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山大王•青山大王考论》 ——作者:王建刚

听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沟村有晋山大王庙,赵家园村有青山大王庙,东回村、马山村有晋祠庙,这些庙的主祀神祇是谁?乡民无人知晓。</p><p class="ql-block"> 上盘石村有晋王祠,龙庄村也有晋王祠(也叫白鸡祠)。《上盘石村志》对本村晋王祠的考论基本能说明这一问题。</p><p class="ql-block"> 《上盘石村志》载:上盘石村晋王祠,因位于村南青龙山上,故也叫南神庙。原庙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庙宇在1930年代已拆毁。现残存的小块石幢上有:“晋王祠,王义谏、王兴……政和二年建……政和三年”。残留的小块碑石上有:“或曰南神、黄巢乱东……祠□此,欤之残址、颓壤、所考、重修,降临祸、辈之传始、神接驾、神大王”等文字。民国初年《平定金石考》载录:“盘石村《重修晋王祠记》碑高二尺八寸,宽一尺七寸,文十二行,行二十五字,正书,元皇庆二年(1313)”。</p><p class="ql-block"> 附南神庙考(摘自《上盘石村志》):</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南神庙又称晋王祠,由于此庙塌毁严重,碑碣全无,缺乏文字资料记载,庙宇祭祀的南神和晋王各是什么神仙或人物现已无法判定。据现有的残留碑石记载来看,应是先有晋王祠后曰南神庙。</p><p class="ql-block"> 晋王祠建于宋政和二年(1112),至于晋王是谁,残碑没有说明。根据传统习惯,能建祠以祭祀的人物,必定是与当地有关联或影响重大的人物。如村西龙庄村的晋王祠(白鸡祠),就是因晋王李存勖在此地遇白稚而筑,本村大王庙,则是因村民敬仰故国君臣忠义之举所建。</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具有晋王封号的人众多,根据残碑内容来看,此晋王应与黄巢乱东有关,符合这一点的只有李克用与其子李存勖。李克用在唐僖宗中和三年(883)率骑兵四万,从代州直奔长安,镇压了黄巢农民起义军,被加封为河东节度使。后又因救驾有功,在唐昭宗乾宁二年(895)被封为晋王。唐天佑五年(908)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继承晋王王位。在唐末五代动乱时期李克用父子的活动范围均在河东太行山一带。黄巢起义,社会大乱,盗匪四起,据说村里老婆沟地名的来历,就诞生于这个时期,当时流寇(很可能是黄巢之部下)屠杀了在沟内避难的妇女儿童,村民为纪念此事,故把此沟命名为老婆沟。可以设想,李克用父子作为地方统治者,对流寇进行了剿灭,村民感恩此事而设祠祭祀。故本志认为晋王祠供奉的应是“晋王李克用或李存勖”。</p><p class="ql-block"> 后来晋王祠为什么又改叫南神庙,是什么时间改的,由于庙碑已毁资料全无,今已无法确定。《平定金石考》盘石村《重修晋王祠记》为元皇庆二年(1313)。此时距政和二年(1112)建祠之时已过去201年。残碑上讲的“重修”应是这次重修。“或曰南神”说明在此前“南神庙”的名称就已出现。</p><p class="ql-block"> 随着世事变迁,晋王祠供奉的神灵是否有了新的变化,尚不清楚。如残碑中的“恶、降临祸、辈之传始、神接驾、神大王”等词语,特别是“神接驾、神大王”等,与南神庙的名字非常吻合。这应是晋王庙改称南神庙的缘故。在元皇庆二年(1313)重修前的百十年间正是金末元初的交替时期。金、元混战,盗匪群起,山寨林立,互为鱼肉,村白杨坟老碑里就记载了这种状况。当时的青龙寨就是村民们避难的堡垒,青龙山在村南边,南神庙就建在青龙山山腰之上。“神大王”等语是否是指青龙山神?如是之,就可以这样推断:“晋王祠”建于宋代,“政和二年(1112)建”,是祭祀在唐末“黄巢乱东”中拯救村民于水火之中的晋王李克用或李存勖父子。在金末、元初的另一次浩劫中,青龙山寨又成了村民避难之所、救命之地;《平定州志》讲:“昔人避兵之所”;故“神大王”之位逐渐代替了 “晋王”(或合二同祀)。因祠庙在村南故曰“南神庙”。同为一祠的 “晋王祠”也就逐步演变为“南神庙”了,至于其中还有什么传说、故事,苦于碑碣不存,无处寻觅,待后人详察。</p><p class="ql-block"> 李克用(856-908)字翼圣,本姓朱邪(又作朱耶),被唐朝皇帝赐姓李氏,沙陀族,神武川新城人(今山西雁门北部),是唐僖宗中和年间,镇压“黄巢起义”的主要人物。骁勇善骑射,15岁即从军。唐僖宗中和元年(881),李克用率沙陀军南下镇压黄巢。中和二年(882)李克用二次受敕勤王。中和三年(883),黄巢退出长安,由于李克用在长安收复战中功劳最大,因此被命为河东节度使。