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特色。近郊区的建设大见成效,远郊的山村也初见端倪。远离城市的石林镇三家村更因彩虹村声誉鹊起。</p> <p class="ql-block">好友四十多年前就在三家村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约了好几次,想去当年当知青的三家村看看。三家村是我姑姑家,也是姑奶奶家,还是本家一位姑奶奶的家。朋友与姑姑家的表弟是同学。表弟爱读书,家里祖上殷实,藏有不少书籍。朋友好学上进,经常去姑姑家找表弟看书聊天。尽管朋友后来入伍提干威风八面,转业后身居要职风生水起,但是乡下劳动工余读书的情结久久难以化解。</p> <p class="ql-block">约好了要启程,可不知怎么回事,每欲出门心里便不甚踏实,仿佛害怕触动什么,又唯恐失去什么,总是难于成行。农历六月初一了,赤日炎炎。再爽约就有违作兄长的信用了。于是我亲自驾车,与表弟和朋友沿着乡间小路前往。</p><p class="ql-block"> 由曾经主政石林乡的朋友引导, 瞻仰了刘邓大军当年的指挥部所在地,拜谒了千年古柏 。</p> <p class="ql-block">穿过几个变化的找不到记忆的村落,来到了朋友与145位中学同学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农场旧址。将近五十年了,时代变迁,岁月沧桑,当年耸立着几排男女知青宿舍的山坡上只有芳草凄凄,那片不大的平地上甚至还凸起了几座坟墓。好在小径旁边还有一堆水泥与青砖凝固在一起的断墙残留,由于沉重而无用被弃,才搜寻出一点儿记忆…</p> <p class="ql-block">带着怅惘进村,禁不住眼前一亮。临街的农舍墙上,彩绘琳琅满目,我找不到姑姑家的胡同口。</p> <p class="ql-block">表弟带路,当然不会找不到家门。汽车径直开到二表弟新家门口。宽敞的大客厅里,三开门的大冰箱赫然在目。看到在市里当公务员的表侄夫妇带着女儿回来了。听说在北京和在安阳工作的大表侄夫妇一家三口也要在中午赶回来。我的心顿时像外面的天气一样热辣辣的。儿时来姑姑家串亲戚的情景,一幕幕涌到眼前…</p><p class="ql-block"> 我家在汤河畔。农耕社会时期,山岭上有地种五谷,家里有豆腐、粉条作坊,据说还曾经有过染坊。也算是小康之家吧。但毕竟远离所在的汤阴县城,作为商品的豆腐粉条不便于交易。生活不如距离县城近一点的村方便。儿时听老辈人说,能往东走一天,不往西走一砖。因为西边是贫瘠的太行山,东边是富饶的豫北平原,是汤阴县城。因此,家里有闺女的都希望在靠近县城的村落找婆家。于是,先是我本家的姑奶奶嫁到距我家十几里,距县城十几里的三家村,接着是我的姑姑嫁到三家村,后来我爷爷同父异母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小姑奶奶也嫁到了三家村……</p> <p class="ql-block">儿时,铁定的一年两次来姑姑家串亲戚。一次是麦收后,姥姥家要给外孙送羊。一次是过春节去给姑姑拜年。拜年风俗人所共知。姥姥家给外孙送羊也许现代人不甚了了。传说是这样的。羊有跪乳之恩,天性尊崇伦理孝道。姥姥家担心外孙成年后不敬娘亲,故每年新麦下来,便磨面做成一群惟妙惟肖的羊羔,卧在卷着身子的羊妈妈怀里的形状,蒸熟了送给外孙以提示效仿尽孝。</p><p class="ql-block"> 从汤河畔老家来姑姑家串亲戚,要过一条河,跨三个村,翻两道岭。儿时,爷爷带着我步行来。从爷爷早上下垧吃过饭出门,走到快中午才能到姑姑家。后来是哥哥带着我,一路蹦蹦跳跳的,走到快中午到姑姑家。再后来是我骑着自行车带着弟弟带着儿子走个把小时……</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一想起姑姑,眼前就会出现一幅画面:我和爷爷只要一翻过姑姑家门前的那道岭,就会看到姑姑在她家胡同口的河岸上,手搭凉棚望着我和爷爷。</p><p class="ql-block"> 姑姑家里是楼房,屋里青砖漫地。那时候到姑姑家有两件事很快乐。一是爬到楼上去看鸽子,一是去麦场里的麦秸垛上薅麦秸,用箩头筐装回家,让姑姑烧火给我们烙油饼炒鸡蛋。</p> <p class="ql-block">在麦秸垛上掏麦秸很好玩。过去的农家垛麦秸垛是一项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活计。不像现在的收割机打麦,随机就把麦秆粉碎了。那时候麦子割下来还要拉到麦场上暴晒,然后给牲口上套拉着石滚在成堆的麦子上转着圈反复碾压。麦粒脱下来了,麦秸也被碾压的光光滑滑的,所以要把它垛起来经历夏秋冬春风吹雨淋雪埋而屹立不倒,决非易事。因此,农家汉子如果有这样的技艺,那绝对是村里的把式!</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喜欢麦秸垛另有隐情。从垛上掏麦秸要从外边一把一把往麦秸垛中心深入,掏的多了便成为一个个小孩子可以容身的洞。