毯、扎花儿,至今记得她在老屋的院子里放一个绣架,绷上布,然后耐心细致地绣牡丹花的样子。我也曾经装模作样的拿一块小方巾,崩在圆圆的竹绣架里然后像模像样的绣手帕。母亲也会绣一些简单的花样。她指点着我,虽然有时脾气有点儿急,但现在想来我倒是还学过一些女红的。其实我会缝被子呢。只不过需要大人整理好。然后当然也不知道小姑绣的这些精美的绣样儿最后去了哪里,据说是可以换钱的。这就是所有人的记忆里儿时的时光吧,想起来的时候就在心里,如涓涓细流铺漫开来,填满内心每个温润的角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低矮的围墙。</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百草园时的鲁迅确实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那样一个大宝库。在宝库里他可以随时发现他的乐趣,也装进他的记忆里深藏。那里有阿长、有祖母讲故事,有百草园的诸多乐趣……一直到13岁之后爷爷入狱,父亲生病,家道也就败落了,他开始每天的跑药铺和当铺。他在文中写:我有四年多,曾经是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多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鲁迅《呐喊 自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低矮的围墙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想想他的一生,快乐的时光是不长久的,只有短短的几年,所以他这文风中的阴郁和犀利是可以想象得出的。百草园的回忆就更显难得了,也许这是他苦难和战斗的一生中最温柔的一道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至于鲁迅文中提到的其他的东西我是无法想象的:何首乌、皂荚树、覆盆子还有斑蝥。虽然现在也在教科书里看到了样子,但从没有用心地去记过。也许只等着今天在百草园里被一一的指认出来吧,这有点儿始料不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角的天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鲁迅的爷爷是从祖居里分出来另辟新宅安置的,所以鲁迅的故居其实是在祖居的后边,隔着一个弄堂的。百草园也在这边。穿过鲁迅故居,绕过一段回廊就可以进入后园了。从屋前的院里经过的时候,我特意抬头看了看天空,然后也矮着身子拍了几张“院子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其实无感,觉得天高且蓝的,白云飘扬成各种形态,很美。但是鲁迅不同吧,我只是游客,而他是亲历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高大的“皂荚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百草园不像想象中那么大,据说是有些地方被占用了。“光滑的石井栏”原来围住的是一口浇地的水井,鲁迅小时候会经常在上面跳来跳去,他说是光滑的,可能就是真的光滑。“高大的皂荚树”却是没有的,据说是好奇的鲁迅指着问东问西的时候,大人们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顺口说出了“皂荚树”,便也当了真。整齐的菜畦现在也说不上整齐了,爬满了冬瓜的青藤,“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现在只保存着矮矮的一截断壁残垣……,这里虽然已辟为一个旅游景点,但是园子还是荒芜的,低矮的墙根,早已瓦砾成堆,杂草丛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在这样的环境中,于我却多着一份份亲切。就像是故地重游一样的熟稔,跟随鲁迅的笔触,去描摹想象一个活泼爱动的少年。这个园子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是快乐的源泉。鲁迅儿时和他的小伙伴们经常来此玩耍嬉戏,或采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或捉蟋蟀、玩斑蝥,有时挖何首乌的块根,有时摘木莲藤的果实,夏天在树荫下纳凉,听蝉鸣唱,寒冬在雪地上捉鸟雀。百草园的动植物,有可看的,有可听的,有可玩的,也有可吃的,对儿童来说真有许多乐趣。文中浓厚的生活情趣依然带给你丰富的想象。所以鲁迅的童年还是非常快乐的,东奔西跑,没事就趴在祖母的膝盖上听故事,他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中写道:“如果我的祖母来讲这个故事,会讲得有趣多。”就是说他祖母讲的故事比原著还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听祖母讲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故居的院子里,现在的人们雕了一组铜像,就是一个幼童坐在一个老太太对面,然后弓着身子,侧耳倾听的样子,还有一只小铜猫伸着懒腰,趴卧在旁边不动,也许这就是祖母或阿长讲故事给鲁迅听的画面吧。很温馨的感觉。不论是对于祖母还是对于他的母亲他都是尊敬且有些崇拜的吧?因为这两个女人不但在他儿时给了他温暖的呵护,也在家道败落之后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周家。他的母亲嫁入周家时目不识丁,但是嫁入周家后自学成才,竟然可以读《红楼梦》了,还读的很快,读各种戏本子,读过的过目不忘。还能指出瑕疵。她让阿大(鲁迅)找书给她读,也逼迫着鲁迅精挑细选各种图书、读本,这些据说对鲁迅后来写《中国小说史略》等著作有帮助。她(鲁瑞)没有正式上过学,幼小时,塾师给她的兄弟上课,她只能站在门外偷听。不久,连这个权利也被剥夺了。她就自己找些书看,遇到不认识的字,问问别人,终于以自修获得看书的能力……鲁迅也佩服地说:"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鲁迅还有个户外运动的好朋友闰土,月圆之夜,他就扮个吃瓜群众和闰土一起去抓野猪和猹。也是闰土教会了他雪地上捕鸟,虽然是不是捕着了没有深究过。