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再自河东南下大败齐军,最终使得黄巢自杀。光启元年(885年),朝廷讨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李克用指责盘踞关中的静难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结交朱温欲灭己,因此进军关中击败二人,僖宗逃往凤翔。乾宁二年(895年),李茂贞、王行瑜及韩建三帅进京挟持唐昭宗,李克用再度率军勤王,败三帅,救出昭宗。因功被封为晋王。其后数年,李克用持续与朱温争战,相互间成为争夺天下的最大对手。此后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与占据汴州的朱温对峙。</p> <p class="ql-block">  天佑四年(907)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次年(908),李克用病死,葬今山西省代县。李存勖建立后唐后,追谥为武皇帝,庙号太祖。</p><p class="ql-block"> 黄巢(835—884),曹州冤句(山东菏泽西南人),黄巢起义时间为唐乾符五年(878)至中和四年(884)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p><p class="ql-block"> 后唐庄宗李存勖(xù)(885-926),本姓朱邪,字亚子,应州金城县(今山西省应县)人,沙陀族。五代时期后唐开国皇帝,后唐太祖李克用之子。</p><p class="ql-block"> 李存勖善于骑射,文武双全。唐朝末年,随父征战四方,颇有功勋,累迁检校司空、晋州刺史。天祐五年(908),出任河东节度使,袭封晋王。骁勇善战,长于谋略,南击后梁,北却契丹,东取河北,西并河中,使得晋国日益强盛。同光元年(923),于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建立后唐。带兵灭亡后梁,定都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在位期间,吞并岐国,灭亡前蜀,取得凤翔、汉中及两川,震动南方割据诸国,“五代领域,无盛于此者”。后期沉湎声色,用人无方,纵容皇后干政,重用伶人、宦官,猜忌杀戮功臣,横征暴敛,吝惜钱财,以致百姓困苦、藩镇怨愤、士卒离心。</p><p class="ql-block"> 同光四年(926),于兴教门之变中被杀,时年四十二岁,在位三年,谥号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庄宗,安葬于雍陵。</p><p class="ql-block"> 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出生于885年,是在黄巢死后的第二年出生的,所以镇压黄巢起义,与李存勖没有任何关系。但中和三年(883),李克用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后(908年李克用病死),同年李存勖袭晋王位,同光元年(923),于魏州(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称帝,建立后唐;同光四年(926),于兴教门之变中被杀。在中和三年(883),至同光四年(926)的三十余年中,古平定州境内应均属李克用与儿子李存勖二人,管辖与活动的范围。</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公元913年(唐天祐十年),嗣晋王李存勖带兵北征刘守光,在平定龙庄村,桃河西边的山上,见有白鸡飞翔,以为瑞象,命掌书记王缄撰《封白鸡山记》立碑于山巅。从此该山定名为白鸡山,后人于此山上建晋王庙,祀后唐庄宗李存勖以为纪念。据《明一统志》:“白鸡山上有晋王庙”;《古今图书集成》:“白鸡山,在(平定)州东北三十里,有李晋王庙。后人俗称白鸡祠。”</p><p class="ql-block">《封白鸡山记》</p><p class="ql-block"> 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同三司守太傅中书令嗣晋王食邑五千户李(即李存勖)</p><p class="ql-block"> 监军使特进右监门卫将军赐紫金鱼袋张(即张承业)</p><p class="ql-block"> 节度判官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赐紫金鱼袋王缄撰</p><p class="ql-block"> 夫以玉烛摇光,碧落霄悬于合彩;金舆厚载;丹丘灵毓于祥音。