孩子们快乐的去掏麦秸,纯粹是为钻进麦秸垛里捉迷藏……</p><p class="ql-block"> 吃了姑姑家的鸡蛋油饼,爷爷和姑父姑姑以及姑奶奶唠唠家常,我和表弟除了偷着钻麦秸垛…大人们不让钻,害怕麦秸垛翻了不安全。玩儿腻了就跑到小河沟岸上的柳树上逮知了。到日头不那么毒了,就该去姑奶奶家吃饭了。乡下的风俗,娘家人来闺女家串亲戚,都要吃两顿饭。</p><p class="ql-block"> 姑奶奶总是給包饺子。碧绿的苋菜,透亮的粉条,金黄的鸡蛋做饺子馅。现在想起来还是禁不住吧嗒嘴。该回家了,待爬到姑姑家门前的那道岭上回头看,依然会看见姑姑站在胡同口河岸上,手搭凉棚眺望我们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次去姑姑家送羊,是我骑着自行车,让儿子坐在横梁上。坑坑洼洼的路,叮叮咣咣的车,将儿子稚嫩的小屁股蛋磨出了两个泡。但儿子还是兴高采烈,因为要去我描述的仙境里串亲戚嘛。</p><p class="ql-block"> 午饭还是炒鸡蛋烙油饼。那时候的姑姑已经患有脑血管病了。炒出的鸡蛋有点儿糊,但块头很大。我们在屋里靠门口的地上,铺一张高粱篾子编织的炕席,坐在上面吃饭。姑姑把饭碗端的高高的几乎遮住了半个脸。我知道姑姑碗里舍不得放鸡蛋,怕我看见才把碗端那么高。就把自己碗里大块的鸡蛋硬给姑姑夹到碗里,她一面躲着,一面笑的合不拢嘴。儿子后来还问我,姑奶奶咋一直笑,我说喜欢你呗!俗话说得好,姨的外甥姑姑的姪儿,连着骨肉连着心儿。眼看着娘家人一代一代茁壮成长,咋能不快乐呢!</p> <p class="ql-block">姑奶奶是我爷爷辈儿中最小的妹妹,虽然是同父异母,但仍为兄长厚爱。据家里人和邻居说,姑奶奶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嫁妆,在汤阴县西乡下无人可比!</p><p class="ql-block"> 一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几十年来经历了不少世事,有的烟消云散,有的历久弥新。到后来我最信服的道理是与时俱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但不能总是活在过去。</p> <p class="ql-block"> 趟过荒草丛生的老院落,翻过残断的老院墙,进到当年曾经非常阔气的姑姑家的老宅,侧着身子从石梯爬上房顶,扶着木梯上到楼上。楼上没有鸽子了,小窗户里也只能看见邻居家的屋梁裸露在太阳底下……姑姑家过去席地而坐吃饭的地方,也容不下我中年发福的肥硕身子了。</p> <p class="ql-block">早年的楼房倒还结实。姑姑家右边邻居的楼房青砖到顶,除了木窗有些腐朽,房体依然巍峨。进去看看,底层的一楼是砖拱的窑洞状结构。现在看起来还是十分坚固,住在里面冬暖夏凉。当年辉煌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是个只有23岁的小姑娘。</p> <p class="ql-block">姑娘就出生在这个村里,考到天津读了农业大学,在学校入了党,毕业后回到村里报效故乡。上任伊始,为了鼓起乡亲们振兴乡村的精气神,便筹资美化村容村貌,于是有了远近闻名的彩虹村。</p> <p class="ql-block">中午在二表弟家的新房里就餐。二表侄夫妇做的饭菜十分可口,大表侄夫妇一家三口远道而来氛围和谐。菜美酒酣话投机,情深意浓亲友乐。曾经主政石林乡的朋友乘兴引吭高歌,当年的知青朋友把酒激情朗诵,表弟家的两个小孙女快乐的演唱《我和我的祖国》,前来作陪的小支书畅谈山村未来,我也唱了一首毛主席语录歌《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助兴。</p><p class="ql-block"> 在刚刚过去的我党百年华诞庆祝大会上,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正在朝着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阔步前进。脑子里浮现着慈祥的姑姑手搭凉棚眺望的身影,嘴里回味着姑奶奶包的色香味型俱佳的饺子。看着眼前亲人们朝气蓬勃的雄姿,朋友们宝刀不老的神情,小支书豪情满怀的状态。我似乎找到了几次未能成行的原因。浓浓的亲情融入才是记得住的乡愁,丰富多彩的壁画折射出的是新农村的勃勃生机和无限希望。</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那道岭已经绿树成荫,村里的那条河注入了清流。进出村里的路是宽广的水泥铺设而成。路旁农舍的墙上画了一幅巨大的展翅飞翔的翅膀,两只翅膀的中间留有一块可以一人容身的空隙。游人站到两只翅膀中间举起双臂,照片里就是腾飞的英姿。</p> <p class="ql-block">祝愿我姑姑的家乡,在新时代的东风里展翅高飞!祝愿我的亲人和朋友们安康顺遂笑口常开!</p>