这个章运水,确实给他灰暗的生活带来了亮色,即使后来的闰土也一样灰暗了,但是他的光却始终照着“老爷”前行的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想象他的样子: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就是鲁迅记忆中和想象中的少年闰土——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新年祭祀的时候,他俩终于见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zhān)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鲁迅与章运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见面后才知道四角天空之外的事情特别精彩:……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⑩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未见面的盼望与初见的惊喜,相处时候的愉快与崇拜。少年人的友谊单纯而又真挚,这才显得难忘且珍贵不舍。读着这些文字我都会替他高兴,又会替他不舍,看到他在闰土离开时有些歇斯底里的大哭竟然也想落泪了……终未再见的两个少年,再见时却早已改变了模样和状态,想来令人唏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篇散文里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阿长或祖母讲故事的情节。美女蛇的故事带给我的是深深的恐惧。当读到美女蛇在墙上呼唤着人的名字,然后晚上来索命的情节后,我也曾经吓得不敢去看四周黑黝黝的院墙。小时候每到夜里,村里真的很黑。路灯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亮起来几天。还常常停电,那时最大的乐趣就是夏夜里写完作业,围在院子里听大人讲故事吧?如果有月亮的日子就更好了,所以那时的我尤其喜欢月亮。还写过关于月亮的作文,被老师当成范文在课堂上读。可惜月亮并不是日日有,特别是我家的院子里也从来没有坐满成群结队纳凉的人群。他们都要跑到敞亮的场地,铺上一大块席子,然后或躺或坐地拉家常,如果赶上有月亮的晚上,喋喋不休地说话声就会响彻后半夜。那时我总是一个人在家里战战兢兢地写完作业,然后去纳凉的人群中去寻我的母亲。我家的东邻住着姓邢的人家,她家的院子特别开阔,没有围墙,再往东边就是村子的一个大水坑(塘)。夏天的时候水很深,四周都长着矮树丛,以防人走过时不小心直接滑落到水里去,就是这样家里的大人也会千叮咛万嘱咐的告诫孩子们不要到水边去玩儿,因为每年几乎都有溺亡的孩子,每到这个时候就有恐怖的传说,说是谁家的小孩子被水鬼找替身拉到水里去了。家家户户就会特别紧张地看护好自己的小孩儿。可是孩子们往往并不介意。还是一样的往水边跑。因为那里好玩的东西太多了:水面上飞舞的绿色或蓝色的大蜻蜓,浅水坑里游动的小鱼儿。还有树丛里被惊起来匆匆忙忙走开的小刺猬……</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一段时间我就日日带着大妹去挖蚯蚓钓小鱼。大人们把缝衣针在火上烤一下就弯成一个鱼钩。然后耐心的跑到小水坑边“垂钓”,蹲着看鱼儿咬钩儿,从来不着急。一玩就是大半天。能钓到多少小鱼不记得了,只记得我们会在脚边就地取材挖一个小坑,把水引进去,然后把钓好的小鱼放进去,然后再放出来。哈哈,现在想来如此无聊的游戏,却乐此不疲的玩了好多年🤗。有一年我的大妹还不小心滑到水里不知所踪了。我竟然也叫喊着跳进水里“见义勇为”,成功的把她拉上了岸。这样的东邻家离着恐怖是最近的。但却也是最热门的乘凉地点。因为院子大、敞亮,挨着水边,没有围墙,风就直接从水面上划过来了,特别凉爽。如果再加上有月亮的晚上,白亮亮的水光反射着月光,仿佛点上一盏灯似的。她家就常常在院子里铺一张特别大的炕席,然后附近的邻居都过来闲坐聊天。特别热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西邻是我的本家,我叫二奶奶。她家的院子虽然不够敞亮,但是乘凉的人们却爱聚集在她家的门口聊天,因为这是一个四通八达的胡同的交叉口。但母亲大人却常常不在人群里聊天,因为姥姥家也住在本村的缘故,有时她就到街里去寻她自己的母亲去了。于是我也就失望地坐在人群里,听他们说话,讲故事。说的什么,也早就忘记了。但是他们讲过的一些村子里的古怪传说却是一直记得。以至于走夜路时都万分小心的绕过那些不祥的胡同,实在避不过了,就会加了万分的勇气,然后飞快地跑过去。那时的眼神儿想必是特别好的吧,黑夜里跑过去,竟然也没能磕着碰着。</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乌篷船。</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可以想象我听完美女蛇的故事后会多出多少想象和烦恼。有好多天不敢一个人走路,有人在背后喊叫更不敢轻易答应。特别是这种恐惧只能自己慢慢承受、消化掉,却不能说给人听,连自己的小伙伴都不可以,这就显得尤其让人害怕了。但是事情总会过去的,小时的一切就像风一样飞走了,当我读着书长大的时候,明白了许多道理,当然也就不再害怕那些无稽的传说。也像鲁迅写的: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确实是真实的小孩子的心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忽然就不想再写三味书屋了。可能是先生也一样不喜吧?就以此为托辞,不写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味书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研学游我看着跟我们这专业有点儿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味书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侧门拍一下。角落里是鲁迅的书桌。可惜挡住了,不能近前去看有没有“早”字。</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课桌上的早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社戏插图。</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实很想写写这社戏。留给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喜欢《社戏》里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的段落。全文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淳朴、善良而顽皮,全文都萦绕着对少年时代的怀念和对少年时诚挚情谊的眷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看社戏的插图都这么美,让人生了无限遐想😂</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成篇于杭州,后多次修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