斯盖运契星躔,道符天意。流淳化于万类,动植咸熙;抽胜策于九章,华裔景服。王泽流于上,和风悦于下。故有连云峭壁,霭如画之烟岚;质异山梁,翥凝霜之毛羽。是知凤鸣汧右,千年而山得佳名;鹤降辽东,万古而地称佳号。我嗣晋王,珠履表异,玉节传荣。廓氛祲于中原,跻生灵于寿域。沉研麟史,征南徒释于三编;擒纵龙韬,忠武虚谭于八阵。剑横大树,戟中小枝,睦邻而将外东征,俗富而民歌栖亩。矧乎三清,汾派九合,升坛刑白马以会同盟,致丹鼠而亡巨猾。昔岁金桥之战,势掩昆阳;近年洹水之征,威符淝上。岂谓重燃兴燎,恶蔓犹滋。豨践将害于周禾,乌合连群于伏莽。于时躬提千乘,途迈六晨。行方结于鱼丽,路复经于龙墅,睨苍翠之侧,于翳荟之中。覩灵雉而低翔,当神骐之逸足。可谓练舒皓色,玉洁争光。有同于天上飞来,无异于目前化出。花冠踴竦,荧荧而朱点双眸;霜距拳翘,闪闪而雪翻两翅。嗣王祝之曰:“既瑞世瑞时,可勿惊勿畏。”乃虚之以雕笼,拥之以襟袂。忘十步一啄之心,有帝扇后褕之意。若栖在于琼花枝上,晈洁争分;或饮之于水晶壶边,晶莹莫认。又(原作人)命此墅也,税蠲青亩,山封白鸡。前古之越裳入贡,效祉殷朝;而今以晋王荐祥,永光唐史。</p> <p class="ql-block">  缄学慙重席,世奉初筵。背文终愧于色丝,辞鄙应逊于梦锦。上唯记事,以垂绵长;佐命忠勋,序列衔秩。时天佑十载龙集癸酉鸿雁来宾之月十五日谨记。</p><p class="ql-block"> 碑阴石刻题名幽州节度留后振武节度使蕃汉马步总管检校太保兼侍中周德威</p><p class="ql-block"> 河东节度副使通议大夫检校尚书户部侍郎知制诰赐紫金鱼袋卢如弼</p><p class="ql-block"> 节度左都神御前守池州刺史特进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马溉</p><p class="ql-block"> 节度右都押衙前守慈州刺史特进检校太保食邑三百户兼御史大夫康贻勋</p><p class="ql-block"> 节度左都神押衙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李如道</p><p class="ql-block"> 总管副使守忻州刺史特进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李存审</p><p class="ql-block"> 节度马步都虞侯前守泽州刺史特进检校太保兼御史大夫李存璋</p><p class="ql-block"> 押衙中门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张虔厚</p><p class="ql-block"> 随军使马步都指挥使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兼御史大夫李嗣源</p><p class="ql-block"> 随军使马步都虞侯前麟州刺史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兼御史大夫李嗣頵 </p><p class="ql-block"> 押衙随使马步军副指挥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袁建丰天佑十年九月</p><p class="ql-block"> O按《平定州志》白鸡祠在州北二十里龙庄村,五代唐庄宗至此获白雉因立庙。碑立於天祐十载,即梁乾化三年,朱氏篡唐,晋王克用仍称天祐之号。可用薨,庄宗嗣立亦称天祐,天祐十年,则庄宗嗣晋王之六年,文云“昔岁金桥之战,势掩昆阳”者,指谓五年解潞州围,破梁师於夹寨也。“近年冱水之征,威符淝上”,谓七年救赵,王镕败梁军於柏乡也。又云“於时躬提千乘,途迈六晨,行方结于鱼丽,路复经于龙墅”(以上参《通志金石记》),《通志》谓王亲征幽州时。以《通鉴》考之,乾化三年十一月甲辰即天祐十年,晋王自诣幽州,壬戌克之,计月日在树碑后。又《通鉴》乾化元年(即天祐八年)七月,赵王镕会晋王於承天军,由太原至承天当迳白鸡山,或即获瑞兆时,此在战柏乡之后,克幽州之前,以碑文未颂克幽州也。</p><p class="ql-block"> O撰碑文为节度判官王缄。《通鉴》贞明四年,晋师败于胡柳,魏博节度副使王缄与辎重俱行,皆死,《新五代史》作掌书记王缄,即此人。按贞明元年六月,晋王兼领魏博节度使 即天佑十六年,缄以工书记从王参欧史《卢程传》,由河东节判迁魏博节副,必在天佑十二年后。天佑十年,正王缄为节判时。以《唐会要》诸使杂录卷考之,河东节度使有节度副使、判官、掌书记、观察判官、支使、推官、巡官、留守判官各一员,唐河东节度兼北都留守。合诸史证之,晋王幕僚之可考者,河东节副卢汝弼、掌书记卢质、观察推官卢程、留守判官何瓒,缄不得为掌书记,薛欧史未核,《通鉴》开平二年有河东掌书记卢质,贞明三年质仍为掌书记,此缄未为掌书记之证皆与缄同时。《新书百官志》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文散阶,尚书右仆射从二品。按唐末大乱节镇幕僚牙校乃有检校仆射者。《通鉴文宗纪》幽州节度使杨元忠以求检校仆射为荣,故知乾苻以前必无检校仆射之节判。按唐检校官以次递进,检校吏部尚书乃进仆射。再进非平章事,即三公矣。监军使张即张承业,特进从二品文散阶,右监门卫将军从三品。《通鉴》贞明三年,晋王承制,授承业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散阶,左卫上将军从二品承业不受,但称唐官以至终身,则此碑所书衔皆唐时所授。唐节镇节度主武观察,主文以军言则为节度使,以民吏言则为观察处置使,二职各有印,各有属官,以一人兼之,故镇河东者制例授河东节度观察等使。如别有军号者,如成德则曰充成德軍节度、恒冀深赵等州观察处置等使。《百官志》太傅三师正一品,中书令正二品,碑前结衔同三司,当作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阶官,为正一品职事官,故曰守嗣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见《新书百官志》。又按天祐十年,唐社之屋已久,而碑文曰“千乘”曰“九合”,盖犹恪守臣服之制也,《通志》乃有微词过矣。又《旧五代史·王缄传》幽州刘仁恭故吏,少以刀笔直记室,仁恭假以幕职,领使凤翔,还经太原,武皇留之,署为推官。历掌书记,从庄宗经略山东,承制授检校司空魏博节度副使;缄博学善属文,胡柳之役,缄随辎重前行,殁于乱军。《卢程传》初,判官王缄从军掌文翰,胡柳之役殁于军。按《缄传》不言为节度判官,《卢程传》言为判官,合此碑,证之则缄实为判官。盖时缄以工文在幕府,职为判官,而干书记之任也。《传》云检校司空,又为检校仆射,后进官亦可参证。《通志金石记》不言“今在”,由未得搨本尔。</p><p class="ql-block"> 注:天佑十年(913)立於龙庄村白鸡祠,碑连额高133厘米,宽60厘米,21行,行29字至30字不等,额题5字,俱正书,文见《石刻丛编·卷九第四十八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09年春,龙庄村领导在多方筹资下开工重建白鸡祠,历经三月竣工。新建之庙宇较前扩大约三分之二。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正殿建于旧址,为廊柱式硬山顶砖木结构,内塑后唐庄宗李存勖像,其像上方有一白雉;监军张承业及大将周德威配祀左右。新增东西耳殿,东西碑廊;东耳殿祀财神,西耳殿祀药王;并增筑墙垣、山门及庙前护墙,复制唐碑、先贤诗文立于东西廊下。</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克用在平定活动的足迹,碑铭与史书均无记载,李存勖则有详细的碑铭记载。古之建祠与今之设纪念馆,有同工异曲之妙,如民国26年(1937)10月下旬,刘伯承师长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挺进山西省平定县,把师部设在马齿岩寺。26日至28日,指挥部队在七亘连续两次伏击日军。创建了军事史上 “重叠待伏” 的光辉战例。马齿岩寺也由一个古老的佛教寺院成为革命纪念地。2018年阳泉市文管局对正殿、东配殿、山门、寺院地面按原制进行了大修,重建了东西耳殿,东西配殿。东配殿现设为红色展览馆,殿堂正面悬挂刘伯承元帅的巨幅画像。</p><p class="ql-block"> 上盘石村晋王祠,应该是龙庄村白鸡祠及后唐文化的衍承,因李存勖曾是晋王,上盘石村晋王祠位于又村南的青龙山上,故后人尊称其为“青山大王”和“晋山大王”。所以西沟村的晋山大王庙,赵家园村的青山大王庙,主祀神均应该是后唐庄宗李存勖。</p><p class="ql-block"> 东回村、马山村均是唐初就有很多人定居的村落,唐初大将王君廓的父亲就出生在东回村,葬在东回村。作为忠于大唐的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二人,统治县境三十余年,李存勖又在平定留下很多故事,所以东回村、马山村这样的古村,也遗存有祭祀李存勖的“晋祠庙”,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由此,本书将“晋祠庙”的主祀神定为后唐庄宗李存勖。</p><p class="ql-block"> 上述对“青山大王”、“晋山大王”、“晋祠庙”的定论,只是根据现有资料作的一点梳理,希望能对研究平定后唐文化提供一些参考,望同仁批评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